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前出土发现的周代金文中,大多与锡命(册命)礼活动有关。金文记载受命者要“拜手稽首”表示对国王的感谢。《礼记·祭统》云:“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太庙。”《西周铜器断代》收录有关西周王室册命贵族的事例共计58起,周天子无一缺席。据此可知,西周时期举行的锡命礼活动意在( )
A.均衡贵族集团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C.强化周王的共主地位以稳定政治秩序 D.构建起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2.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包括高级僧侣、世俗贵族和城市富裕市民三个等级参加的三级会议。在三个等级中,特别是市民阶层积极支持国王与教皇斗争,国王在市民的支持下,终于战胜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议会君主制的政体正式形成 B.国王、市民、贵族三者权力制衡
C.市民阶层成为重要政治力量 D.社会经济中出现了新的因素
3.下图是民国六年,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的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袁世凯复辟违背民意 B.民主革命的任务艰巨
C.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D.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4.下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清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这些标准( )
秦朝“五善五失” “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即夸以迣、贵以大、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唐朝“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铨衡人物,擢尽贤良,为选司之最”
清朝“四格八法” “四格”,即守(德)、才(能)、政(勤、绩)、年(年纪);八法,即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A.凸显统治者对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视 B.反映出官吏考核体系日趋完备
C.折射出选官标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D.体现出儒家伦理渐居支配地位
5.美国高级文官大多是专业技能较高的精英,主要被安置在行政部门的高层政治和管理职位上。他们在联邦政府中主要被总统、内阁成员所依赖,根据其专长处理复杂行政事务,并在颁布的行政规章、条例和阐释政策方面极大凸显知识精英的身份。据此判断,美国高级文官制度( )
A.阻碍了平民进入政府任职 B.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
C.促进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D.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6.1993年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而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首次将公务员按照工作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并且根据工作的需要,国务院还可以在条件成熟之际增加公务员的类别。这一发展( )
A.说明党管干部的原则得到落实 B.使政府廉政建设取得重大成绩
C.利于促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 D.强化了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7.朱熹在《家礼》中强调子辈必须绝对地服从父母,不蓄私财,晨昏亲省,出入必告,怡色柔声谏过。并规定族众在家族内部必须恭谦守礼,“凡为人子弟者,不敢以贵富加于父兄宗族”。这反映了朱熹《家礼》( )
A.实现了程朱理学的世俗化 B.益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D.促进了宗法社会组织的形成
8.罗马的最高裁判官始设于公元前366年,因其具有发布告示的权力,于是便有了“裁判官法”。裁判官运用告示,事先将根据现实生活变化而拟就的办案原则公之于众,就职期间再以告示确定的原则指导审判实践。这体现出罗马法( )
A.基于统治需要而进行适时调整 B.是平民和贵族间长期斗争的结果
C.彰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法律内容变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9.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个人所得税法》《商标法》等法律。1984年通过的《国营工厂法》规定:“在思想政治方面,党委要起到领导责任,但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这些法律( )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促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10.秦汉时期,我国对外往来对象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一些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的直接往来。而在唐朝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据此可知,唐朝时期我国(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与世界各地进行友好交往
C.对外贸易占据优势 D.对外交往的范围有所扩大
11.在三十年战争前期,哈布斯堡王朝占据优势地位,新教联盟的诸国节节败退。战争后期,新教联盟成为打破哈布斯堡王朝专制统治的主要力量。通过三十年战争,确立了欧洲国家的领土主权概念,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是建立在新的国家间平衡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
A.巩固了教权大于王权的原则 B.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通过宗教政策协调国际关系 D.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12.下面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的处理中非事务的“五不”原则。这体现出我国( )
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不干涉非洲内政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权利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主动地掌握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D.大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3.194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以原来的华北银行为总行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钞票称为人民币。为使人民币成为解放区唯一的通用货币,解放区政府抽调大批人员到城市和农村宣传,还组织贸易部门、公营商店等机构准备充足的物资支持市场贸易。据此可知,人民币的发行( )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C.稳定了全国金融市场秩序 D.为新中国的金融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14.1816年英国《金本位法案》规定重铸金币,新铸造的金币名为“沙弗林”,沙弗林用纯度为91.67%的标准金铸造,重量为123.27447格令,1沙弗林即1英镑。1819年英国《皮尔条例》获得议会两院通过,规定按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价格,即黄金的法定价格,纸币可以兑换黄金。这些规定( )
A.体现金本位制的实行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B.有助于确立和巩固英镑的货币中心地位
C.表明了银币在世界市场中已失去流通功能 D.促进了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政策的转变
1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了关税新约,废除了自1843年以来受不平等条约束缚的片面协定税则,并于1929~1934年四次自主颁布实施国定税则,突破了被约束长达80余年的“值百抽五”的协定税率。这一发展过程( )
A.助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B.配合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C.削弱了列强的侵略力量 D.促进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稳定
16.2018年,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将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将按月计算应纳税调整为按年计算,并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量划分等级的起点和止点的区间),相应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这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这一改革( )
A.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C.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 D.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现代宪法宣誓制度脱胎于带有宗教色彩的宣誓仪式,并在现代法治精神的引领下逐渐成为宣扬宪法文化的支撑制度。宪法宣誓制度的雏形可追溯至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宪法宣誓制度借鉴了英国《大宪章》的立法思想,纷纷将宪法宣誓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沿袭下来。宪法宣誓制度必须遵循极为严格的程序,彰显出宪法宣誓的庄严性,这种仪式化功能唤醒、激发并强化了人们内心对宪法遵从的观念,真正在内心对宪法产生认同和依赖,从而信仰宪法。“通过宣誓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宪法宣誓的誓词就是将参与宣誓的国家领导人及公职人员的职责宣告于世,并遵照宪法对其职责予以约束。伴随着公民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自由、独立、民主等理念逐渐成为个人权利诉求的重要支柱,西方资产阶级也将这些个人权利诉求作为宣扬内容,因此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赫然 王鑫磊《西方宪法宣誓制度给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遍布国家党政机关、高校等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党员干部就职宣誓主体也涵盖从中央到基层各类群体。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就职宣誓仪式带有宗教色彩,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是一种宣扬政党政治理念的政治仪式,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承。通过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可以确保就职宣誓人员时刻受到宪法的警示、内心的约束和人民的监督,进而让宣誓人员真正做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看作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党员干部就职宣誓也可以更好地重塑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摘编自王艳卓《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特点和意义。(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唐宋王朝的统治者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但两个朝代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同,从他们所采取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唐朝把少数民族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在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中夷狄和汉族是平等的,唐王朝对归顺的蕃将信任有加,使其护卫禁宫,并与皇室通婚。而宋朝却恰恰相反,“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深入人心,虽然在名义上给予高官厚爵,但实际上还是防范少数民族。和亲政策必须要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因此和亲政策在唐朝的时候非常盛行,到了宋朝却没落。宋王朝对羁縻府州的控制力远不如唐王朝,只是名义上的敕封,只要在名义上向宋王朝臣服即可,没有实质性的管辖权。宋朝与唐朝相比有一些创新,比如用议和的手段和赏赐岁币的方式换取少数民族的称臣或停战,来得到暂时的安定。
——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探索(部分)。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 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5~1965年 先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
2000年 中央政府在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摘编自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时俱进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民族政策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明清时期赋役政策演变简表
时间 内容
明朝洪武年间 明太祖令各地进行人口和财产申报,编制黄册(户籍)和鱼鳞图册(地籍),规定“坐图还粮”和“按册籍以定差役”。
明朝宣德年间 周忱创里甲银,“税粮之外,每石加征若干,以支供办(杂役),名‘里甲银’”。
明朝正统年间 浙江、江西、湖广等省的部分税粮,按一两四石的比价,折收白银,叫作“金花银”。
明朝万历年间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
清朝入关之初 下令编制户籍,仍称“黄册”,又立鱼鳞图册,作为征收赋役的依据。
清朝康熙年间 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浙省近来各州县竞不从人起丁,而从田起丁”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旨“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清朝雍正年间 雍正元年(1723年),据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摊丁入地”“征派地丁银”先在直隶,继而向全国推行。
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2.C 3.B 4.A 5.D 6.C 7.B 8.A 9.A 10.D 11.B 12.B 13.D 14.B 15.A 16.C
17.(1)主要原因:古老的宗教宣誓仪式的影响;英国《大宪章》造就的历史传统的影响;塑造宪法权威、促进民主政体发展的需要;增强民族意识的需要;政府获得民众支持、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就职宣誓仪式体现传承性;就职宣誓目标具有导向性;宣誓主体具有广泛性。(6分)意义: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统一;利于重塑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责任担当;推动了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进步。(6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差异:民族观上存在差异,宋朝具有很强的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和亲政策方面,唐朝比宋朝更盛行;在羁縻政策上,唐朝对少数民族更加信任,同时对羁縻府州的控制力更强。(6分)
(2)特点: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逐渐制度化、法制化,与时俱进;范围不断扩大。(6分)意义: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利于推动中国繁荣发展;促进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6分,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一:
论题:明清赋役制度变革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3分)
阐述:明朝初年,田税和丁役并行。之后,丁役逐步向田税转化,赋役由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化。清初经历了短暂的田税和丁役并行时期,随后统治者推动丁役向田税转化。“摊丁入地”结束了赋役双轨制时代。丁役并入田税,减轻了农民对官府的人身依附,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劳动力资源。赋役征银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10分)
因此,明清赋役制度变革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示例二:
论题:明清赋役制度变革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3分)
阐述:明清两朝,实行田税和丁役并行制度,有助于保障封建统治的物质基础。随着形势变化,由点到面,统治者进行了赋役制度改革探索。丁役逐步并入田税,减轻了贫民赋役负担,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赋役征银有利于封建财政收入的便利化。(10分)
因此,明清赋役制度变革对加强封建政治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3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