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教材重难与思维训练(含答案解析)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教材重难】
1.比较世界各地民居的差异及特征。
地区 差异:材料、风格 影响因素(共性) 特征
两河流域 混合土坯;木材栋梁;墙贴墙;房间结构同前庭前室主室; 各地民居的特点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风水光等)、经济发展水平(用料等)、文化习俗(布局等)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节省木材型
古埃及 木桩框架黏土墙、椰子叶屋顶;小窗庭院柱廊; 防晒保温型
古代中国 构抬梁和砖木结构;南北不同; 礼制(等级)型
古希腊罗马 砖石混凝土结构;列柱庭院;复合式公寓; 先进性:混凝土、拱券(xuàn)、柱式;
古印第安 共住圆锥形帐篷,无隔间; 原始型
2.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的异同,分析呈现不同的原因。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布局或功能 依据地形;道路排水;突出商业和娱乐,以“市”为主; 严格礼制(等级),规范有序(如中宫对称);功能分区;突出政治功能,以“城”为主;
同:都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功能;
发展特点 中世纪城市长期自治; 君主专制管辖,没有自治;
同:城市规模都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成因 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有一定自治权; 自然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君主专制下城市无自治权;
都是在村落、集镇发展的基础上产生;都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下而发展;
3.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①更安全: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政治、军事)
②更宜居:衣食住行娱乐教育医疗等更方便;(文化、生活)
③更多商机:使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经济)
4.村落、集镇、城市的比较。
村落 集镇 城市
异 产生原因 随农业产生而出现; 随手工业和商业产生而出现; 随着国家(文明社会)产生而产生
产生时间 约前9000年前 原始社会末 约前3500年
功能 基本的居住防卫功能 军事和经济功能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功能
同 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聚居形式;
联系 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5.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730—1851,世界城市化兴起
(2)1851—1950,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
(3)1950至今,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
6.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1)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7.概括指出影响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因素:①圈地运动的推行;②工业革命的开展;③经济结构的变动;④生活观念的改变;⑤城市生活的吸引。
8.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趋势:总体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80年代以后城市化发展迅速。
因素: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②工业化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③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⑤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正确导向。
9.分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1)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市规模扩大,加速城市化进程;
(2)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缩短时空距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0.列举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1)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贫富矛盾。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贫富分化严重。
③交通问题。交通拥堵
④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2)解决措施:
①分散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
②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和居住条件,缓解城市交通和住房压力;(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
③加强城市的绿化和美化,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11.(1)概括指出19世纪英国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他国家也有类似问题)
原因:①城市人口增长迅猛;②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③环保观念缺乏;④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2)指出英国政府为解决城市化问题而采取的举措及原因
举措: ①依法治污;②调整能源结构;③培养环保意识;④加强政府监管;⑤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原因:①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②工业革命的推动;③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等;
【思维训练】
1.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洪涝、降雪等多元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方针,并创建出井、窖等非生态型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设施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与发展 B.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
C.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东汉时,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五省区),其城市数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5;其次为淮河流域(约占14%);而东南沿海分布最少。这些城市网络和腹地从较为原始的几大经济区经过发展大体上形成了“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的十大城市经济区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建立完善 B.各具特色的城乡区域经济区兴起
C.商品农业发展促进城乡结构重组 D.草市的蓬勃发展以及市镇的兴起
3.唐代都城长安的市没有遵循前代“前朝后市”的布置原则,而是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 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
4.“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5.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陆路交通密不可分
B.得益于明朝政府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功能
C.将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分工日趋繁密
D.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7.以下是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简表。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93 33671 2769 8.2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B.缘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强有力推动
C.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平衡 D.传统经济结构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8.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某地居民每年只等待大河水涨,灌满沟渠田畴;水退后,他们随即播种,便可获得丰收……那里的居民只要把蚊帐拿到池塘里捞一捞,便有吃不完的鱼虾。在此基础上,该地居民( )
A.传承了洪水与方舟的传说 B.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C.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D.编订了人类最早的成文法典
9.古希腊建筑虽然以神庙为主,但神庙外部所排列的柱子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从不拘泥,甚至把人像变为柱子的形式,如伊瑞克提翁神庙南端的大理石石柱就是以少女像雕刻而成的。这反映了在古希腊( )
A.神庙建筑违背世俗需要 B.建筑艺术蕴含人文精神
C.原始神灵逐渐淡出历史 D.城邦政治影响建筑设计
10.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1928年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出“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以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政府鼓励私营经济发展 B.新经济政策造成负面后果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工业化加速城市人口流动
12.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艰难时世》中描写英国工业城镇: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上面冒着长长的黑烟;运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个样,里面住的人也差不多,他们在同一个时间上班下班,做同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样。这表明( )
A.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工业革命中人们没有人生追求
13.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自治传统的发展与延续 B.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C.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提倡 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14.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15.如表是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可知( )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 114 62 52 29.5 30.4 28.4
1980 222 103 119 34.0 33.4 34.6
2000 408 129 279 40.8 34.0 44.2
A.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日趋均衡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C.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缓慢增加 D.世界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缩小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市镇由州县派驻守备、把总、千总、外委等武官,而巡检司是进驻市镇的主要官方机构,“以检防有道,讯察有方”。市镇驻防官兵的开支列入地方财政,除武官外,政府另派驻文职人员参与市镇管理。市镇间还设有税关或税课局,赋税上缴州县。市镇“设有乡约、里正,以编保甲而稽赋册”。对市镇与保甲之关系,《瑞州府志》称“市镇设客长,棚民设棚长,均当堂报名具结,给与腰牌,稽查匪类逃人及违禁等事”。市镇中的牙行及牙人穿梭于客商与本地货主之间,兼任中间商角色,“牙行辈,按月朔望莅府,听点受约,乃请于当道,下令以局地为场,以听点之日听民与商负货为市,设耆民以平价……民乐从而集成矣”。在一些市镇中,牙人穿梭于县城和市镇之间,成为市场规划及管理的实权人物。
——摘编自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
材料二: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新英格兰地区,虽然镇是处于县之下的地方自治单位,但是,县不过是一个司法行政区域,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由镇来行使的,且一般不受县的直接干预。随着人口的增多,居民需要更多更好的服务,经居民投票可以申请建镇。镇民大会是镇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镇的决策机关。行政机关是镇委员会,由三至五人组成,镇委员会成员由镇民大会选出。镇政府处在为镇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线,同时,有很多的公共事务并不全是由镇政府来管理,而是由各种社会团体分担负责。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市镇管理机制的构成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市镇相比,近代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镇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同及其成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大量贫民窟。部分地产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000个,1900年增至43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并规定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贫民窟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解决贫民窟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评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 37377 2350 6.3
1893 33677 2668 7.9
1920 44377 4700 10.6
1936 46136 5263 11.4
1949 54167 5765 10.6
材料二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万人) 城市化率(%)
1949 54167 5765 10.64
1960 66207 13075 19.75
1963 69172 11648.56 16.84
1978 96259 17249.61 17.92
1992 11717.1 32374.35 27.63
2000 126743 45906.31 36.22
2011 134735 69078.63 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村落建设。根据题干可知,在中国古代南北方村落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的治理模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C项正确。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落的治理模式,但不能决定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决定性因素应为生产力水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南北方村落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的治理模式,不能体现出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南方和北方的不同,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的城市经济水平也不一样,各具特色,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城市经济区域,与城市体系的等级序列无关,排除A项;东汉时商品农业还未发展,而且当时城乡结构并未重组,排除C项;宋代时草市和市镇才兴起,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长安的坊市格局。据材料唐代都城长安的坊市分布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政府对市的管理有时间和地点的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宋以后,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并逐渐出现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排除A、B两项;汉至唐时期,城市主要职能以政治和军事为主,未有根本性变化,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排除A: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B: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C: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汉口成为巨镇后,发挥其交通优势,在全国漕粮和漕盐运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推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商业分工的繁密,C项正确;汉口兴起主要得益于江、汉水路而非陆路交通,排除A项;汉口兴起之前,明朝政府并未强化这一地区的军事功能,排除B项;汉口镇兴起前,“只是一片荒滩”并非该地区的政治中心,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A
解析:由“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到上海成为“不夜城”反映出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材料未涉及新兴产业,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1840年到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升速度较慢,城市化进程不快,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从而阻碍了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这一阶段城市化的进程并没有加快,排除A项;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进入20世纪后才有较快发展,所以并不能说缘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强有力推动,排除B项;根据城市人口数和城市化率的变化无法说明当时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与材料“每年只等待大河水涨,灌满沟渠田畴;水退后,他们随即播种,便可获得丰收”相符合,可见该地是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故B项正确;“传承了洪水与方舟的传说”主要是古代西亚,排除A项;古代希腊“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排除C项;“编订了人类最早的成文法典”的是古巴比伦王国,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在古希腊神庙建筑中,把人像变为柱子的形式,说明古希腊建筑艺术蕴含着早期的人文精神,B项符合题意;神庙建筑的柱体由人像变化而来,说明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世俗的需要,而不是违背,排除A项;神庙建筑体现了人文主义,但并不表明古希腊原始神灵逐渐淡出了历史,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城邦政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14、15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他们推举代表成立市政机关,他们的私人府邸和行会大厦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人文精神的萌发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不是14世纪,排除A项;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不是14世纪,排除B项;民主政治的构建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
11.答案:D
解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住房危机,特别是城市住房紧张局面,反映出其工业化进行加速了人口向城市流动,D项正确;为缓解城市住房紧张,明确“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必要性,不能说明苏联政府鼓励私营经济发展,A项错误;1928年新经济政策已经停止施行,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住房危机,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C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A材料不是强调生活改善,而是环境越来越恶劣。B材料看不出贫富差距的扩大。C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C项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出人们是否有追求。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丛生,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以缓和社会矛盾,社区组织开始形成,B项正确;社区并不是地方自治传统的发展与延续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的影响是社区出现的主要原因,与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提倡无关,排除C项;社区的出现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城市设施的建设出现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等通商口岸城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是民族企业家主导城市设施建设,排除A项;材料的城市是沿海、沿江城市,并不是内地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开埠通商城市,而不是遍及城乡,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1960-2000年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幅度和特大城市人口占比,可得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对比和人口占比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发达国家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只能得出特大城市人口增加缓慢,不能得出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发展情况,故排除C项;“世界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缩小”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6.答案:(1)构成:由官方机构及文武要员进行主要管理;乡里基层组织参与管理;牙人及牙行兼任中间商角色。
影响:加强政府对市镇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推动商贸发展;市镇的管理权限多头并存,影响行政效率。
(2)不同:不受县的直接干预;镇委员会成员由选举产生;侧重公共服务;社会团体高度介入管理。
成因: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自治的传统;民主制度的影响;镇因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而设立。
解析:第(1)问,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审设问
第二步,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答案要点
第(2)问,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审设问
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 第三步,组织答案
不同 “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由镇来行使的,且一般不受县的直接干预”等 不受县的直接干预
“由镇民大会选出” 镇委员会成员由选举产生
“镇政府处在为镇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线” 侧重公共服务
“有很多的公共事务并不全是由镇政府来管理,而是由各种社会团体分担负责” 社会团体高度介入管理
成因 联系美国的历史传统和政治制度等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自治的传统;民主制度的影响
“居民需要更多更好的服务,经居民投票可以申请建镇” 镇因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而设立
17.答案:(1)特征:高密度人口聚居(人口密集);低标准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差);居住人口相对贫困。
原因:工业化(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郊区化(贫富差距的拉大)。
(2)方法:政府立法提高贫民窟住房标准,改善居住环境;政府投资建设廉租房等公共住房。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贫民窟”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城市化、郊区化而逐步形成的。
(1)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信息从人口密度、居住状况和贫民窟居民的经济状况等角度进行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城市化、郊区化等角度分析作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政府立法改善住房标准、治理居住环境、投资建设廉租房等方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析。
18.答案:(1)特点: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和倒退;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影响因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2)不同条件不同: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大部分为民族独立国家。水平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西方城市化水平较高。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表中数据走向来分析“特点”,注意偶尔的曲折;第二小问,可从列强入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府的政策和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等角度分析作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城市化条件、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作答。
19.答案:(1)表现:新兴工业城市崛起;交通网络的发展;城市缺乏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存压力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任意4点)
(2)趋势:总体上升,中间有波动。原因: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任意4点)
(3)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科学规划;科技创新;城市化建设应符合国情;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等。(任意4点)
解析:(1)表现:据材料“……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兴工业城市崛起;城市缺乏合理规划;据材料“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网络的发展;据材料“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并结合所学可知,生存压力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任意4点)
(2)趋势:据材料“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1960年间城市化增长,而1963年出现下降趋势,而后期持续增长,即总体上升,中间有波动。原因:据所学可从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角度回答。(任意4点)
(3)认识:据所学可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科学规划;科技创新;城市化建设应符合国情;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等角度回答。(任意4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教材重难与思维训练(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