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12月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2月21日 10:30~11:45 时长: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帝王自汉武帝开始基本都用年号纪念。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标志,称为“奉正朔”。也有很多帝王在泰山举行祭告天地的封禅仪式。年号纪年和泰山封禅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 大一统 B. 外儒内法 C. 敬天保民 D. 仁政为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帝王用年号奉正朔以强化统一,泰山封禅祭告天地以强化君权神授,两者都是“大一统”思想的体现,A项正确;两者都是儒家文化的体现,但体现不出“外儒内法”的政治理念,排除B项;“敬天保民”指尊崇上天爱护百姓,封禅没反映“保民”思想,排除C项;二者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 西汉初期的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施政时采用法家学说,严刑酷罚,打击盗贼和豪强势力,他们被称为“酷吏”;二是学习了儒家经典而被选拔入仕的知识分子,施政时则采取儒家的学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辟学校、施行教化,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他们被称为“循吏”。汉初“酷吏”和“循吏”的并存( )
A. 说明了儒法有合流的趋势 B. 反映了德政与刑罚的矛盾
C. 彰显了统治者治国的智慧 D. 体现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初统治者治国是儒法兼用,彰显了统治者治国的智慧,C项正确;材料体现统治者儒法兼用的治国智慧,不是儒法有合流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而是儒法兼用的治国智慧,排除D项。故选C项。
3. 美国学者谭凯把唐朝门阀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京城家族,即居住于(或死后葬于)长安、洛阳两京及期间走廊地带的世家;一类是地方家族,即居住于上述区域之外的世家。而真正掌控唐朝政治、影响唐朝文化的是京城家族。这说明( )
A. 唐朝社会阶层的固化 B. 门阀士族力量在增强
C. 科举对政治影响有限 D. 政治统治的精英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信息反映了门阀士族中的京城家族对唐朝中央政权的把控,京城家族的家族背景、经济状况、教育条件、社交网络等决定了高等世家子弟的更加容易成才,京城精英是门荫特权和科举考试两者的受益者,这类政治精英掌控了唐朝的政治,D项正确;唐朝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东晋以来门阀士族已成衰落之势,且科举取士和李唐王朝打击山东士族的举措都使得门阀士族的力量进一步的衰落,排除B项;科举制对唐朝政治的影响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故选D项。
4. 一个政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主要是看拥有权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级,还是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从这个角度来看,元朝是典型的封闭式政权。这一判断主要依据的是元朝实行( )
A. 行省制度 B. 四等人制 C. 驿站制度 D. 诸色户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朝政权的封闭性体现在其政权基本被蒙古人所垄断,通过实行四等人制,对不同的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蒙古人享有政治特权,B项正确;行省制中下级官员主要由汉人担任,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行省的上层具有封闭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驿站制度是政府传递文书和军事情报的制度,不能体现政权的封闭性,排除C项;诸色户计是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全国人民依阶级、职业、宗教等之别为标准,编纳入诸色户计之内,一体适用,不能体现政权的封闭性,排除D项。故选B项。
5. 清朝时,总督和巡抚二者都单独开府,有独自的奏事权,遇有大事,亦需两相会商,并联名奏请,加上他们的职掌又多重复,故职责上的摩擦在所不免。清朝统治者虽在后期作过某种调整,但其原则却始终不变。清朝地方这一督抚二元化领导体制( )
A.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确保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C. 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D. 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废行省设三司后三司互不统属影响地方行政效率的问题,材料反映清朝督抚之间的相互制衡是因督抚权大,制衡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封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C项正确;这种制衡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方的行政效率,“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夸大了消极影响,排除A项;“确保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太过绝对,排除B项;专制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图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
造成上图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工业的进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税收政策的调整 D. 政治局势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咸丰同治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影响政府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一方面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因军事需要开支增加,清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加大商业税(厘金和关税)的征收,所以这期间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主因是政治局势的变化,D项正确;民族工业的进步只是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税源,不是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因,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税源,不是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因,排除B项;税收政策的调整是由于政治局势变化,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7.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他在此想说明的是(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B. 国民党的统治比北洋政府更加反动
C.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导致民生维艰 D. 全国人民依然在反革命的统治之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及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是反动的,需要进一步革命以推翻其统治,说明毛泽东意在强调开展土地革命的必要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国民党反动统治与北洋军阀统治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与民生维艰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全国人民依然在反革命的统治之下”并不是毛泽东分析国情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一边倒”政策在具体的实践中,虽然能够获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及帮助,这对于当时面临西方经济政治封锁的新中国而言无疑是有益的,但遭受到走“中间道路”的新生国家的质疑与猜忌,万隆会议上的争吵便是集中体现。这说明“一边倒”政策( )
A. 导致了西方对我国的孤立 B. 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封锁
C. 是万隆会议上争吵的主因 D. 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新中国获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及帮助,但面临西方经济政治封锁,也遭受到新生国家的质疑与猜忌,这说明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D项正确;西方对我国的孤立在“一边倒”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打破西方对我国的封锁是材料反映的信息之一,但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万隆会议争吵的主因是与会各国利益的分歧,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表为1980—1982年全国粮食产量表,这一变化( )
年份 1980 1981 1982
产粮量 (万吨) 32056 32502 35450
A.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有利于温饱问题的解决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 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1980年至198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80—1982年全国粮食产量表”可知,表格反映的现象是粮食产量的提升。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结果,这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在安徽、四川试点,此时尚未全面推行,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此时尚未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排除C项;当时的中国仍然以人民公社为主要生产组织,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小农生产的范畴,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现代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这一区别是基于中西不同的( )
A. 政党制度 B. 文化传统 C. 国家结构 D. 经济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西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区别是政务官与事务官是否分途。因为中国实行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因此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西方实行政党政治,政党轮流执政,政权存在流动性,为保证政权的稳定,所以有两官分途,A项正确;文化传统不是公务员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结构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有学者认为,在罗马元首制时期,元老院是不可或缺的权力机构,而在君主制时期,元老院成为名存实亡的政治化石;在元首制时期,平民是不可忽视的群体,而在君主制时期,平民的地位微不足道。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元首制时期罗马政治有民主因素 B. 君主制取代元首制是历史的倒退
C. 元老院在君主制时退出历史舞台 D. 元首制与君主制政体有质区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从材料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罗马元首制时期元老院和平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说明元首制下罗马政治有一定的民主因素,A项正确;罗马元首制下元首集国家大权于一身,君主制取代元首制适应了罗马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元老院在君主制时期仍然存在,排除C项;罗马元首制下元首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与帝制时期的皇帝无质的区别,两者都是专制政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他们在组织上实行主教制,严密控制了教会;在思想上神化罗马皇帝和奴隶制度,从理论上论证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利益的一致性;在行动上,不断向罗马皇帝写效忠信,表白基督教忠于帝国政府。”材料中的“他们”( )
A. 建立宗教法庭且拥有大量地产 B. 从生到死全面影响人们的生活
C. 是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支柱 D. 从属于世俗政权维护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欧洲)。从材料反映的信息可以定位到罗马帝国时期已经被确立为国教的基督教,“他们”指的是这一时期的神职人员,神职人员神化皇帝和效忠政府等信息说明此时的基督教尚未膨胀,是罗马帝国皇帝维系专制统治的工具,D项正确;中世纪基督教势力膨胀后建立神权统治,且拥有大量地产,排除A项;中世纪基督教势力膨胀后全面影响人民的生活,排除B项;中世纪基督教势力膨胀后是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支柱,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政党利益在文官任命中占据了首要地位。1830—1834年,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詹姆士·格雷厄姆曾在本部门内打破政党界限,按能力任命文官,结果遭到本党成员的攻击,同时受到财政部负责文官任命事务的秘书的谴责。这表明( )
A. 政党制度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B. 政治弊端凸显文官改革的必要性
C. 政党分肥制推动了文官制度改革 D. 议会改革推动了文官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材料信息反映英国议会改革后政党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利益,政党分肥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加大,阻碍了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凸显英国文官改革的必要性,B项正确;阻碍社会进步的是政党分肥制,议会改革后的政党政治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文官制度改革”,“政党分肥制推动了文官制度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议会改革推动了文官制度的确立”材料没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把人民让予的权力分别交给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然后两级政府分别把分配给他们的权力进一步划分,分配给它们之下的不同部门。这样两级政府相互控制,同时各自又控制自己,于是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这一认识意在( )
A. 保障人民的权力 B. 平衡利益维系统治 C. 限制权力的滥用 D. 解决邦联制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近代的美国。麦迪逊的主张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解决邦联制的弊端,两级政府相互控制,同时各自又控制自己,运用分权制衡来平衡利益以维护统治,B项正确;保障人民的权力是表象,根本目的是分权制衡,排除A项;限制权力的滥用是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解决邦联制的弊端是直接目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利益维系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35年,在美国国会《社会保障法》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方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可是罗斯福却说:“在美国,没有人比我更坚信私有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这说明《社会保障法》( )
A. 损害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是美国社会深度撕裂的表现
C. 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一定程度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罗斯福的话语表明了其阶级立场,说明新政的本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项正确;《社会保障法》在国会听证会上受到抨击是因为其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保障、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与剥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根本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政遭受一定的异议,体现资产阶级内部的分歧,但新政整体上是顺利推行的,无法体现社会的深度撕裂,排除B项;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宗族制度】
材料一 宋代以后,前代宗族形态赖以依存的九品中正制和庄园制崩溃了,依据学业的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确立,代替了门阀士族世袭的选官制,而使社会流动加快。在土地进一步私有化的租佃制和财产诸子均分继承制下,地权转移加快,土地分散,单凭血缘关系难以合族。加强宗族血缘凝聚力、消弭因贫富分化产生的族内矛盾以及确保士大夫家庭长享富贵,成为重建宗族制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宋仁宗时期是宗族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宋朝统治建立已有七十余年,社会安定,政治上的科举制和经济上的土地私人占有制已确立。在宋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最初几代士大夫进入权力和财富的鼎盛时期,他们不约而同的肩负起复兴宗族制度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
材料二 1050年,范仲淹在苏州买良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赡养宗族,置屋以收贮和发放义米,号称义庄。还设有供族人居住的义宅和供族人学习的义学,可谓教养咸备。同时范仲淹还修有本族家谱。又因其居高官,而有功德寺祭祖。可以说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基本形态范氏宗族均已具备。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并且专门写《告诸子及弟侄》教育自家子弟。
如“志高远: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清白吏: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告诸子及弟侄》
“厚人伦: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
——《六十一字族规》
“睦四邻: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宋宗族制度重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范氏宗族建立的影响
【答案】(1)前代宗族形态赖以依存的九品中正制和庄园制崩溃;科举取仕使社会流动性加快,土地分散,单凭血缘关系难以合族;北宋仁宗时社会环境的稳定;士大夫阶层力量的发展壮大;理学强化了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
(2)影响:修睦族邻、教化乡里、赈恤族人,凝聚壮大宗族力量;推动理学的传播;参与基层治理,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为后世宗族的建立提供借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前代宗族形态赖以依存的九品中正制和庄园制崩溃了”可知,前代宗族形态赖以依存的九品中正制和庄园制崩溃;根据材料一“依据学业的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确立,代替了门阀士族世袭的选官制,而使社会流动加快。”可知,科举取仕使社会流动性加快;根据材料一“在土地进一步私有化的租佃制和财产诸子均分继承制下,地权转移加快,土地分散,单凭血缘关系难以合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分散,单凭血缘关系难以合族;根据材料一“宋仁宗时期是宗族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宋朝统治建立已有七十余年,社会安定,政治上的科举制和经济上的土地私人占有制已确立。”可知,北宋仁宗时社会环境的稳定;士大夫阶层力量的发展壮大;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强化了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综合以上可知,北宋宗族制度重建的背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厚人伦: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睦族邻、教化乡里、赈恤族人,凝聚壮大宗族力量;根据材料二“ 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并且专门写《告诸子及弟侄》教育自家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理学的传播;根据材料二“清白吏: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与基层治理,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后世宗族的建立提供借鉴。综合以上可知,范氏宗族建立的影响。
17. 【边疆危机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后着手于国家建设,然而国内外政治的风云变幻带来了中国新一轮的边疆危机。1911年,在中国政局动荡之际,外蒙古在俄国和上层封建王公的策动下宣布独立。这刺激了西藏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他们妄图仿效外蒙古,实现所谓的“西藏独立”。1912年,英国与俄国就蒙藏问题达成一致,两国以牺牲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前提,相互勾结瓜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革命时期唤醒了民众参加革命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但可能会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引导成为国内满汉民族间的民族仇恨,将会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摘编自王川、张启雄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边疆与少数民族》
材料二 有国必有边,有边必有防。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执行剿匪追歼残敌的任务,解放了西南、新疆、海南岛和华东沿海除台、澎、金、马以外的岛屿,基本控制了陆海边防。为巩固边防,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措施。……中国通过抗美援朝战争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和安全,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任何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将会承担严重后果。在处理与邻国关系上一贯坚持睦邻友好,但对一些无视中国领土、肆意危害我边防安全的行为予以断然的反击自卫。同时,组建了边防部队,开创了在边疆一线地区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主要形式的当代屯垦实践。党和人民政府的这些努力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有边无防的历史,为边疆的稳定和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梁瑞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治边方略探要》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末民初新一轮边疆危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治边的主要措施。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答案】17. 原因:国内政局动荡,对边疆的控制减弱;边疆少数民族上层分裂势力的分裂行径;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边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满”口号的消极影响。
18. 措施:肃清边疆地区的反动势力,基本收复边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为治边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运用军事手段打击犯边的侵略行为,巩固边防;运用屯垦的方式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
认识: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外蒙古在俄国和上层封建王公的策动下宣布独立”可知国内政局动荡,对边疆的控制减弱;根据材料一“这刺激了西藏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他们妄图仿效外蒙古,实现所谓的‘西藏独立’”可知国边疆少数民族上层分裂势力的分裂行径;根据材料一“英国与俄国就蒙藏问题达成一致,两国以牺牲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前提,相互勾结瓜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可知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边疆;根据材料一“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可能会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引导成为国内满汉民族间的民族仇恨,将会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满”口号的消极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二“人民解放军执行剿匪追歼残敌的任务,解放了西南、新疆、海南岛和华东沿海除台、澎、金、马以外的岛屿,基本控制了陆海边防”肃清边疆地区的反动势力,基本收复边疆;根据材料二“为巩固边防,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措施”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二“在处理与邻国关系上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可知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为治边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根据材料二“对一些无视中国领土、肆意危害我边防安全的行为予以断然的反击自卫”可知以运用军事手段打击犯边的侵略行为,巩固边防;根据材料二“组建了边防部队,开创了在边疆一线地区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主要形式的当代屯垦实践”可知运用屯垦的方式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认识:边疆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关键,边疆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得到发展,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边疆地区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时代在变化,边疆地区情况也在不断变化,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
18. 【民族国家】
材料一 近代以来,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实绩,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国家意识,同时也引起了关于如何在以及怎样在多民族环境下构建现代国家的讨论。甲午战败与乙未割台,使得近代中国学人油然而生“将有灭种灭教之惧”,“满汉之界”也随之成为问题的焦点。梁启超主张以个体权利的平等来彻底弭平社会成员在民族身份上的差异。孙中山主张将少数民族同化为一个民族,更明确地将辛亥革命定位于“汉族光复”并进而提出将美国的国族建构经验应用于中国。针对风起云涌的反满浪潮,晚清政府推行旨在“融化满汉事宜”的多项政策,但这些政策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荡然无存。此后,傅斯年和顾颉刚分别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并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积极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把“团结各民族为一体”作为党的任务,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架构提出了初步的厘定。实行这些政策后,共产党成功地使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归附于中央控制之下。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比以前任何一个主权都赢得了更坚实的立足点。
——摘编自陈建樾《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解决方案之争》
材料二 16~17世纪,西欧摧毁了以罗马天主教作为普世一统的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思想家表达出了日益觉醒和兴起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用人民主权取代王权、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在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西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异同。
【答案】18. 特点:构建背景的复杂性,既有深重的民族危机,又有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及实践影响,还受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构建任务的紧迫性,迫切需要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参与阶层的广泛性,有知识分子、革命党人、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中共等;构建主张和路径的多元性,且理论探索和实践相结合;中共最终成功实践了自己的多民族国家理念。
19. 同: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都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
异:背景不同,中国主要面临民族危机,受传统民族观的影响,西方是资本主义发展反封建神权和专制王权的结果;目的不同,中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西欧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维护本民族的利益的基础之上。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近代以来,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实绩,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国家意识,同时也引起了关于如何在以及怎样在多民族环境下构建现代国家的讨论。”与“甲午战败与乙未割台,使得近代中国学人油然而生‘将有灭种灭教之惧’,‘满汉之界’也随之成为问题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背景的复杂性,既有深重的民族危机,又有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及实践影响,还受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甲午战败与乙未割台,使得近代中国学人油然而生‘将有灭种灭教之惧’,‘满汉之界’也随之成为问题的焦点。”可知,构建任务的紧迫性,迫切需要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根据材料一“梁启超主张以个体权利”“孙中山主张将少数民族同化为一个民族”“傅斯年和顾颉刚分别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把‘团结各民族为一体’作为党的任务,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架构提出了初步的厘定”可知,参与阶层的广泛性,有知识分子、革命党人、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中共等;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主张将少数民族同化为一个民族,更明确地将辛亥革命定位于‘汉族光复’并进而提出将美国的国族建构经验应用于中国。针对风起云涌的反满浪潮,晚清政府推行旨在‘融化满汉事宜’的多项政策,但这些政策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荡然无存。”可知,构建主张和路径的多元性,且理论探索和实践相结合;根据材料一“实行这些政策后,共产党成功地使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归附于中央控制之下。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比以前任何一个主权都赢得了更坚实的立足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最终成功实践了自己的多民族国家理念。综合以上可知,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特点。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一“梁启超主张以个体权利的平等来彻底弭平社会成员在民族身份上的差异。”与“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用人民主权取代王权、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都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
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甲午战败与乙未割台,使得近代中国学人油然而生‘将有灭种灭教之惧’,‘满汉之界’也随之成为问题的焦点。”与材料二“16~17世纪,西欧摧毁了以罗马天主教作为普世一统的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思想家表达出了日益觉醒和兴起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不同,中国主要面临民族危机,受传统民族观的影响,西方是资本主义发展反封建神权和专制王权的结果;根据材料一“近代以来,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实绩,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国家意识”与材料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用人民主权取代王权、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的不同,中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西欧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维护本民族的利益的基础之上。
19. 【国际关系】
材料 朝贡体系、条约体系与殖民体系都是国际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朝贡体系是西方学者对清以前存在于东亚地区的、以中原皇朝为核心的等级制政治秩序的一种理论概括。清政府自1723年禁海以来,中国的大门便对西方关闭了一个多世纪。闭关锁国的中国,既无法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力和技术,更无法融入世界的近代化潮流,因而逐渐衰落。近代西方随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国际交流或外交体系。伴随着条约体系的诞生,殖民体系也逐步成为欧洲国家在与其他弱小部族或者国家进行交往的主导体系。条约体系和殖民体系相互配合,形成了欧洲国家面对领土争端、经济冲突或对其他特殊政治问题的解决途径。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自己的法则和制度强行引入中国,中国因此被纳入所谓条约体系。
——摘编自陈谦平等《条约体系与近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请从以上国际关系的三种模式中任选两种,自拟标题,结合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论述两者之间的关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观点:近代中国逐渐由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
论述: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是近代世界的两种外交体系,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水平。近代西方崛起,条约体系战胜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由于农耕文明的先进性,逐渐构建起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这一体系具有和平性、互利性和封闭性。明清以来,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以中华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开始面临近代西方条约体系的冲击。
近代西方在工业化的先发优势建立后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维系的朝贡体系逐步走向奔溃,被动的向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甲午战败,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朝贡体系彻底瓦解。西方的侵略把中国纳入了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不平等条约也使近代中国逐步沉沦。
综上所述,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了上升的转机。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如观点:近代西方条约体系与殖民体系的构建相辅相成。)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仔细阅读材料,按照题目要求从国际关系的三种模式中任选两种,如近代中国逐渐由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然后,从朝贡体系产生的原因和受到冲击、逐步被不平等条约体系取代的原因、评价等角度进行论述。论述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中国古代由于农耕文明的先进性,逐渐构建起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这一体系具有和平性、互利性和封闭性。但是明清以来,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以中华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开始面临近代西方条约体系的冲击。近代西方在工业化的先发优势建立后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维系的朝贡体系逐步走向奔溃,被动的向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甲午战败,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朝贡体系彻底瓦解。西方的侵略把中国纳入了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不平等条约也使近代中国逐步沉沦。最后,进行理论升华,总结出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对中国的双重作用。2023年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12月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2月21日 10:30~11:45 时长: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帝王自汉武帝开始基本都用年号纪念。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也有很多帝王在泰山举行祭告天地的封禅仪式。年号纪年和泰山封禅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 大一统 B. 外儒内法 C. 敬天保民 D. 仁政为本
2. 西汉初期的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施政时采用法家学说,严刑酷罚,打击盗贼和豪强势力,他们被称为“酷吏”;二是学习了儒家经典而被选拔入仕的知识分子,施政时则采取儒家的学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辟学校、施行教化,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他们被称为“循吏”。汉初“酷吏”和“循吏”的并存( )
A. 说明了儒法有合流的趋势 B. 反映了德政与刑罚的矛盾
C. 彰显了统治者治国智慧 D. 体现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3. 美国学者谭凯把唐朝门阀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京城家族,即居住于(或死后葬于)长安、洛阳两京及期间走廊地带的世家;一类是地方家族,即居住于上述区域之外的世家。而真正掌控唐朝政治、影响唐朝文化的是京城家族。这说明( )
A. 唐朝社会阶层的固化 B. 门阀士族力量在增强
C. 科举对政治影响有限 D. 政治统治精英色彩
4. 一个政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主要是看拥有权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级,还是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从这个角度来看,元朝是典型的封闭式政权。这一判断主要依据的是元朝实行( )
A. 行省制度 B. 四等人制 C. 驿站制度 D. 诸色户计
5. 清朝时,总督和巡抚二者都单独开府,有独自的奏事权,遇有大事,亦需两相会商,并联名奏请,加上他们的职掌又多重复,故职责上的摩擦在所不免。清朝统治者虽在后期作过某种调整,但其原则却始终不变。清朝地方这一督抚二元化领导体制( )
A.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确保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C. 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D. 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
6. 下图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
造成上图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工业的进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税收政策的调整 D. 政治局势的影响
7.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他在此想说明的是(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B. 国民党的统治比北洋政府更加反动
C.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导致民生维艰 D. 全国人民依然在反革命的统治之下
8. “一边倒”政策在具体的实践中,虽然能够获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及帮助,这对于当时面临西方经济政治封锁的新中国而言无疑是有益的,但遭受到走“中间道路”的新生国家的质疑与猜忌,万隆会议上的争吵便是集中体现。这说明“一边倒”政策( )
A. 导致了西方对我国的孤立 B. 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封锁
C. 是万隆会议上争吵的主因 D. 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
9. 下表为1980—1982年全国粮食产量表,这一变化( )
年份 1980 1981 1982
产粮量 (万吨) 32056 32502 35450
A.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有利于温饱问题的解决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10.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现代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这一区别是基于中西不同的( )
A. 政党制度 B. 文化传统 C. 国家结构 D. 经济结构
11. 有学者认为,在罗马元首制时期,元老院是不可或缺的权力机构,而在君主制时期,元老院成为名存实亡的政治化石;在元首制时期,平民是不可忽视的群体,而在君主制时期,平民的地位微不足道。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元首制时期罗马政治有民主因素 B. 君主制取代元首制是历史的倒退
C. 元老院在君主制时退出历史舞台 D. 元首制与君主制政体有质的区别
12. “他们在组织上实行主教制,严密控制了教会;在思想上神化罗马皇帝和奴隶制度,从理论上论证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利益的一致性;在行动上,不断向罗马皇帝写效忠信,表白基督教忠于帝国政府。”材料中的“他们”( )
A. 建立宗教法庭且拥有大量地产 B. 从生到死全面影响人们的生活
C. 是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支柱 D. 从属于世俗政权维护专制制度
13.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政党利益在文官任命中占据了首要地位。1830—1834年,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詹姆士·格雷厄姆曾在本部门内打破政党界限,按能力任命文官,结果遭到本党成员的攻击,同时受到财政部负责文官任命事务的秘书的谴责。这表明( )
A. 政党制度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B. 政治弊端凸显文官改革的必要性
C. 政党分肥制推动了文官制度改革 D. 议会改革推动了文官制度的确立
14.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把人民让予的权力分别交给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然后两级政府分别把分配给他们的权力进一步划分,分配给它们之下的不同部门。这样两级政府相互控制,同时各自又控制自己,于是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这一认识意在( )
A. 保障人民的权力 B. 平衡利益维系统治 C. 限制权力的滥用 D. 解决邦联制的弊端
15. 1935年,在美国国会《社会保障法》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方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可是罗斯福却说:“在美国,没有人比我更坚信私有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这说明《社会保障法》( )
A. 损害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是美国社会深度撕裂的表现
C. 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一定程度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宗族制度】
材料一 宋代以后,前代宗族形态赖以依存的九品中正制和庄园制崩溃了,依据学业的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确立,代替了门阀士族世袭的选官制,而使社会流动加快。在土地进一步私有化的租佃制和财产诸子均分继承制下,地权转移加快,土地分散,单凭血缘关系难以合族。加强宗族血缘凝聚力、消弭因贫富分化产生的族内矛盾以及确保士大夫家庭长享富贵,成为重建宗族制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宋仁宗时期是宗族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宋朝统治建立已有七十余年,社会安定,政治上的科举制和经济上的土地私人占有制已确立。在宋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最初几代士大夫进入权力和财富的鼎盛时期,他们不约而同的肩负起复兴宗族制度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
材料二 1050年,范仲淹在苏州买良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赡养宗族,置屋以收贮和发放义米,号称义庄。还设有供族人居住的义宅和供族人学习的义学,可谓教养咸备。同时范仲淹还修有本族家谱。又因其居高官,而有功德寺祭祖。可以说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基本形态范氏宗族均已具备。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并且专门写《告诸子及弟侄》教育自家子弟。
如“志高远: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清白吏: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告诸子及弟侄》
“厚人伦: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
——《六十一字族规》
“睦四邻: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宋宗族制度重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范氏宗族建立影响
17. 【边疆危机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后着手于国家建设,然而国内外政治的风云变幻带来了中国新一轮的边疆危机。1911年,在中国政局动荡之际,外蒙古在俄国和上层封建王公的策动下宣布独立。这刺激了西藏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他们妄图仿效外蒙古,实现所谓的“西藏独立”。1912年,英国与俄国就蒙藏问题达成一致,两国以牺牲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前提,相互勾结瓜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革命时期唤醒了民众参加革命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但可能会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引导成为国内满汉民族间的民族仇恨,将会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摘编自王川、张启雄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边疆与少数民族》
材料二 有国必有边,有边必有防。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执行剿匪追歼残敌的任务,解放了西南、新疆、海南岛和华东沿海除台、澎、金、马以外的岛屿,基本控制了陆海边防。为巩固边防,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措施。……中国通过抗美援朝战争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和安全,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任何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将会承担严重后果。在处理与邻国关系上一贯坚持睦邻友好,但对一些无视中国领土、肆意危害我边防安全的行为予以断然的反击自卫。同时,组建了边防部队,开创了在边疆一线地区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主要形式的当代屯垦实践。党和人民政府的这些努力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有边无防的历史,为边疆的稳定和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梁瑞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治边方略探要》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末民初新一轮边疆危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治边的主要措施。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18. 民族国家】
材料一 近代以来,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实绩,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国家意识,同时也引起了关于如何在以及怎样在多民族环境下构建现代国家的讨论。甲午战败与乙未割台,使得近代中国学人油然而生“将有灭种灭教之惧”,“满汉之界”也随之成为问题的焦点。梁启超主张以个体权利的平等来彻底弭平社会成员在民族身份上的差异。孙中山主张将少数民族同化为一个民族,更明确地将辛亥革命定位于“汉族光复”并进而提出将美国的国族建构经验应用于中国。针对风起云涌的反满浪潮,晚清政府推行旨在“融化满汉事宜”的多项政策,但这些政策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荡然无存。此后,傅斯年和顾颉刚分别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并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积极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把“团结各民族为一体”作为党的任务,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架构提出了初步的厘定。实行这些政策后,共产党成功地使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归附于中央控制之下。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比以前任何一个主权都赢得了更坚实的立足点。
——摘编自陈建樾《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解决方案之争》
材料二 16~17世纪,西欧摧毁了以罗马天主教作为普世一统的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思想家表达出了日益觉醒和兴起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用人民主权取代王权、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在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西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异同。
19. 【国际关系】
材料 朝贡体系、条约体系与殖民体系都是国际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朝贡体系是西方学者对清以前存在于东亚地区的、以中原皇朝为核心的等级制政治秩序的一种理论概括。清政府自1723年禁海以来,中国的大门便对西方关闭了一个多世纪。闭关锁国的中国,既无法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力和技术,更无法融入世界的近代化潮流,因而逐渐衰落。近代西方随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国际交流或外交体系。伴随着条约体系的诞生,殖民体系也逐步成为欧洲国家在与其他弱小部族或者国家进行交往的主导体系。条约体系和殖民体系相互配合,形成了欧洲国家面对领土争端、经济冲突或对其他特殊政治问题的解决途径。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自己的法则和制度强行引入中国,中国因此被纳入所谓条约体系。
——摘编自陈谦平等《条约体系与近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请从以上国际关系的三种模式中任选两种,自拟标题,结合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论述两者之间的关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