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南京条约》时写道:“……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其“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指的是( )
A.天朝上国观 B.五口通商权 C.协定关税权 D.内河航行权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
B.“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
C.“应准 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
3.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明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和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鲁迅旨在( )
A.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说明封建帝制尚未受冲击
C.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与支持 D.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陈独秀在1916年撰文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此段话旨在揭示( )
A.政治革命是思想解放前提 B.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C.文学革命助推新文化运动 D.君主专制制度的依然存在
5.下面是胡适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首白话诗《蝴蝶》,这首诗有利于( )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A.发展民主科学 B.宣传自由恋爱 C.推动文学革命 D.摧毁传统文化
6.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1902年,轮船招商局达到鼎盛,资产增加到2000万两。但其终究无法成为像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邮船会社那样,从外国人手中完全夺回本国的航运权。这主要是因为( )
A.自身缺陷难以克服 B.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C.外国垄断了航运权 D.官督商办效率低下
7.在历史观上,康有为认为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他说∶"治法进化由君主而及民主。文王为君主之圣,尧舜为民主之圣。《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于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为民主。故《春秋》始言文王,终道尧舜也。"康有为这一言论意在
A.驳斥守旧思想 B.指出《春秋》之要义
C.建立法治国家 D.借助权威宣传变法
8.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此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西用”思想最早是由地主阶级提出的
B.“西用”以“中体”为前提主要是天下“多为泥古而顽梗之人”
C.“中体西用”的观点受传统的夷夏之辨的影响
D.由于缺乏依托“西用”最终没有进入中国的大门
9.(这次行动)由广东出师,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十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近半个中国,歼敌数十万人,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行动”成果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 B.革命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10.1915年4月,《申报》版面中商品信息和广告的面积已超过新闻面积,刊登商品信息和广告所得成了报纸的主要收入。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登的多是民族制造业、工商业、服务业的商品信息和广告,“请用国货”“著名国货”“精良国货”等广告语在报纸中屡见不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重工业取得了突破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广告营销迎合时代潮流
11.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认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必须用革命手段取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这一认识( )
A.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快速传播
C.符合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 D.明确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12.在中央苏区,由民众选举市乡代表,市乡代表选举区代表,区代表选举县代表,再如此一步步选举省代表、全国苏维埃代表。陕甘宁边区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不同的选举模式( )
A.说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战略转移 B.与当时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D.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3.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些爱国艺术家组成漫画宣传队,积极投入抗战。下图是青年漫画家胡考1938年在延安创作的一幅漫画《游击战不仅牵制敌人,而且袭击敌人》,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彰显了中共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B.宣传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C.抨击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
D.反映了中国战场积极配合和努力协助盟军作战
14.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百团大战。该战役( )
A.首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D.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15.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标志是( )
A.孟良战役 B.延安保卫战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6.如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此画反映的事件( )
A.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B.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D.有利于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17.从1958年到1983年,人民公社行使过去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公社干部成为国家干部。在实践中,人民公社逐渐形成三级体制: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大队长、副大队长、保管员、出纳员等;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制( )
A.巩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孕育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C.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一的特点 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18.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煤炭、冶金、石油、化工、地质、交通等中央15个部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内迁到重庆地区,内迁职工达43488人。这主要缘于( )
A.重庆交通的便利B.国民经济的恢复 C.国际局势的紧张 D.自然灾害的频繁
19.1953-1957年,新中国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显著上升。这一时期还建立了一些旧中国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等,交通、邮电、水利等国民经济基础部门也得到显著加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下表是1952年对23个省15432个农户的生产工具情况调查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
农户占有生产工具统计 贫农 中农
占有耕畜/户 犁/户 水车/户 购买商品的货币支出 135.5 208.4
0.54头 0.54部 0.1架 购买生产工具支出 3.5 7.6
A.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B.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C.农村经济得到恢复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要求
21.1970年至1972年,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达39个,除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外,还包括欧洲的意大利、比利时和北美的加拿大等国,三年间,我国同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迅速改善 B.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C.国际多边机制的斡旋 D.意识形态对抗的减弱
22.有学者认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都( )
A.助推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B.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D.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2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人民画报》,其封面图像承载着国家记忆。1960年第14期的封面展示了河南的社员们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场景,1991年第11期的封面却选择了个体农民人力生产的场景。这一转变反映了( )
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4.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后,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唯有农田机械作业量随着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农业经营规模的缩小 B.农业机械使用成本高
C.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D.机械化不适合于农村
25.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各种票证,1993年2月后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票证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B.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每个阶级各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
——摘编自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谷牧回忆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对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一致意见。1979年4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邓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广交会创办的背景及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广东在对外开放中首先“迈出较大步子”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当时经济特区的主要做法。(10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于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育未来之局势。故每一民族思想为其演变之原动力。近世史之范畴,实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此说将明清朝代鼎革与“新航路发现”“欧人东渐”的时代变革系于一体,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影响颇广。
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魏野畴认为:“西方的势力倒卷东来,打破我们长期的迷梦和黑暗,这实在是千古未有的奇局了。论这时期,才不过一百多年,但其中的变化非常剧烈,复杂,而重要,很够得上称为一个时期,即第三时期的近世史。”李鼎声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进行探讨。
【说明:对“民国学者的争端”进行历史解释,表明你对近代史起点的看法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不得重复材料史实,史论结合。】(16分)高一历史试题(第五单元——第十单元)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C 6.A 7.D 8.D 9.B 10.D
11.C 12.B 13.A 14.D 15.C 16.D 17.C 18.C 19.B 20.D
21.B 22.A 23.B 24.A 25.A
26.(1)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简析:没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表现:爱国学生起了先锋作用,首先开始示威游行;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响应,直至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27.(1)背景:外交政策的调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作用:成为当时出口创汇的主渠道,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宣传窗口。
(2)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海外华侨和华人众多;广东地方领导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中央的支持。(任意3点即可)
做法: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8.争端发生的背景:西方史学的影响(西学东渐);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知识分子积极进行学术研究,以时代进行历史分期,打破王朝史体系。
争端理由的理解:
“明清之际说”从世界整体视角来分析中国历史,重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世界近代史分期保持一致;试图从中国内部找出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鸦片战争说”从革命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历史;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重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争端的影响:“鸦片战争说”渐成主流,适应了时代形势的需要,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有利于推动反帝运动的高涨;有助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构建。
我的观点及理由(可以同意其中一种,也可提出不同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