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导致清朝如图所示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以后列强对华的进出口状况,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的规定,降低了关税税率,有利于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C项正确;
材料的时间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而中俄签订《瑷珲条约》是1858年,排除A项;
《马关条约》是1895年,排除B项;
《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签订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与中国签订的其他不平等条约的时间特征。
2.(2020·河北)他在位期间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清王朝在其统治时期却进一步衰落。鸦片战争之后,他因循守旧,没有采取向西方学习、振兴王朝的措施。“他”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鸦片战争之后,他因循守旧,没有采取向西方学习、振兴王朝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1842年以中国战败结束,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当时的清王朝皇帝是道光帝,其在位时间是1820年—1850年。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的皇帝是道光帝。
3.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了清末田赋所占的比重降至35%。”可知,小农经济的地位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起来,经济结构发展变动,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赔款大量增加,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大片领土丧失,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农业全面衰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太平军内部曾流传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歌谣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天京陷落 C.天京事变 D.三河大捷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史称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项正确;
金田起义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天京陷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
三河大捷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5.(2020·江西)江南制造局从美国购置了“制器之器”,设备完整,机械化程度较高。到19世纪90年代,该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机器设备最齐全、工艺制造技术最先进的兵工企业。材料可以印证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B.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C.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D.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领导发动了洋务运动。故材料可以印证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紧扣材料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6.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的评价表明这次战争的受益者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而俄国受益最大,据此判断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俄国在这次战争后,除了获得英法所取得的特权外,还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B项正确;
鸦片战争没有俄国参与,排除A项;
甲午战争主要是日本,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也不是俄国获得的利益最多。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把近代几次列强对华侵略放在一起考查,重点是要求掌握列强对华侵略的史实,同时要注意掌握每个阶段侵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7.历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结果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D.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知,戊戌变法使人们从封建闭塞中解放出来了,头脑清醒了,所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A项;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戊戌变法的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8.与《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割地赔款 B.开设工厂 C.协定关税 D.开埠通商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协定关税都是《南京条约》已经有了的内容,而允许设立工厂是《马关条约》出现的新内容。这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列强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新要求,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B项正确;
割地赔款不属于新特点。排除A项;
协定关税不属于新特点。排除C项;
开埠通商不属于新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另外还要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
9.下表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75年 1878年
事件 被清政府任命为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 出兵新疆,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康有为
【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18世纪70年代率军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建立行省;B项正确;
林则徐是中国清朝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1839年,主持了虎门销烟;主持编译了《四洲志》。排除A项;
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中牺牲的将领,排除C项;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帮助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左宗棠的相关史实。
10.《绝版袁世凯》一书中写到:“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该书作者评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可知,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进行了戊戌变法,因为这一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又被称为“百日维新”,B项正确;
洋务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辛亥革命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绪帝与戊戌变法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19世纪末,有人题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三军败绩“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护国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末,可知材料中“三军败绩”指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B项正确;
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排除A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1年,排除C项;
护国战争发生在1915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相关战争发生的时间.
12.瓦德西在给德国皇帝的奏折中明确指出:“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产生此种顾虑是因为(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公车上书
【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计划,显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反抗力量,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义和团的英勇斗争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据“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中国人民尚有无限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产生此种顾虑是因为义和团运动,C项正确;
三元里人民抗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公车上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13.(2022八上·江西月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说明( )
A.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符合题意;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排除A;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即可作答。
14.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人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有关历史的记载都带有作者的感彩,因而要加以甄别;关于义和团的活动,亲历义和团运动的人们有不同的记载。这反映出由于作者立场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记载。由此可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史料甄别的相关知识。
15.(2019·临沂模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反映了要求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政府的革命诉求,说明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甲午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要实现民族独立和振兴的根本方法是推翻“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此,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D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匈、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签定《辛丑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9.8亿两白银,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排除A项;
《马关条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有关内容。
17.下表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洪秀全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孙中山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又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民报》上,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此后,他领导了多次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回国领导了辛亥革命,并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政体。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后,他又发动了旨在反对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据题干内容可知,这是历史人物孙中山的部分经历。D项正确;
洪秀全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梁启超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章炳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孙中山的相关史实。
18.孙中山(1866-1925)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上书清政府,请求“变法维新”
B.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C.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1866+28=1894,故他28岁时是1894年。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项正确;
1894年孙中山上书清政府,请求“变法维新”,与“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不符,排除A项;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排除B项;
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在1911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掌握兴中会的建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中失败的。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真正执行
D.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国家仍疯狂侵略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胜利”即辛亥革命的功绩--推翻了封建帝制;“失败”即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项正确;
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错误,排除B项;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真正执行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错误,排除C项;
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国家仍疯狂侵略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掌握辛亥革命。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较大。
20.(2019八上·法库期末)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文中“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是指(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说明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结合课本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符合题意;
建立中华民国和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是辛亥革命的功绩,但是题干中没有体现,BC不合题意;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1.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一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一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思想文化再政治制度最后才是先进工业文明,按这个顺序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辛亥革命(政治制度)-洋务运动(工业文明);因为中国是反其道而行的,所以近代化探索非常艰难曲折,D项正确;
洋务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排除A项;
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排除B项;
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一洋务运动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观点答题,容易错选为A中国近代化探索顺序。
22.(2020·南京)“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语课’。”倡导这一变革的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梁启超 D.胡适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发布《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即可作答。
23.(2022九下·包河月考)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 )
A.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D.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答案】D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故D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使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不符合题意;
护国运动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早起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震动中外,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起义将士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赴难、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广大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从而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24.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政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由此可见( )
A.中华民国实现了主权在民
B.约法的颁布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
C.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的原则
D.临时大总统控制着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法”指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C项正确;
中华民国实现了主权在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约法的颁布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临时大总统控制着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5.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B.宣统帝被逼退位
C.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对联中每句短语的第一个字联起来,就是“民国总统不是东西”。题干时间信息是“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是第一位民国总统,他在位时,努力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王湘绮不可能会讽刺他,排除D;而袁世凯当总统时,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因此说“不是东西”。C项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宣统帝被逼退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26.(2020·河北模拟)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的信息可知,第一点指的是民族意识增强,第二点指的是民主意识增强,只有A项符合题意; B、C和D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的含义,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27.(2020·河北)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
A.曾国藩 李鸿章 B.康有为 梁启超
C.孙中山 黄兴 D.陈独秀 李大钊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信奉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些人”的主要代表应该是陈独秀、李大钊等,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自强”“求富”,排除;
选项B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排除;
选项C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主张是“三民主义”,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抓住信息“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解题的关键,这些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主要人物,他们在1921年创立了共产党。
28.《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若千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之所以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列强争霸,相互残杀
C.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D.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这么说,其主要原因是军阀割据,连年混战。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列强争霸,相互残杀,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官僚地主,争权夺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9.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多种救国方案。有人把这些救国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温药慢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 )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自我疗伤”是指洋务运动;“温药慢治”是指戊戌变法、“猛药重治”是指辛亥革命;“开颅洗脑”指的事件是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
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0.“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面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由此可见( )
A.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D.近代已经实现婚姻自由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思想的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C项正确;
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是戊戌变法事件的影响,维新变法主要与中国政治制度民主化有关,与本题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是关于国家政治和人民权利的思想内容与题干内容“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不符,排除B项;
近代已经实现婚姻自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地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1840——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流毒,为害甚巨]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虎门禁烟,扬眉吐气]
材料二:
[战火燃起,国门洞开]
材料三:据《广州百年大事》记载:“1842年8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英商货物税须经双方协商。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签订,外国人获特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铭记历史,提升认识]
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面对鸦片走私,中国有何反应?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领导者”?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答案】(1)危害:经济上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财政,人民负担加重;政治上清政府更加腐败;军事上削弱军队战斗力;生活上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反应:林则徐受命担任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
(2)事件:虎门销烟。领导者:林则徐,评价: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3)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答案必须是内容和影响互相对应)
(4)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包括经济上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重;政治上清政府更加腐败,军事上削弱军队战斗力,生活上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鸦片走私,中国开展禁烟运动,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2)材料二反映的是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3)根据材料三“据《广州百年大事》记载:‘1842年8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英商货物税须经双方协商。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签订,外国人获特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近代史开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赔款2 100万元,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4)根据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而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相关史实。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洋务军事工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虛有其表……”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并概括李鸿章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促使李鸿章伤感地说这段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
【答案】(1)历史背景: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原因:见识到西方工商业的发展,辅助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接触西方商业事务增多,以图实现求富。
(3)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或未触动封建制度)。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依据材料一中的“师彼之长,去我之短”,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李鸿章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可以分析出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出现的原因是见识到西方工商业的发展,辅助军事工业实现自强。依据材料二中的“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可以分析出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出现的原因是接触西方商业事务增多,以图实现求富。
(3)根据材料三“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李鸿章等人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洋务运动。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所以材料三中促使李鸿章伤感地说这段话的直接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而不是使中国富强;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最后失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洋务运动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33.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以及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建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材料四:2016年7月23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名大陆青年学生与来自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18名台湾青年学生参加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主题活动,并举行圆桌会议,展开了“中山精神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讨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
(3) 结合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根据材料四,分析今天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
【答案】(1)民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民权: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民权主义。
(2)背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颁布;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华民国建立;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3)史实: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等。
(4)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及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宣告了清朝统治的覆灭;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根据材料二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是: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独立相呼应,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可知,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等,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根据材料四“2016年7月23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名大陆青年学生与来自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18名台湾青年学生参加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主题活动,并举行圆来会议,展开了‘中山精神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讨论。”可知,今天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武昌起义、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维护民主共和的相关史实。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导致清朝如图所示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2.(2020·河北)他在位期间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清王朝在其统治时期却进一步衰落。鸦片战争之后,他因循守旧,没有采取向西方学习、振兴王朝的措施。“他”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3.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4.太平军内部曾流传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歌谣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天京陷落 C.天京事变 D.三河大捷
5.(2020·江西)江南制造局从美国购置了“制器之器”,设备完整,机械化程度较高。到19世纪90年代,该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机器设备最齐全、工艺制造技术最先进的兵工企业。材料可以印证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B.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C.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D.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6.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历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结果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D.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8.与《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割地赔款 B.开设工厂 C.协定关税 D.开埠通商
9.下表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75年 1878年
事件 被清政府任命为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 出兵新疆,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康有为
10.《绝版袁世凯》一书中写到:“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该书作者评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19世纪末,有人题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三军败绩“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护国战争
12.瓦德西在给德国皇帝的奏折中明确指出:“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产生此种顾虑是因为(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公车上书
13.(2022八上·江西月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说明( )
A.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4.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人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15.(2019·临沂模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6.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7.下表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洪秀全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孙中山
18.孙中山(1866-1925)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上书清政府,请求“变法维新”
B.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C.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19.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中失败的。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真正执行
D.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国家仍疯狂侵略
20.(2019八上·法库期末)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文中“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是指(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21.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一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一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
22.(2020·南京)“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语课’。”倡导这一变革的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梁启超 D.胡适
23.(2022九下·包河月考)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 )
A.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D.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24.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政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由此可见( )
A.中华民国实现了主权在民
B.约法的颁布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
C.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的原则
D.临时大总统控制着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25.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B.宣统帝被逼退位
C.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6.(2020·河北模拟)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27.(2020·河北)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
A.曾国藩 李鸿章 B.康有为 梁启超
C.孙中山 黄兴 D.陈独秀 李大钊
28.《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若千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之所以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列强争霸,相互残杀
C.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D.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29.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多种救国方案。有人把这些救国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温药慢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 )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0.“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面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由此可见( )
A.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D.近代已经实现婚姻自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地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1840——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流毒,为害甚巨]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虎门禁烟,扬眉吐气]
材料二:
[战火燃起,国门洞开]
材料三:据《广州百年大事》记载:“1842年8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英商货物税须经双方协商。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签订,外国人获特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铭记历史,提升认识]
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面对鸦片走私,中国有何反应?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领导者”?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洋务军事工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虛有其表……”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并概括李鸿章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促使李鸿章伤感地说这段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
33.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以及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建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材料四:2016年7月23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名大陆青年学生与来自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18名台湾青年学生参加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主题活动,并举行圆桌会议,展开了“中山精神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讨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
(3) 结合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根据材料四,分析今天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以后列强对华的进出口状况,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的规定,降低了关税税率,有利于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C项正确;
材料的时间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而中俄签订《瑷珲条约》是1858年,排除A项;
《马关条约》是1895年,排除B项;
《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签订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与中国签订的其他不平等条约的时间特征。
2.【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鸦片战争之后,他因循守旧,没有采取向西方学习、振兴王朝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1842年以中国战败结束,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当时的清王朝皇帝是道光帝,其在位时间是1820年—1850年。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的皇帝是道光帝。
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了清末田赋所占的比重降至35%。”可知,小农经济的地位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起来,经济结构发展变动,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赔款大量增加,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大片领土丧失,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农业全面衰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史称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项正确;
金田起义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天京陷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
三河大捷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5.【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领导发动了洋务运动。故材料可以印证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紧扣材料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的评价表明这次战争的受益者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而俄国受益最大,据此判断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俄国在这次战争后,除了获得英法所取得的特权外,还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B项正确;
鸦片战争没有俄国参与,排除A项;
甲午战争主要是日本,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也不是俄国获得的利益最多。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把近代几次列强对华侵略放在一起考查,重点是要求掌握列强对华侵略的史实,同时要注意掌握每个阶段侵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7.【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知,戊戌变法使人们从封建闭塞中解放出来了,头脑清醒了,所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A项;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戊戌变法的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8.【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协定关税都是《南京条约》已经有了的内容,而允许设立工厂是《马关条约》出现的新内容。这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列强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新要求,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B项正确;
割地赔款不属于新特点。排除A项;
协定关税不属于新特点。排除C项;
开埠通商不属于新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另外还要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
9.【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18世纪70年代率军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建立行省;B项正确;
林则徐是中国清朝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1839年,主持了虎门销烟;主持编译了《四洲志》。排除A项;
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中牺牲的将领,排除C项;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帮助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左宗棠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可知,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进行了戊戌变法,因为这一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又被称为“百日维新”,B项正确;
洋务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辛亥革命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绪帝与戊戌变法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末,可知材料中“三军败绩”指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B项正确;
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排除A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1年,排除C项;
护国战争发生在1915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相关战争发生的时间.
12.【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计划,显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反抗力量,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义和团的英勇斗争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据“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中国人民尚有无限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产生此种顾虑是因为义和团运动,C项正确;
三元里人民抗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公车上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13.【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符合题意;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排除A;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有关历史的记载都带有作者的感彩,因而要加以甄别;关于义和团的活动,亲历义和团运动的人们有不同的记载。这反映出由于作者立场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记载。由此可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史料甄别的相关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反映了要求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政府的革命诉求,说明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甲午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要实现民族独立和振兴的根本方法是推翻“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此,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答案】D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匈、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签定《辛丑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9.8亿两白银,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排除A项;
《马关条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有关内容。
17.【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又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民报》上,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此后,他领导了多次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回国领导了辛亥革命,并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政体。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后,他又发动了旨在反对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据题干内容可知,这是历史人物孙中山的部分经历。D项正确;
洪秀全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梁启超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章炳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孙中山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1866+28=1894,故他28岁时是1894年。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项正确;
1894年孙中山上书清政府,请求“变法维新”,与“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不符,排除A项;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排除B项;
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在1911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掌握兴中会的建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胜利”即辛亥革命的功绩--推翻了封建帝制;“失败”即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项正确;
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错误,排除B项;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真正执行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错误,排除C项;
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国家仍疯狂侵略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掌握辛亥革命。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较大。
20.【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说明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结合课本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符合题意;
建立中华民国和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是辛亥革命的功绩,但是题干中没有体现,BC不合题意;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1.【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思想文化再政治制度最后才是先进工业文明,按这个顺序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辛亥革命(政治制度)-洋务运动(工业文明);因为中国是反其道而行的,所以近代化探索非常艰难曲折,D项正确;
洋务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排除A项;
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排除B项;
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一洋务运动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观点答题,容易错选为A中国近代化探索顺序。
22.【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发布《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即可作答。
23.【答案】D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故D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使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不符合题意;
护国运动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早起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震动中外,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起义将士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赴难、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广大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从而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24.【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法”指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C项正确;
中华民国实现了主权在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约法的颁布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临时大总统控制着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5.【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对联中每句短语的第一个字联起来,就是“民国总统不是东西”。题干时间信息是“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是第一位民国总统,他在位时,努力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王湘绮不可能会讽刺他,排除D;而袁世凯当总统时,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因此说“不是东西”。C项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宣统帝被逼退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26.【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的信息可知,第一点指的是民族意识增强,第二点指的是民主意识增强,只有A项符合题意; B、C和D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的含义,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27.【答案】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信奉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些人”的主要代表应该是陈独秀、李大钊等,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自强”“求富”,排除;
选项B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排除;
选项C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主张是“三民主义”,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抓住信息“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解题的关键,这些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主要人物,他们在1921年创立了共产党。
28.【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这么说,其主要原因是军阀割据,连年混战。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列强争霸,相互残杀,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官僚地主,争权夺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9.【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自我疗伤”是指洋务运动;“温药慢治”是指戊戌变法、“猛药重治”是指辛亥革命;“开颅洗脑”指的事件是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
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0.【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思想的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C项正确;
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是戊戌变法事件的影响,维新变法主要与中国政治制度民主化有关,与本题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是关于国家政治和人民权利的思想内容与题干内容“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不符,排除B项;
近代已经实现婚姻自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1.【答案】(1)危害:经济上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财政,人民负担加重;政治上清政府更加腐败;军事上削弱军队战斗力;生活上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反应:林则徐受命担任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
(2)事件:虎门销烟。领导者:林则徐,评价: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3)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答案必须是内容和影响互相对应)
(4)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包括经济上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重;政治上清政府更加腐败,军事上削弱军队战斗力,生活上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鸦片走私,中国开展禁烟运动,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2)材料二反映的是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3)根据材料三“据《广州百年大事》记载:‘1842年8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英商货物税须经双方协商。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签订,外国人获特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近代史开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赔款2 100万元,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4)根据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而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相关史实。
32.【答案】(1)历史背景: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原因:见识到西方工商业的发展,辅助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接触西方商业事务增多,以图实现求富。
(3)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或未触动封建制度)。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依据材料一中的“师彼之长,去我之短”,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李鸿章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可以分析出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出现的原因是见识到西方工商业的发展,辅助军事工业实现自强。依据材料二中的“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可以分析出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出现的原因是接触西方商业事务增多,以图实现求富。
(3)根据材料三“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李鸿章等人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洋务运动。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所以材料三中促使李鸿章伤感地说这段话的直接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而不是使中国富强;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最后失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洋务运动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33.【答案】(1)民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民权: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民权主义。
(2)背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颁布;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华民国建立;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3)史实: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等。
(4)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及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宣告了清朝统治的覆灭;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根据材料二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是: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独立相呼应,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可知,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等,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根据材料四“2016年7月23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名大陆青年学生与来自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18名台湾青年学生参加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主题活动,并举行圆来会议,展开了‘中山精神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讨论。”可知,今天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武昌起义、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维护民主共和的相关史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