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州区二中高2022级年高二上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已知的西周早期墓葬中,按照随葬品的多少、葛室的大小等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但不同类型墓室中铜器的数量及组合,没有形成一定的比例。以此为证据,可以说明当时
A. 阶级分化不明显 B. 贵族特权被削弱
C. 礼仪尚未制度化 D. 血缘关系的弱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随葬品多少、墓室规模大小形成分类,但是不同类型墓葬中的铜器数量组合没有形成一定比例,说明当时同层级的礼仪尚未制度化,C正确;随葬品多少、墓室规模大小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说明阶级分化已经较为明显,排除A;西周早起贵族特权较为强化,排除B;题干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D。
2. 梭伦颁布解负令,禁止把欠债的雅典公民变成奴隶,废除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担任要职以公民等级为衡量;鼓励外地技术工匠移民到雅典城邦;国家有权给在战争中死亡者的子女付学费;奖励学技术的公民;等等。梭伦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B. 繁荣奴隶制工商业
C. 推动雅典教育规范化 D. 促进智者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希腊。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通过颁布解负令、鼓励外邦技术工匠移民雅典等措施,都有助于稳定公民内部团体,进而为改革奠定群众基础,A项正确;雅典的工商业发展是梭伦改革的背景,排除B项;材料与雅典教育规范化无关,排除C项;智者运动在此之前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提出是基于
A.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善
B. 明确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我国以前的社会矛盾已经得到解决
D. 正确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论断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正确分析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果,故选D;AC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邓小平理论中就已经明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这并不是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提出的基础,排除B。
4.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法律,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
A.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 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 D.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该法律的颁布是在1950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排除D项。故选C项。
5. 有学者说,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数百年之下依然凛凛有生气。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割据军阀, 加强中央集权 B. 实现富国强兵,克服统治危机
C. 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 D. 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克服统治危机,解决宋代三冗问题,改变积贫积弱的问题,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其目的,排除。
6. 科举考试用烛的规定可追溯到唐代,终宋一代,其科举实行禁烛的政策,至明初若考生“晚未纳卷,给烛三枝”。后来为防乘机作弊,成化十年,又规定:到黄昏,答卷没有写完的强制交卷。科举考试用烛规定的变化说明科举制( )
A. 日趋僵化 B. 提高了官员素养 C. 不断完善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终宋一代,其科举实行禁烛的政策,至明初若考生‘晚未纳卷,给烛三枝’”与“后来为防乘机作弊,成化十年,又规定:到黄昏,答卷没有写完的强制交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用烛的规定不断完善与细化,这说明科举制不断完善,C项正确;在明清时期,科举制由于实行“八股文”,走向僵化,排除A项;“科举考试用烛规定”要是为了防止考生乘机作弊,“提高了官员素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扩大了统治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7. 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这与中国唐宋选官制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要事务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 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
C. 多数业务类官员都由考试产生 D. 西方公务员队伍基本保持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唐宋选官制下并不实行两官分途,所以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B项正确;西方的事务官由考试产生,排除A项;中国的官员也是通过考试产生,因此C项不是二者的不同之处,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官僚队伍也是基本保持稳定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 从出土的云梦秦简看,至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除《六律》以外,有正式名称的法律、法令就有近三十种。这些法律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的政治行为等所有方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见
A. 秦人崇尚法治的政治理念 B. 秦统一后照搬了六国法律
C. 秦朝依法治国使社会稳定 D. 古代治国均崇尚严刑峻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法律文件种类众多、涵盖面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反映出秦人崇尚法治的政治理念,A项正确;秦统一后照搬了六国法律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秦朝依法治国使社会稳定,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古代治国均崇尚严刑峻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 西方思想史专家赛班称中世纪日耳曼人的法律是“发现”(Discover)的而不是“制定”(Make)的。他的主要依据是日耳曼法( )
A. 以习惯法为基础 B. 不承认判例效力
C. 保障个人的权利 D. 体现基督教伦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日耳曼法是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后建立国家的过程中由习惯发展而成的,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强调的它不是“制定”法,排除B项;保障个人权利也不能体现其不是“制定的”,排除C项;基督教伦理不是其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
A.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决定了此后一百多年国际关系体系的总体框架
C. 解决了欧洲各国的矛盾和冲突 D. 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一系列国际会议,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并结合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开始了以外交会议订立和约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此后三百多年来,以这种方式处理各种国际争端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所涉及的内容也从单纯的政治问题扩展到各专门领域里的问题,材料中越来越多的会议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可见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对其他国际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借鉴意义,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国际会议提供了范例,即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具有借鉴意义,并非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决定了”表述过于绝对,国际关系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且材料未涉及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对国际关系体系框架的影响,排除B项;“解决了”此表述过于绝对,欧洲各国的矛盾和冲突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召开会议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却站在新教国家一方参战,当时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曾言:“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惟有现下,否则万劫不复。”由此可知,法国参战旨在
A. 强化文化认同 B. 维护国家利益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发起宗教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十年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罗斯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这说明法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B项正确;文化认同、民族交融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宗教改革不是法国发起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民族国家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
B. “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
C. “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D. “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专制集权向民主、科学的转化过程,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演变过程”,而非强调“绝对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欧传统国家”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周恩来总理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强调:“(我们)本着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旨把会议开好,而不要陷入不利于达成协议的争论;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这次会议( )
A.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 B.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 D. 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周恩来”“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D项正确;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排除A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57年,受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法国前总理富尔对中国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访问。毛泽东主席会见他时,引用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阐述了中法关系的利害。富尔回国之后,借用毛泽东主席“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句,强调发展法中经济文化关系。这表明( )
A. 中法两国积极谋求改善外交关系
B. 以美国为首西方阵营已趋于瓦解
C. 新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全面突破
D. 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法国)。根据材料“毛泽东主席会见他时,引用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阐述了中法关系的利害。富尔回国之后,借用毛泽东主席‘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句,强调发展法中经济文化关系。”可知,1957年,法国总理访华,毛主席阐述了中法关系的利害,而法国总理强调发展中法经济文化关系,说明中法两国在积极谋求改善双方的外交关系,A项正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已趋于瓦解,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全面突破,“全面突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中国的全方位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 金初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这说明商业的发展( )
A. 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 B. 促进北方人口增加
C. 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 D. 促进了货币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货币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体现纸币与通宝同时使用的情况,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口增加,故B错误;从题意不能看出货币使用混乱,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全面推广于哪个朝代?郡县制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特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消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分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答案】(1)秦朝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3)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基本模式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全面推广于秦朝;根据“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的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根据“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可知汉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利于中央集权。
(3)趋势: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基本模式。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南报》《华报》《富强报》《农学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低层社会伸展。1898年5月11日无锡出版的《无锡白话报》,就是明证。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 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西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江浙地区维新变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后出现的社会新变化。
【答案】(1)特点:报刊成为维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动员低层社会民众;未受政变影响,保持一定独立性和连续性。
(2)变化:创办新式学堂和书院,传播西学;涌现出众多民主革命健将;文风文体更加大众化、通俗化。
【解析】
【详解】(1)据材料一“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南报》《华报》《富强报》《农学报》等报刊”可得出,报刊成为维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据材料一“(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低层社会伸展”可得出,动员低层社会民众;根据材料“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可得出,未受政变影响,保持一定独立性和连续性。
(2)据材料二“那个时期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西湖书院)”可得出,创办新式学堂和书院,传播西学;据材料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可得出,涌现出众多民主革命健将;据材料二“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可得出,文风文体更加大众化、通俗化。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法战争后,法属印度支那及毗邻地区被视为法国远东利益的重点。于是"补充以前订立的条约内容,确定划分边界,以及同中国发展持久、可靠之关系"势在必行。1894年4月,法国与清廷展开谈判,最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翌日达成协议。1897年2月,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实际等同于让“英国人获得西江的开放权”,这损害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邻近中国省份云南、广东、广西所取得的优先地位”。同年3月,法国迫使清政府做出海南岛不割让照会,以示对法国的“补偿”。此外还邀请法国工程师和企业界参加广东、广西、云南的铁路修建和矿藏开采等活动。
——摘编自庄和颇《基于〈中法新汇报〉的近代法国对华策略解读》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执政后,主张提高法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对美苏核垄断甚为不满。1963年苏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后,戴高乐不顾美国的阻挠和反对,即派代表赴华谈判法中建交事宜。1964年1月,毛泽东向来访的法国议员代表团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也不是你们的党;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在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一是反对大国欺侮我们。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使两国在商业上文化上互相往来。经过谈判,中法两国政府于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程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期中法关系的新发展,简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1)主要方式:签订条约,维护其在华利益;展开资本输出,获得铁路建筑权和采矿权等。
(2)新发展: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历史意义: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挑战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政策;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冲击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改善了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法国。根据材料一“补充以前订立的条约内容,确定划分边界,以及同中国发展持久、可靠之关系”“法国迫使清政府做出海南岛不割让照会,以示对法国的‘补偿’”可得出签订条约,维护其在华利益;根据材料一“还邀请法国工程师和企业界参加广东、广西、云南的铁路修建和矿藏开采等活动”可得出展开资本输出,获得铁路建筑权和采矿权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法国。第一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二“中法两国政府于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可得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执政后,主张提高法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对美苏核垄断甚为不满”“戴高乐不顾美国的阻挠和反对,即派代表赴华谈判法中建交事宜”可得出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挑战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政策;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这冲击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在法国与中国建交后,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这说明中法建交也改善了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华牺牲引发的大讨论
1982年7月,在西安康复路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厕所里,69岁的掏粪老汉魏志德在掏粪时被粪池散发出的沼气熏倒,跌入粪池。路过的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系的学员张华奋不顾身积极进行营救。但因为沼气浓度过大,营救过程中张华和魏志德一同跌入粪池,魏志德窒息死亡,张华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张华牺牲后,教育部等部门发出向张华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一个大学生冒死救老农值得吗?张华的牺牲同时也在全国引发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大讨论。对此,全国各大报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对张华牺牲引发的大讨论进行阐释。
【答案】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国家对张华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弘扬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张华牺牲引发的全国大讨论反映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对实现个人价值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推动了思想解放。
这场大讨论有助于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青年人指明了积极的人生道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张华牺牲引发的大讨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等角度进行阐释。背景,根据“1982年”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进行阐释,即: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影响,根据“张华牺牲后,教育部等部门发出向张华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思想解放进行分析,说明:国家对张华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弘扬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反映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对实现个人价值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推动了思想解放。根据“张华的牺牲同时也在全国引发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大讨论”,从这场大讨论有助于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青年人指明了积极的人生道路等阐释对青年人的影响。叙州区二中高2022级年高二上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已知的西周早期墓葬中,按照随葬品的多少、葛室的大小等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但不同类型墓室中铜器的数量及组合,没有形成一定的比例。以此为证据,可以说明当时
A. 阶级分化不明显 B. 贵族特权被削弱
C. 礼仪尚未制度化 D. 血缘关系的弱化
2. 梭伦颁布解负令,禁止把欠债的雅典公民变成奴隶,废除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担任要职以公民等级为衡量;鼓励外地技术工匠移民到雅典城邦;国家有权给在战争中死亡者的子女付学费;奖励学技术的公民;等等。梭伦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B. 繁荣奴隶制工商业
C. 推动雅典教育规范化 D. 促进智者运动兴起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提出是基于
A.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善
B. 明确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我国以前的社会矛盾已经得到解决
D. 正确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4.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法律,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
A.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 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 D.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
5. 有学者说,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数百年之下依然凛凛有生气。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割据军阀, 加强中央集权 B. 实现富国强兵,克服统治危机
C. 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 D. 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6. 科举考试用烛的规定可追溯到唐代,终宋一代,其科举实行禁烛的政策,至明初若考生“晚未纳卷,给烛三枝”。后来为防乘机作弊,成化十年,又规定:到黄昏,答卷没有写完的强制交卷。科举考试用烛规定的变化说明科举制( )
A. 日趋僵化 B. 提高了官员素养 C. 不断完善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7. 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这与中国唐宋选官制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要事务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 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
C. 多数业务类官员都由考试产生 D. 西方公务员队伍基本保持稳定
8. 从出土的云梦秦简看,至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除《六律》以外,有正式名称的法律、法令就有近三十种。这些法律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的政治行为等所有方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见
A. 秦人崇尚法治的政治理念 B. 秦统一后照搬了六国法律
C. 秦朝依法治国使社会稳定 D. 古代治国均崇尚严刑峻法
9. 西方思想史专家赛班称中世纪日耳曼人法律是“发现”(Discover)的而不是“制定”(Make)的。他的主要依据是日耳曼法( )
A. 以习惯法为基础 B. 不承认判例效力
C. 保障个人的权利 D. 体现基督教伦理
10. 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
A.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决定了此后一百多年国际关系体系的总体框架
C. 解决了欧洲各国矛盾和冲突 D. 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11. 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却站在新教国家一方参战,当时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曾言:“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惟有现下,否则万劫不复。”由此可知,法国参战旨在
A. 强化文化认同 B. 维护国家利益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发起宗教改革
12. 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民族国家的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
B. “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
C. “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D. “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封建王权逐渐背弃
13. 周恩来总理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强调:“(我们)本着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旨把会议开好,而不要陷入不利于达成协议的争论;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这次会议( )
A.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 B.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 D. 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14. 1957年,受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法国前总理富尔对中国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访问。毛泽东主席会见他时,引用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阐述了中法关系的利害。富尔回国之后,借用毛泽东主席“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句,强调发展法中经济文化关系。这表明( )
A. 中法两国积极谋求改善外交关系
B.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已趋于瓦解
C. 新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全面突破
D. 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
15. 金初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这说明商业的发展( )
A. 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 B. 促进北方人口增加
C. 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 D. 促进了货币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全面推广于哪个朝代?郡县制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特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消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分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南报》《华报》《富强报》《农学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低层社会伸展。1898年5月11日无锡出版的《无锡白话报》,就是明证。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 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西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江浙地区维新变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后出现社会新变化。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法战争后,法属印度支那及毗邻地区被视为法国远东利益的重点。于是"补充以前订立的条约内容,确定划分边界,以及同中国发展持久、可靠之关系"势在必行。1894年4月,法国与清廷展开谈判,最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翌日达成协议。1897年2月,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实际等同于让“英国人获得西江的开放权”,这损害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邻近中国省份云南、广东、广西所取得的优先地位”。同年3月,法国迫使清政府做出海南岛不割让照会,以示对法国的“补偿”。此外还邀请法国工程师和企业界参加广东、广西、云南的铁路修建和矿藏开采等活动。
——摘编自庄和颇《基于〈中法新汇报〉的近代法国对华策略解读》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执政后,主张提高法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对美苏核垄断甚为不满。1963年苏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后,戴高乐不顾美国的阻挠和反对,即派代表赴华谈判法中建交事宜。1964年1月,毛泽东向来访的法国议员代表团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也不是你们的党;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在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一是反对大国欺侮我们。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使两国在商业上文化上互相往来。经过谈判,中法两国政府于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程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期中法关系的新发展,简析其历史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华牺牲引发的大讨论
1982年7月,在西安康复路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厕所里,69岁的掏粪老汉魏志德在掏粪时被粪池散发出的沼气熏倒,跌入粪池。路过的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系的学员张华奋不顾身积极进行营救。但因为沼气浓度过大,营救过程中张华和魏志德一同跌入粪池,魏志德窒息死亡,张华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张华牺牲后,教育部等部门发出向张华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一个大学生冒死救老农值得吗?张华的牺牲同时也在全国引发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大讨论。对此,全国各大报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对张华牺牲引发的大讨论进行阐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