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12月联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依据表中信息可以确认的是
遗址名称 所在区域 考古发现(部分)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长江中游地区 大型祭祀遗址、大量精美玉器、大批量生产的红陶杯等
红山牛河梁遗址 东北地区 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大量精美玉器、彩陶筒形器等
良渚遗址 江浙地区 祭祀中心、积石冢、墓地、黑皮陶为主的陶器、大量多形制的石器和玉器等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黄土高原北部 数以万计的玉器、骨器、陶器,城门遗迹、宫殿区等
表1
A.中华文明具有一体多元特点 B.中国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C.各区域间有直接的文化交流 D.当时的阶级分化已日益明显
2.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商人遇到战争、耕作甚至刮风下雨等都要用龟甲或兽骨向崇拜对象进行占卜,“贞人”就是负责占卜和记录甲骨卜辞的官员。这说明
A.国家产生起源于宗教迷信 B.鬼神崇拜在商朝普遍盛行
C.早期国家神权与王权结合 D.商朝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
3.“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意思是说:哪怕商鞅死了,但秦国的制度却保留了下来。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是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B.汇集了列国变法之长
C.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4.“亲亲相隐”是指亲属之间相互隐瞒,包庇犯罪,而官府对这种隐瞒、包庇的做法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由孔子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当时未被广泛认同。汉武帝时“亲亲相隐”原则影响司法实践,其适用范围也在扩大;汉宣帝时期更将“亲亲相隐原则”确立为法律原则。这折射出汉代
A.吸取了秦朝严刑峻法的历史教训 B.重视孝道并且以孝治国的理念
C.独尊儒术禁止其他诸家学说传播 D.儒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5.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其意图是
A.为统治中原地区寻找历史依据 B.推动鲜卑拓跋政权的封建化
C.巩固其在黄河流域的统治地位 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6.图1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有关该耕犁的表述正确的是
图1
A.需要多头牛才能拉动 B.在北方平原地区推广
C.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 D.体现了农业精耕细作
7.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谈到: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契丹人所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做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这一观点实质上体现出这一时期
A.中原汉人集体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迁移
B.辽朝完全照搬中原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C.中原先进文化制度向少数民族地区拓展
D.汉人为辽帝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陆游集》提到: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这一记述印证了
A.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C.南北方经济上互相依赖和联系的加强 D.南方经济发展成为当时政权强大的基础
9.《利玛窦札记》中介绍中国古代某一参议机构时说:“他们所作批复要上呈给皇上本人,由皇帝按自己的看法加以批准或驳回或修改,他的最后决定写成书面文件,作为他的直接命令付诸实施。”这描述的是
A.汉代的中朝 B.唐朝的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0.表2为某学者统计的明朝嘉靖至万历初太仓银岁出入数对照表(部分)。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太仓银库岁入银(两) 太仓银库岁出银(两)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2470000(+) 3630000(+)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2200000(+) 3700000(+)
隆庆五年(1571年) 3100000(+) 3200000(+)
隆庆六年(1572年) 2819153(11个月数据) 2837104(11个月数据)
万历五年(1577年) 4359400(+) 3494200(+)
表2
A.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一条鞭法的推行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海外白银的流入
11.理学家朱熹提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欲”、“私欲”和“天理”对立起来。到明末清初这一观念发生了“巨变”: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王夫之进一步主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正面肯定了“人欲”、“私欲”的存在。据此可知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中国开始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C.人欲战胜了天理并且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D.人欲私欲在天理范围内获得了一定认同
12.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两个大循环:第一个大循环是从秦汉统一到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再到隋唐统一;第二个大循环是从隋唐统一到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再到元明清大一统。在两个大循环中,中原地区的汉族深入“夷狄”所居的边疆,而“蛮荒异域”的边疆少数民族也流入中原内地。由此可知,清朝疆域的奠定
A.是中原王朝不断开拓边疆的结果 B.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民族大交融
C.源于汉族政权对边疆的长期开发 D.取决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循环
13.陈晓飞教授评价某一近代思想时说:“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和思想的新风尚,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这一思想是
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B.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洪仁玕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D.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
14.依据图2,可得出的结论是
图2
A.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科举制 B.洋务派尝试新的选官途径
C.目的是为了全面学习西方 D.中国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1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申报》报道战况:黄海战役“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辽东战役“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旅顺口诸处水陆各军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对上述报道理解正确的是
A.道听途说报道完全失实 B.反映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C.真实呈现了战争的态势 D.鼓舞了国人取胜的信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15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以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5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从以上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10分)
17.【唐宋城市与商业之变】(14分)
材料一 图3是唐朝都城长安西市行市分布图
图3
材料二 “御街一直南去,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看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提取唐代商业发展的有关信息。(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宋都城东京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18.【社会发展与社会关系】(14分)
材料一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材料二 贵族形态从先秦开始,实行分封制,诸侯世袭,具备政权的法定确认。自商鞅推行军功爵制之后,贵族世袭传统被打破,由战国而秦,由秦入汉,先后产生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汉武帝时期,世族势力遭到压抑,他去世之后,各项管制政策相继松弛,继任的几位皇帝都很软弱,中央朝纲日渐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地方上的世族势力乘机崛起。
隋唐开始推行科举制,科举制是对军功爵制的演进,从此,文武二士都拥有了公平的进入体制内的通道。在政治经济史上,科举制是对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平民有了公平的上升通道,从此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完成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次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第二次演进的历史因素。(6分)
19.【晚清中国社会巨变】(12分)
材料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国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学者就其表现列出了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性质方面
②社会矛盾方面
③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方面
④阶级结构方面
⑤经济结构方面
⑥国际地位方面
⑦外交和国防观念方面
⑧思想文化方面
⑨政治制度方面
  请你选择上述关于晚清社会巨变的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12月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 ACDDA 6-10 DCBCD 11-15 DBADB
16.(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5分)
(2)变化:实行行省制度。(2分)意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三点6分)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17.(1)没有住宅——实行坊市制;有市署、平准署、常平仓等政府管理机构和市门——政府对商业严格管理;有大量商行——商业繁荣;胡商较多——通过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流频繁;柜坊的设置——商业信用有了一定发展。(6分,三点即可)
(2)特点:打破了市坊的界限,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4分,两点即可)
原因:封建经济(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政府宽松的商业政策;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人口众多;等等。(4分,两点即可)
18.(1)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或世卿世禄的贵族社会受到冲击,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上升)(2 分)
变化的原因:奴隶制走向瓦解,旧贵族势力衰落;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列国纷争, 各国统治者重视人才,奖励军功;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发展;各国变法推动。(3点即可)
(2)次序:从贵族形态到世族形态再到士绅形态(2 分,答出三种次序得2分,答出两种次序得1分,顺序答错0分)
历史因素: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选官制度的变革。(答出科举制度的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阶层的衰落可酌情给分(4分)
19.(12分)示例:任选两点
(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各方面主权遭破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步步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时期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
(8)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总结:上述诸方面的变化反映了晚清正经历历史的巨变,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的转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