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当时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 )
A.血缘亲疏 B.军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才能高低
2、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 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两汉时期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医学著作是( )
A.《神农本草经》 B.《四民月令》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4、南北朝时期,不但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统治者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的生活方式趋同 B.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
C.宗法观念被普遍接受 D.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5、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修建大运河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6、中国古代的三个依次延续时期分别是:“骄兵悍将的世界”“文治的时代”“与中国传统政治绝异,政治上依种类分四等”,这三个时期是( )
A.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B.唐、五代十国、北宋
C.五代十国、两宋、元 D.元、明、清
7、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记载这一变化的史料是( )
A.“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
B.“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C.“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D.“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8、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访问亚非诸国,远及红海沿岸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 B.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
C.密切各地联系,世界成为整体 D.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
9、明朝后期,出现了一部中国古代医药学总结性著作,被后人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是( )
A.《千金方》 B.《资治通鉴》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10、1757年,新疆大小和卓兄弟集众数十万叛乱,举兵反对清朝中央政府。叛乱被平定后,清朝为更有效管理新疆军政事务,在此设立了( )
A.伊犁将军 B.西域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驻藏大臣
11、《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
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
12、“是役败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后所造成的危害是( )
A.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3、1898年8月26日光绪帝上谕说:“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虽经严旨敦迫,(各省)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钟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上谕所述状况( )
A.降低了皇权集中的程度 B.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形成
C.加剧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D.加大了社会变革的难度
14、以下是某同学进行历史主题研学时查阅的资料内容,可概括出他的研学主题是( )
一 《四洲志》《海国图志》
二 《资政新篇》
三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A.救亡图存的探索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15、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16、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B.民族工业分布不均
C.经济主权丧失殆尽 D.社会结构逐渐失衡
17、“吴佩孚的势力被歼灭于两湖,孙传劳的五省联军也被打败,最近张作霖又在河南败绩。”上述革命成果的取得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8、下列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描述,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1940年8月开始,至12月结束,历时三个月 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9、某同学在整理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时,发现如下一段评价:“三军成品字形,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它评价的是( )
A.武汉会战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0、宣传画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重的时代信息。如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老人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喜悦之情,该画作反映了( )
A.土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C.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风貌 D.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1、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2、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等各个方面。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推动了国家工业合理布局 B.降低了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水平
C.以民用重工业为建设重点 D.消除了东北地区的战争威胁
23、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后不久即宣布取消部分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去中国旅行的限制,还决定停止美国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1970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以上表明( )
A.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C.中美关系面临改善契机 D.美国对华政策根本转变
24、下表反映了我国由国家统一分配的主要物资比重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钢材 煤炭 木材 水泥
1980年 74.3% 57.9% 80.9% 35%
1987年 47.1% 47.2% 27.6% 15.6%
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C.公有制经济主导作用削弱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25、下图是1993~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地区及次数分布示意图。
——资料出自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
由此可见,中国( )
A.实行“一边倒”方针 B.重在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C.推行全方位新型外交 D.主导国际间的外交关系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引自《前汉书》卷六十四上
材料二: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引自《汉书》卷二十四下
(1)概括两则材料汉武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2)若进一步探究“汉武帝与西汉强盛”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然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拟送子弟出洋学艺折》
材料二:近代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方向主要为欧美、日本、苏俄(联)。下表为鸦片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留学方向时期 A B C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0 210人 0
甲午战争—民国初年 0 600人 22000人
民国初年—20世纪20年代末 1600人 12062人 20000人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拟送子弟出洋学艺折》出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留学方向为日本、苏俄(联)的字母代号,并指出推动中国学生到日本、苏俄(联)留学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正是在开荒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图中A、B、C、D四处代表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地,请将它们按字母顺序一一对应,写在答题卡上。
(2)从B、C、D中任选一个精神,写出形成这一精神的代表性历史事件,并简述其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南泥湾精神诞生的背景。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画报》封面发展史
作为中国国家画报的《人民画报》,自1950年7月创刊之日起,其封面完整串起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片段。
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画报》封面节选
1950年11期丰盛的稻子 1951年02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 1953年01期鞍钢正在浇铸钢锭 1955年12期合作社社员的喜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20世纪50年代前期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列举为完成这些任务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
(2)为1992年《人民画报》设计一期封面(不用写期号),并写出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血缘,A项正确;军功大小是秦朝选官标准,排除B项;CD均和史实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必然性。材料中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原因,这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原因和条件,具有社会必然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出现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内容之一,仅凭此不足以得出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先秦诸子学说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3、答案:C
解析:《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研究中医的理论基础,它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渊源,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研究中医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巨著,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个巨大变革。《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渊源,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研究中医的理论基础。
4、答案:B
解析: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时期,炎黄成为汉族、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说明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朝时期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水路并举,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骄兵悍将的世界”体现出武将专权,符合五代十国的特征;“文治的时代”体现出文官政治的特征,符合宋代;“与中国传统政治绝异,政治上依种类分四等”体现了元朝的四等人制,所以符合材料列举时代特征的时期依次是:五代十国、两宋、元,故选C项,排除ABD项。故选:C。
7、答案:C
解析:“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描述的是两税法,这是在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后、租庸调制没法实行的背景下采取的新的赋税制度,故选C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是商鞅变法时期采取的举措,排除A项。“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指的是汉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一部分,排除B项。“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是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表现,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信息,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因此题干中笔记所述事件应当是“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郑和下西洋”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促进了中外交流,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未能帮助明朝开拓世界市场、积累巨额财富,排除B项;世界成为整体是在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后实现的,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并未开展对外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历时30余年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编撰成《本草纲目》,它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总结性著作,被后人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故选D;《千金方》是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故排除A;《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故排除B;《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故排除C。
10、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新疆的管理措施是设立伊犁将军,A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排除B项;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排除C项;驻藏大臣是对西藏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A。
11、答案:D
解析:A.材料是对鸦片战争进行的评价,而不是历史叙述。B.材料没有描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而是分析其影响。C.材料没有分析出鸦片战争的原因。D.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对中外关系产生的影响,是对历史结论的一种阐述。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失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所描述的是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鸦片战争失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虽经严旨敦迫,(各省)犹复意存观望”、“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等信息可以看出对于改革的措施地方存在观望态度,并没有进行复奏,这说明当时改革措施推行难度较大,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皇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地方对改革措施推行不力,不能说明地方割据的形成,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边疆地区的危机,故C项错误。故选:D。
14、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中国有志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林则徐翻译《四洲志》,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主张利用儒家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依据。由此可知,表格中的主题是救亡图存的探索,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康有为的思想,排除;C项是表格著作出现的原因,排除;表格中的著作均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D项错误。故选:A。
15、答案:B
解析:首先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是因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这具有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的作用;其次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即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A,C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D项不符合辛亥革命,均应排除。
16、答案:B
解析:A.材料涉及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不涉及经济结构问题,排除;B.根据材料“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分析可知,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均衡,B正确;C.材料无关列强侵略中国经济主权问题,排除;D.材料无关社会结构失衡,排除。故选:B。
17、答案:A
解析:材料中要消灭吴佩孚生产方张作霖,我们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就是大革命时期。也可以称为国民革命时期。故选:A。
1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1940年8月开始,至12月结束,历时三个月”、“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可以看出是百团大战,C是正确的;ABD选项和材料的时间以及内容不相符,排除。故选:C。
1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三军成品字形”、“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项正确;武汉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
2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老人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喜悦之情”,结合所学,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拿到选民证,体现真正意义的当家做主,C项正确;1952年土改完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D
解析: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造成了我国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因此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故D项正确。
22、答案:A
解析:据题干“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等各个方面”,结合所学可知,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地区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并未降低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水平,B项违背史实,排除B项;C项违背史实,三线建设是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排除C项;D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2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后不久即宣布取消部分对华贸易管制”“1970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在向好的方面发展,这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机会,故C正确;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标志,故排除A;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根本改变”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24、答案:A
解析:A.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我国由国家统一分配的主要物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结合表中的时间可知,这是因为改革开放的进行,市场对物资的调节作用增强,所以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故A项错正确;B.1993年,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故B项错误;C.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导作用不可动摇,故C项错误;D.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A。
25、答案:C
解析:A.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B.题干中的国家并不都是邻国,排除。C.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访的国家遍布全球以及次数多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正确。D.我国主导国际间的外交关系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26、答案:(1)颁布“推恩令”;铸币权收归中央;作用:限制和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2)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材料;尊崇儒术的材料;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设立河西四郡等材料。
解析:(1)举措:根据材料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颁布“推恩令”;根据材料二“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可知,铸币权收归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用:限制和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2)材料: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从军事、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材料;尊崇儒术的材料;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设立河西四郡等材料。(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7、答案:(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兴起;西学的传播。
(2)判断:日本—C;苏俄(联)—A。苏俄(联)—A理由: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因素推动中国留学生到苏俄(联)留学。日本—C理由: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学习借鉴明治维新成功经验;距离近花费少。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以“中体西用”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另外,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西学在中国传播。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所以向日本学习借鉴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出现了大规模的留日学生,而在一战日期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留日学生人数有所减少,判断C—日本;A方向的留学开始于民国初年,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们开始向苏俄学习,判断A—苏俄(联)。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留学苏俄是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因素推动中国留学生到苏俄(联)留学;留学日本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学习借鉴明治维新成功经验;从表格中大规模的留学生人数可以得出:距离近花费少。
28、答案:(1)A西柏坡精神B红船精神C井冈山精神D遵义会议精神
(2)事件: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意义: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方向,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事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建设。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事件:遵义会议召开。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主战场;日军疯狂扫荡,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战,开展大生产运动。
解析:
29、答案:(1)主要任务:巩固人民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重大举措: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颁布1954年宪法、开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等。
(2)封面:1992年的封面:邓小平表南方谈话。理由:为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封面:1992年十四大召开图片。理由: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封面: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会晤图片。理由:双方达成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