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历史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
B.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
C.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
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
2、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3、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 )
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
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5、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
A.蔑视权威和教条 B.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
C.捍卫道学家尊严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6、“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是(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下面是清朝某位皇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不准久住据为巢穴 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 三香港仍坚持“赏借” 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
A.隐含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B.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反映清廷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D.承认中英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8、某学生整理课本内容,梳理出如下时间轴。由此可知,其学习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9、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倡导“兽性主义”(意志顽狠,善争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两者旨在( )
A.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B.说明近代体育教育的缺失
C.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D.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10、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目前农运计划》中提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这一举措( )
A.表明国民革命开始兴起 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C.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转移
11、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
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
A.局部抗战时期民众抗争 B.台儿庄战役产生的影响
C.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 D.抗战胜利时民众的心态
12、1948年11月,毛泽东致电东北解放军主要负责人:“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在包围态势下进行修整,则敌无从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修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这反映当时党中央正积极谋划(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1949年11月25日,在上海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统一部署,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40%,给了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这一活动的实质是( )
A.通过稳定物价以促进经济发展 B.通过政治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C.通过经济手段掌握市场领导权 D.通过政府干预挽救经济危机
1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 B.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C.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1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做了重要讲话,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次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中国革命纪念馆关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有四幅图片
“八七”会议旧址 1929-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印章 遵义会议旧址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三、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诸侯国)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威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为应对中央集权面临的威胁而采取了哪些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在同治十一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摘编自杨家骆《洋务运动文献汇编》
材料二: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同
时期 评价
晚清时期 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不能“将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但他只知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逃失败;但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失败之历史。
民国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派称其汉奸,认为其仅能为满洲朝廷保其私产,而不能为国扩其利益。
——摘编自高波《李鸿章形象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李鸿章所言“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是指的什么?并对李鸿章的变局观予以简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对李鸿章的评价。指出影响对李鸿章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的起步
农村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据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整理
材料二:新华通讯社收录了不同历史时期采写的新闻作品。以下是部分目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伟大的战士雷锋》 《记者来信:实行“大包干”农业大增产》
《大庆精神大庆人》 《“谷底”震荡——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记》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砥柱人间是此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
(1)依据材料一,说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历史时期,阐释此时期所列作品入选的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A项正确;血缘成为维系文化的纽带与“华夏”连称的本义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排除C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的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始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的措施都是利于统治的措施,不体现暴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汉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不是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洛阳西郊等地都出土了类似的铜镜,这说明中亚地区和中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故B正确;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故A错误;C项错在“遍销世界各地”,说法绝对,故错误;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故D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徒知而不行”“多阙于践履”“既致知,又须力行”,可知朱熹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故选D项。蔑视教条与权威是李贽的思想,且本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唤醒内心的良知真理,属于心学的内容,故排除B项;捍卫道学家尊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C.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故C项符合题意;ABD.都与题意不符。故选:C。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中的谕旨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颁发的,材料中的“厦门、宁波、舟山其贸易,但不准久住据为巢穴”“香港仍坚持‘赏借’”等信息,反映了清政府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谕旨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颁发的,故B项错误。清廷沦为列强侵华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谕旨没有涉及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由上述时间轴中的时间段1911年5月一1912年3月,以及其中的“皇族内阁成立、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逊位诏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信息可知,这里学习的内容是辛亥革命,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排除A项。“百日维新”发生在1898年,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倡导‘兽性主义’……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可知,材料主张增强中国人体质,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民主与科学,排除D项。B项表述过于片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培养全面发展,排除C项;故选:A。
1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中共提出的集中发展农运的湘鄂赣、豫四省,正是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所在地,在此四省发展农民运动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自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已兴起,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的举措的作用,无法得出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重心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发展农民运动是服务此重心,并非转移革命重心,故D项错误。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我军大捷”“廿七年儿童节”可知,此漫画创作与1938年,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初,正面战场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我军取得的最大胜利,为此丰子恺创作了此漫画,它可以用来研究台儿庄战役产生的影响,故选B;1938年已经进入到全面抗战时期,故排除A;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的胜利,而不是敌后战场,故排除C;1938年抗战并未胜利,故排除D。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48年11月,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东北的辽沈战役已宣告结束,为接下来的平津战役做准备,C项正确;这一时期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排除A项;淮海战役与材料所示地理位置不符,排除B项;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米棉之战”的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物资极其匮乏,不法商人兴风作浪,引发了全国性的涨价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中财委主任陈云决定以上海为主战场,打一场平抑物价的“歼灭战”,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从全国各地紧急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准备以经济实力压垮投机商,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因此这次斗争的实质是人民政府运用经济手段与投机资本争夺市场领导权,C项正确;“米棉之战”的主要目的是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赢得民众对新生政权具备经济管理职能的信任,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也不是挽救经济危机,AD不符合题意;通过“米棉之战”的胜利,赢得民心,巩固新生政权,这是根本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题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涉及的地区是西南、西北,涉及的内容是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日,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西部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排除A项;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调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说法夸大了三线建设的作用,排除。故选:D。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拉开新中国改革开放序幕,中国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故D正确;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参政议政,故排除A;中共八大首次明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并未实行改革开放,故排除B;“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故排除C。故选:D。
16、答案:示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总结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接着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经艰难曲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是经过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革命纪念馆关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探索可知解说词的标题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具体解说:根据八七会议召开前的背景和具体史实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总结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接着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结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背景和史实可知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结合苏维埃共和国的背景和史实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结合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可知但第五次“反围剩”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最后总结各阶段的艰辛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经艰难曲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是经过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17、答案:(1)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降低王国官员地位;限制士人与诸王交往。
(2)创新:建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影响: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等等。
解析:(1)对策:根据材料“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根据材料“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可知降低王国官员地位;根据材料“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可知限制士人与诸王交往。
(2)创新:根据材料“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可知建立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可知改行州县两级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立科举制。影响:根据材料的制度创新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可从对中央、对地方、对整个社会发展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18、答案:(1)变局:西方各国不断侵略中国;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简评:明确指出西方侵华的社会特征,对于国人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仍存有浓厚的天朝上国色彩和盲目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思想解放和学习西方的深入。
(2)评价:晚清时期:毁誉参半,办理洋务有功,处理国务误国。民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李鸿章是汉奸,对外投降卖国。全盘否定。因素:时代变化和意识形态;评价者的立场和标准;评价的角度;李鸿章自身经历的复杂。
解析:(1)变局:根据同治十一年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可知变局是西方各国不断侵略中国;根据材料“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可知变局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简评:根据西方各国不断侵略中国这一变局可知明确指出西方侵华的社会特征,对于国人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根据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变局可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可知仍存有浓厚的天朝上国色彩和盲目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思想解放和学习西方的深入。
(2)评价:根据材料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他只知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他的外交历史,实失败之历史,可知晚清时期:毁誉参半,办理洋务有功,处理国务误国;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派称其汉奸,而不能为国扩其利益,可知民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李鸿章是汉奸,对外投降卖国。全盘否定。因素:根据晚清和民国的时代大背景可知时代变化和意识形态;根据材料中的国人和资产阶级可知评价者的立场和标准;再结合对李鸿章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最后结合李鸿章自身的经历作答。
19、答案:(1)坚持公有制性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府放权让利;触动了原有的经济体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2)建设时期:《伟大的战士雷锋》刻画了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大庆精神大庆人》反映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反映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代表。这些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时代风貌和形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改革时期:《记者来信:实行“大包干”农业大增产》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效;《“谷底”震荡一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记》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个案。《砥柱人间是此峰》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成就。改革时期入选的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解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坚持公有制性质;根据材料一“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可推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府放权让利,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并结合所学可知,触动了原有的经济体制;
(2)建设时期: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信息,可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收录了《伟大的战士雷锋》,刻画了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大庆精神大庆人》反映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以及《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反映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结合所学可知,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代表。这些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时代风貌和形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时期: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收录了《记者来信:实行“大包干”农业大增产》,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效;《“谷底”震荡一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记》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个案。《砥柱人间是此峰》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可知,改革时期入选的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A卷)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