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23年下学期高二12月联考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已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据此可知,管仲意在(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C.维护儒家尊卑等级秩序 D.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局部),此图表明当时收获水稻是先割谷穗,再刈谷草,在割谷穗的同时进行选种。此图反映了当时(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
C.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3.唐朝初年的取士任官,除科举取士外,还有荐举、门荫入仕、上书拜官、军功入仕、应征入仕等。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国同构思想根深蒂固 B.八股取士的弊端凸显
C.军功地主阶层迅速崛起 D.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
4.史载,明朝初年,“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这反映出明朝(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B.法律严苛激化社会矛盾
C.文字狱抑制社会的活力 D.官员廉政自律意识增强
5.1853年,英国政府训令驻华公使提出修订《南京条约》,要他向中方提出:中国应毫无保留地给英国人开放全部城市和港口,英国人走遍全中国不受任何限制。1854年,美国、法国也都积极活动以求修约。这反映出当时( )
A.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面临瓦解 D.中国的宗藩关系面临解体
6.据云南民政司1912年6月统计,云南地区活动的主要政党有同盟会、统一共和党、统一党、共和党等。同一时期,《云南》《云南公报》《云南旬报》《滇话报》等政党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表明当时( )
A.政党之间纷争不断 B.国民参政议政意识增强
C.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D.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7.1955年万隆会议以后,周恩来在国际舞台上非常有影响力,不光是亚洲、非洲国家,包括西方国家都看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外交的共和国总理的外交魅力。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B.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C.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 D.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8.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千克,创造世界新纪录。这表明我国( )
A.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B.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贡献
C.科技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D.以自力更生实现小康生活
9.据统计,1978年至2017年,我国各级各类内地民族班共培养了85万名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其中大多数回到家乡就业。这在客观上( )
A.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B.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C.保护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D.消除了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10.大流士时期主要的军事举措有:一、将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军区司令官由其直接委任和调遣;二、从各被征服地区征集大量军队;三、严禁本省战士在当地驻防。这些举措( )
A.提升了行省的军事力量 B.开启了波斯的对外扩张
C.加强了帝国的中央集权 D.削弱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11.1534年,马丁·路德历时13年将整部《圣经》译成德意志方言,其翻译的《圣经》“不仅铺平了通往上帝的语言之路,而且创造了德语语言的书写规范,使德语克服了口语中的诸多差异而得以普遍通过”。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做法( )
A.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 B.提高了德意志国民的文化素养
C.加强了德意志的中央集权 D.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12.156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律,规定每户人家应依其财产收入按周缴纳税捐以救济贫民,此为救贫税的起源。这有助于( )
A.全面维护民众利益 B.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C.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D.收缩“福利国家”的规模
13.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这一规定实际上( )
A.导致美国行政体制质变 B.限制了州政府的权力
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有效保障了黑人权利
14.下表为《法国民法典》部分条目及其规定。这些规定( )
条目 规定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可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4条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A.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彰显创新性与包容性
C.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可 D.体现了理性主义色彩
15.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元与黄金兑换比率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1946年12月18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为0.88867克
1971年8月15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1年12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达成“史密森学会协议”,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美元含金量贬为0.818513克
1973年2月12日 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美元含金量贬为0.73662克
A.美元不再充当世界性货币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C.国际货币新体系逐渐形成 D.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16.20世纪70年代,西欧放弃了充分就业和高速经济增长的目标,各国决策者们寻求新的理论支持。当时流行的学术观点认为,制定经济政策的职责应当从财政部部长们转移到中央银行家们的手中,后者的运作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政治压力。这表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 )
A.社会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 B.福利国家制度遭到挫败
C.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和改革 D.金融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夏商时期,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郡县制”在各国的推行,乡里行政组织渐成雏形,成为基层组织。汉承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还于每十里处设亭,是专门从事“求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另设游徼,掌捕盗贼。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明代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凡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为甲,设甲首一人。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经验》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积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的不同。(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民族古已有之,民族主义则是伴随18世纪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建立的产物,是一种“现代现象”。“民族主义”一词,最早见于15世纪的德国,1836年首次被列入《牛津词典》,19世纪中叶开始被频繁使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目前,很多学者比较认可英国学者厄内斯特·盖尔纳的民族主义定义。他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就是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绪或者一种运动,可以用这个原则作最恰当的界定。民族主义情绪是这一原则被违反时引起的愤怒感,或者是实现这一原则带来的满足感。民族主义运动,是这种情绪推动的一场运动。”
“人们谈及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很多都是直接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开始,而不是从它的更远的中世纪源头开始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孕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益壮大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最初的动力;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摆脱神权,追求人权,为民族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思想武器;当经济与政治条件都具备后,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建立的民族国家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
在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民族及民族国家的观念传遍欧洲,并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民族主义由此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具备了全球性的意义。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评述欧洲近代“民族主义”。(要求:评述角度明确,论据充分,所用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意大利人的奢华服饰仅限于教会高级人士出席重大仪式庆典时所穿着的法衣,即使封建贵族阶层也很难享受。但中世纪晚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绵不断的封建战争和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复兴,改变了人们对服装样式和材质的审美和需求。这一时期,骑士和军队制服元素以及来自东方的奢侈材质和装饰风格,对意大利的服装潮流产生了深远影响。1333年,佛罗伦萨商人杜乔·普奇专门在拉古萨的金匠铺花费30杜卡特,定做了一条镶嵌许多宝石的银质镀金腰带。当时对奢华服饰和时髦潮流的追逐不只是贵族商人等特权阶级的专利,而是一种全民时尚。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崇奢与禁奢》
材料二 17、18世纪是法国奢侈品生产与消费的顶峰时期。在穿的方面,“昂贵雅致的服装、精心制作的头饰、车马随从和讲究的家具,在当时(不同阶层)都很流行”。“仅路易十四自己所穿的一件衣服就饰有1400万法郎的金刚石。而路易十五继承了先王的奢侈遗风,他的宠妃彭芭杜尔夫人的奢侈更骇人听闻一在得势的19年中,她为展示身份和地位花费就有36327268里弗尔。”一系列的事件造成了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时期的财政严重困难,国王与大臣、特权者的斗争一直未停,尤其是巴黎高等法院利用其注册权与国王的抗争、三级会议与路易十六的抗争等。
——摘编自杜广强、陆伟芳《奢侈消费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意大利人的服饰由俭趋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的意大利与17、18世纪的法国在服饰方面奢侈消费的共同点,并简析奢侈消费对法国政治局势的影响。(10分)
2023年下学期高二12月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子免除征役,每年由政府提供三个月的肉食;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二子免除征役,每月由政府提供肉食;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除征役,每天都由政府供应酒肉。倘若这些人去世了,由政府负责丧葬事宜。”这体现了“尊老敬老”的理念,故B项正确;管仲属于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A、C两项;D项表述过于夸大,排除。
2.【答案D
【解析】“收获水稻是先割谷穗,再刈谷草,在割谷穗的同时进行选种”体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体现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图片中未涉及土地的性质、粮食产量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商品化,排除A、B、C三项。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初期,社会经济处于恢复发展状态,而且周边战争时有发生,这种多途径的选官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有助于协调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故D项正确。“荐举”“上书拜官”等不仅限于血缘关系,与家国同构思想无关,排除A项;八股取士实行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军功阶层崛起只能对应军功入仕,不能包含其他选官方式,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与监察达到空前严格的地步,材料中的现象即为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矛盾激化、文字狱以及廉政自律意识,排除B、C、D三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列强想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A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清政府腐朽统治,而且“面临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宗藩关系是指明清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1912年6月的中国正值民国初年,云南地区政党活动较多,政党刊物发展迅速,这都体现了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反映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党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体现专制统治,排除A、C两项;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的召开,使得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故A项正确;此时中国仍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尚未得到改善,在国际事务中也没能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D两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杂交育种新技术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缓解世界性粮食危机,故B项正确;A项中“得到解决”、C项中“世界领先”的表述均过于夸大,排除;材料未提及实现小康生活的途径,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故A项正确;B项应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排除C项;D项中“消除”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
10.【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大流士时期通过军区司令官由中央直接委任、调遣,征集大量征服地军队等方式强化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这些举措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有助于强化中央的军事力量,并非是提升行省军事力量,排除A项;“开启了波斯的对外扩张”由材料无法得出,材料主要反映大流士时期强化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社会阶层流动不相关,材料主要涉及大流士时期强化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没有限制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规范了德语的书写,扩大了德语的使用范围,为整个德意志民族提供了共同交流的载体,这有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德语的推广与规范并不一定带来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排除B项;此时德意志尚未统一,没有“中央集权”一说,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救贫税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贫民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C项正确。救贫税是为了保障贫民利益,而不是全体民众,排除A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于17世纪后期,排除B项;英国福利国家形成于二战结束后,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的规定,联邦权力开始伸向公民权利这一领域,州政府在这一方面则无权再做出法律规定,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战争后,如何保障黑人的权利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美国联邦借此机会控制州权的范围,故B项正确。美国自确立联邦制后,行政体制就没有再改变,排除A项;三权分立是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宪法修正案并没有使黑人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几条规定,彰显了“法治”“人权”“保护私有财产”等意识,具有明显的理性色彩,故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早于《法国民法典》颁布的时间1804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典的创新性与包容性,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夸大,排除。
15.【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71年之后美元不断贬值,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故D项正确。美元至今仍然为世界性货币,排除A项;材料与殖民体系瓦解无关,排除B项;国际货币新体系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欧各国面对经济“滞胀”,不再一味强调充分就业和高速经济增长,减少了国家干预,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表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在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和改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排除A项;据所学,“滞胀”时期,西方国家改革福利国家制度,并非福利国家制度已遭到“挫败”,排除B项;题干所述观点主张让中央银行家们去制定经济政策,不足以说明当时金融资产阶级实力有所增强,排除D项。
17.【答案】
(1)基本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削弱。(6分,答出三点即可)
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4分,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为专制统治服务,治理模式是皇权专制下的产物;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近代西方基层治理模式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强调民众参与;基层官员主要由选举产生。(8分)
【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可以得出“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据材料一“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可以得出“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根据材料一“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可以得出“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削弱”。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有利于基层稳定,农民能够安居乐业,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
第二问,根据两则材料对比可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为专制统治服务,治理模式是皇权专制下的产物,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近代西方基层治理模式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基层官员主要由选举产生,强调民众参与。
18.【答案】
示例:
角度: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条件。(4分)
评述: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它要求建立统一的市场,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政治力量的保护,这些都使人们日渐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4分)随着西欧社会的发展,市民阶级为了确保与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与有着同样诉求的王权势力结盟。16—17世纪,在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国家,如英吉利、法兰西和西班牙等国。以王权为中心,形成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等近代民族国家观念。(4分)由于在王权国家中,君主维护的是王利益,由市民阶级发展而来的资产阶级由王权的支持者成为反对者。他们提出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结合,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最终,他们在革命中推翻了专制,从前的臣民变成了公民,国家利益取代了王朝利益。此间,人们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与忠诚。(4分)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学生根据材料对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基本定义,理解什么是“民族主义”,才能对“民族主义”进行相应的评述。根据材料“人们谈及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很多都是直接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开始,而不是从它的更远的中世纪源头开始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孕育的过程。……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建立的民族国家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学生可以从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角度去评述欧洲近代“民族主义”。材料中提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法国大革命等催生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条件,学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探究与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内在关联性。根据材料“在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具备了全球性的意义”,学生可以从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角度去评述,注意要一分为二地去评述民族主义的影响。
19.【答案】(1)原因:欧洲延绵不断的战争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发展,东方丝绸等商品的传入;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发展。(8分)
(2)共同点:由贵族引领,奢侈成为社会时尚;把奢侈消费当作展现身份和地位的手段。(6分)影响: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4分)
【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延绵不断的封建战争和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复兴,改变了人们对服装样式和材质的审美和需求”可以得出“欧洲延绵不断的战争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发展”;根据材料“骑士和军队制服元素以及来自东方的奢侈材质和装饰风格,对意大利的服装潮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得出“东方丝绸等商品的传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发展都对当时的服装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