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考试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7题 ,共74分)
1.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 荀子提出人可以分为四等:一为大儒(先知先觉);二为小儒(后知后觉)需要学习;三为众人(不知不觉),需要教化:四为奸人,杀无赦。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逍遥自由 B. 隆礼重法 C. 以柔克刚 D. 人性本善
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实施汉承秦制
C.实行休养生息 D.颁布“推恩令”
4.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据此可知,科举制( )
A.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使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增强 D. 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5.317年,毫无名望的司马睿初到江东建康(今南京),乃是“吴人不附”,一个月后,还是“士庶莫有至者”。王导建议司马睿礼遇吴郡名士顾荣和出身官宦世家的纪瞻,并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从此,“百姓归心焉……君臣之礼始定”。这可以说明当时( )
A. 士族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B. 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 江南民众纲常伦理观念淡薄 D.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
6.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图主要体现了
A.唐朝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各民族文化认同 B. 唐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
C.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D. 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
7.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洛阳,江都,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沟通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A. 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 江南经济的开发
C. 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 对外贸易的繁荣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8. 如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如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 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B. 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9.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10.下图是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对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刺史制度 C. 行省制 D. 炎折制度
1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关于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发达的唐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B. 造纸术发达、印刷术发展是纸币最早出现在中国的重要条件
C. 北宋和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D. 纸币在明朝中后期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12.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上述材料可佐证宋代
A.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B.理学思想渗透基层社会
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
13.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西周实行宗法制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B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 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C 明代设置奴儿干都司 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D 消朝设立伊犁将军 加强了对蒙古族地区的管辖
A. A B. B C. C D. D
14.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下列史料能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15.下面是清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当时苏杭地区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6.明代嘉靖初,王文显墓志铭中记述其训示子侄;“商与士,异术而同心。”王文显不仅早年弃儒就贾,而且能站在士商相通互识的高度理解义利之辨。由此可知明朝
A. 礼教束缚消除,传统观念改变 B. 提倡求实精神,经世思想普及
C. 商人地位上升,传统社会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
17.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的商人形象。在他们的笔下,只有这样的商贾才能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得到上天的垂青;反之,则在商场上一败涂地,即使发了财也无福消受。据此可知,明代小说( )
A. 受重利轻义思想影响深刻 B. 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 表现出极强的虚构性特征 D. 加强了对百姓的思想控制
18.“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即开上海、宁波、广州为口岸),而福建一省独必增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下列项中同样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0. 关于《资政新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太平天国革命实践的产物,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B. 是进步的救国方案,极大推动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C、其主张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D. 继承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主张
21. 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22.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早20年。”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 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C.达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预期目的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23. 下列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最后一个被开放的是
A. 上海 B.天津 C. 重庆 D. 汉口
24.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 阻止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5.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依据西方的天赋人权论,重新塑造了孔子形象,把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统统说成是孔子所创,力图使西方民主思想在观念和语言上呈现中国化。这一做法
A. 意在巩固儒学地位 B. 利于减轻变法阻力
C. 配合消末新政开展 D. 催生了新文化运动
26. 1873年,英国领事麦华陀以建筑“一条寻常马路”为名向上海地方当局提出购买上海、吴淞间地皮要求,并将英商怡和洋行依托“吴淞道路公司”的名义购入的修建铁路所需器材称为“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等件。这一现象可以解释( )
A. 列强侵略两面性 B. 外商企业的虚伪性 C. 清朝政府的腐朽性 D. 通商口岸的独立性
27. 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 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 B.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 D.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8. 19世纪末,翻译家严复在比较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学》之后,决定将后者译介到国内;他在编辑过程中弱化了该书的“伦理价值”,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解读国际关系,并自创了“天演论”一词。严复此举意在( )
A. 介绍进化理论 B. 发展翻译事业 C. 宣扬民族革命 D. 呼吁救亡图存
29. 以下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与解读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解读
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民族平等原则得到了法律认可
B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利” 国家依法组建责任内阁制政府
C 全国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总揽全国政务”“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三权分立机制依法得以确立
D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A. A B. B C. C D. D
30.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 )
C. 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D. 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31.在近代中国,列强获得下列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③④
32.以下是晚清时期国外报刊关于中国报道的标题,这些报道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 ②《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③《丰岛海战震惊世界》 ④《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④③
33.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骥、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义,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这一现象共同说明( )
A. 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
B. 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
C. 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
D. 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
34.如果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可查阅的原始史料是
A. B. C. D.
35.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 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
C. 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D. 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
36.筹拍电视剧《l908年北京故事》中的四个场景:①数名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③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这些场景中史事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37.《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按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也确认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居住、言论……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对这两部法律文件,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两者都没有真正实施 ②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
③都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两者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剧作家魏明伦说,过去说“康乾盛世”,其实那是自封的,是当时的御用文人拍马屁的说法。他们夸大了康乾时期在经济复苏、疆土开拓方面的业绩。事实上,每个朝代的开始都有一段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然后是腐败,走向衰落,这是朝代更迭的规律。康乾时期当然有其繁荣的一面,但远没有唐朝的思想开明,清朝最突出的是思想禁锢,其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是空前的,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负面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康乾时代对统治者而言可能是盛世,而对人民来说则是非常残酷的灾难岁月。
——摘编自《“康乾”不应称“盛世”》
根据材料,概括魏明伦对“康乾盛世”'的说法表示异议的原因,(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魏明伦说法的认识。(6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清江南地方志诠释说: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
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它们因地制宜地自然产生。江南的贸易场所,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附近乡民出售农副产品以及购买日常用品的农村经济集散中心。一些大镇地理位置处于周围丝、棉产地的交通中心,而其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在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耕地最少的江南农村,创造了可观的GDP,没有出现绝对贫困,相反多数像是过着尚可温饱的“小康”生活。当市镇显示出经济效益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自然会行动起来,但除了财税与治安,并不插手干预市场经营,一切听任自然。在市镇可以感受到一般人的悠闲与淡泊。
我所杞人忧天的是,如果所有乡村市镇都变成“城市”,将来有一天,可能只有“城市”,没有乡村,这世界就会因单一而变得了无情趣。
——《主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5 ABCCA 6-10 CBBCC 11-15 BABDA 16-20 DBBAC 21-25 ABCBB 26-30 ABDCD 31-37 BABCA DC
38.【答案】原因:“康乾盛世”之说夸大了统治者的业绩;每个朝代的初期都有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康乾时期思想文化专制严重;康乾时期人民处境艰难。
认识:魏明伦勇于质疑传统观点的精神值得肯定;质疑“康乾盛世”的有些理由符合史实,但是对康乾时期存在的负面现象过于夸大;不能因存在一定的朝代盛衰规律就否定“康乾盛世”的客观存在。
39.【答案】论点:明清江南市镇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分)
论述:市镇是随着经济发展,自然产生的。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草市。到了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人口密度最高所以导致人均耕地较少,单纯的依靠农业无法维持这些人口的生计,于是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就出现了出售农副产品以及购买日常用品的农村经济集散中心。而市镇经济的出现缓解了当地的人口压力,在市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商人们更加注重商贸技术的应用,也更加注重人才与管理方面技术发培养。这些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使得江南农村,创造了可观的GDP,没有出现绝对贫困,相反多数像是过着尚可温饱的“小康”生活。总之,明清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江南地区一些市镇发展起来了,并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