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育才学校高一历史
12月月考试卷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本部分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其中所说的内服是
A. 聚族而居,控制其他地方的部族 B. 商王直接控制的国都及附近地区
C.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其他部族 D. 对内通过宗法制维系与贵族关系
2. 《史记·苏秦列传》中描述战国时期齐国临淄的繁盛,说道“车毂击,人摩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因素包括
①铁制农具使用与牛耕推广②齐国国家实力强大,人口众多
③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广泛流通④齐国扩张势力是诸侯中霸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 对如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 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 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 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控制土地日益减少,财政收入下降。为改变此种情况,唐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推行均田制 B. 打击豪强地主 C. 实行两税法 D. 推广以庸代役
5. 《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 无为而治 B. 设置南、北面官 C. 崇文抑武 D. 保持猛安谋克
6. 如图是北京某学校小张同学做的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图,但不小心破损了一部分。请根据所学判断这是
A. 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B. 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C. 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D. 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7. 宋朝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社会现象。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政府逐渐强化对于土地的控制 B. 官府对民间经济行为限制松弛
C. 经济重心南移后社会关系巨变 D. 反映了宋代完全没有社会矛盾
8. 北宋张载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格物致知、探究天理 B. 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C. 学贵有用、经世致用 D. 以德育人、博学精思
9. 辽人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懂礼即中国”的汉儒学说,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上述史料反映出( )
A. 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增强 B. 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C. 中原文化得到了广泛认同 D. 民族关系受到了理学影响
10.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有效地行政管理主要得益于
A. 和亲制度 B. 册封制度 C. 朝贡制度 D. 行省制度
11.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通西域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戚继光抗倭
12. 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市吴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A. 生产自给自足 B. 自由雇佣劳动 C. 产品远销海外 D. 商帮控制市场
13. 如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①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②成为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
③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④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 )
戚继光 郑成功 林则徐
A. 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B. 发动武装起义,反抗阶级压迫
C. 致力科技发明,推动经济发展 D. 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
15. 康雍乾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清朝政府为巩固疆域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置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②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③设置安西都护府以管理西域 ④在边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 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A. 打开中国市场 B. 鸦片贸易合法化 C. 推广先进技术 D. 掠夺劳动力
17.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记载:“英国之制,相二人,一专司国内之政,一专司外国之务。此外大臣……各有佐属襄助。”由此说明,徐继畬
A. 主张应学习英国内阁制度 B. 介绍理解的英国政治体制
C. 反对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 D. 认为英国采用了中国制度
18. 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19. 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 1861年7月18日,恭亲王奕 照会各国公使,要求各国领事馆约束本国商人与太平天国贸易往来。7月20日法国公使回复愿意“照办”,且表示将派轮船驶入长江巡查,对本国接济“贼匪”者严拿重办。这表明
A. “东南互保”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B. 长江流域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C. 外国公使进京控制清政府外交 D. 列强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21. 1873年,轮船招商局在天津设分支机构,英商太古洋行与怡和洋行联合美商旗昌洋行与 之进行削价竞争。天津港享有漕粮专运权及沿海各省官物的承运权等,从而增强了轮船招商局的竞争能力。材料表明( )
A. 轮船招商局开辟国际航线融入世界市场
B. 轮船招商局利用政府的支持与外商抗衡
C. 在中国的外商企业秉持公平竞争的理念
D. 中国近代企业受到列强与官僚资本的压迫
22. 如果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可查阅的原始史料是( )
A. B. C. D.
23.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 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 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 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24. 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A. 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 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 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 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25. 下列各项是中国近代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据此推断,该条约是( )
①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 ③拆毁大沽炮台……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6. 以下是晚清时期国外报刊关于中国报道的标题,这些报道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
②《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③《丰岛海战震惊世界》
④《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④③
27.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特点是“低烈度、大业绩”,以下能作为证据的有
①未发生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
②在较短时间内结束清朝统治
③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 下为《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
时间 数量(个) 资本总额(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年8月—1920年 272 117434500
据此分析,可得出的认识有
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取得快速发展②中国工业布局及结构较为合理
③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④中国产业工人数量急剧增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9. 陈独秀认为尊孔分为两种,一种是学问尊孔,一种是政治尊孔。“砸烂孔家店”砸的不是孔子儒学,而是孔教的三纲五常。对此观点的合理理解是
A. 全面质疑孔子的历史地位 B. 将反对孔教与求民主科学相结合
C. 认为尊孔已经落后于时代 D. 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全盘否定
30. 毛泽东曾指出,“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据此说明五四运动
A. 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引发 B. 接受列宁直接领导爆发
C. 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 D. 属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31. 李大钊在1919年4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共产党宣言》的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联合”;同年9月发表的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写道:“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以下各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2. 下图为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在这里孕育。与此直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A. 中国共产党诞生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33. 下列口号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 “扶清灭洋”——北伐战争 B. 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
C.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护国运动 D. “打倒列强,除军阀”——五四运动
34. 小说《子夜》描写20世纪30年代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
A. 近代上海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 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已解除
C. 国人大多坚持中西合璧观念 D. 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5. 文学作品能够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列诗词能够生动地反映长征经过的是( )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C.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36.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工农暴动起来组织抗捐军”“谁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唯有我们劳苦工农!”等标语。这些标语表明长征
①粉碎了敌人第五次“围剿” ②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
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7.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通电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38.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③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谋划和指挥
④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兵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9.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这一论断
A.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指导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C. 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D. 成功扭转了正面战场的进攻颓势
40. 近代中国先烈们的不懈抗争和探索,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下列精神按其产生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抗战精神 ④红船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二、本部分共3题(41题9分,42题28分,43题13分),共40分。
41. 碑刻价值
材料一 在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者,多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中国古代碑刻的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许多方而,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廿四史”相媲美。中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守丘刻石等。《史记》曾对秦始皇刻石加以著录;汉“石经”刻就后,《后汉书》《洛阳伽蓝记》等曾予记载;唐代先秦石鼓文出土后,记述与研究风气大盛;宋代形成了专门研究青铜器和碑刻的学问“金石学”。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碑刻简介
名称(朝代) 简介
石鼓文(战国) 用大篆记载了周天子使臣与秦献公一起出游的情况。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琅琊刻石(秦) 前半部用小篆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后半部记述李斯请求秦二世在秦始皇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熹平石经(东汉)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汉灵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经典抄刻成石书,竖立于太学门前。残石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等
北魏曹望憘造像题记(北魏) 流失海外最著名刻石之一。记载北魏时期襄城将军曹望憘建造佛像并作发愿题记,书法精美。现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
颜氏家庙碑(唐) 颜真卿为其父刻碑,历数颜氏家族满门忠烈上百人,德风操行,一脉相承。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蕃会盟碑(唐) 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述唐穆宗与吐蕃赞普结立舅甥之谊,订立友好盟约等事。立于拉萨大昭寺
青阳乡约碑(明) 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的青阳乡订立乡约及实施成效等内容。现立于青阳乡石鼓庙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清) 清乾隆皇帝为纪念土尔扈特部归来钦命竖立,叙述土尔扈特蒙古西迁一百多年后重返祖国并被清廷接纳的经过。现藏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任意选择三个视角,说明碑刻的历史研究价值。
42.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结合所学,分析各阶层理想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年8月31日)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1929年-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条件。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抗日战争(节选)
1932年3月12日《上海及其周边的战斗:与中国军队在一起》与中国军队在上海开战的日本人并没有预料到会遇上如此顽强的抵抗…… 中国士兵们在上海战区挖战壕
1938年5月14日《在敌人的后方骚乱日本军队:在山西的共产党游击队战士》 最近日本军队在山东前线所遭受的重创充分显示了中日战争中游击战的重要性…… 由共产党部队所组成的八路军已经跟中央政府的军队结成了联盟,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 八路军战士在山西训练使用 缴获的反坦克炮
1943年4月24日《中国在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们必需认识到,中国正在为同盟国的事业从事一项非常珍贵的工作,即在牵制住,并在某种程度上瓦解了一支庞大的日本军队…… 中国妇女在为美国志愿军 “飞虎队”平整飞机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育才学校高一历史
12月月考试卷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本部分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其中所说的内服是
A. 聚族而居,控制其他地方的部族 B. 商王直接控制的国都及附近地区
C.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其他部族 D. 对内通过宗法制维系与贵族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B项正确,排除C项;内服不是控制其他地方的部族,排除A项;D项是宗法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 《史记·苏秦列传》中描述战国时期齐国临淄的繁盛,说道“车毂击,人摩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因素包括
①铁制农具使用与牛耕推广②齐国国家实力强大,人口众多
③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广泛流通④齐国扩张势力是诸侯中的霸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车毂击,人摩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及所学知识可得,齐国之所以这样繁荣,是应为经济相对较为发展,这与铁制农具使用与牛耕推广、齐国国家实力强大,人口众多 、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广泛流通等是分不开的,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齐国扩张势力是诸侯中的霸主”表述不正确,齐国在春秋时期是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不符合史实,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对如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 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 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示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促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民族间交融,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都城的迁移,而北魏早在439年就已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是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旧势力,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通知单地区是黄河流域,其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不是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4. 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控制土地日益减少,财政收入下降。为改变此种情况,唐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推行均田制 B. 打击豪强地主 C. 实行两税法 D. 推广以庸代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为增加政府收入,唐政府实施两税法,C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唐朝并未打击豪强地主,排除B项;推广以庸代役属于租庸调制,排除D项。故选C项。
5. 《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 无为而治 B. 设置南、北面官 C. 崇文抑武 D. 保持猛安谋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太祖“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治国的特点是崇文抑武,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采用的治国理念,太祖革命与无为而治矛盾,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图是北京某学校小张同学做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图,但不小心破损了一部分。请根据所学判断这是
A. 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B. 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C. 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D. 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示意图可知“路”下辖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尤其是转运使司是宋代负责地方财政的机构,据此可知这是“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C正确;据示意图 “路”可知不是汉代,A错误;据所学可知隋唐中央权力分配应该有“三省六部制”,故B错误;宋代中央权力分配是二府三司制,与材料不符,D错误。
7. 宋朝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社会现象。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政府逐渐强化对于土地的控制 B. 官府对民间经济行为限制松弛
C. 经济重心南移后社会关系巨变 D. 反映了宋代完全没有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放松了对民间经济行为的限制,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因而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B项正确;在一定程度上是放松了对徒弟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南方经济的状况,排除C项;“没有社会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 北宋张载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格物致知、探究天理 B. 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C. 学贵有用、经世致用 D. 以德育人、博学精思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可知,张载主张要学以致用,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探究规律和明白道理,A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学习的态度,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育人的方法和思维,D错误。
9. 辽人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懂礼即中国”的汉儒学说,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上述史料反映出( )
A. 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增强 B. 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C. 中原文化得到了广泛认同 D. 民族关系受到了理学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辽人和金人认为自己和宋人一样,都是“中国”人。辽金自称“中国”人的同时,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外。这表明在宋与辽金并立的时期,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在增强,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各民族间政治交往、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具体情况,不能得出“交流日益频繁”,排除B项;少数民族以“中国”自居,体现民族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而非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且说法中的“广泛”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提及汉儒学说,理学形成于宋代,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有效地行政管理主要得益于
A. 和亲制度 B. 册封制度 C. 朝贡制度 D. 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其有效行政管理制度是行省制,D正确;A、B、C与元朝都不符。
11.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通西域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戚继光抗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强大的舰队进行和平的经贸往来、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C选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凿空陆上丝绸之路,A选项错误;鉴真东渡没有大规模的舰队,B选项错误;戚继光抗倭属于打击侵略,与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活动不同,D选项错误。
12. 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市吴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A. 生产自给自足 B. 自由雇佣劳动 C. 产品远销海外 D. 商帮控制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机户出资,织工出力”,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项正确;生产自给自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产品远销海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商帮控制市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如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①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②成为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
③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④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官员直接上奏皇帝的“奏折制度”成为了皇帝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使权力向皇帝集中,②③说法正确,B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不存在丞相制度,奏折制度不是针对士人进行的文化专制,①④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4.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 )
戚继光 郑成功 林则徐
A. 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B. 发动武装起义,反抗阶级压迫
C. 致力科技发明,推动经济发展 D. 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他们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体现在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A项正确;发动武装起义,反抗阶级压迫,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致力科技发明,推动经济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康雍乾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清朝政府为巩固疆域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置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②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③设置安西都护府以管理西域 ④在边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呆知,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等同。在边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由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②④C项正确;设置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是在元朝。设置安西都护府以管理西域是在唐朝。①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6. 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A. 打开中国市场 B. 鸦片贸易合法化 C. 推广先进技术 D. 掠夺劳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对中国市场的乐观展望,外交大臣对广州市场的觊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表现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鸦片贸易合法化对英国的重要性,B项错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不是为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C项错误;掠夺劳动力与供应、消费和商品出路等无关,D选项错误。
17.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记载:“英国之制,相二人,一专司国内之政,一专司外国之务。此外大臣……各有佐属襄助。”由此说明,徐继畬
A. 主张应学习英国内阁制度 B. 介绍理解的英国政治体制
C. 反对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 D. 认为英国采用了中国制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又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人。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B项正确;他没有学西方的制度,他维护的是清王朝,排除AC项;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8. 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促进清廷向西方学习、汉族士大夫觉醒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产生重大影响“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B选项正确;鸦片战争与汉族官僚地主地位上升等没有关系,A选项错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行的洋务运动是这场革命推动的结果,C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时,曾国藩等人推行的洋务运动已经破产,D选项错误。
19. 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军官认为中国政府畏惧列强武力,由于中国政府缺乏国际外交意识使得列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吸引更多列强侵略中国,导致这种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代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①正确,而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官员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的变化,②正确,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列强又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使得列强可以逃脱法律制裁,③正确,A项正确;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经历是在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时期,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 1861年7月18日,恭亲王奕 照会各国公使,要求各国领事馆约束本国商人与太平天国贸易往来。7月20日法国公使回复愿意“照办”,且表示将派轮船驶入长江巡查,对本国接济“贼匪”者严拿重办。这表明
A. “东南互保”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B. 长江流域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C. 外国公使进京控制清政府外交 D. 列强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要求各国领事馆约束本国商人与太平天国贸易往来。”而各国“照办”可得出列强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项正确;A项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长江流域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排除B项;“控制”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1. 1873年,轮船招商局在天津设分支机构,英商太古洋行与怡和洋行联合美商旗昌洋行与 之进行削价竞争。天津港享有漕粮专运权及沿海各省官物的承运权等,从而增强了轮船招商局的竞争能力。材料表明( )
A. 轮船招商局开辟国际航线融入世界市场
B. 轮船招商局利用政府的支持与外商抗衡
C. 在中国的外商企业秉持公平竞争的理念
D. 中国近代企业受到列强与官僚资本的压迫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津港享有漕粮专运权及沿海各省官物的承运权等,从而增强了轮船招商局的竞争能力”可知,政府支持轮船招商局,进而提升了其竞争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航线,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而且当时尚未出现官僚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22. 如果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可查阅的原始史料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维新变法思潮可查阅的原始史料是康有为的著作《孔子改制考》,C项正确;《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著作,排除B项;《革命军》是邹容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 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 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 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觉醒,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晚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没有实践君主立宪制度,排除C项;戊戌政变没有完全废除戊戌变法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24. 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A. 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 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 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 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发展,C符合题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A错误;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与题意不符;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于民国时期,D与题意不符。
【点睛】“东南互保”协议: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属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南方各省督抚称皇室诏令是一个团写之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发展。
25. 下列各项是中国近代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据此推断,该条约是( )
①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 ③拆毁大沽炮台……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晚清中国。《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D项正确;《南京条约》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 口通商等,排除A项;《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排除B项;《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 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排除C项。故选D项。
26. 以下是晚清时期国外报刊关于中国报道的标题,这些报道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
②《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③《丰岛海战震惊世界》
④《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④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①《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时间是1851-1864;②《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③《丰岛海战震惊世界》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在1894年;④《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中武昌起义是1911年。①③②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7.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特点是“低烈度、大业绩”,以下能作为证据的有
①未发生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
②在较短时间内结束清朝统治
③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低烈度、大业绩”是指辛亥革命过程中只有武昌起义有一定规模,未发生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同时在较短时间内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即中华民国。①②④,B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8. 下为《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
时间 数量(个) 资本总额(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年8月—1920年 272 117434500
据此分析,可得出的认识有
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取得快速发展②中国工业布局及结构较为合理
③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④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快速发展。这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出现的短暂春天。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无产阶级力量壮大。①③④C项正确;中国工业布局及结构并不合理,从材料也不能得出合理,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29. 陈独秀认为尊孔分为两种,一种是学问尊孔,一种是政治尊孔。“砸烂孔家店”砸的不是孔子儒学,而是孔教的三纲五常。对此观点的合理理解是
A. 全面质疑孔子的历史地位 B. 将反对孔教与求民主科学相结合
C. 认为尊孔已经落后于时代 D. 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全盘否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一种是学问尊孔,一种是政治尊孔”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反对孔教的三纲五常,而不是批判孔子本人,因此要反对孔教的同时,理性的认识孔子的思想,追求求民主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B项正确;全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根据“砸的不是孔子儒学,而是孔教的三纲五常”可得出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30. 毛泽东曾指出,“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据此说明五四运动
A. 主要由外部因素引发 B. 接受列宁直接领导爆发
C. 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 D. 属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可得出十月革命影响到了中国的五四运动,C项正确;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只是有影响,排除A项;“直接”错误,排除B项;五四运动不是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1. 李大钊在1919年4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共产党宣言》的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联合”;同年9月发表的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写道:“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以下各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而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可见十月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使得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①③正确;依据“《共产党宣言》的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联合”可见李大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④正确;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而李大钊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②排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2. 下图为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在这里孕育。与此直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A. 中国共产党诞生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等相关信息可得,这应该是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项正确;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抵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解放战争是在1946年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3. 下列口号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 “扶清灭洋”——北伐战争 B. 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
C.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护国运动 D. “打倒列强,除军阀”——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B项正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口号,排除C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口号,排除D项。故选B项。
34. 小说《子夜》描写20世纪30年代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
A. 近代上海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 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已解除
C. 国人大多坚持中西合璧观念 D. 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吴老太爷的反映说明他对当时社会的变化无法接受,由此说明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项正确;“全盘西化”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近代中国对女性的束缚并没有解除,排除B项;仅根据吴老太爷的反映不能说明国人大多坚持中西合璧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35. 文学作品能够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列诗词能够生动地反映长征经过的是( )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C.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正是反映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渡过大渡河等事件,C项正确;“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对应的是1927年秋收起义,“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写于1930年2月红军越过武夷山,进入赣南,经广昌进军攻打吉安之时,“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对应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排除ABD项。故选C项。
36.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工农暴动起来组织抗捐军”“谁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唯有我们劳苦工农!”等标语。这些标语表明长征
①粉碎了敌人第五次“围剿” ②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
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进行的,①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③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长征途中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37.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通电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爆发的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D正确;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1931年,A排除;华北事变时间是1935年,B排除;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C排除。故选D。
38.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③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谋划和指挥
④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兵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期(中国)。本题要求在四项中选出三项,排除一项即可。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这是一战时北洋军阀政府的决策;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这是二战也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应英国政府要求,按照《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采取的举措;中国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是二战时期中国政府的行为;中国抗日战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其兵力远远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的总兵力,例如1941年底有130万在中国战场上疲于奔命,能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上的陆军兵力仅有40万人。本题的四个选项①不符合题意,②③④符合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史实,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9.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这一论断
A.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指导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C. 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D. 成功扭转了正面战场的进攻颓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可得出,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 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排除A项;毛泽东没有指导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排除B项;正面战场的进攻颓势并没有得到扭转,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0. 近代中国先烈们的不懈抗争和探索,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下列精神按其产生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抗战精神 ④红船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1年中共成立、1934到1936年红军长征、1931到1945年中华民族抗战,对应产生了五四、红船、长征和抗战精神,其正确的产生顺序应该是①④②③,B选项符合题意;其他几个选项在时间排列上均有错误和混乱,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二、本部分共3题(41题9分,42题28分,43题13分),共40分。
41. 碑刻价值
材料一 在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者,多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中国古代碑刻的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许多方而,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廿四史”相媲美。中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守丘刻石等。《史记》曾对秦始皇刻石加以著录;汉“石经”刻就后,《后汉书》《洛阳伽蓝记》等曾予记载;唐代先秦石鼓文出土后,记述与研究风气大盛;宋代形成了专门研究青铜器和碑刻的学问“金石学”。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碑刻简介
名称(朝代) 简介
石鼓文(战国) 用大篆记载了周天子使臣与秦献公一起出游的情况。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琅琊刻石(秦) 前半部用小篆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后半部记述李斯请求秦二世在秦始皇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熹平石经(东汉)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汉灵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经典抄刻成石书,竖立于太学门前。残石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等
北魏曹望憘造像题记(北魏) 流失海外最著名刻石之一。记载北魏时期襄城将军曹望憘建造佛像并作发愿题记,书法精美。现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
颜氏家庙碑(唐) 颜真卿为其父刻碑,历数颜氏家族满门忠烈上百人,德风操行,一脉相承。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蕃会盟碑(唐) 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述唐穆宗与吐蕃赞普结立舅甥之谊,订立友好盟约等事。立于拉萨大昭寺
青阳乡约碑(明) 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的青阳乡订立乡约及实施成效等内容。现立于青阳乡石鼓庙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清) 清乾隆皇帝为纪念土尔扈特部归来钦命竖立,叙述土尔扈特蒙古西迁一百多年后重返祖国并被清廷接纳的经过。现藏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任意选择三个视角,说明碑刻的历史研究价值。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内容广泛、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角度:政治、思想、民族关系、基层教化、书法艺术等。
示例:政治视角:碑刻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状况
战国石鼓文:可以研究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为其提供了文献史料。
秦朝琅琊刻石:可用于研究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可以与史书记载相印证。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守丘刻石等。”可分析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碑刻的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许多方面”可分析出内容广泛;根据材料“唐代先秦石鼓文出土后,记述与研究风气大盛;宋代形成了专门研究青铜器和碑刻的学问‘金石学’。”可分析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角度:根据材料二中 中国古代部分碑刻简介,可从政治、思想、民族关系、基层教化、书法艺术等方面选择。示例:政治视角:碑刻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状况战国石鼓文:可以研究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为其提供了文献史料。秦朝琅琊刻石:可用于研究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可以与史书记载相印证。
42.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结合所学,分析各阶层理想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年8月31日)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1929年-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答案】(1)农民阶级:建立财富平均的理想社会;地主阶级:实现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资产阶级:建立民族独立、民众享有民主权利和民生幸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原因:列强侵略逐步加深;近代化不断深入;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知不同。
(2)努力:理论方面,提出三民主义;实践方面,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3)条件: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根据地建立各级行政机构;进行土地革命,红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理想:根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可得出农民阶级的理想是建立财富平均的理想社会;根据材料“可以剩发逆,可以勤远略”可得出实现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根据材料“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得出资产阶级的理想是建立民族独立、民众享有民主权利和民生幸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材料“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可得出无产阶级的理想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侵略、近代化与阶级立场等角度分析,由此可得出列强侵略逐步加深;近代化不断深入;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努力:根据材料“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努力,在理论上,提出三民主义;在实践方面,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条件:依据材料“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能得到百姓的帮助”“民众都分了田地”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道路的正确、根据地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的作用和民心所向等方面,分析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抗日战争(节选)
1932年3月12日《上海及其周边的战斗:与中国军队在一起》与中国军队在上海开战的日本人并没有预料到会遇上如此顽强的抵抗…… 中国士兵们在上海战区挖战壕
1938年5月14日《在敌人的后方骚乱日本军队:在山西的共产党游击队战士》 最近日本军队在山东前线所遭受的重创充分显示了中日战争中游击战的重要性…… 由共产党部队所组成的八路军已经跟中央政府的军队结成了联盟,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 八路军战士在山西训练使用 缴获的反坦克炮
1943年4月24日《中国在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们必需认识到,中国正在为同盟国的事业从事一项非常珍贵的工作,即在牵制住,并在某种程度上瓦解了一支庞大的日本军队…… 中国妇女在为美国志愿军 “飞虎队”平整飞机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答案】(1)原因: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两大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广大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依据:重视祭祀与战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际惯例;全国人大决议。
意义: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共产党部队所组成的八路军已经跟中央政府的军队结成了联盟,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可知,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并且两大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根据材料一“最近日本军队在山东前线所遭受的重创充分显示了中日战争中游击战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据材料一“ 人们必需认识到,中国正在为同盟国的事业从事一项非常珍贵的工作,即在牵制住,并在某种程度上瓦解了一支庞大的日本军队……”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根据材料一“与中国军队在上海开战的日本人并没有预料到会遇上如此顽强的抵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广大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抗战。综合以上可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反侵略,国际地位,世界发展等角度进行角度。从反侵略角度,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世界角度,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依据,据材料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知,重视祭祀与战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据材料二“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可知,全国人大决议将12月13日作为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据材料二“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可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者成为国际惯例。
第二小问意义,本问可从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