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特训二 史料实证、小短文类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型特训二 史料实证、小短文类
1. 在我国某远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得出了当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结论,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B )
A. 遗址房屋建筑南北对称
B. 少数墓葬中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品
C. 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堆
D. 出土文物年代测定为公元前3 000年左右
2. 发现于1980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中轴对称、布局方正、规划严整,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遗址内发现的车辙痕迹,距今至少4 200年,将中国车的起源提前至少500年。材料表明平粮台城( D )
A. 是“车”的发源地 B. 是最早出现的城市
C. 排水系统世界领先 D. 当时文明程度较高
3. 《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情况,而西周遂公盨(xǔ)(下图)的发现则表明早在2 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这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翔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由此可知( B )
内底铸有铭文98字,记述大禹采用削平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献
A. 古代传说就是可信史料 B. 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C. 传说都有考古发现印证 D. 考古学是人类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4. 山西省曲沃县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盛酒器青铜器。该青铜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盖面装饰目雷纹一周,腹部两侧均有圆形凸起,装饰火纹和变形兽纹。该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 C )
A. 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 B. 当时的畜牧业非常发达
C. 当时青铜器制作技艺高超 D. 山西曾是周王的统治中心
5.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 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B )
A. 史学家的研究都具有主观偏见 B. 甲骨文已是成体系的文字
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6. 牛自古以来是勤劳的象征,《吕氏春秋·重己》记有:“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鼻环),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下图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牺尊,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D )
A. 牛的主要用途是祭祀 B. 牛是最尊贵的动物
C. 牛形青铜器都是酒器 D. 牛已经被古人驯服
7.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到达洛阳,在周都郊外阅兵)。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B )
A. 尊王攘夷,确立新的社会制度 B. 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
C. 诸侯争霸结束,国家趋向统一 D. 周朝内乱,打破了尊卑等级秩序
8.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道、墨、纵横家创始人,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均为河南人。中国汉族4 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约有1 834个。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 A )
A. 根源性 B. 包容性 C. 连续性 D. 唯一性
9.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说:“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这表明秦朝开始推行( B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世袭制 D. 君主制
10. 《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B )
A. 《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B.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C. 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 汉文帝重视“以德化民”
11. 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C )
A.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 王国不断强大
C. 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D. 疆域日趋扩大
12.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表明西汉时( B )
A. 中原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B. 已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C. 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D. 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13. 造纸技术的改革是在宫廷领导下取得,经皇帝下令推广的。张骞等探险家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交流,都是朝廷组织的。观测研究天文的机构由高级官吏直接领导,丰富的天象记录,应该主要归功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主要得益于( B )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西方科技的传入 D. 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大交融
14. 《晋书》卷五十九《八王传》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宫庙隳(毁坏),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 B )
A. 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 B. 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C. 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 D. 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5. 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A )
A. 民族交融加强 B. 南北发展失衡 C. 经济破坏严重 D. 文学艺术繁荣
16. 《齐民要术·杂说》强调观察田地情况,干湿得当;秋收后,先耕种荞麦的地,后耕其余的地;一定要耕深耕细,不能贪多;根据干湿情况,随时盖磨使土壤切实以保墒。据此可知,《齐民要术》体现( C )
A. 生态农业思想 B. 以农为本思想 C. 因地制宜原则 D. 遵循自然规律
17. (5分)观察下面年代尺,请选取年代尺所示历史事件中的两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历史事件的异同点)
【范文】因改革而富强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注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和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其从经济改革入手,改革的基础是奴隶制度。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确立了封建制度。(5分)
18. (5分)请对比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内容的联系)
书同文
言同音(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
【范文】语言文字与国家统一
秦灭六国后,为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也包括在内。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广普通话,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言同音,增进了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语言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综上,这两个事件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分)
19. (5分)请依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汉文帝
汉景帝
西汉形势图
【范文】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综上,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分)
20. (6分)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葛剑雄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黄朴民则认为: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范文】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帝实施的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汉化措施,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鲜卑族的民族特性,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既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又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6分)
第 页题型特训二 史料实证、小短文类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型特训二 史料实证、小短文类
1. 在我国某远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得出了当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结论,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遗址房屋建筑南北对称
B. 少数墓葬中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品
C. 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堆
D. 出土文物年代测定为公元前3 000年左右
2. 发现于1980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中轴对称、布局方正、规划严整,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遗址内发现的车辙痕迹,距今至少4 200年,将中国车的起源提前至少500年。材料表明平粮台城( )
A. 是“车”的发源地 B. 是最早出现的城市
C. 排水系统世界领先 D. 当时文明程度较高
3. 《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情况,而西周遂公盨(xǔ)(下图)的发现则表明早在2 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这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翔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由此可知( )
内底铸有铭文98字,记述大禹采用削平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献
A. 古代传说就是可信史料 B. 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C. 传说都有考古发现印证 D. 考古学是人类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4. 山西省曲沃县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盛酒器青铜器。该青铜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盖面装饰目雷纹一周,腹部两侧均有圆形凸起,装饰火纹和变形兽纹。该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 )
A. 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 B. 当时的畜牧业非常发达
C. 当时青铜器制作技艺高超 D. 山西曾是周王的统治中心
5.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 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
A. 史学家的研究都具有主观偏见 B. 甲骨文已是成体系的文字
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6. 牛自古以来是勤劳的象征,《吕氏春秋·重己》记有:“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鼻环),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下图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牺尊,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
A. 牛的主要用途是祭祀 B. 牛是最尊贵的动物
C. 牛形青铜器都是酒器 D. 牛已经被古人驯服
7.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到达洛阳,在周都郊外阅兵)。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尊王攘夷,确立新的社会制度 B. 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
C. 诸侯争霸结束,国家趋向统一 D. 周朝内乱,打破了尊卑等级秩序
8.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道、墨、纵横家创始人,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均为河南人。中国汉族4 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约有1 834个。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 )
A. 根源性 B. 包容性 C. 连续性 D. 唯一性
9.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说:“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这表明秦朝开始推行(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世袭制 D. 君主制
10. 《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
A. 《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B.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C. 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 汉文帝重视“以德化民”
11. 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
A.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 王国不断强大
C. 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D. 疆域日趋扩大
12.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表明西汉时( )
A. 中原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B. 已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C. 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D. 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13. 造纸技术的改革是在宫廷领导下取得,经皇帝下令推广的。张骞等探险家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交流,都是朝廷组织的。观测研究天文的机构由高级官吏直接领导,丰富的天象记录,应该主要归功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西方科技的传入 D. 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大交融
14. 《晋书》卷五十九《八王传》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宫庙隳(毁坏),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 )
A. 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 B. 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C. 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 D. 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5. 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 民族交融加强 B. 南北发展失衡 C. 经济破坏严重 D. 文学艺术繁荣
16. 《齐民要术·杂说》强调观察田地情况,干湿得当;秋收后,先耕种荞麦的地,后耕其余的地;一定要耕深耕细,不能贪多;根据干湿情况,随时盖磨使土壤切实以保墒。据此可知,《齐民要术》体现( )
A. 生态农业思想 B. 以农为本思想 C. 因地制宜原则 D. 遵循自然规律
17. (5分)观察下面年代尺,请选取年代尺所示历史事件中的两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历史事件的异同点)
18. (5分)请对比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内容的联系)
书同文
言同音(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
19. (5分)请依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汉文帝
汉景帝
西汉形势图
20. (6分)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葛剑雄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黄朴民则认为: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