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质量评估卷(学生版+教师版)

八单元质量评估卷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质量评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秦二爷是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其中一幕中他有这样一段台词:“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中国!”由此可以看出秦二爷的思想与下面哪个人物的思想相近( )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张謇 D. 严复
2. 从洋务运动到国民政府在南京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工商业只集中于政治中心 B. 近现代工商业推动城市化发展
C. 工商业分布区域非常平衡 D. 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
3. 下面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民族实业家
A.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B. 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C. 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D.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 某公众号推出了一期纪念专题,包括《状元实业家张謇小传》《大生纱厂的兴衰》《福新面粉公司的崛起》等文章。据此判断,这期公众号的专题是 ( )
A. 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影响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
5. 竹枝词是社会生活气象的反映。以下竹枝词中体现了社会平等风气的是( )
A. 车如流水马如龙,楼阁层层在望中 B. 会场见客费周旋,握手殷勤礼最先
C. 金丝眼镜架鼻梁,唉的比西学外邦 D. 千盏电灯天不夜,平台高处月如霜
6. 1938年,河南卫辉民族企业家“洋灰王”王锡彤逝世。其长子王泽敷遵其生前遗嘱,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一不行旧礼,二不接受绸缎、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改行鞠躬礼。这一“哀启”内容主要体现了( )
A. 近代传统习俗的新变化 B. 王锡彤对物质追求的鄙夷
C. 报刊媒体内容丰富多样 D. 传统生活方式被彻底摒弃
7.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它在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
A. 对侵略者的厌恶 B. 中西交融的情形 C. 全盘西化的态度 D. 天朝上国的心理
8. 1912年10月21日,《女子白话报》 在北京正式发行,设有《政治》 《教育》 《实业》 《时事》 《丛录》 五个栏目,力图从多方面帮助妇女“知智增进,能力扩充”,是女子参政同盟会的宣传阵地。这说明( )
A. 男尊女卑的思想被彻底打破 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 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D. 政治革命确立了女性平等地位
9.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
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
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10. 据史料记载,建成于1916年的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这说明( )
A.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得崇洋媚外 B. 青年人士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 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习俗 D. 欧式生活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11. 1904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升学或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中等以上给相应翰林、进士、举人等出身奖励,并授予官职或予以升学。这一举措意在( )
A. 贯彻“中体西用”的宗旨 B. 阻塞士人的进身之阶
C. 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 D. 缓解废除科举后的压力
12. 下面是商务印书馆25年来资金增长表。据此可知( )
A. 外资注入使商务印书馆发展迅速 B. 近代民族印刷业迅速崛起
C. 商务印书馆在近代不断发展壮大 D. 商务印书馆已成为当时业界龙头
13. 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名称 地位
《申报》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A.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 经济的衰落
C. 外交事业的发展 D. 科技的进步
14. 这部小说以旧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的故事,虽然他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关于“这部小说”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它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B. 它无情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C. 它是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
D.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急关头时,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振奋民族精神的抗日救国名曲,下图中的旋律选自( )
A. 《黄河大合唱》 B. 《国民革命歌》
C. 《毕业歌》 D. 《义勇军进行曲》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0分)
16. (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材料二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材料三 对于张謇而言,办企业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摘编自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以张謇创业为中心的考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2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2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创办的企业的性质,以及他创办企业的主要动力。(2分)
(4)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1分)
17. (7分)社会习俗变迁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割辫子的态度 原因
孙中山 割辫子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以后 ①革除陋习,为维新变法提供条件
袁世凯 割辫子于宣统皇帝退位诏书颁发以后 ②表明与清政府决裂和革命的决心
康有为 1898年上书光绪帝,请求皇帝带头剪辫子 ③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梁启超家的厨子 在买菜途中被人割了辫子,因此大哭了几天 ④假意拥护共和,示好革命党人
材料二 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 材料一是八年级的小华同学整理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表格,由于失误将表格中的人物和原因对应错误,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将每个人物对割辫子的态度与原因进行正确对应。(4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进步意义。(2分)
(3)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近代中国剪辫子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1分)
18.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言论(摘选自《论语》) 译文
有教无类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长辈,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因材施教 因各人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
材料二 晚清教科书当然并未挑战到当时官方所代表的正统,但整体而言,仍强烈暗示清朝必须要能保卫国家,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大部分的教科书作者依然对未来满怀希望。教科书的写作,传达了作者对历史价值的信念,以及如何教育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到了民国初年,这些根本目标并未改变。即便时至今日,有些目标也未尝改变。因此,清末民初成为历史教育的转型期:从涵养官员从事政治决策,转变成培养国家未来公民对政治、文化和种族上的认同。
——摘编自沙培德《民国初年的教科书与道德教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教育主张(不得摘抄原文),并据此评价孔子。(3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民初历史教育的特点。(2分)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1分)
第 页八单元质量评估卷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质量评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秦二爷是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其中一幕中他有这样一段台词:“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中国!”由此可以看出秦二爷的思想与下面哪个人物的思想相近( C )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张謇 D. 严复
2. 从洋务运动到国民政府在南京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B )
A. 工商业只集中于政治中心 B. 近现代工商业推动城市化发展
C. 工商业分布区域非常平衡 D. 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
3. 下面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C )
民族实业家
A.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B. 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C. 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D.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 某公众号推出了一期纪念专题,包括《状元实业家张謇小传》《大生纱厂的兴衰》《福新面粉公司的崛起》等文章。据此判断,这期公众号的专题是 ( B )
A. 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影响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
5. 竹枝词是社会生活气象的反映。以下竹枝词中体现了社会平等风气的是( B )
A. 车如流水马如龙,楼阁层层在望中 B. 会场见客费周旋,握手殷勤礼最先
C. 金丝眼镜架鼻梁,唉的比西学外邦 D. 千盏电灯天不夜,平台高处月如霜
6. 1938年,河南卫辉民族企业家“洋灰王”王锡彤逝世。其长子王泽敷遵其生前遗嘱,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一不行旧礼,二不接受绸缎、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改行鞠躬礼。这一“哀启”内容主要体现了( A )
A. 近代传统习俗的新变化 B. 王锡彤对物质追求的鄙夷
C. 报刊媒体内容丰富多样 D. 传统生活方式被彻底摒弃
7.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它在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B )
A. 对侵略者的厌恶 B. 中西交融的情形 C. 全盘西化的态度 D. 天朝上国的心理
8. 1912年10月21日,《女子白话报》 在北京正式发行,设有《政治》 《教育》 《实业》 《时事》 《丛录》 五个栏目,力图从多方面帮助妇女“知智增进,能力扩充”,是女子参政同盟会的宣传阵地。这说明( B )
A. 男尊女卑的思想被彻底打破 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 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D. 政治革命确立了女性平等地位
9.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 )
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
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10. 据史料记载,建成于1916年的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这说明( C )
A.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得崇洋媚外 B. 青年人士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 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习俗 D. 欧式生活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11. 1904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升学或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中等以上给相应翰林、进士、举人等出身奖励,并授予官职或予以升学。这一举措意在( C )
A. 贯彻“中体西用”的宗旨 B. 阻塞士人的进身之阶
C. 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 D. 缓解废除科举后的压力
12. 下面是商务印书馆25年来资金增长表。据此可知( C )
A. 外资注入使商务印书馆发展迅速 B. 近代民族印刷业迅速崛起
C. 商务印书馆在近代不断发展壮大 D. 商务印书馆已成为当时业界龙头
13. 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A )
名称 地位
《申报》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A.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 经济的衰落
C. 外交事业的发展 D. 科技的进步
14. 这部小说以旧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的故事,虽然他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关于“这部小说”的评价,正确的是( A )
A. 它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B. 它无情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C. 它是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
D.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急关头时,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振奋民族精神的抗日救国名曲,下图中的旋律选自( D )
A. 《黄河大合唱》 B. 《国民革命歌》
C. 《毕业歌》 D. 《义勇军进行曲》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0分)
16. (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材料二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材料三 对于张謇而言,办企业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摘编自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以张謇创业为中心的考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2分)
[答案]代表:奕 。(1分)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1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2分)
[答案]趋势: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减少。(1分)
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爱国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经济的依赖。(1分,任答一点即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创办的企业的性质,以及他创办企业的主要动力。(2分)
[答案]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民族工业)。(1分)动力:实业救国。(1分)
(4)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1分)
[答案]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分)
17. (7分)社会习俗变迁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割辫子的态度 原因
孙中山 割辫子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以后 ①革除陋习,为维新变法提供条件
袁世凯 割辫子于宣统皇帝退位诏书颁发以后 ②表明与清政府决裂和革命的决心
康有为 1898年上书光绪帝,请求皇帝带头剪辫子 ③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梁启超家的厨子 在买菜途中被人割了辫子,因此大哭了几天 ④假意拥护共和,示好革命党人
材料二 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 材料一是八年级的小华同学整理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表格,由于失误将表格中的人物和原因对应错误,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将每个人物对割辫子的态度与原因进行正确对应。(4分)
[答案]孙中山:②;袁世凯:④;康有为:①;梁启超家的厨子:③。(4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进步意义。(2分)
[答案]进步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一步学习西方,推动中国融入世界。(2分,任答两点即可)
(3)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近代中国剪辫子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1分)
[答案]认识: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生活观念的变迁;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曲折;应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勇于革新。(1分,言之有理即可)
18.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言论(摘选自《论语》) 译文
有教无类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长辈,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因材施教 因各人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
材料二 晚清教科书当然并未挑战到当时官方所代表的正统,但整体而言,仍强烈暗示清朝必须要能保卫国家,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大部分的教科书作者依然对未来满怀希望。教科书的写作,传达了作者对历史价值的信念,以及如何教育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到了民国初年,这些根本目标并未改变。即便时至今日,有些目标也未尝改变。因此,清末民初成为历史教育的转型期:从涵养官员从事政治决策,转变成培养国家未来公民对政治、文化和种族上的认同。
——摘编自沙培德《民国初年的教科书与道德教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教育主张(不得摘抄原文),并据此评价孔子。(3分)
[答案]教育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认为教育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学情,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强调学习与思考同等重要,二者相结合才能学有所成。(2分,任答两点即可)评价: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对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1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民初历史教育的特点。(2分)
[答案]特点:始终重视培育国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国情怀;逐渐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由培养政府官员转向培养国家公民;重视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培养;没有挑战官方正统,具有强烈的继承性,但总体上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1分)
[答案]认识: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品行和丰富知识、关注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国民;教育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适时调整教育思想;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质量评估卷(学生版+教师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