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专题复习19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答案)

专题复习19: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196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其中附有毛泽东1930年写的《关于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一文,要求各级领导机关联系实际深入学习。这一指示旨在( )
A.肯定毛泽东革命年代的贡献 B.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战略转变
C.变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纠正思想路线右倾主义错误
2.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表明新中国( )
A.高度重视科技发展  B.强调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谋求世界大国地位  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3.1974年,我国铁路运输严重堵塞,当年全国货运量只完成计划的92%,比1973年少运货物4 321万吨。但是到1975年4月底,堵塞情况严重的几个铁路局就已经全部疏通,全国 20个铁路局中有19个超额完成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 )
A.“二五”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B.过度依赖苏联援助
C.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  D.浮夸风气有增无减
4.1960年初,中国国防工业初具规模,航空工业、导弹工业等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形成了沈阳、北京、太原、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国防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国防力量稳步提升。这种布局( )
A.有利于推动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B.大大加快国民经济恢复进程
C.兼顾协调区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D.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5.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说道:“自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这反映出( )
A.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 B.科学家积极地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C.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 D.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6.下表所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间 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
1970年之前 共44个
1970年 共49个
1971年 共64个
1972年 共82个
A.国际影响力提高 B.经济发展迅速
C.与邻国联系加强 D.侧重反霸维和
7.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指出:“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这是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民主制度重建的需要
C.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国家统一巩固的需要
8.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关于经济建设的宣传画。据此可知当时在经济建设中( )
A.各项领域正在全面快速发展 B.比例关系潜伏着较大失调风险
C.重点发展钢铁工业,脱离中国国情 D.确立了各个领域协调发展的方针
9.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70年农业总产值的变化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B.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 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10.1960年第四季度,毛泽东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搞几年慢腾腾,不要务虚名而遭实祸”,于是出台了“调整、巩固、提高”六字方针。随后,周恩来又加上两个字为(  )
A.恢复 B.改造  
C.跃进 D.充实
11.“早请示晚汇报”“语录歌”“红太阳”“效忠信”“揪斗”“一句顶一万句”等词汇、语句成为流行语的时期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B.抗战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2.“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斗争、抄家、体罚、关押、拘禁直至剥夺生命等。这(  )
A.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
C.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 D.说明当时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13.1965—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 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 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  )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14.1971年2月,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  )
A.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B.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D.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4年6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东部沿海等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的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以及……二线地区;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省区的腹地部分;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 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中国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建设战略进行调整,这与材料“1961年3月”“《关于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一文,要求各级领导机关联系实际深入学习”相吻合,故B项正确;1961年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指示只是局部调整,并未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当时纠正的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排除D项。
2.D 解析:周恩来的讲话充分体现了领导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表明新中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故D项正确。
3.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4年我国铁路运输严重堵塞是由“文化大革命”所致,1975年1月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从交通领域开始对全国进行全面整顿,以推动经济建设正常化,到1975年4月底,堵塞情况严重的几个铁路局就已经全部疏通,这说明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故C项正确;“二五”计划的时间是1958—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B项错误;浮夸风气出现于“大跃进”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0年初,中国国防工业部署得到初步改善,国防工业集中到西北、东北、西南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也是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
5.A 解析:材料“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反映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体现出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故A项正确。
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0年之前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一共有44个,而1972年和中国建交的国家累计达到82个,几乎成倍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从而出现了和中国建交的高潮,故选A项。
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为使各少数民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国家提出把正确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作为国家工作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故A项正确。
8.B 解析:根据宣传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主,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潜伏着经济失调的风险,故B项正确;当时有些领域发展过程出现了倒退现象,排除A项;重点发展重工业并没有脱离中国国情,排除C项;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确立各个领域协调发展的方针,排除D项。
9.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故A项正确;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在1956年已经建立,排除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已经开始,排除C项;D项发生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排除。
10.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字方针”的内容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因此周恩来又加上的两个字是“充实”,故D项正确。
11.D  解析:由题干中的“语录歌”“效忠信”“揪斗”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流行语,故选D项。
12.C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斗争、抄家、体罚、关押、拘禁直至剥夺生命等”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人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这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故选C项。
1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为增强我国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以及推进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故D项正确;“三线建设”是政府主导的,并非遵循经济规律,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情况下,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无法趋向合理,排除C项。
14.C 解析: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中“1971年”不符,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故C项正确;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确定了尼克松访华的目标,与材料中“1971年2月”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1)背景: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
(2)意义: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
16.答案:
(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的支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遏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冷战的影响。
(3)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专题复习19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