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023上·山西太原·高一统考期末)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这一规定(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旨在强化国营经济地位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2023上·广东佛山·高一统考期末)
2.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四个议案。这次会议是( )
A.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七大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23上·山东威海·高一统考期末)
3.下图为1951年湖南省资兴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临时土地证。它所反映的土地改革( )
A.结束了物价暴涨局面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D.贯彻了农业合作化方针
(2023上·河南郑州·高一统考期末)
4.下图为1951年,浙江杭县乾元乡一家三代都给地主当长工的贫雇农郁金友,在分到五亩田地后,面对土改工作组的同志,欣喜愉快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次运动( )
A.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B.保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C.推动了工业化运动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023上·江苏淮安·高一统考期末)
5.如表是1949年11月15—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调往上海、天津的物资统计。此举表明人民政府正在进行( )
城市 粮食(单位:斤) 棉纱(单位:件) 布匹(单位:匹)
上海 4亿 110万 2.8万
天津 3.2亿 35万 5000
A.米棉之战 B.土地改革 C.银元之战 D.剿匪镇反
(2023上·山东聊城·高一统考期末)
6.上海工商界一位颇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事后说:“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上文中“此次”指代的历史事件( )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进展顺利 B.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C.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D.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2023上·安徽黄山·高一统考期末)
7.1949年6月,投机者通过银元投机,使得人民币兑银元比例从100:1飙升到2000:1,造成人民币币值大幅缩水,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巩固人民币的措施,此措施有利于(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探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C.推动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D.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023上·河南驻马店·高一统考期末)
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展开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根据如图信息可推知,这两场经济战役( )
A.使政府赢得全国人民信任 B.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体现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果 D.标志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2023上·湖南永州·高一统考期末)
9.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一位民族资本家在事后说“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该事件是指( )
A.“银元之战”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米棉之战” D.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2023上·福建南平·高一统考期末)
10.1951年上半年,中央人民政府基本制止了外币流通,统一管理和经营外汇,逐步收回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此举旨在( )
A.活跃市场与改善民生 B.统一货币与抢占市场
C.统一财经与巩固政权 D.稳定金融与提振经济
(2023上·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
11.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在拟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表明:“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据此可知,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旨在( )
A.维护国家安全 B.反对美国干涉我国内政
C.争取民族独立 D.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2023上·青海西宁·高一统考期末)
12.新中国成立后,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之下采取了多种外交方略。其中一项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而是先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各项特权,坚持完全实现中华民族在主权上的独立解放。这一方略是( )
A.“不结盟”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023上·吉林白城·高一统考期末)
13.下面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由此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 )
时期 主要内容
1949年《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即从中国经日本到澳大利亚,经中东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中共十九大 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A.包容性与灵活性并存 B.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C.坚持合作共赢的道路 D.蕴含意识形态色彩
(2023上·山东德州·高一统考期末)
14.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该外交方针旨在( )
A.打破帝国主义外交封锁 B.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C.联合第三世界反对冷战 D.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2023上·辽宁辽阳·高一统考期末)
15.1954年至1959年,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共召开了9届会议,通过了158家苏联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与88家中国对口的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建立直接合作的决议。截至1959年10月,已有48家两国科研机构的对口合作协议付诸实施。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国科技落后制约两国合作进度 B.中苏友好关系促进两国科技交流
C.“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全面贯彻 D.美苏争霸加速世界科研重心东移
(2023上·湖南长沙·高一统考期末)
16.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
A.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苏联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D.走中间和平发展道路
(2023上·山东滨州·高一统考期末)
17.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其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2023上·福建漳州·高一统考期末)
18.1954年7月,毛泽东指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之间可以和平共处。”10月,他与尼赫鲁谈话时讲到:“国与国之间不应该互相警戒,尤其在友好的国家间。像我国同美国这样互相警着是不好的。”这表明当时我国( )
A.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B.根据多极化趋势调整外交
C.与资本主义阵营达成和解 D.外交活动服务于国家利益
(2023上·广东东莞·高一统考期末)
19.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021年1月,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号召:“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二者共同反映出中国( )
A.具有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试图主导世界秩序
C.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023上·四川凉山·高一统考期末)
20.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倡导“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2023上·安徽蚌埠·高一统考期末)
21.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表中的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策略是( )
人均产量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 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发电量 2.76 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 千瓦时
A.引进外资,设立经济特区
B.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C.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
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2023上·辽宁丹东·高一统考期末)
2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的场景,据此推测,该号召发出的背景是( )
A.三大改造完成 B.实施“一化三改”
C.开展三线建设 D.开展“大跃进”
(2023上·河南三门峡·高一统考期末)
23.1956年4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感”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一大会的召开( )
A.促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B.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
C.直接推动三大改造胜利结束 D.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2023上·广东汕尾·高一统考期末)
24.下图为1954年我国的一幅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该宣传画反映出( )
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人民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兴起
(2023上·山东滨州·高一统考期末)
25.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我们生产的越好,社会主义的实现就越早》宣传画,画中是上海电线厂的一名工人,正推着一大卷电线.木头卷轮外部还贴有“超额完成计划200%”的标语。该画作表现的时代主题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
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
(2023上·山东济南·高一统考期末)
26.在某一历史时期:中苏贸易额始终维持在高位,在所有进口货物中,生产资料占部绝大比重,这一时期应是(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C.“五年计划”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023上·湖南郴州·高一统考期末)
27.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据此可知,1956年底我国( )
A.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 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执行了“八大”的建设方针 D.制订了社会主义宪法
(2023上·广东汕尾·高一统考期末)
28.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政权的巩固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现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023上·广西百色·高一统考期末)
29.如图是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2023上·河北邢台·高一统考期末)
30.1954年宪法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选举民主规则运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就国家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这些协商成果作为政协的决议和议案直接提交给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大制定法律和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由此可知,我国的民主形式( )
A.是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结合 B.与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相适应
C.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D.实现了人民与各阶层利益的统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23上·青海西宁·高一统考期末)
31.有学者在评价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时指出:此时的中国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由此可知,该历史时期为( )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2023上·辽宁鞍山·高一统考期末)
32.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落实 B.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基本实现
C.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实施 D.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2023上·湖南长沙·高一统考期末)
33.1958年,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
A.“一五”计划制定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爆发
(2023上·山东泰安·高一统考期末)
34.下图为1953—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折线图。图中促使a到b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农业科技取得了进展
C.“八字方针”调整的推动 D.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实施
(2023上·广东湛江·高一统考期末)
35.1962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1961年已经精简职工800多万人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精简职工1000万人以上。这一决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B.国家调整政策以恢复经济
C.国家发动上山下乡运动 D.“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2023上·山西·高一统考期末)
36.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1958年经济计划,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6.1%提高到16.2%,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10%提高到33%。这一计划( )
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C.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D.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023上·山西太原·高一统考期末)
37.1962年,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的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这一决定( )
A.改变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023上·贵州贵阳·高一统考期末)
38.下图是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币面图样设计体现出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壹元正面为女拖拉机手,贰元正面为车床工人,伍元正面为炼钢工人。币面图样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实现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B.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C.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2023上·云南大理·高一统考期末)
39.漫画《肥猪赛大象》(见图),画中标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该漫画反映出( )
A.“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B.土地改革时的农村成就
C.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D.“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2023上·辽宁辽阳·高一统考期末)
4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这次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
B.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C.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
D.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完全解决
(2023上·江苏南京·高一统考期末)
41.如图为油画《1959——大庆石油会战》,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
A.表明民众对志愿军的支持 B.强调人民公社的战略地位
C.展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D.宣传一五计划的发展成就
(2023上·山东滨州·高一统考期末)
42.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招T的浪潮,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1961年,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的决策。随后两年,全国共减少城镇职工2546万人。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 B.防止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D.加强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2023上·河南新乡·高一统考期末)
43.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除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进一步加强,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产之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32.1%。提高到1965年的35%,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工业也得到极大发展。这表明此时我国( )
A.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D.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2023上·云南玉溪·高一统考期末)
44.下表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的方案,内容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方案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指标,由此可知( )
产量 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担 1100万吨
方案二(1956年1月) 6100亿斤 7000万担 1500万吨
方案三〔1956年8月) 4800亿斤 4800万担 1050~1200万吨
A.社会主义建设盲目冒进 B.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稳中求进
C.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23上·广东佛山·高一统考期末)
45.196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进对临时工的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在全国推行合同工、临时工。这一规定( )
A.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B.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C.推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D.彻底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2023上·江苏无锡·高一统考期末)
46.1964年4月,在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时,国家计委提出的投资顺序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但不久后投资安排顺序变成了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其原因是( )
A.大跃进的影响 B.国民经济调整 C.国际形势紧张 D.“四化”目标提出
(2023上·辽宁·高一校联考期末)
47.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串联这三大历史事件,可以体现的主题是( )
A.以推翻旧统治为目标
B.以均贫富为最高理想
C.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D.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2023上·广西百色·高一统考期末)
48.1964年,有一份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不安,其中写道:“仅全国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为改变这一布局,国家( )
A.推行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B.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
C.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D.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2023上·山东烟台·高一统考期末)
49.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等各个方面。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推动了国家工业合理布局 B.降低了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水平
C.以民用重工业为建设重点 D.消除了东北地区的战争威胁
(2023上·山东威海·高一统考期末)
5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国防力量得到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对极左思潮的批判 B.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C.邓小平对经济的全面整顿 D.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
(2023上·山东威海·高一统考期末)
51.1972年我国与1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表为部分建交国家名单。这一局面的出现( )
·3月13日 英国 ·5月18日 荷兰 ·9月29日 日本 ·10月11日 联邦德国 ·11月16日 卢森堡 ·12月21日 澳大利亚
A.受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影响 B.体现了遵循和平理念的全方位外交
C.有利于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表明我国外交领域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一统考期末)
52.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生命至上 B.救亡图存 C.和平发展 D.艰苦奋斗
(2023上·山东聊城·高一统考期末)
53.治理海河大事记
1951年 新中国在海河流战兴建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
1957年 《海河流战规划》编制完成
1963年11月 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1963-1980年 流域内各地均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经不懈治理,“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1980年4月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启了以流域为单元的科学治水历程
据表可知,根治海河水患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B.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
C.科学而缜密的治水策略 D.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
(2023上·陕西榆林·高一统考期末)
54.20世纪50年代中期,工业调度、交通运输、地质勘探、拖拉机驾驶和维修、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等领域,都涌现出许多女性先进工作者。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
A.妇女解放与民族独立相结合 B.妇女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C.重视对妇女特殊利益的保护 D.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2023上·山东泰安·高一统考期末)
55.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坚持“三老四严”(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奋斗精神,吃大苦,耐大劳,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大庆工人身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B.精益求精、敢于创新
C.团结友爱、与人为善 D.坚持奉献、助人为乐
(2023上·河南驻马店·高一统考期末)
56.孟泰,1926年进入鞍山制铁所当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孟泰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这体现了( )
A.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B.历史是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与推动的
C.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D.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2023上·安徽宣城·高一统考期末)
57.从 1954 年9 月至 1956 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同时,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 议上,对外贸易开始活跃起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C.“一五”计划的开展 D.中国外交政策的新调整
(2023上·四川成都·高一统考期末)
58. 50年前中美两国在某次重大外交活动中的礼品清单(部分)
中方礼品 美方礼品
国宝大熊猫 麝牛(象征凝聚力)
大白兔奶糖 瓷制天鹅
浙江龙泉宝剑 尼克松印花名片
珍稀大红袍茶叶 高脚杯
据表可知,当时中美双方( )
A.消除了长期的文化隔阂 B.表达了改善关系的愿望
C.展示了各自的工业成就 D.达成了经济合作的共识
(2023上·四川成都·高一统考期末)
59.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时代楷模。他们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C.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023上·广西桂林·高一统考期末)
60.20世纪60年代,涌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因此在《共同纲领》中制定的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为了促进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这一经济方针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而非强化国营经济的地位,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召开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四个议案”,A项正确;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B项;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不符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四个议案”,排除C项;1949年10月1日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51年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排除A项;废除土地私有制是通过三大改造实现的,排除C项;农业合作化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1951年,浙江杭县乾元乡一家三代都给地主当长工的贫雇农郁金友,在分到五亩田地后”“土改工作组”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D项正确;三大改造确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而中国的工业化运动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11月15—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调往上海、天津的物资”和表格中“粮食”“棉纱”“布匹”等,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接管城市以后,面临着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的严重局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调运一批大米、棉花和布匹,由中央财经委员会直接掌握,在适当的时候集中抛售,给投机资本家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材料表明了人民政府正在进行米棉之战,A项正确;土地改革是1950年到1952年,排除B项;材料与银元之战、剿匪镇反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可知,建国初期,政府用经济手段平息了银元风波,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市场主动权,C项正确;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尚未开始,排除B项;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投机者在有些地区倒卖银元冲击了人民币的地位,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巩固人民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通过“银元之战”巩固了人民政权,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1949年6月,此时新中国还未成立,此时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排除B项;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题干时间是1949年6月,不符史实,排除C项;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涉及的事件应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完成的时间是1957年,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展开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据“东西不涨价,日用物品不缺少”“钞票随时用,不愁无米无柴烧”可知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生活,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能力来治理经济,使政府赢得全国人民信任,A项正确;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排除B项;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排除C项;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此次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可知,上海投机资本在“银元之战”后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机会,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以上海为主战场,打一场平抑物价的“歼灭战”,即“米棉之战”。通过“米棉之战”,全国物价逐步回落,一举结束了物价猛烈上涨、市场混乱的局面。这场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C项正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是“银元之战”,排除A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B项;土地改革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基本制止了外币流通,统一管理和经营外汇,逐步收回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目的在于统一财政,巩固政权,C项正确;活跃市场与改善民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统一货币与抢占市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政府通过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使物价和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指出不能放任美帝的侵略活动,必须防范其通过侵略朝鲜、台湾和越南,侵略中国,表示中国不会对朝鲜战争置之不理,反映出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旨在维护国家安全,A项正确;反对美国干涉我国内政只是部分信息,并非当时党中央对全局的战略思考,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已完成,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并未涉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等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之下采取了多种外交方略。其中一项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而是先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各项特权,坚持完全实现中华民族在主权上的独立解放。”并结合所学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不结盟”即不参加任何大国集团,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中国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另起炉灶”即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可知,不同时期我国的具体外交政策虽然不同,但都遵循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具有传承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和其他国家合作,没有涉及合作共赢,排除C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且材料中的对外政策未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其反共意识形态,对中国革命一直采取敌视的态度,为打破帝国主义外交封锁,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A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无关,排除B项;“一边倒”政策未体现出联合第三世界,且目的并非为了冷战,排除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为了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进展较快,成果明显,可用于说明中苏友好关系促进两国科技交流,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科技落后及其对两国合作进度的制约,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直到1995年才确立,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美苏争霸加速了世界科研重心东移,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项正确;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是倒向苏联,而是倒向社会主义,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要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排除B项;走中间和平发展道路与材料“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还有"另起炉灶"、"一边倒")。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D项正确;“一边倒”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另起炉灶”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由材料“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不同制度之间可知和平相处”、“国与国之间不应该互相警戒”可得出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是由国家核心利益决定的,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D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1954年多极化趋势还没有出现,排除B项;1954年我国没有与资本主义阵营没有达成和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中国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号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出中国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体现出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A项正确;中国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并不意味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秩序,排除B项;1954年中国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1955年”、“周恩来”、“国际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万隆会议;“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 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就是“求同存异”,所以材料表明中国政府倡导“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D项正确;中国政府并未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政府并未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建国初期,为改变钢铁等重工业落后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的策略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项正确;据所学,引进外资,设立经济特区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做法,排除B项;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策略,与改变重工业落后局面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上海国棉一厂”、“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此时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背景是实施“一化三改”,B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A项;三线建设开展于60年代,排除C项;大跃进口号多体现为浮夸风,与材料口号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根据“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可知,我国的“一五”计划出现了提前完成的情况,这说明当时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所以能够提前完成,B项正确;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A项;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才宣告完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的突破,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根据“《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可得出当时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说明人民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排除A项;计划体制建立是1956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不是改造,兴起是1953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54年创作的《我们生产的越好,社会主义的实现就越早》宣传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53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工人建设的热情高涨,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B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A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排除C项;1956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根据材料“生产资料占部绝大比重”可知,1953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工业化,且此时中苏处于友好关系,大量进口苏联的生产资料,C项正确;A时期主要是恢复经济,不会大量进口生产资料,排除A项;B时期时,中苏贸易额并不高,排除B项;D时期中苏关系破裂,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B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A项;1956年底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执行“八大”的建设方针无关,排除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了社会主义宪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资本主义工业逐渐减少并最后消失,而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逐渐增多,这是因为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项正确;材料内容的变化与人民政权的巩固无关,排除A项;土地改革使得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1954年和《一辈子第一回》中老人的选民证等可知,它们共同指向1954年第一届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创作背景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B项正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在1956年,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在1949年,排除C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3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按选举民主规则运行,政协机构实行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因此我国的民主形式是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结合。A项正确;1952年底我国恢复了国民经济,排除B项;材料提到人大与政协的关系,未涉及民主集中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人民与各阶层利益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1.D
【详解】根据材料“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政府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政治民主建设,D项正确;土地改革是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一场社会革命,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前者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后者追求“一大二公”,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3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进行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据此依据材料“1962年下半年到 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可知A正确;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基本实现是在建国初期,题干涉及时间是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时间与史实不对应,排除B项;过度时期总路线是在1953年颁布的,过渡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6年,1956年以后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C项;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出现在1952年,排除D项。故选A项。
33.B
【详解】材料“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体现了不切实际、浮夸风的现象,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大跃进运动中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修改指标,出现虚报现象并提出了“赶超英美”的口号,因此这一判断导致了大跃进运动,B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是在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材料所述毛泽东判断基本上成了大跃进的指导思想,从而提出了一系列高指标,加快了工业建设的速度,因此材料中的判断导致了大跃进运动,而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三年自然灾害发生于1959-1961年,并且三年自然灾害由自然灾害及党内一系列政策措施导致,而不是由材料中判断导致,排除D项。故选B项。
34.C
【详解】依据材料“1953—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折线图”,可以看出a到b段,经济明显好转,增长迅速,得益于“八字方针”调整的推动,C项正确;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在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影响,农业发展严重受挫,排除B项;1978年才实行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35.B
【详解】从“再精简职工1000万人以上”的时代背景,当时因三年经济困难,政府为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B项正确;正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排除A项;“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精简职工是政府为恢复经济,纠正“左”倾错误所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36.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中央超常提高了工农业增长速度指标,开始大跃进,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D项正确;1958年大跃进导致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才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项;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排除C项。故选D项。
37.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62年是我国由于经济困难而进行调整的时期,因此此时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是为了减少对城市的供给压力。同时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发展农业。所以这一决定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项正确;这一决定没有能够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A项;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实际上是减缓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8.B
【详解】根据材料“1962年4月20日”、“壹元正面为女拖拉机手,贰元正面为车床工人,伍元正面为炼钢工人”可知,人民币正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农民,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轻工业,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39.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内容具有夸大的成分,它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的产物,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A项;土地改革使得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的产物,未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排除C项。故选D项。
40.C
【详解】根据“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中共八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排除A项;1953年已经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排除B项;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41.C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我国为了建设大庆油田采取了大会战的方式,克服了各种困难,因此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C项正确;1959年,抗美援朝战争早已结束,因此并不是对志愿军的支持,排除A项;大庆石油会战是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和人民公社无关,排除B项;一五计划在1957年就已经完成,大庆油田不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42.A
【详解】根据材料“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1961年,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的决策”及所学知识可得,1959—1961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缩小了城镇人口规模,缓解粮食缺乏问题,所以大幅度精简城市职工,A项正确;“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这只是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点不切合实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各阶层的流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从中国工业化的长期建设考虑,注意改变近代以来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除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进一步加强,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产之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工业也得到极大发展。这表明此时我国工业布局更加趋向合理,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布局的调整,无法体现当时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无法体现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排除A、C项;“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4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个方案提出的粮棉钢产量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指标大幅度提高,第三个方案指标适当下调,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稳中求进,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稳中求进,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盲目冒进,排除A项;1956年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为“二五”计划方案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指标,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排除D项。故选B项。
45.C
【详解】根据材料“1965年,国务院在全国推行合同工、临时工”可知,临时工和合同工的管理办法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C项正确;“满足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后,排除B项;“彻底突破”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1964年4月,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投资顺序发生了改变,又把重工业放在了首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当时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与苏联关系破裂,与美国的关系也没有缓和,整个国际局势非常紧张,把重工业放在首位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国防建设,C项正确;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的,从1960年底开始已经对其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在1960年底开始,这一时期由于经济调整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才会在三五计划里把农轻工业放在首位,排除B项;“四化”目标提出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的抗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反映了中国外交的胜利,所以可以体现的主体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C项正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不是以推翻旧统治和均贫富为最高理想,排除AB项;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D项。故选C项。
4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的中国。因为全国的工业都高度集中于大城市,所以会引发严重的国家安全问题,这是毛泽东不安的原因,所以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来解决工业高度集中于大城市的问题,D项正确;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在19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和“四个现代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9.A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由此可知”,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等各个方面”,结合所学可知,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地区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并未降低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水平,B项违背史实,排除B项 ;C项违背史实,三线建设是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排除C项;三线建设是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但并未消除东北地区的战争威胁,排除D项。故选A项。
50.D
【详解】据所学知识,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中美关系没有正常化,中苏关系破裂,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开展了大规模三线建设,使得国防力量得到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D项正确;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和邓小平对经济的全面整顿是在20世纪70年代,没办法推动60年代工业建设,排除AC项;四个现代化提出时间是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51.A
【详解】根据所学,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开始走向正常化,受其影响,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A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全方位外交,排除B项;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意识形态分歧仍然存在,没有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
52.D
【详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模范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呈现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D项正确;ABC项与他们的主要精神不符合,排除ABC项。故选D项。
53.B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在海河流战兴建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流域内各地均成立……的历史彻底改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政府非常重视对海河的治理,经过近30年的努力,治理了海河水患,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B项正确;材料只有海河治理的信息,无法看到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治水策略,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4.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都涌现出许多女性先进工作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地位不断提高,民主平等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许多女性先进工作者,说明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相关问题,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妇女的国际地位是否得到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妇女的特殊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55.A
【详解】依据材料“三老四严……吃大苦,耐大劳,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可以看出大庆工人身上体现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创新精神,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工人的艰苦奋斗,并未涉及与人友善以及助人为乐,排除CD项。故选A项。
56.C
【详解】结合所学,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的政策,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孟泰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可知这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建国后主要进入了经济建设时期,已不是革命时期,排除A项;英雄模范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和发起者,而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排除B项;建国初期,中国的科技不是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5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中国再次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这些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中国外交迎来的新局面,D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与中国1954 年9 月至 1956 年的外交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与中国的外交成就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8.B
【详解】依据表格中方礼品“国宝大熊猫”“大白兔奶糖”“浙江龙泉宝剑”“珍稀大红袍茶叶”美方礼品“麝牛”“瓷制天鹅”“尼克松印花名片”“高脚杯”可知,当时中美双方表达了改善关系的愿望,B项正确;“消除”表述错误,排除A项;“国宝大熊猫”“大白兔奶糖”“浙江龙泉宝剑”“珍稀大红袍茶叶”“麝牛”“瓷制天鹅”“尼克松印花名片”“高脚杯”都不是各自的工业成就,排除C项;由题干表格中的礼品清单无法得出达成经济合作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
5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体现了探索时期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属于“红船”精神,排除A项;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特色,排除B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新时期的丝路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6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创业时期,他们共同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A项正确;坚持民主,反对独裁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排除B项;改革开放晚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项;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练习(含解析)2023-2024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