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练习(含解析)2023-2024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023上·云南楚雄·高一统考期末)
1.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
任用人数(人) 平均任职年限(年)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相权弱化皇权加强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D.官僚政治体系有所完善
(2022上·辽宁大连·高一统考期末)
2.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之患,让文臣做地方知州,主管地方军务、民政。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崇文抑武 C.增强地方实力 D.强化皇权
(2023上·江苏盐城·高一校联考期末)
3.10—13世纪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各族政权都不约而同地自称是“炎黄子孙”,自我认同为“中国”。同时,为了表明自己所建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又都自我认同为“中国正统”。这说明这一时期( )
A.天下一统格局形成 B.各民族间民族隔阂消除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儒家思想已被广泛接受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4.唐初设立三司使一职,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宋朝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治体制的变动具有随意性 B.权力制衡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制约 D.唐宋君主权力呈现弱化现象
(2023上·河南郑州·高一统考期末)
5.宋代开始设置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主要包括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这明表通判的设置( )
A.分割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D.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6.宋代地方“路州县”三级体制中的“路”是虚设的,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和统一的行政机构及长官,州可以直接越级向中央奏事。这一制度设计( )
A.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使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
C.提高了州的政治地位 D.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
(2023上·安徽宣城·高一统考期末)
7.北宋初期,地方上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和帅司( 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由此开启了地方府、州、军、监行政组织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 控制和监督的时代。这反映出北宋( )
A.地方管理紊乱导致“积贫积弱”
B.中央在和地方斗争中处于弱势
C.“崇文抑武”的政治局面形成
D.中央集权的发展程度大大加强
(2023上·贵州贵阳·高一统考期末)
8.北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
A.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特点 B.践行了重文轻武政策
C.意在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D.完善了宰相议事制度
(2023上·河南三门峡·高一统考期末)
9.宋太祖明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当时的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宋朝统治者得位不正 B.唐中期至五代政局的启示
C.安史之乱的经验教训 D.辽与西夏带来的边疆危机
(2023上·广东·高一统考期末)
10.唐朝安史之乱后,以租庸调制为基础的府兵制逐步瓦解。宋朝实行募兵制,宋太祖曾说:“吾家之事,唯养兵为百代之利,盖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这成为宋朝的一项传统国策,应募者用以维持生计,军队数额由数十万发展到一百几十万。这一政策( )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023上·江苏南京·高一统考期末)
11.自宋朝以后,殿试时皇帝往往亲自充当考官,各考官阅定的考卷中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览”。因此新进士们也被称为“天子门生”。这一做法( )
A.拓宽选官渠道 B.强化专制集权 C.提高官员素养 D.扩大选官规模
(2023上·重庆·高一校联考期末)
12.如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和议名称 两国关系 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 宋称辽主为弟 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 夏受封为夏国主 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 宋向金称臣 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 宋称金主为叔 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 宋称金主为伯 60万
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奉行崇文抑武的统治方针 D.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
(2023上·山东德州·高一统考期末)
13.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地方府、州、军、监官员均为同级,并设立通判一职监督地方官员。这些措施旨在( )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便于官员相互制衡 D.完善地方行政体制
(2023上·湖南怀化·高一校联考期末)
14.从乾德元年(963 年)开始,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 )
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B.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C.君主权力行使较随意 D.县取代州成基层单位
(2023上·云南昆明·高一统考期末)
15.五代时期,节度使通常兼任治所所在州的行政长官,还可自行任命州县官吏。宋太祖时,由中央派遣文官任知州、知县等职。这一调整( )
A.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B.削弱了科举取仕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加强对地方控制
(2023上·贵州黔西·高一统考期末)
16.北宋中期,王安石对基层社会组织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他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一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并接受军事训练。这一措施( )
A.带有“兵农合一”的色彩
B.消除了农民起义的根源
C.扩大了禁军的兵员储备
D.减轻了农户的赋役负担
(2023上·安徽安庆·高一统考期末)
17.王安石认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为此,王安石( )
A.改革科举制度 B.颁方田均税法 C.行农田水利法 D.实施了青苗法
(2023上·辽宁葫芦岛·高一统考期末)
18.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上述材料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将兵法 D.保甲法
(2023上·河南三门峡·高一统考期末)
19.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位皇帝逝去后,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这一制度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这一变化说明( )
A.南宋朝廷比前代更准确认识王安石 B.对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因素的影响
C.王安石的变法不利于南宋社会发展 D.社会越发展对人物评价就越科学
(2023上·辽宁辽阳·高一统考期末)
20.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方田均税法,由方田和均税两部分组成,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丈量土地,依据方、庄帐籍,检验土地肥瘠,划分五等,依等规定税额。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诡名(虚立名户假报户籍)挟佃者,都予以合并改正。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A.合理分配纳税负担 B.完善国家经济体系
C.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D.严厉打击不法商人
(2023上·山东日照·高一统考期末)
21.王安石认为,“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然今欲理财,则须使能,天下但见朝廷以使能为先,而不以任贤为急,但见朝廷以理财为务,而於礼义教化之际有所未及,恐风俗坏,不胜其弊,自古未有政事修而财用不足、远人不服者。”基于此,王安石( )
A.实行将兵法 B.采取青苗法 C.推行保甲法 D.改革科举制
(2023上·安徽安庆·高一统考期末)
22.辽宋夏金是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观察如图,与南宋并立的①②政权分别是( )
A.北宋、突厥 B.金、西夏 C.西夏、突厥 D.金、吐蕃
(2023上·山东菏泽·高一统考期末)
23.南宋初,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反对议和。这主要体现出当时( )
A.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B.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C.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 D.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
辽夏金元的统治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24.《武溪集·契丹官仪》中记载,“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史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B.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
C.辽朝的南、北面官制 D.明清时期的奏折制度
(2023上·江苏淮安·高一统考期末)
25.依据如表内容,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
民族 政权 制度
契丹 辽 中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汉制待汉人”,地方州县制与部族制并行。
党项 西夏 仿宋设中书、枢密、三司分管行政、军事、财政,又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地方州、县官员多由部族首领充任。
女真 金 中央沿袭唐宋制度,地方以猛安谋克制管理游牧部族,以州县制管理汉人。
A.完成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 B.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C.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扩展 D.注重本民族先进制度的保留
(2023上·安徽安庆·高一统考期末)
26.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 )
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 B.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
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023上·福建福州·高一统考期末)
27.辽朝建立后相继在今赤峰、北京、大同等地兴建京城,还将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的行营作为国家政治中心。这表明辽朝( )
A.始终坚持草原本位 B.承袭中原传统制度
C.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D.具有特殊社会面貌
(2023上·河北邢台·高一统考期末)
28.《武溪集·契丹官仪》记载,“胡人(契丹国)东有渤海,西有奚,南有燕,北据其窟穴,四姓杂居……衣服、饮食、言语,各从其俗。凡四姓(契丹人、奚人、渤海人、汉人)相犯,皆用汉法;本类自相犯者,用本国法。故别立契丹司,以掌其狱。”该记载说明( )
A.蕃律和汉律走向统一 B.契丹封建化进程加快
C.契丹国社会矛盾缓和 D.辽朝蕃律和汉律并用
(2023上·湖南衡阳·高一统考期末)
29.学者乌恩认为:“在政治制度方面,草原民族根据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最早推行了‘因俗而治’的政策,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下列可以论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
A.契丹族推行南北面官制 B.女真族实施四等人制
C.蒙古族创建猛安谋克制 D.党项族实行行省制度
(2023上·河南三门峡·高一统考期末)
30.《辽史·百官志》记载:辽太宗时,“兼制中国,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和北面官),以国制(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加速了辽的统一进程
C.便于获得汉人的支持 D.不利于弥合民族矛盾
(2023上·广西桂林·高一统考期末)
31.《江史)中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管制林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材料反映的是( )
A.猛安谋克制 B.行省制 C.均田制 D.南北面官制
(2023上·广东汕尾·高一统考期末)
32.下图是开凿于西夏中晚期的瓜州榆林窟《锻铁图》。图中鼓风用的竖式双木扇风箱是当时先进的鼓风设备,可打制包括兵器在内的精良铁器。此图可用于研究当时( )
A.经济转型的趋势 B.西夏百姓的生活水平
C.国家分裂的态势 D.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2023上·广东汕头·高一统考期末)
33.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较长时期的分裂,使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政权之间不得不相互承认既成的事实,以半条约形式确立实际上的对等地位,在多数时间能维持边界的安宁和稳定。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西汉初年与匈奴进行和亲 B.唐对靺鞨首领进行册封
C.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D.元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2023上·云南玉溪·高一统考期末)
34.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适应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2023上·福建南平·高一统考期末)
3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创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 “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效仿唐朝所创规制 B.推动政权汉化进程
C.源自本族发展需要 D.缓和域内民族矛盾
(2023上·甘肃庆阳·高一统考期末)
36.某同学负责研究学习“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的“宋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部分(见图),下列选项中可供他选择的有( )
①辽朝职官分设南北面官 ②西夏实行均田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 ④金朝采用猛安谋克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23上·江西赣州·高一统考期末)
3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作者意在强调行省制( )
A.削弱了中书省行政权力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与郡县制有本质的区别
(2023上·山东济南·高一统考期末)
38.下表是某历史小组在研究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时搜集整理的部分史料。其中能反映元朝官制的是( )
史 料
甲 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 … 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乙 ……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丙 军国大计,周不总揽,…… 威命所寄,不于内阁,……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丁 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3上·广东惠州·高一统考期末)
39.汉代郡守可以“辟举六百石以下幕僚属吏”,唐代节度使拥有更大辟官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行省及下属各级官吏皆“受命于朝而后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唐地方官员权力有限 B.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C.郡县、藩镇制保境安民 D.元朝中央集权加强
(2023上·河南南阳·高一统考期末)
40.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表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A.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B.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2023上·江苏徐州·高一统考期末)
41.元代的行省制打破了历代地方政区划分多依赖于“山川行便”以及人为传统的思路,作为军事镇戍区,根据需要,大开大合,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该做法( )
A.扩大了元朝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加剧了民族隔阂
辽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2023上·安徽蚌埠·高一统考期末)
42.下表反映了北宋时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 )
时间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数 全国农村劳动力人数 江南在全国占比
980 890672 16367175 5.40%
1078 2856844 42340082 6.70%
1102 3227693 46190560 6.90%
A.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B.北方战乱导致北民南迁
C.北宋政治军事统治较稳定 D.政治中心南迁影响巨大
(2023上·贵州黔西·高一统考期末)
43.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宋朝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乡村的草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继续实行非常严格的坊市制
D.商业活动已不再受到政府的监管
(2023上·天津河西·高一天津市新华中学校考期末)
44.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45.隋朝时开通的南北大运河(下图),历经五代十国,到北宋时期,黄河以北的永济渠部分河段已经不能通航,而黄河以南的河段依然航运畅通。究其原因,主要是( )
A.社会的长期动荡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气候变化的影响 D.政治重心的东移
(2023上·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
46.祈风和祭海起源于民间,希望保佑航海者的平安。到了宋代,政府把民间的这项祭祀活动变成了一项国家的制度,成为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主持的一种典礼。这反映了( )
A.政府鼓励航海贸易活动 B.祈风祭海活动的世俗化
C.造船航海技术相对落后 D.沿海港口的专业化发展
(2023上·江苏淮安·高一统考期末)
47.沈括《梦溪笔谈》载宋代,“国朝初平,江南岁铸钱七万贯,自后稍增广,至天圣中,岁铸一百余万贯,庆历间至三百万贯,熙宁六年以后岁铸铜铁钱六百余万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燃料改进提高了铜铁产量 B.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C.改革运动增加了财政负担 D.送给辽夏钱物不断增加
(2023上·广西南宁·高一统考期末)
48.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开封府东角楼的潘楼酒店,每晚凌晨三点左右开始卖衣物、古董、珍玩犀玉等,“半夜而合,鸡鸣而散”,谓之鬼市。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商业市镇经济活跃 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禁止
C.经济环境相对宽松 D.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2023上·辽宁·高一校联考期末)
49.读如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陏唐 326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 49
A.妇女注重贞洁 B.理学的影响 C.政府教导有方 D.妇女地位提高
(2023上·福建宁德·高一校联考期末)
50.宋代之前,无地农民依附于门阀世族,世代都为主家奴婢。入宋以后,无地农民通常“明立要契”,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割完毕后可自由退佃。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市民阶层兴起
C.契约缔结程序严格 D.奴婢制度根除
(2023上·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
51.宋人赵彦卫说:“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闾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据此可知,宋代( )
A.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B.商人社会地位尊贵
C.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D.宗族势力日益衰落
(2023上·广东揭阳·高一统考期末)
52.宋代,中小地主大量增加,官田已不再是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占有,形成私人田庄,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政府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2023上·重庆·高一校联考期末)
53.在宋代,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时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宋代( )
A.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门第等级观念的淡化
C.经济发展推动婚姻自主 D.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54.如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数量的柱状图。对宋明时期解释合理的是( )
A.宋代女性伦理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学教育鼓励平民大众的个性解放
C.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D.节妇烈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023上·江苏盐城·高一统考期末)
55.读下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隋唐 326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A.民族交融的结果 B.理学的影响 C.政府教导有方 D.妇女地位提高
(2023上·山东青岛·高一统考期末)
56.某学者认为,唐朝女性服饰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而宋朝女性的着装却趋于拘谨、呆板,包裹严实。唐宋服饰的变化反映了( )
A.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已出现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步加强
C.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妇女着装 D.主流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3上·广东惠州·高一统考期末)
5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一名言( )
A.摆脱儒学束缚 B.倡导以民为本 C.具有济世情怀 D.开启心学先河
(2023上·广西南宁·高一统考期末)
58.下图是1324年创作的元朝戏曲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绘有七位根据角色要求装扮各异的剧中人和分别演奏鼓、笛、拍板的三位伴奏者。该壁画可用于说明元杂剧( )
A.故事情节离奇 B.角色分工明显
C.广受市民喜爱 D.表演形式单一
(2023上·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
59.宋代诗人观察世界时,总显出智心思考的痕迹,如欧阳修《画眉鸟》以林中画眉的随意自在肯定冲开禁锢的可贵;王安石《登飞来峰》以峰顶塔上的骋目无碍揭示高屋建瓴的道理;朱熹《观书有感》以半亩方塘的清澈可鉴强调读书养性的重要。这反映了宋代( )
A.思想的多元特征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C.世俗文学的兴起 D.诗词创作受理学影响
(2023上·广东揭阳·高一统考期末)
60.金朝模仿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并把中原经典翻译成女真语,设立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这些措施( )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B.淡化中原的文化影响
C.有利于北方的民族交融 D.抑制了少数民族发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宰相任职人数增加但年限呈减少的趋势,说明相权的分散和任职时间缩短,这反映了相权的衰落和君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排除B项;宰相数量增加是冗官的表现之一,但是不能概括整个材料所表达的含义,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宰相受到限制,不能得出官僚政治体系完善的结论,且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出现了冗官的局面,官僚体系并不完善,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任用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旨在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抑武,并且崇文抑武只是治理手段并非真实目的,排除B项;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旨在削弱而非增强地方实力,排除C项;文臣做知州,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并非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13世纪(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0—13世纪的中国正处于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同时存在多个民族的政权,但这些政权都不约而同地自称是“炎黄子孙”,自我认同为“中国”。同时,为了表明自己所建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又都自我认同为“中国正统”,由此体现了对华夏的认同,说明此时华夏认同观念增强,C项正确;此时民族政权并立,并没有形成天下一统格局,直到13世纪后期元朝才实现一统,排除A项;“隔阂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此时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广泛接受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将全国的财政大权从宰相领导的行政体系中脱离出来,转到皇帝手里,反映了政治体制的调整受现实需要制约,C项正确;政治体制的变动具有随意性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规律不符,排除A项;权力制衡强调程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唐宋君主权力逐渐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主要包括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部分事情都由守臣即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和通判签署后执行,可见设置通判能够分化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C项正确;通判的设置不仅仅能够分割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还有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地方‘路州县’三级体制中的‘路’是虚设的,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和统一的行政机构及长官,州可以直接越级向中央奏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路州县”是北宋管理地方的机制,从“军、民、财、刑”等方面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且根据材料信息,“路”为虚设,州可以直接越级向中央奏事,这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调“路州县”三级体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使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排除B项;宋代设置三级管理体制是为了分化事权,吸取地方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州的政治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决策效率提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北宋初期收回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并在地方上设置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而且四个路级机构受到上级机构的指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地方四个路级机构进行管理,并非地方管理紊乱,排除A项;题干中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体现“崇文抑武”的政治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依据材料“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可以看出通过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皇权,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分割相权,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本质问题是强化皇权,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宋太祖明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当时的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优待文人,重文轻武,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是在唐朝,与宋朝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边疆危机是在北宋中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据题意可知,宋太祖认为有叛民而无叛兵,为此宋朝政府招募了大量军队,为了供养庞大的军队而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D项正确;宋朝的军队数量虽然多,但多是冗兵,没有形成强悍的战斗力,也没有提升边境防御能力,排除A项;这一政策和提高文官与士人地位无关,也不是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主要愿意,排除B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新进士们都成为“天子门生”,说明选官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是强化专制集权的表现,B项正确;这一做法主要是加强了专制集权,并没有拓宽选官渠道,排除A项;这一做法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官员素质,也不是在扩大选官规模,排除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宋与少数民族多次和议,赔账岁币,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实力弱,C项正确; 宋朝并非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只是军事实力弱,被迫和议,排除A项;“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并非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宋与少数民族和议的重要原因是军事实力弱,排除B项;材料问的是导致宋朝多次与少数民族和议的原因,并未涉及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地方府、州、军、监官员均为同级,并设立通判一职监督地方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立国后,统治着鉴于唐后期以来地方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一系列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等,B项正确;“提高行政效率”并非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A项;官员相互制衡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完善地方行政体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据题意可知,北宋时期任命中央官员兼管地方行政,这样就有利于把地方权力掌握在中央手中,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一规定不涉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排除B项;这一规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君主权力行使随意和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排除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据题意可知,五代时期的节度使兼任地方行政长官,可以自行任命官吏,权力较大;而宋代则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这是对地方长官权力的削弱,从而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三冗”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排除A项;这一调整与科举取士无关,也不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期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王安石变法中,组织农户进行军事训练,农忙时农耕生产,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因此体现了兵农合一的色彩,A项正确;“消除了……根源”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措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民兵力量的组织,而不是扩大禁军的兵员储备,排除C项;这一措施和减轻农户的赋役负担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表达的意思是:天下的祸患,不在于担忧人才不够众多,而在于担忧统治者不需要众多的人才;不在于担忧有才能的人不想干事,而在于统治者不让他们干一番事业。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统治者就能获得尊荣,失掉人才,国家就会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耻辱。王安石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能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位、管理国家,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为此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A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材料未涉及“田赋”方面的相关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兴修农田水利无关,排除C项;青苗法是指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材料中未体现如何实施青苗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据材料“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保甲法顾名思义就是寓兵于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依据材料“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可知,北宋褒扬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变法,这一变化说明对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因素的影响,B项正确;南宋朝廷比前代更准确认识王安石表述错误,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与南宋社会发展无关,排除C项;社会越发展对人物评价就越科学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方田均税法,由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样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查出来,而那些靠山林荒地为生的民户免除了赋税负担,A项正确;BC项不是直接目的,排除BC项;方田均税法与严厉打击不法商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根据“然今欲理财,则须使能,天下但见朝廷以使能为先,而不以任贤为急”可知,王安石以任贤和礼义教化为急,为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并增加法科,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D项正确;将兵法、保甲法是军事措施,青苗法是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南宋政权并立的前期是金,实力稍弱的西夏、大理;①是金,②是西夏,B项正确;北宋存在的时间是960年至1127年,南宋存在的时间是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所以北宋不可能与南宋政权并立,排除A项;突厥汗国(552年至654年,682年至745年)是六世纪中叶崛起于中国北方漠北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所以突厥不可能与南宋政权并立,排除C项;吐蕃存在是时间是公元633年—842年,与南宋政权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方庭实当庭抗争,正气凛然的铮铮铁骨模样,这也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排除A项;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人设立契丹官和汉官,组成南北枢密、南北宰相等,分管不同区域,反映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C项正确;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与“契丹官仪”“北枢密”“南枢密”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并非魏晋时用以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奏折制度与材料描述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根据题干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和金在政治制度上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C项正确;辽、西夏和金在学习中观政治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少数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辽、西夏和金没有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题干强调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地区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6.A
【详解】根据材料辽人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但也没有把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认同,“中国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的辽宋时期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辽代的“因俗而治”统治政策,排除C项;辽宋夏金元时期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当时国家并未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27.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朝由契丹族建立,由于所统治地区民族不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所以辽朝统治者实行特殊的统治政策。政治上实行五京制,相继在今赤峰、北京、大同等地兴建京城;还实行四时捺钵制,将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的行营作为国家政治中心。这表明辽朝具有特殊社会面貌,D项正确;辽朝统治策略中既有本民族特色,也学习借鉴了汉民族的文明,并不是“始终坚持草原本位”,也不是“承袭中原传统制度”,排除A、B项;辽朝保留有很多契丹族文化习俗,“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8.D
【详解】根据材料,契丹国“各从其俗”“凡四姓相犯,皆用汉法;本类自相犯者,用本国法”可知辽朝蕃律和汉律并用,D项正确;四姓用汉法,契丹人用本国法,蕃律和汉律分别治理,没有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契丹实行蕃律和汉律分治,没有学习汉族文化,不能加快封建化进程,排除B项;材料“四姓相犯”“本类自相犯”体现有矛盾但不能体现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29.A
【详解】根据材料“最早推行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可知,契丹族建立的辽推行南北面官制,推行了因俗而治的政策,A项正确;四等人制是元朝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女真人创建的制度,排除C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根据题干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对汉人的统治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方式,有利于缓和与汉人之间的矛盾,进而获得汉人的支持,C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度与行政效率的提高没有关系,排除A项;辽没有完成统一,排除B项;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31.D
【详解】根据材料“契丹旧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知,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辽,其制度是南北面官制,D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排除A项;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排除B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2.D
【详解】根据材料“鼓风用的竖式双木扇风箱是当时先进的鼓风设备,可打制包括兵器在内的精良铁器。”可知,西夏时期,利用鼓风设备进行冶炼,反映的是当时生产技术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转型的趋势,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无法进行判定,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西夏百姓的生活水平情况,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国家分裂的态势,排除C项。故选D项。
33.C
【详解】根据材料“较长时期的分裂,使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政权之间不得不相互承认既成的事实,以半条约形式确立实际上的对等地位,在多数时间能维持边界的安宁和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与辽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C项正确;西汉初年,和亲并没有条约形式,排除A项;唐对靺鞨首领进行册封并没有条约形式,排除B项;元朝对西藏的管辖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条约形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四等人制度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排除C项;这些制度属于政治方面的,与农耕文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5.C
【详解】依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创制实施了‘南北面官’……一系列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实施以上制度,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C项正确;“南北面官”是效仿唐朝的制度,但其它两个不是,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制度,不利于推动汉化进程,排除B项;“四等人制”,易加剧社会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36.B
【详解】根据题意要求,列举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实行“因俗而治”,职官分设南北面官,这样便于处理各民族事务,维护辽朝统治;元朝推行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金朝采用猛安谋克制,加强了军事和政治管理,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并兼顾了旧贵族的利益,为整个政权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系统管理体系。①③④可以作为史实予以论证,B项正确;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②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CD项。故选B项。
37.C
【详解】根据材料“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可知,元朝行省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行省制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不能说削弱了中书省行政权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的专制权力,排除B项;行省制与郡县制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没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故选C项。
38.A
【详解】根据材料甲:“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置行省,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A项正确;乙是秦朝的郡县制,排除B项;丙是清朝的军机处,排除C项;丁是明朝的内阁,排除D项。故选A项。
3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地方实行行省制,这有利于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只说明汉唐地方官有权力,但没有对权力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中未说明元朝行省制对后世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排除B项;郡县、藩镇制保境安民,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40.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后被金所灭;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西夏文字;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141年,金与南宋订立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周围各部,结束混乱局面,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铁木真在位时期创制蒙古文字,进行制度创新。故由上到下应填写的是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B项正确;ACD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1.C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元代的行省制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其目的在于维护中央集权国家统一,C项正确;元朝的对外扩张扩大了疆域,排除A项;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行省制是对于地方的政区划分,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可知,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全国占比明显增多,有利于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南方劳动力增多的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导致北民南迁,排除B项;据所学,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江南劳动力增多不能说明其政治军事统治较稳定,排除C项;据所学,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并未南迁,排除D项。故选A项。
4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时期的城市中商业活动突破了地域限制,营业时间突破了时间限制,从而呈现出“更为开放”和“全天候”的城市景象,B项正确;草市是在乡村中,和城市不符,排除A项;宋朝时期已经不再实行非常严格的坊市制度,排除C项;宋朝时期放松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但不是不再监管,排除D项。故选B项。
44.C
【详解】根据“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可得出其中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发达,且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项正确;秦汉时期经济重心还没有开始南移,排除A项;隋唐时期市民阶层并没有太大的成长,经济重心也没有完成南移,排除B项;明清时期主要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开通的大运河,到北宋时期,黄河以北的部分河段已经不能通航,而黄河以南的河段依然航运畅通,主要原因在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用进废退,B项正确;社会的长期动荡只是客观原因,并非运河北段荒废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北方,排除C项;政治重心的东移不是造成运河南北航运差别巨大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6.A
【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政府将起源于民间的祈风和祭海活动变成了国家制度,说明宋代政府从国家层面鼓励出海贸易,为了给出海的船只祈求平安而举行这些活动,A项正确;祈风和祭海活动本身就是起源于民间的世俗化活动,排除B项;宋代的造船航海技术实际上非常先进,“相对落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祭祀制度,与港口的专业化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7.B
【详解】据材料“国朝初平,江南岁铸钱七万贯,自后稍增广,至天圣中,岁铸一百余万贯,庆历间至三百万贯,熙宁六年以后岁铸铜铁钱六百余万贯。”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岁铸钱增长迅速,这反映了货币流通量大,说明当时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燃料改进及铜铁产量提高的问题,而是强调“宋代岁铸钱增长迅速”,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宋代岁铸钱增长迅速”,而未涉及“财政负担加重”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代岁铸钱增长迅速”,主要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而“送给辽夏钱物不断增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8.C
【详解】根据材料“都城开封府东角楼的潘楼酒店,每晚凌晨三点左右开始卖衣物、古董、珍玩犀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鬼市经营的时间在凌晨三点左右至清晨七点左右,打破了唐朝时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说明宋代经济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都城开封的商业活动,不是商业市镇,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宋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没有放弃,排除B项;政府仍然管理市场,比如征税,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宋。从表格看出宋代的节妇烈女要远多于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出现,理学强调“三从四德”,强调女性的忠贞观念,因此宋代的节妇烈女远多于唐朝,B项正确。妇女注重贞洁也是受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政府教导只是一方面,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受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节妇烈女多体现的是妇女地位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50.A
【详解】材料“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割完毕后可自由退佃”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松弛,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而非市民,排除B项。材料中“自由退佃”,没有体现程序的严格,排除C项;宋代并没有根除奴婢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1.C
【详解】据题意可知,赵彦卫的观点是宋代的人已经不再过度关注门第等级。即便是王公贵族之女,如果家境贫寒也会在大龄时嫁不出去。而如果是富裕人家,那么就可以和贵族、科举进士联姻。说明时人更注重资财,门第等级观念淡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门第等级观念的淡化,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完善,排除A项;商人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始终是不高的,不是社会地位尊贵,排除B项;门第等级观念淡化不代表宗族势力日益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52.C
【详解】宋朝时期,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大地主、大官僚大量兼并土地,形成私人田庄,只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C项正确;宋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原来的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被打破,重视门第出生观念开始淡化,社会成员趋于平等,排除A项;宋代时期,租佃关系发展,政府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与宋代土地兼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观念有所淡化,且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政治盛行,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冲击了贵族政治,门第等级观念有所淡化,B项正确;“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此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宋代并未实现“婚姻自主”,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门第等级观念所淡化,排除C项;“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此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等级观念有所弱化,并非完全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
54.C
【详解】图示反映了宋朝以后,节妇烈女数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理学重建了儒学信仰,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不断强化,它强调三纲五常等社会伦理观念,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宋明时期节妇烈女数量增多,C项正确;宋朝女性伦理观念与理学宣传密切相关,与商品经济发展关联性不大,排除A项;儒学重视伦理,不提倡个性解放,排除B项;节妇烈女重视伦理纲常,具有强烈的忠贞意识,而不是社会责任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55.B
【详解】依据“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可以看出从隋唐到两宋,节妇烈女的数量大幅增加,反映理学思想的影响加深,B项正确;民族交融与节妇烈女,关系不大,排除A项;节妇烈女的数量增多,与思想控制影响密切,排除C项;表格体现的是对妇女思想伦理控制更加严格,排除D项。故选B项。
56.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女性服饰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反映了唐朝社会主流风气相对开放,而宋朝女性的着装却趋于拘谨、呆板,包裹严实,反映了理学思想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影响,因此唐宋服饰的变化反映了主流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项正确;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已经出现,排除A项;宋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削弱而非加强,排除B项;唐宋服饰的变化折射出主流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妇女作着装,排除C项。故选D项。
57.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具有济世情怀,C项正确;张载也是儒学代表人物,所以不是摆脱儒学束缚,排除A项;这一名言体现的是济世情怀,无法体现以民为本,排除B项;张载不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没有开启心学的先河,排除D项。故选C项。
58.B
【详解】根据材料“《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绘有七位根据角色要求装扮各异的剧中人和分别演奏鼓、笛、拍板的三位伴奏者。”可知,在画面中,绘有演员和伴奏人员,要求装扮各异和分别演奏,可以判断元杂剧角色分工明显,B项正确;画面没有涉及元杂剧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对元杂剧的态度,排除C项;画中由表演和演奏组成,说明表演形式多样,排除D项。故选B项。
59.D
【详解】根据“宋代诗人观察世界时,总显出智心思考的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受理学影响,宋代士大夫注重从寻常事物和日常事件中挖掘独特的物理,通过诗歌来表现哲理感悟,D项正确;材料强调宋代诗人的诗歌渗透出哲理感悟,无法体现思想的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崇文抑武方针,排除B项;世俗文学描写的对象是普通老百姓及其日常生活中的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0.A
【详解】根据题干金朝仿造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并将中原经典翻译成女真语,用女真文字答题,这些措施推动了女真文化的发展,进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翻译中原经典反而加深了中原文化对女真的影响,排除B项;女真文字的创立不利于女真族与汉族的交流,排除C项;金朝创制女真文字,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练习(含解析)2023-2024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