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联考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345
6
78
910
1112
13141516
答案BDBADAABBAD
1,B【解析】陶器是伴随着农业而出现的,是炊煮粮食的佐证。簋、碗、盆、豆、瓮、釜、罐等器形主要是用作蒸煮、盛食、
用水等,这符合农业生产状况下的生产、生活方式,B项正确。随葬品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仅能说明存在社会
分工,但不能确定是否已出现等级制度,排除A项:陶器制作水平的成熟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墓中出土的随葬
品并不能说明这些随葬器物是私人占有,排除D项。
2.D【解析】根据材料“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始受封的先人”可知,周天子分封诸侯时会预留一块“采
地”,以便诸侯子孙因犯罪被削夺封地后,其后代仍然可以祭祀祖先,这说明“采地”的设立受到宗法制度理念的影响,
故选D项;此时还没有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所说是“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的情况,不能得
出贵族地位被削弱的结论,排除B项;设主“采地”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子的人文关怀,但却不是目的,排除C
项。
3.B【解析】北魏时期授予奴婢、丁牛田亩是统治阶级与豪强地主妥协的结果,至隋朝,蒙强地主势力逐渐衰落和政府
掌握土地减少,是隋朝取消奴婢和丁牛授田规定的原因之一,故选B项;以庄园经济为代表的大土地所有制主要在
东汉,北魏至隋朝大土地所有制已经衰落,排除A项;在均田制实行过程中,确实国家掌握的土地减少,但隋朝还没
有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北魏至隋,赋税制度没有变化,都是租调制,排除D项。
4.A【解析】根据材料中《旧唐书·食货志》的记载,大历四年对百姓及王公贵族的每年税钱进行了规定,并根据家庭
的贫富程度分为九等。同时,夏税和秋税的征收颜度也与田亩的等级有关,这是两税法。两税法承认土地私有,在法
律上放开了对土地兼并的限制,按照资产和土地分两次征收,即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依据,分夏秋两季征收,A项正
确。B项是“一条鞭法”,排徐;两税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老百姓的
负担进一步加重,排除C项;丁税的废除要到清朝,排除D项。
5.D【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与唐朝天宝年间相比,宋代熙宁年间,实物税收大幅减少,货币税收大幅增多,这折射出
宋朝熙宁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信息是实物税与货币税的比较,不能据此看出土地租佃关系状况,排
除A项;表格中并不仅仅涉及货币地租内容,仍有实物税收,B项以偏概全,排除;表格中仪仅能看出政府税收收入,
没有体现财政开支,因此无法得出财政状况,排除C项。
6.A【解析】由材料“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均有插图”可知,明清时期主要流行的小说和话本题
材有讲史、公案、灵怪故事,而讲史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另外插画的设置符合大众阅读情趣,这些均是服务
于大众的表现,体现了文学创作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仅仅提及话本和小说,是文学领域的新发展,
仍然属于封建文化的范畴,未到转型阶段,排除B项;宋代市民阶层兴起,明清时期,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排除C
项;这一时期理学对人的思想束缚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
7.A【解析】根据材料“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可知,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作为借口,英国仍旧会以其他的
借口发动战争,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故A项正确;1852年,自由主义成为英国国策,时间不符,排除B项;
材料企图用经济原因来掩盖战争本质,而鸦片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侵略战争,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英国为
了扭转贸易逆差而发动战争,排除D项。
8.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政府官员支持推动之下产生新式银行,成为此后新式银行业先声,故B项正确;此时洋
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迅速”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得到過制”说法与史实不
符,故排除。
9.B【解析】根据材料“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中共代表王世英”“抗日原则”“双方互派代表”“双方同时做抗日准备工
作”可知,西安事变前,面对日本的侵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西北地区杨虎城和中共秘密合作,力争共同抗日,反映了
杨虎城与中共的合作抗日顺应了当时的潮流,故选B项;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两党对峙的局面,
此协议在1936年2月达成,排除A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
出双方是秘密签署的协议,未对外公布,故不能激励了民众共御外侮,排除D项。
历史参考答案(长郡版)一1大联考长郡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在高坎垅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A.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制度 B.呈现出早期农业文明特征
C.陶器制作工艺日臻成熟 D.已出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2.《尚书·大传》卷记载:“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会留出一小块“采地”,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仍可以使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始受封的先人。 据此可知,“采地”的设立
A.体现了儒家“仁”的理念 B.说明贵族的地位被削弱
C.意在彰显天子的人文关怀 D.受到了宗法制度的影响
3.北魏太和九年,冯太后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至隋朝,十八岁以上男子每人受露田八十亩,寡妻妾受露田三十亩,但取消了奴婢和丁牛的授田。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大土地所有制持续发展 B.豪强地主势力衰落
C.土地国有制遭严重破坏 D.政府赋税制度变革
4.《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 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
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据此推知,该税制
A.改变了旧有的赋税征收标准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计亩征银
C.使人民的税收负担大为减轻 D.废除丁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5.下表为唐宋税收与货币情况比较。这折射出宋朝熙宁时期
A.土地租佃关系发展 B.货币地租的盛行
C.政府财政状况较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6.明清时期以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这里的讲史,严格地说,主要是民间传说。在版式形式上均有插图,插图上有题目,揭示图画内容,与正文交相呼应。这反映了
A.文学创作的市场化导向 B.当时已出现文化转型趋势
C.新兴市民阶层正在兴起 D.理学的思想束缚逐渐减少
7.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这些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说明了当时自由主义成为英国的国策
C.认识到了鸦片战争的内在本质
D.解释了战争的根源是为扭转贸易逆差
8.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任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的盛宣怀具体提出了设立“商办银行”的主张,他认为“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1897 年中国通商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华资新式银行业的产生。中国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尔后中国出现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 由此可知
A.洋务运动开始涉足金融领域 B.中国的金融近代化取得进展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D.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得到遏制
9.1936年2月,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与中共代表王世英达成四项协议:“在抗日原则下,红军与十七路军订立互不侵犯协定;双方互派代表,在杨虎城处设电台秘密联系;十七路军在适当地点建立交通站,帮助红军运输必要物资,掩护红军人员往来;双方同时做抗日准备工作,先在部队中进行抗日教育。”这一协议
A.受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积极推动 B.顺应了当时合作抗日的潮流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激励了广大的民众共御外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即把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作为国策。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工业化探索迈出重要的一步 B.探索用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C.借鉴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 D.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被打破
11.1993年,我国推动粮食流通商品化、经营市场化,但因国内供需紧张,当时规定小麦、大米、大豆、玉米等大宗粮食仍由国有粮食部门独家收购,限价销售。直到 2000年,国内储备粮充足及市场平稳后才放开销售。这些举措意在
A.逐步地改革统购统销的政策 B.确保改革不操之过急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12.在拜占庭文化中,《荷马史诗》的诗篇和寓意被基督教神学家改造,其故事失去了多神教的色彩,着重传达了基督教的信念,基督徒的价值观也被植入其中。这反映了
A.古希腊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文化
B.拜占庭帝国统治者重视本国文化发展
C.古希腊文化为拜占庭文化提供了营养
D.基督教的发展不利于希腊文化的传承
13.西班牙较早发展了牧羊业,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并掠夺金银,最具条件从毛织业中获利。当英、法保护民族工商业时,它仍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表明
A.西班牙过度依赖殖民地 B.国内工业发展是国家实力的基础
C.国际分工对西班牙不利 D.早期经济全球化破坏性更为严重
14.康德强调:“因此,公众只能透过缓慢的进程才能获得启蒙。一场革命可能带来个人专制以及肆无忌惮或暴虐的压迫之覆灭,但从来都不会导致人们思考方式的真正变革;恰恰相反,新的偏见和旧的偏见会一起控制着不思考的大众。”这反映康德
A.认为革命无法带来真正变革 B.主张人的启蒙需要外力促进
C.倡导人们对理性思考的运用 D.强调思想家肩负的社会责任
15.1884年8月,法国参众两院通过部分修改宪法的法律,规定“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宪法)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规定
A.确立了法国的共和体制 B.解决了各党派间的矛盾
C.使法国崛起为欧洲大国 D.意在防止专制势力复辟
16.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最近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890年,恩格斯把“最近目的”调整为为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这主要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局限性 B.经济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C.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自我革命 D.巴黎公社实践留下深刻教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 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 《三字经》则出现更晚,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 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 (10分)
(2)根据材料二,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工业革命:“革命” “非革命”
塞缪尔·P.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国内变革。”
材料一 对于工业革命,希顿指出:“一场持续了 150年而且为了准备它至少另外花了 150年的革命,看上去需要一个新的名称。”
——严鹏、陈文佳《工业革命:历史、理论与诠释》
材料二 汤因比在1880—1881 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他要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史学界关于工业革命有“革命说”和“非革命说”两种观点。 结合亨廷顿对革命的定义,你认同哪种观点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
1875 年 王韬撰《瀛壩杂志》,介绍上海洋行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七日礼拜为安息期……是日,西国行铺停止贸易。”
1882 年 福州船政学堂规定,学堂的四个班中,受教于洋教习的一个班享受星期日休息;其余受教于华人教习的三个班,每月朔、望、初七、二十三各休一天
1897 年 宁波中西学堂规定:“凡遇礼拜日,则停止讲读,但不得任意闲游。”
1902 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全国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天休息制度
1906 年 清政府中央各部相继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
1908年 各地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其中成都自治局办公条例规定:“星期日休息。”
1911年夏 清政府中最守旧的吏部与礼部,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
1929年 清末民初,大多数的工厂多实行变相的“星期休息”,即工人两星期左右可享有一天假期。国民政府颁布《工厂法》,星期日休息作为工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获得了法律层面的保护
1994 年 国务院确立“大礼拜”和“小礼拜”,实行“单双轮流休息”制度
1995 年 中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星期日公休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至现代星期日公休制度的发展历程。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