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战国时期思想家申不害认为,威胁君主地位的主要危险来自左右大臣,要防止臣下察觉到国君的意图和虚实,必须“无为而治”,即“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强权术以威慑臣下 B.道法并用以维护统治
C.扬礼义以教化民众 D.外儒内法以加强集权
2.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割裂旧文化。但有学者指出,仅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就断言割裂,实在是低估了旧文化的生命力。这一学者的观点( )
A.过于强调了新旧文化的对立关系 B.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竭力推崇
C.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 D.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3.图1是版画《村选大会》,该作品( )
图1 版画《村选大会》
A.推动土地革命时期政权建设 B.描述农业合作社成立的场景
C.宣传抗日根据的政权建设 D.反映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
4.中唐张旭的《肚痛帖》(图3)、怀素的《自叙帖》(图4),大量连笔跌宕有势,线条抽象变幻莫测,无序字体中的有序章法,都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从线条上看到书法家的灵感在运笔间闪耀。这反映出( )
A.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而简 B.书法艺术脱离底层民众
C.书法受到佛教深刻影响 D.草书创作严格遵循法度
5.19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潮。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走向了联合 B.刺激了世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C.促使工人阶级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D.使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6.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大都依次为路、府、州、县,但边疆行省则有所不同。图2为云南行省管理层级结构示意图。该图表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
图2
A.完善了少数民族地区郡县设置 B.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
C.扩大了地方行省的民政事务权 D.运用犬牙相入原则以节制边疆
7.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简单质朴的“龙”的形象至今,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一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观察图1、图2,可以看出( )
图1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C形玉龙 图2 甲骨文的“龙”
A.玉器崇拜的统一性 B.民族文化的多源性
C.文字书写的传承性 D.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8.张光直在《青铜时代》一文中指出,商周的早期青铜器上,神奇的动物具有支配性的神力,人的地位是被动与隶属性的;而周代后期的青铜器上,人从动物的神话力量之下解脱出来,常常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这一变化体现了,周代后期( )
A.宗教信仰产生 B.人文意识增强 C.青铜技艺提高 D.神权色彩浓厚
9.表2为开创于1908年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
学科 教育 裁缝 手艺 算学 国文 修身 格致 家事 体育 图画 历史 地理 音乐
课时 24 15 15 13 12 8 8 8 8 7 6 6 6
表2
这反映了( )
A.女性地位的迅速提升 B.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C.“中体西用”的主张 D.传统价值观尚未被突破
10.1920年,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租让法令,外国资本家可通过独资、合资及提供技术援助等方式获得矿产、森林等经营权,产品实行分成。美国哈里曼公司是较大的租让企业之一。这反映了( )
A.美苏利益的趋同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战时政策的完善 D.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
11.表4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国际事件。
时间 事件
1993年 美俄签订《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7年 联合国关于限制排放使气候变暖气体《京东协议书》签订
表4
由此表可知( )
A.合作与发展成为世界共识 B.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C.全球化下价值取向同质化 D.全球化取代集团化的趋势
12.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统一将是大势所趋 B.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 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
13.图4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图。该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图4
A.洲际物种交流频繁 B.世界联系日益增强
C.饮食文化相互融合 D.自然环境状态改变
14.在国民党“一大”上,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了一份宣言,强调反帝反军阀的立场,致力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宗旨,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建立地方自治政府。该宣言的发表( )
A.使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B.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C.标志着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D.使反帝反封建任务顺利完成
15.图3为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摘录。这体现了( )
图3
A.基层的民主制度发展完善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
C.该制度的人民性和民主性 D.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已构建
二、非选择题
16.(14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虽“罕言利”,但他不排斥“利”,且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强调“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懂得“以德生利”才是长久之道。在财富分配的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公有制”的原则。在理想国中,国民谁也不能拥有私有财产,统治阶级——哲学家和武士“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能够拥有“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柏拉图同时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物质财富仅是一种下等财富。
——摘编自朱晨蕾《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论之比较分析》
(1)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财富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2)据材料比较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观的异同,说明他们的财富观对当今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7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是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时期。1763年时,欧洲诸强国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到1914时,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它们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它们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材料二
19世纪和20世纪初,全世界的人已习惯于整块整块的大陆为欧洲列强所瓜分,并开始认为这几乎就是事物正常秩序的一部分。但20世纪中期,发生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划分成两大势力范围;同时,欧洲的殖民地不管帝国同意与否,全都在摆脱欧洲的控制。
——以上均摘编自(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殖民扩张不可阻挡的原因及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殖民扩张的认识。(6分)
18.(14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年8月底,鄂豫边特委召开松树岗会议,提出没收豪强地主的土地财产,按人口分给贫农、雇农,自耕农的土地不动。富农的好土地没收,不反动的小地主分给坏土地。1929年,鄂豫边召开联席会议,宣布“要使党的土地革命纲领深入到人民中去,以提高群众斗争情绪与决心”到1930年底,豫东南桑城有103个乡12万多人,新县19万多人分得了土地。在土改实践中,各级政府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与地主作斗争,使他们成为土改运动的主动的生力军。
——摘编自《豫东南土地革命战争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鄂豫边土地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鄂豫边土地改革的影响。(7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 埃及文化的发展历程(部分)
时间段 发展表现
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 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城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出现了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莎草纸等。几乎同时,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0年,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包括埃及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这段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
18世纪—19世纪上半期 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建立起法国殖民统治。 1840年11月,埃及被迫签订《英埃协定》,埃及走向半 殖民地。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英法资本随之涌入,毁坏埃及民族工业,在埃及成立“欧洲内阁”,建立傀儡政权。 19世纪上半期,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 埃及共和国成立后,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根据《埃及史》整理
请选取材料中的任意一个时间段,概括埃及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13分)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B B D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B A C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威胁君主地位的主要危险来自左右大臣,要防止臣下察觉到国君的意图和虚实……‘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可知,申不害认为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是,君主假装听不见、看不清,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使大臣不能摸清君主的底细,无法投其所好,也就无法掩盖自己的缺陷,从而使君主可以辨别出忠臣和奸佞,由此可知,申不害主张的驾驭大臣权术属于法家思想,而无为而治则属于道家思想,故选B项;申不害主张君主无为,装作什么事都不知道,从而使君主辨别出忠臣和奸佞,故并未强调威慑臣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术是君主驾驭大臣的权术,并非面对群众,排除C项;儒家强调民本、礼治等思想,与材料中的“术”和“无为”的思想不符,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仅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就断言割裂,实在是低估了旧文化的生命力”可知,该学者正确认识了旧文化的生命力,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故选D项;据材料“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割裂旧文化”可知,这些人强调了新旧文化的对立关系,并非是学者的观点,排除A项;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儒家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作者认为旧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推崇,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核心思想,材料作者看到了旧文化的生命力,与民主与科学思想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对联中“拥护抗日民主政府”,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故选C项;从材料中对联上“拥护抗日民主政府”,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不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农业合作社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而材料中的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起来,而材料给出的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由材料“大量连笔跌宕有势,线条抽象变幻莫测,无序字体中的有序章法,都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从线条上看到书法家的灵感在运笔间闪耀”可知唐代书法受禅宗思想影响,创作了大胆追求个性的狂草名作,出现了张旭、怀素等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书法的创作发展而非汉字的发展演变,排除A项;书法艺术创作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脱离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楷书严格遵循法度,讲究笔画分明、结构方整,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由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潮”可知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权利的思潮,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社会发展规律,成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它们都在客观上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故选B项;第一国际标志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排除A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大都依次为路、府、州、县,但边疆行省则有所不同”可知,元代对地方实行多重轨管理,在边疆设宣慰司,由当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体现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特点,故选B项;图表仅体现了云南地区的地方设置,未体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排除A项;图表体现了云南行省的设置,不符合全部的行省设置,C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元朝行省的设置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是只对边疆地区,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龙的形象一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结合图1和图2可知,两图中的龙有一定相似性,说明中华文明是延续的,故选D项;据材料,图1是玉而图2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二者材质不同,不能说明玉器崇拜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龙的形象的延续,体现的是文化的共性,而非多源性,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图1是玉器而非文字,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周的早期青铜器上……人的地位是被动与隶属性的;而周代后期的青铜器上……常常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可知,周代后期人的地位由原来的被动和隶属性转变为挑战者,说明人文意识增强,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周代后期人的地位的提高,没有涉及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青铜器上刻画的人物形象的变化,不能体现青铜器技术的提高,排除C项;据材料“人从动物的神话力量之下解脱出来”可知,神权色彩变淡,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包括西方科技比如“算数”“格致”即物理,也包括西方人文科学比如“教育”“历史”“音乐”等,这体现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女性女性可以接受教育,但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除了能够接受教育外,还有女性能够参与政治、经济活动,排除A项;“中体西用”主张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是从材料中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中还有人文科学比如“教育”“历史”等,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保留了“裁缝”“家事”等传统文化中认为女性应该掌握的知识,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20年,此时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逐步暴露,苏俄通过租让自然资源给外国资本家恢复经济,这表明苏俄政府经济政策适时调整,故选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俄是无产阶级政权,两国政权性质不同,两国根本利益不会趋同,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是苏俄政府主动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苏俄自然资源,不是外国资本入侵,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苏俄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自然资源,这是类似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不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完善,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
11.【答案】A【解析】美俄签订《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体现两国合作削减战略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北美自贸区和世贸组织建立体现世界各国加强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发展,签订《京都议定书》体现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综上材料中给出的内容共同体现冷战后国际合作加强推动世界朝着和平、繁荣、环保的方向发展,故选A项;冷战结束两级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有所改变,但是在北美自贸区和世界贸易组织中发达国家依然占主导,世界经济格局改变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仅体现了冷战结束后各国加强国际合作,没有体现全国各国民众价值观相同,排除C项;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同时存在,材料中北美自贸区建立体现区域集团化,世贸组织成立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可知,在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部分统治者希望统一,说明统一是大势所趋,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统一思想的表现,没有涉及儒学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前秦和北魏都实现了北方的短暂统一,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前秦和北魏都欲统一南方,是南北矛盾的加剧,而非缓和,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说明世界联系日益增强,故选B项;据图片信息可知,洲际物种交流频繁是图4直观体现的表象,并非本质,排除A项;据所学,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属于世界联系日益增强的表现,不是本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环境状态改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强调反帝反军阀的立场”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的这一立场与共产党的立场相同,使二者合作有了政治基础,故选A项;据所学,国民党不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党派,排除B项;据所学,北伐战争于1926年开始,而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召开,二者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国民革命最终失败,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片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这一制度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故选C项;据所学,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材料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据所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是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1954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材料图片只涉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4分)
(1)财富观:义重于利;可以追求合理财富;以义制利,反对唯利是图;平均分配财富。(4分)
背景:政治上,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2分)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发展。(2分)
(2)同:都强调道德在获取财富中的重要性;都主张精神富足。(2分)
异:孔子强调平均分配财富;柏拉图主张实行“公有制”。(2分)
意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财富观,据材料“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可知,孔子认为义以为上,即义重于利;据材料“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可知,孔子提倡可以追求合理财富;据材料“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可知,孔子提倡以义制利,反对唯利是图;据材料“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可知,孔子主张平均分配财富;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春秋时期政治上,宗法分封制不能维护统治秩序,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私田开垦出来,大量公田被抛荒,井田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发展。
(2)第一小问同,据材料“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柏拉图认为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以德生利才是长久之道”可知,两者均强调道德在获取财富中的重要性;据材料“孔子主张义以为上,柏拉图同时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可知,两者均主张精神富足;第二小问异,据材料“孔子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而柏拉图提倡‘公有制’的原则”可知,孔子强调平均分配财富;柏拉图主张实行“公有制”;第三小问意义,据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可知,两者均主张道德在获取财富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据材料“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可知,减少贫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17.【答案】(14分)
(1)原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欧洲需要对外寻求更多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对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政治保障。(任意1点2分,不超过4分)
影响:英国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任意1点2分,不超过4分)
(2)认识:殖民扩张极大地破坏了被殖民地区的文明发展,奴役了被殖民地区的人民;欧洲的殖民扩张行为是建立在国家实力基础上的血腥掠夺;被殖民地区的人民要勇于反对殖民扩张,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反对殖民扩张行为,尊重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意1点2分,不超过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中指出“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欧洲殖民扩张不可阻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科学革命”指的是欧洲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指的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欧洲需要寻找更多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加速殖民扩张。“政治革命”指的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权,通过立法等手段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为海外扩张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海外扩张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2)从材料二中看,欧洲已经列强瓜分世界,但与此同时殖民地人民也纷纷反抗欧洲殖民,争取民族独立。由此可知,欧洲殖民扩张奴役了殖民地人民,阻碍了殖民地发展。欧洲资本主义的繁荣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的基础上,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罄竹难书。殖民地人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与殖民者进行斗争,推翻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18.【答案】(14分)
(1)背景: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革命政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农民进行民主革命;国共两党对峙;(任意1点2分,不超过7分)。
(2)影响:根据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与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的政权;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任意1点2分,不超过7分)
【解析】
(1)材料给出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根据地实施土地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国共合作破裂,国共两党进入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巩固根据地实施土地革命政策,团结、发动农民参加革命。
(2)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农民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政权,推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19.【答案】(13分)
示例一
特征: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埃及文化发展呈现独特性(答独立发展亦可)和交流性(答交流融合亦可)。(2分)
解释: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以及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埃及文明和世界早期其他文明一样,呈现出独立发展的特征,具有独特性;后来随着古代文明的各自扩展,不同文明区域连接起来,埃及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出现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现象。(8分)这一时期的埃及文化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从而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2分)
(考生应围绕文化特征的成因及产生的影响角度解释,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0分。)
示例二
特征:18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工业文明)在埃及不断扩张;埃及逐渐接受西方文化。(2分)
解释: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埃及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西方侵略使埃及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西方文化(工业文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先进的埃及人逐渐接受了西方文化。(8分)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推动了埃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没有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文化色彩。(2分)
(考生应围绕文化特征的成因及产生的影响角度解释,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0分。)
示例三
特征:20世纪50年代后,埃及文化具有民族性(答民族特色亦可)和多元性(答包容性或融合性亦可)。(2分)
解释:二战后,西方国家衰落,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埃及实现了民族独立。(4分)独立后的埃及大力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阿拉伯文化、西亚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共存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埃及文化既具有民族性(答民族特色亦可),又具有多元性(答包容性或融合性亦可),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4分)新文化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埃及国家的现代化。(2分)
(考生应围绕文化特征的成因及产生的影响角度解释,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0分。)
【解析】
此题是个开放性试题,首先,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问题,如此题是概括埃及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可据材料时间段的表现进行概括,如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埃及文化发展呈现独特性和交流性。其次,据所学和材料进行解释,主要从原因和影响方面解释,如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以及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埃及文明和世界早期其他文明一样,呈现出独立发展的特征,具有独特性;后来随着古代文明的各自扩展,不同文明区域连接起来,埃及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出现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现象。最后,对这一特征进行总结升华,如这一时期的埃及文化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从而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