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西安市雁塔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A A B A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D D C A B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B D C D C A C 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20分,32题12分,33题8分,共40分。)
31.【答案】(20分)
(1)特点:历史悠久,延续至今;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或农产品商品率低);经营规模小;知识和技术依靠代际传承(或知识体系更新慢,或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4分)
著作:《农书》;《农政全书》。(2分)
(2)背景:全面内战的爆发,推动解放区加快土地改革;“五四指示”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土地改革运动在各地的实践出现偏差(土地改革不平衡和土地分配不合理)。(3分)
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2分)
影响: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2分)
(3)方向: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3分)
经验:立足国情,根据实践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革不适宜的土地政策;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言之成理即可)(4分)
32.【答案】(共12分)
示例一:
论题: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2分)
论述: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始于1750年前后。1840年鸦片战争一巴掌把中国打入半殖民地!此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之梦就开始了。由此激发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浪接一浪,直到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势继续衰败。(9分)
综上所述,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虽然让中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辱,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分)
示例二:
论题: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站起来了。(2分)
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后起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使得第二轮经济全球化中断了。与此同时,战争引起革命。先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由此,中国获得了真正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9分)
综上所述,第二次经济全球化虽然还是让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分)
示例三:
论题: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富起来了。(2分)
论述:二战后,美越战争失败和苏阿战争失败,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先后遭受重挫。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世界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新阶段,新科技革命和第三轮经济全球化起来了。这期间,搞大国争霸和僵化社会主义模式的苏联垮台了,而中国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9分)
综上所述,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下面对美苏二个超级大国的打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富起来了。(1分)
示例四:
论题:第四次经济全球化下中国要飞起来了。(2分)
论述:第四次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不仅共同参与同时也共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继续坚持和维护实践已充分证明是正确有效的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合作体制、多边经济技术合作体制等规则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积极参与体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全球化之中;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安宁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9分)
综上所述,未来的第四次经济全球化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让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1分)
33.【答案】(8分)
(1)一战加速了流感的传播;美军的参战,把流感传播到欧洲;参战国为避免影响前线士气,纷纷隐匿疫情,加剧流感的传播。疫情的扩散,影响军队战斗力,加速了一战的结束。(4分)
(2)选择:甲1918年各国卫生单位的疫情记录。(2分)
理由:比对各国的疫情记录从其时序排列,找出最早染疫个案,可知西班牙不是流感的爆发地。(4分)西安市雁塔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掌管天文历象官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观测天体运行),敬授民时。”这说明当时(  )
A.形成成熟官僚体系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D.早期民本思想出现
2.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3.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4.2000年,袁隆平的超级稻研究达到了百亩片平均亩产700千克以上的目标,此后,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先后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800千克、900千克和1000千克的奋斗目标,使中国超级稻研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反映了我国(  )
A.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精神 B.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C.水稻新品种在各地大面积推广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5.有学者认为:“官营手工业作坊也为一些杰出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试验、革新乃至创新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它也)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即使在其发展态势较好的时期,官匠也可能招致某些开明君主的遣散,这就导致官匠向民匠转化,这些民匠有雄厚的技术基础,成了我国古代技术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该学者意在(  )
A.肯定官营手工业作坊对古代技术创新的作用
B.阐述官营手工业作坊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C.强调官营手工业作坊难逃招致遣散的命运
D.认同官营手工业作坊代表着古代最高水平
6.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每天要工作13至14小时,步伐须紧跟上机器的单调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7.德国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电气总公司在1908年与西门子公司实行联合,并且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电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1911年,该公司已控制了近200家公司,雇佣工人达6万多人。这折射出此时期(  )
A.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B.美德两国垄断国际贸易
C.欧洲传统强国已被取代 D.垄断组织削弱国际竞争
8.图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制作的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三个经济波峰的到来
B.人类的大规模战争往往发生在经济萧条期
C.表中的第④段人类的生产组织形式有突破
D.表中的第⑤段波峰凸显了美元帝国的到来
9.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  )
A.促进了通讯技术的出现 B.有助于产业和生活方式变革
C.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D.表明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10.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
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11.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上述举措旨在(  )
A.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B.规范民间契约行为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限制盘剥稳定秩序
12.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 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 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
13.明清两代对大运河漕船的规格、数量以及维护都有具体的要求。如要求漕船要用材质良好的楠木、杉木制作,标准长度为16米左右。明代设立总督河道衙门,长官为总督河道,清代改称“河道总督”,是管理漕运河道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史实表明了(  )
A.清朝对南方的统治不断加强 B.政府维持漕运成本巨大
C.明清国家运输体系趋于完备 D.国家对东南财赋的重视
14.在山东烟台,进口的“本色花布在1866年每匹价格大约是二两九钱到四两白银,1867年是二两五钱至三两,而1868年每匹的价格大约在二两二钱到二两五钱之间。”这种低价格的洋布(  )
A.适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 B.刺激了洋布的大量进口
C.抢占国际市场的大量份额 D.促进了耕与织的分离
15.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靑睐。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6.下图为明嘉靖年间《陕西通志》中的西安城图(局部)据此可知,当时的西安(  )
A.机构设置极为臃肿 B.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C.城市功能较为齐全 D.行政地位有所提升
17.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官营手工业繁荣
18.宋代按照房屋、地产课税及经营资本多少把市民阶层划分十等,但重视节日之风与节日消费行为却不分贫富。富者极尽奢华,贫者“积累假借,更易新衣”。这表明
( )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更新
C.土地买卖频繁进行 D.市场需求刺激纺织业发展
19.希腊柱式都留有抽象的人体美,柱式的比例和规范都是人体尺度的形象体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雅典公民拥有自由权利
C.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 D.希腊的理性精神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21.一部古代地理书描述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而中国东南地区“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现代学者引此来论证交通建设对国家之盛衰、地方之开发与民生之调济等,发挥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  )
A.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 B.充实了关中粮食供应
C.推动海外贸易的繁盛 D.体现经济重心已南移
22.1868年,在为与列强修约做准备时,总理衙门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一大批官员商议铁路事宜。曾国藩认为,无论是外国商人还是中国商人,只要修建铁路都将使“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丁宝桢指出:“此事为害过大,使我之国计民生日耗日削于冥冥之中,不堪设想。”这表明二人(  )
对近代化道路选择出现分歧
与列强“商战”的思想日隆
尚未认清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强调交通对于经济的意义
23.1850—1851年,英国首相巴麦尊为逼迫清廷修约,多次叫嚣要占领长江下游地区的战略据点,“中止大运河和长江汇合处的粮食运输”“切断对北京的大米供应”。这从侧面体现出(  )
A.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粮食市场 B.交通命脉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C.大运河是南粮北运的唯一通道 D.长江下游地区是英国侵略重点
24.下表为我国卫生系统相关的统计数据,这反映了我国(  )
1981 1990 2000 2010 2015
人均预期寿命(岁) 67.9 68.6 71.4 74.8 76.3
婴儿死亡率(%) 34.7 32.9 32.2 13.1 8.1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 88.9 53.0 30.0 20.1
A.医疗卫生体系逐渐确立 B.医疗卫生事业处于世界前列
C.全民卫生意识不断强化 D.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5.1971—1984年,我国先后对五大水系、177条河流、5个湖泊、6个海湾的水质进行系统调查,建立了全国饮用水资料数据库。到1986年,有4.2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19亿人喝上了自来水。这反映了我国政府注重(  )
A.环境保护 B.农业生产 C.改善民生 D.福利事业
26.14世纪时,由于教会难以对“黑死病”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时欧洲人便各自给出如瘟疫产生是“因为人们衣服不得体”“因为小孩儿不服从父母”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这种现象(  )
A.实现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B.有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形成
C.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27.法国人樊国梁《燕京开教略》载:“康熙偶患疟疾,洪若翰、刘应(传教士化名)进金鸡纳,皇上以未达药性,派四大臣亲验,先令患疟疾者服之,皆愈。四大臣自服少许,亦觉无害,遂请皇上进用,不日疟瘳。”这体现了(  )
①西医当时已经传入中国 ②康熙起初对待西医的怀疑
③清初君主专制无处不在 ④实验药理学影响中国君臣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国家邮电部曾于1986年至1991年发行了一套以“中国民居”为主题的邮票,中国民居的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这表明中国民居(  )
A.建筑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B.设计体现不同文明的交融与互鉴
C.结构凸显出天圆地方的理念 D.建筑的差异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29.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国别 贷款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 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30.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
A.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20分,32题12分,33题8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产生,并延续至今。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选择,即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产品商品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农业经营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集中式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较为少见。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延续往往依靠的是代际传承,这造成传统农业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
——摘编自韩贤克《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探索》
材料二
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古代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的代表性著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其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7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如果从15世纪以来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为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标志算起,到现在的500多年间,经济全球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三次具有不同特点的经济全球化。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
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是东西方两个阵营相互对立的时期。
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是一些西方大国严重削弱、新兴经济体发展壮大的时期。
未来要实现的新的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是第四次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形成新的形态。
——摘编自滕文生《经济全球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上述某一历史阶段,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命运”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6分)
33.(8分)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约2500万—1亿人死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事后的科研表明,流感第一个病例于1918年春天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城的军营,随后因美国参战而传播至欧洲。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美德和所有欧洲参战国,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一切可能有损于前线士气的事情都不允许报道,更不允许把区域流感渲染成“瘟疫”。整个欧洲,只有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不受管制,他们也不用报道战争,每天就报道自家的流感情况,全球媒体也迅速跟进,甚至还给西班矛流感病毒起了一个名字,叫“西班牙流感”。就这样,媒体确定了这个名字,并且流传。
材料二
德国将军鲁登道夫在一战回忆录中写道:“这是件令人悲伤的事情,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参谋人员对流感病例数目的详述,以及他们对部队糟糕情况的抱怨”。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西班牙流感”与一战的关系。(4分)
若要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来修正“西班牙流感”这个名称,请你从下表中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并说明理由。(4分)
最适合修正“西班牙流感”名称 此材料适合使用的理由
甲 1918年各国卫生单位的疫情记录
乙 1918年各国疫情新闻报道的内容
丙 1918年西班牙的疫情升降曲线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