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1月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2.清代以前,糖品在药用之外,多为高僧、皇族和大臣等上层社会群体所消费;清中期,中国糖品消费呈现出较大扩张趋势,深度融入了日常生活及社会风俗当中。这一现象( )
A.表明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B.反映了等级观念的弱化
C.得益于民众饮食习惯的根本改变 D.导致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3.关于宋代的瓷器,史书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等描写。下列关于宋代瓷器的表述有误的是( )
A.可在分散于宅屋之间的“市”中购买
B.各大名窑风格各异,以其质量闻名天下
C.白瓷孩儿枕首将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D.经“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外销的重要商品
4.明末,松江府华亭县有6市16镇,上海县有11市11镇,苏州府吴县有1市6镇,长洲县有5市4镇,昆山县4市6镇,常熟县9市5镇,嘉定县9市6镇,太仓县10市4镇。这些市镇大都傍水而立,周围为棉花、蚕桑、粮食产地,市镇之间间距小,密度较大。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 )
A.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 B.受到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D.源于水运交通业的发达
5.清朝前期出现的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庄票和远期庄票,即期庄票见票即可兑现,远期庄票到期才能支付;庄票不记名,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可以代替现金流通;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这一现象说明( )
A.货币的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 B.信贷由存贷款发展为汇兑
C.借助商业契约确认财产所有权 D.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
6.传统租佃制下,一般都规定族田必须租给外姓,“佃户勿使族人”。至明清时期,族田外租制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本宗农民也可租佃族田。这一演变主要是因为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B.大土地所有制的普及
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7.16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欧的金银比价并没有显著的差异。16世纪以后,中国的金银比价从1600年的1:8上涨到1:10,到18世纪末上涨到1:200其原因是( )
A.中国转型的经济动力强于西欧 B.中国保持的巨额贸易逆差在不断扩大
C.朝贡贸易影响了中国经济地位 D.西欧通货膨胀削弱了对华贸易竞争力
8.1564年,英国海盗霍金斯完成第二轮大西洋贩奴贸易,被英国女王加封为“骑士”;1579年,另一位英国海盗德雷克完成环球航海,被英国女王授予骑士头衔;1588年,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霍金斯与德雷克共同获封勋爵。据此可知,16世纪英国海盗的崛起( )
A.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得益于本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使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9.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越来越不合理了”是因为( )
A.使议会权力高于王权,表明王权收归议会执掌 B.增强了议会的独立性
C.工业革命造就工业财富,工业资本家崛起 D.提高了内阁的政治地位
10.下面为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人为单位),对该示意图分析合理的是( )
A.19世纪初伦敦城市化快速发展得益于重商主义推行
B.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促进纽约城市化
C.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是国家人口政策的反映
D.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开埠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11.柯立芝时期,美国拥有500名工人以上的大企业比重,从1914年的31%上升到1929年的37.6%;在1928—1929年公司合并高潮中,被吞并的公司达2300个。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技术优良的大农场排挤下,约500万个中小农场宣告破产。这些现象说明了美国( )
A.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B.自由放任政策破产
C.资本垄断化程度提高 D.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12.当自然经济的一部分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根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据此可知( )
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自然经济在冲击下彻底瓦解
C.中国面临劳动力过剩的危机 D.列强侵略使得部分农民破产
13.近代棉纺织业产生时,只要因为随机而来的洋匠人手不足,就不得不“停机待匠”;且办厂要同衙门各个关口打交道,“通一语,须钱也;行一牍,须钱也;求一见,亦须钱也”。材料旨在说明近代棉纺织业( )
A.在夹缝中产生和发展 B.一直依赖千外国技术和资本
C.是洋务运动的副产品 D.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4.20世纪初,清政府对原洋务企业主动进行“改制”,如1903年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当时的改制( )
A.扭转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局面 B.有效地抑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C.增强了洋务企业的资金压力 D.有利于中国工业近代化发展
15.1936年国民政府出台《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征分类的累进制所得税,主要对资本所得、薪酬所得和存款所得征收。1943年对所得税进行调整,开征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遗产税等,同时将原本属于地方税的营业税划归直接税,成为中央税。这些政策调整本质上( )
A.改变了国家税收结构体系 B.体现了战时政府职能的强化
C.满足了抗战时期财政需要 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高潮到来
16.1887年,中国占全国人口2%的富有阶层(以地租、利润、利息等为主的财产收入者)的收入占全国国民收入的比例为21%,而占全国人口98%的普通阶层的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只占79%的比重;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中国国民收入中工资薪金收入所占比重达49%,而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为51%。上述中国国民收入的变化表明( )
A.政局动荡制约国民收入 B.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城市人口出现缓慢增长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7.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留美幼童剪掉辫子、穿上西服的现象。清政府认为其言行举止受美国同化“而渐改其故态,不合礼仪、满身恶习”,而促使其“凄然回国”。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服饰成为反清斗争的符号 B.清政府停止派遣留美幼童
C.西化与传统之间矛盾重重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动摇
18.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反复宣扬“剪发易服改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却强调过急易服将“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具流弊”。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彰显其权力正统和文化传承,将长袍褂明定为国民礼服。这说明( )
A.传统文化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国民政府遵循三民主义
C.洋货与国货之争决定服饰变迁 D.社会结构影响服饰选择
19.下表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简表,据此可以说明( )
发展阶段 筑路总里程
开始(1876—1894年) 473.4公里,其中官办占69.3%
第一次筑路高潮 (1895—1911年) 9200公里,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低谷(1912—1927年) 2000多公里 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
第二次筑路高潮 (1928—1937年) 9000多公里
A.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大力推进铁路筑路工程
B.中华民国建立促进中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
C.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逐步控制中国铁路路权
D.火车成为东北和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
20.1903年,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女界钟》刊文指出,要解放妇女,必先反对君权,结束君主政体,这就必须发动妇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呼吁妇女“救国救民”,“为造就新国民,组织新政府而奋斗”。《女界钟》的这些号召( )
A.指出了妇女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C.把妇女解放同民主革命联系起来 D.指出妇女解放是民族解放的先决条件
21.下表为根据《中国旧海关史料》整理的各区域重要口岸机器进口额统计情况。
1921—1930年各主要通商口岸机器进口额比例关系(%)
大连 天津 胶州 江口 上海 厦门 广州 其他口岸
1921年 6.99 16.86 6.30 5.21 55.20 0.14 1.33 7.97
1930年 22.63 5.64 5.96 3.43 50.18 0.52 1.60 10.18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A.工业地域分布失衡 B.工业结构体系完善
C.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D.对外贸易总额增长
22.1932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工商投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苏维埃政府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工商业,只要遵守苏维埃法令,就允许其自由营业;若有违反苏维埃政府法令者,给予法律制裁。这举措( )
A.解决了土地革命的核心问题 B.促进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
C.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D.满足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23.1934—1936年期间,中国货币升值,汇率变动导致中国出口下降……上海商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近30%……储蓄存款下降约18%,农业产值下降47%,大量的工厂、银行、钱庄倒闭……该现象(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B.由剧烈的政局动荡引发
C.受到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D.冲击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24.1944年5月,中央西北局规定:“奖励边区内的地主商人创立工业,并欢迎边区外的工商业家来边区发展工业。”1945年3月,边区政府规定:“经营工业、运输业三年免收营业税;资金不足者,边区政府酌量予以贷款之协助,原料及产品享受政府减免或免税之奖励。”这些政策( )
A.孤立了国民党统治集团 B.推动了边区私营工业的发展
C.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D.保证了边区抗战物资的供应
二、综合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法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0分)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上的革命”为主题的班级探究学习活动,他们搜集的材料目录如下:
名称 时代 影响
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畜牧业开始产生
商业革命 15世纪以后 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科学革命 16至17世纪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光荣革命 17世纪 英国成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工业革命 18世纪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文学革命 20世纪 开始使用白话文,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转型契机
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围绕“历史上的革命”,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请考生在第28、29两道历史题中选择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每题15分)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银两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单位,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近代以来中国呈现货币种类繁多,发行机关多元化,流通范围的区域化。1933年3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称“本部为准备废两,先从上海实施。特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元或旧有1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7钱1分5厘合银币1元为一定之换算率”,并自本3月10日起施行。中央造币厂开始铸造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像,背面为帆船图案,俗称“孙头”或“船洋”。3月8日,又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重量为26.6971克,成色为银88%,铜12%,即合纯银23.493448克。以中央造币厂为唯一的造币机构,其他各省的所有造币厂都必须废止。
——摘编自贺水金《论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9分)
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汉宸(1895—1967),山西洪洞县人。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任中共皖北第二届特别委员会特委书记,多次组织领导太和等县的农民运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南汉宸参加中共代表团,反复向杨虎城宣传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1941年,南汉宸担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厅长,主持发行边区货币,禁止法币流通。同时他还主持草拟各项税务政策与粮食征收章程,使粮食征收的具体措施日臻完善,边区度过了难关。1948年12月南汉宸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接收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金融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全国金融步调的一体化。新中国成立后,南汉宸率中国代表团多次出访亚、非、拉各国,坚持党和政府的外交原则,增强了同亚、非、拉人民的友谊。
——编自李茂盛等《纪念南汉宸同志诞辰110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汉宸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南汉宸为革命和建设做出贡献的主要因素。(6分)
高三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答案】D。【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可知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因此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战国时期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农牧业还未发展出商品化趋势,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瓦解,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转变,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清中期,中国糖品消费呈现出较大扩张趋势,深度融入了日常生活及社会风俗当中”,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消费扩张只能来自国内生产,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单纯从糖品消费来看不能说明等级观念的弱化,排除B项;中国民众饮食习惯并未改变,排除C项;清代生产技术并没有革新,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唐代末年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将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而非宋代白瓷孩儿枕,故选C项;宋代突破坊市界限,故可在分散于宅屋之间的“市”中购买瓷器,排除A项;宋代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河北定窑(白瓷孩儿枕)、河南钧窑(均红)、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五大名窑)等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排除B项;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因此被称为“瓷路”,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棉花、蚕桑、粮食产地”可知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水运交通业的发达影响明末江南市镇的兴盛,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远期庄票到期才能支付”、“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等信息可以看出,庄票是一种借贷凭证,其在市场上流通,说明当时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D项正确;题干所述现象的核心词为“庄票”而非“货币”,“货币的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的主旨介绍了庄票的种类和功能,不能体现出“信贷由存贷款发展为汇兑”,排队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答案】A。【解析】据材料“至明清时期,族田外租制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本宗农民也可租佃族”,可知传统租佃制下实行族田外租制,明清时期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经济观念增强,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冲击,故选A项;“普及”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是这一演变的影响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租佃制度演变与精耕细作农业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16世纪以后,中国的金银比价不断上涨,反映出16世纪以后中国的白银数量增加,价格下降,黄金价格上涨,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西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处于入超地位,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而西欧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导致了国内金银数量增长,价格下跌,物价上升,通货膨胀严重,加剧了对华贸易的不利地位,故选D项;16世纪以后中国是清政府统治时期,封建专制制度和小农经济严重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国内向资本主义转型的经济动力不足,排除A项;16世纪以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中国金银比价上涨,表明中国白银数量的增加,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故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材料的主旨是英国的海盗行为受到了国家的支持,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故选A项;据所学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还没形成,排除B项;据所学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是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而这种越来越不合理是因为伴随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增强,要求分享国家政治权力,故选C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议会的权力已经高于国王,但国王仍然有行政权,在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行政权转移到内阁,排除A项;越来越不合理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内部力量的分化,而非议会的独立性增强,排除B项;内阁掌握行政权,与议会内部如何划分权力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19世纪80年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是首先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之一,生产力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重商主义是西欧殖民扩张时期的经济政策,19世纪欧洲开展工业革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A项;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能体现出城市发展,但国家人口政策不是只涉及城市,故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不是国家人口政策的全面反映,排除C项;从材料示意图可知上海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是在1890年之后,故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开埠不能作为上海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大企业扩张,吞并小企业,大企业发展,大农场排挤小农场,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垄断化程度的提高,故选C项;生产社会化是指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与材料反映的垄断生产不同,排除A项;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生产组织,排除B项;1929年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农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垄断生产,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当自然经济的一部分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可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破产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故选D项;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入,但题干无法得出具体时间,排除A项;在近代自然经济并未彻底瓦解,排除B项;自由劳动力的增加,无法得出劳动力过剩的危机的结论,排除C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近代棉纺织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受到外国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在夹缝中产生和发展,故选A项;题干仅仅强调了棉纺织业在产生时期受到外国技术的限制,而非一直,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洋务运动和近代棉纺织业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指的是中国成为外国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的业务范围扩大,联系所学可知该企业属于近代工业,因此它的改制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已标志洋务运动破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侧重做法,未提及效果,且“有效抑制”用语绝对,排除B项;拓宽业务范围可以增加收入,缓解压力,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1943年对所得税进行调整,开征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遗产税等,同时将原本属于地方税的营业税划归直接税,成为中央税”可知政府增加了税种,并且加强了中央对税收的控制,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强化政府职能,故选B项;据材料“开征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遗产税等”可知政府增加了所得税税种,并非改变税收结构,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政府通过所得税调整增加财政收入,其结果如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据所学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87年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大部分收入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收入中工资薪金收入所占比重达49%,而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为51%”可知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故选B项;1887年至20世纪30年代政局十分动荡,但国民收入仍在提高,排除A项;据材料“中国国民收入中工资薪金收入所占比重达49%,而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为51%”可知材料表明中国国民收入的提高,而非城市人口的增长,排除C项;据材料“中国国民收入中工资薪金收入所占比重达49%,而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为51%”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收入的提高,而非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题干提到清政府因为留美幼童剪辫子和穿西服而违背了我们传统的礼仪规范,令其回国,这代表了传统和西化的对立和矛盾,故选C项;题干中的幼童服饰改变仅仅是一个表象,背后代表的是清政府维护传统文化礼仪、拒绝接受西方文化,服饰并不是反清的符号,排除A项;题干不是清政府停止派遣幼童留美,而是促使留美幼童回国,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反复宣扬‘剪发易服改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却强调过急易服将‘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具流弊’。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彰显其权力正统和文化传承,将长袍褂明定为国民礼服”可知对于易服的态度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变化,说明社会结构影响服饰选择,故选D项;传统文化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能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反复宣扬“剪发易服改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服饰的变迁,没有体现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洋货与国货之争的相关信息,且决定过于绝对,排除C项。
19.【答案】C。【解析】据材料“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年)……占83.5%”“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可知,1985年—1937年列强经营占比高达80%多,说明当时中国在铁路上并没有掌握主权,帝国主义国家逐步控制中国铁路路权,故选C项;据材料“开始(1876—1894年)473.4公里……”可知,甲午战争以前是我国铁路发展的起始阶段,修建里程少,“大力推进”表述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低谷(1912—1927年)”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铁路处于低谷,“迅猛发展”表述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可知,1912年—1937年,我国铁路筑路主要在东北,但不代表火车成为东北和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总里程才11000多公里),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据材料“要解放妇女,必先反对君权……就必须发动妇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可知,这些号召将争取民权看作是妇女解放的前提条件,把妇女解放同民主革命联系起来,故选C项;材料仅提及要发动妇女参加斗争,但并不能说明妇女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的是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的出台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排除B项;民族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而非相反,排除D项。
21.【答案】A。【解析】近代机器等洋货首先通过大型口岸进口,以及机器的消耗主要集中于进口地及邻近腹地区域,这使得工业呈现偏于沿海的基本格局。从不同口岸每年机器进口额来看,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中心的地位难以撼动,而大连、天津、胶州所在北方沿海地区,机器进口额远远地超过了厦门与广州等口岸所在的南方地区,反映出工业地域分布失衡,故A正确。近代中国工业体系不完善,以轻工业为主,B错误。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经济中心的地位难以撼动,C错误。材料中只呈现了进口机器比例关系的变化,未涉及进出口总额的变化,D错误。
22.【答案】B。【解析】所题意可知,《工商投资暂行条例》的颁布有助于保护私人资本投资工商业,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这一举措是促进了新民主义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土地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分配,这一举措和土地问题无关,排除A项;1932年还没有爆发民族战争,排除C项;此时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由材料“1934—1936年期间,中国货币升值,汇率变动导致中国出口下降”、“储蓄存款下降约18%,农业产值下降47%,大量的工厂、银行、钱庄倒闭”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为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以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刺激出口,造成中国出口下降,大量白银外流,故选C项;这一现象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日本加紧侵华,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故政局尚未发生剧烈动荡,排除B项;1935年由于白银外流严重,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材料所述现象是法币改革的背景,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出台了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边区私营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1944年1945年还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此时团结抗日,并未孤立国民党,排除A项;官僚资本主要在国统区,排除C项;材料属于中共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不属于抗战物资的供应,排除D项。
二、综合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0分)
【答案】变化: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6分)
【解析】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然后遣返原籍”“对贫民要进行救济,……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可知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积极影响可以结合变化进行分析和回答,对农村劳动力的态度变化,从惩罚到救济到促进就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结合时代背景17—18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结合材料一“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可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15分)
【答案】不同之处: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8分)
原因: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7分)
【解析】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可知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据材料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可知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可知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据材料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结合所学,可知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1933年,对比材料一英国政府的作为,可知国民政府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示例一】
论题:革命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论述:历史上的革命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农业革命的发生,使人类开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人类开始定居生活,部分人从劳动生产中分离,劳动分工由此产生;剩余产品也使得阶级分化,国家逐渐形成,文明开始产生。因此,农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促进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化时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居住方式。因此,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
综上,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革命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催化剂。
【示例二】
论题:不同类型的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论述:革命是指自然界、思想界等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它们在人类的各个领域都有体现。
农业革命使得人类能够摆脱食物匮乏的境况,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由此促成了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这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质变;商业革命使得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许多新型的商业组织和商业形式出现,改变了商业的面貌,这是人类商业组织形式的质变;科学革命在人类理性的指导下对自然界进行探索,拓展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边界,使人们从相信上帝到相信科学,这是人类对外界探索方式的质变;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的质变。
因此,革命发生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请考生在第28、29两道历史题中选择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每题15分)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背景:①币制繁多(或混乱)②发行机关多元化(或不统一)③流通范围的区域化 ④近代银本位制的流行 ⑤1929年大危机的影响 ⑥民国时期白银通货不足⑦国民政府巩固统一的需要(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
【解析】据材料“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近代以来中国呈现货币种类繁多,发行机关多元化,流通范围的区域化”可知近代银本位制的流行、币制繁多、发行机关多元化、流行范围区域化;结合20世纪20、30年代的国内国际背景可知,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刚成立,再加上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白银外流,可知1929年大危机的影响;民国时期白银通货不足;国民政府巩固统一的需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9分)
【答案】积极:①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稳定了中国的金融秩序 ④有利经济的发展 ⑤为之后的货币改革提供了借鉴(每点3分,任意2点即可,共6分)
局限:①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货币秩序 ②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③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每点3分,任意1点即可,共3分)
【解析】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积极方面:据材料“以中央造币厂为唯一的造币机构,其他各省的所有造币厂都必须废止”可知统一造币,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结合中国币制改革的内容可知,这么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中国金融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之后货币改革提供了借鉴;
消极方面:结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背景可知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货币秩序,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知政府控制货币的生产,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贡献:领导和组织农民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参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进行边区金融和税收改革,促进边区经济发展,打破日、伪、顽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出任人民银行行长,为人民币的发行以及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多次出访亚非拉地区,推动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据材料“多次组织领导太和等县的农民运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结合所学得出领导和组织农民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据材料“南汉宸参加中共代表团,反复向杨虎城宣传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结合所学得出参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据材料“主持发行边区货币……草拟各项税务政策与粮食征收章程……边区度过了难关”结合所学得出进行边区金融和税收改革,促进边区经济发展,打破日、伪、顽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据材料“1948年12月南汉宸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基本上实现了全国金融步调的一体化”结合所学得出出任人民银行行长,为人民币的发行以及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据材料“南汉宸率中国代表团多次出访亚、非、拉各国……增强了同亚、非、拉人民的友谊”结合所学得出多次出访亚非拉地区,推动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南汉宸为革命和建设做出贡献的主要因素。(6分)
【答案】主要因素: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南汉宸个人的为革命与建设的献身精神。(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土地革命时期是阶级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是民族矛盾,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南汉宸为革命做出贡献;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党和政府的外交原则”结合所学得出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材料中无论是领导和组织农民运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都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此外,结合所学可知,南汉宸个人出众能力和为革命与建设的献身精神也是重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