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24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卷(三)
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D B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C C A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宋太祖......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五代会要》......关于五代的史籍”可知,宋朝的史书注重撰写唐末五代以来的历史,这说明宋朝以史为鉴,注重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故选B项;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是重用文臣节制武臣,史书的撰写无法体现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排除A项;通过对前代教训的吸取,可以很好的服务现实需要,并不会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排除C项;南宋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北宋时期程朱理学尚未完全形成,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表格中宋与少数民族多次和议,且每次都会送出大量岁币,说明宋代与少数民族战争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有一定关系,故选A项;材料表格的现象是宋朝向少数民族政权缴纳岁币,与内部改革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强干弱枝是指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利的方针,是对内政策,而材料现象是对外表现,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宋代并未放弃战争手段解决边患,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可知,辽朝中京城的城市布局明显跟中原政权城市布局比较相似,这说明辽的统治者学习并认同中原文化,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辽朝虽然受汉化影响,但依然保留本民族特点,如“四时捺钵”制,排除A项;因地制宜强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材料重点突出的是辽中京与中原都城的相似之处,排除B项;辽代“文化二元性”指辽政权既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融合了汉族的文化特色,、材料只反映了辽对中原王朝的学习,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元朝“中国”的疆域、人民、文化都在不断的丰富拓展,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故选D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多元一体格局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排除B项;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信息,以偏概全,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秧马的使用可以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戽斗则便于田地中的灌溉与排水,因此这两种工具的使用推动了稻作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秧马的使用可以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极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古代农民通过改进种植方法、多种经营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图片中是生产工具的进步的作用,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和商人“榜下捉婿”,而“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既折射出宋朝人独特的择偶观,也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能互为姻亲,故选B项;宋代婚姻观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商人地位有所提升,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改变,所以商人的社会地位没有显著提升,排除A项;门第族望依然对婚姻有影响,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婚姻观的变化,未涉及科举改革,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南宋的学者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启蒙教材中,起到到普及儒学、教化时人的作用,体现了儒学教育的世俗化,故选D项;根据图示内容无法体现政府的作用,材料只有学者的作用,排除A项;图示内容仅体现了儒家教育的普及和世俗化,不能体现思辨,排除B项;宋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重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材料提及王祯认为“今之为农者”不考虑久远,“侈费妄用,以快一时之适”“一遇小歉,则举贷出息于兼并之家”可知,王祯认为农民应该综合、长远考虑,丰年时考虑凶年的应对办法,故选B项;“加强社会优抚”不合题意,社会优抚是政府行为,且优抚对象非全体民众,只有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排除A项;“禁止”不合题意,王祯只是提出农民借贷利息高而已,排除C项;“减轻赋税”不合逻辑,减轻赋税是政府的行为,而材料提及的是王祯对农民忠告,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官府每举一事,必称旧例。例之所有,虽觉其不宜,不得辄改;例之所无,虽知其便,不得轻开。此法守之所循,而事;材料未涉及“内阁职权下移”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力失衡”,而是强调“官府因循守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被削弱,即“中央集权削弱”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可知,郑和船队“海外代购”金锭,来源于西洋,这印证了明代中国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近代历史学中的东、西方概念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不完全等同于地理方位上的东、西方概念。西洋并非指欧美西方,大体指文莱以西的中国南海及北印度洋等部分区域,郑和船队没有到达欧美所在的大西洋,不存在东、西之间的跨洋贸易,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并不意味明朝废除了海禁,此后依然反反复复,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最早在汉武帝时期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明朝中后期,面对财政困难,为解决边患,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C项正确;A项是明朝初年的举措,明朝中后期国力有限,不能在北边维持大量军队,排除A项;日升昌票号是晋商设立的,而非政府,排除B项;会馆是私人设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忘祖国,不顾路遥山阻,不断派人向明、清朝廷奉表入贡,在噶尔丹叛乱时,出兵协助清军阻击叛军,体现了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叛乱失道寡助,土尔扈特部的国家认同坚定明确,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乾隆年间设置了伊犁将军,与材料内容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潘允端亲自参与管理和发放工资,”可分析出可见主要是雇佣关系,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近代开始,排除A项;农业的多种经营方式结合并不等于生态农业,材料并未体现对生态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所述潘允端亲自参与管理和发放工资,可见主要是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思想领域变化相关知识点,通过材料并结合教材,认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和主张,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影响,从而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从材料分析得出,李贽主张人应该有正当私欲,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顺其自然、尊重个性,彰显了人文自由精神,故C项正确。李贽的主张是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物,A项错误;材料的主题是人性及其发展,与君主专制无关,冲击了理学思想,B、C两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时期。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增长曲线”可知,11——12世纪之间,是中国的北宋时期,北宋的沈括撰写了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C项正确;《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544年,与材料中①处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四大发明在12——15世纪陆续传入欧洲,与材料中②处时间不符,排除B项;17世纪时,西学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从而达到教化百姓和稳定基层社会的目的,故A项正确。泯灭个人正当私欲与强调礼法结合并举是一种手段或方法,并非目的,故B、C两项错误;D项仅体现法律,未有礼义教化,也不能体现目的,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52分)
17.(12分)
【参考答案】
示例1:哲学思想(角度,2分)
史实与特质:
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史实,2分)彰显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特质,2分)(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和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得分)
理解与阐释:
从分析形成原因角度作答:如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从阐释历史影响角度作答:如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从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示例2:日常生活(角度,2分)
史实与特质:
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宋瓷)(史实,2分),市井风情浓厚,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美)。(特质,2分)(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得分。)
理解与阐释:
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质量。(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示例三:文学艺术(角度,2分)
史实与特质:
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史实,2分),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特质,2分)(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得分。)
理解与阐释:
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任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2分)
【答案解析】
首先选角度,据材料“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可知,宋韵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考生可选择任一自己熟悉的角度分析作答。其次结合角度选史实,史实要正确,且契合所选角度。第三,从原因、影响等多维度正确地阐述自己的理解。最后,从整个宋韵文化的角度总结提升。
示例1:哲学思想。
史实与特质: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彰显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和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角度作答:如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
从阐释历史影响角度作答:如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
从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2:日常生活。
史实与特质: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宋瓷)(史实),市井风情浓厚,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美)。(特质)(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
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质量。
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三:文学艺术。
史实与特质: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史实),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特质)(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
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
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8.(14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与里甲制度相结合;实行严格的户别分类;注重人口和财产的登记及其信息变更。(1点2分,2点4分,共4分。)影响: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维护社会结构稳定,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有利于保障赋役征发和政府财政收入;限制了民众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1点2分,2点4分,共4分。)
(2)变化:从五年一编审到永停编审。(2分)制度因素:赋税制度的调整,摊丁入亩(或彻底废除人头税);已有严密的保甲制度。(4分)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明代的黄册以里甲为单位编造”得出与里甲制度相结合;据材料一“它先标明户别,如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等等,户别一般不能更改”得出实行严格的户别分类;据材料一“每户的人口、田粮……田产的情况”得出注重人口和财产的登记及其信息变更。第二小问影响,积极:据材料一“明代的黄册以里甲为单位编造……更改”结合所学得出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维护社会结构稳定,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据材料一“登记土地、房屋、牛具等财产情况……现有人口、田产的情况”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保障赋役征发和政府财政收入;
消极:结合所学得出限制了民众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仍五岁一编审”“停编审造册”结合所学得出从五年一编审到永停编审。第二小问制度因素,据材料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结合所学得出赋税制度的调整,摊丁入亩(或彻底废除人头税);据材料二“编审五年一举,虽意在清户口,不如保甲更为详密”结合所学得出已有严密的保甲制度。
19.(14分)
【参考答案】
(1)特点:种植广泛,产量大;由民间商人进行省内销售及长途贩运;服务政府西北边防和民族政策需要。(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酌情计分)
(2)变化:销售范围:逐渐打开欧美市场;销售数量先增后减;销售种类以绿茶、黑茶为主到红茶为主;在西北市场地位变化:湘茶在西北衰落转而到近代重新占据市场一席之地。(每点2分,计8分)
【答案解析】
(1)据材料一“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得出种植广泛,产量大;据材料一“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得出由民间商人进行省内销售及长途贩运;据材料一“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得出服务政府西北边防和民族政策需要。
(2)据材料二“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得出销售范围:逐渐打开欧美市场;据材料二“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得出销售数量先增后减;据材料二“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得出销售种类以绿茶、黑茶为主到红茶为主;据材料二“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得出在西北市场地位变化:湘茶在西北衰落转而到近代重新占据市场一席之地。
20.(12分)
【参考答案】
“变”的是中央对西南边疆土司的管理不断加强。土司在设立之初,自治权很大,缺少监督节制,后来逐渐受制于中央机构,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成为朝廷的官员。
中央王朝国力的增强;边疆地区对内地交流的增强;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增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治理,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不变”的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治理理念。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社会习俗,设立土司制度;抓住时机,进行改土归流的同时,又允许部分流官世袭。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因素,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理理念。这种理念蕴含中华民族解决统一多民族国家有效治理的政治智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答案解析】
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 变:首先根据材料宋元时期“土官有罪,罚而不废”,“以其官为宣慰,而不别设节制之官”,再到明清时期“土知府安鳌有罪,伏诛……改流官知府”“明初(土府、土州、土县)皆隶吏部(统于吏部)”,“康熙雍正年间,川楚滇桂各省迭议改土归流”等可以得出随着宋元明清朝代的更替,中央对西南边疆土司的管理不断加强。土司在设立之初,自治权很大,缺少监督节制,后来逐渐受制于中央机构,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成为朝廷的官员。然后结合所学阐述“加强管理”的原因和作用,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等方面展开作答即可。不变:根据材料“凡改土归流,土司倾心向化,率属内附,由督抚疏请改隶民籍者,授以守备或千总、把总之职,准其世袭。”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不变”的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治理理念。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社会习俗,设立土司制度;抓住时机,进行改土归流的同时,又允许部分流官世袭。然后结合所学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因素,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等方面阐述中央政府采取“因俗而治”政策的原因。最后可以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边疆开发、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阐述“因俗而治”的作用。
1南昌市2024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卷(三)
中国古代史部分(宋元—明清)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
1.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宋初的上述做法( )
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
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D.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
2. 表1 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和议表
和议名称 两国关系 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 宋称辽主为弟 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 夏受封为夏国主 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 宋向金称臣 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 宋称金主为叔 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 宋称金主为伯 60万
导致表1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 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 D.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3.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研究表明,辽中京城(如图1)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 )
图1 辽中京遗址平面图
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 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
C.反映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
4.元朝人认为:“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这反映了元朝( )
A.民族矛盾的缓和 B.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兴起
C.文化的兼收并蓄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据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如图2、图3。图2、图3两种农具的使用( )
图2 戽斗图 图3 秧马图
A.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
6.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这反映了当时 ( )
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
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 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 …… 进以礼,退以义,不声色,不货利。
C.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 D.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
7.图4为南宋学者陈淳编写的蒙学教材《启蒙初诵》(节选)这反映了当时( )
图4 《启蒙初诵》(节选)
A.政府主导蒙学教育 B.蒙学教材注重思辨
C.伦理道德得到重塑 D.儒学教育的世俗化
8.元代王祯说:“今之为农者,见小近而不虑久远,一年丰稳,沛然自足,侈费妄用,以快一时之适,所收谷粟,耗竭无余,一遇小歉,则举贷出息于兼并之家,秋成倍称而偿之,岁以为常,不能振拔。其间有收刈甫毕,无以糊口者,其能给终岁之用乎”。由此可见,王祯主张( )
A.加强社会优抚 B.节用济凶 C.禁止民间借贷 D.减轻赋税
9.明代张萱在《西园闻见录》中记载,州县“官府每举一事,必称旧例。例之所有,虽觉其不宜,不得辄改;例之所无,虽知其便,不得轻开。此法守之所循,而事机之所滞也”。这反映出明代( )
A.官吏因循守旧影响行政效率 B.内阁职权下移妨碍行政事务
C.政治体制僵化导致权力失衡 D.中央集权削弱制约社会治理
10.2010年,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郑和船队“海外代购”金锭(如图5),其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这枚金锭是( )
图5 “海外代购”金锭
A.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 B.明朝废除海禁政策的见证
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表 D.世界区域文明交流的产物
11.明嘉靖年间,蒙古各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满足于朝贡马市贸易,强烈要求更大规模的、包括民间贸易和生产资料交换在内的互市贸易,不惜大兵压境。明廷连年抗战,兵费浩繁,财政匮乏,不得不考虑蒙古的要求。为此,明政府( )
A.在长城沿线设置重镇,派驻重兵 B.设立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
C.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 D.设立会馆以供商人停宿、储运
12.明朝末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准噶尔贵族的压迫,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但他们不忘祖国,不断派人向明、清朝廷奉表入贡。在噶尔丹叛乱时,出兵协助清军阻击叛军,得到康熙帝奖赏。清朝也派官员长途跋涉探望土尔扈特部。这表明( )
①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叛乱失道寡助 ②土尔扈特部的国家认同坚定明确
③伊犁将军的设置加强了边疆管辖 ④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
C.农业经营方式革新 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
14.李贽道:“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这一主张( )
A.反映了小农经济繁荣 B.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彰显了人文自由精神 D.强化了理学思想地位
15.下列关于图6曲线解释正确的是( )
图6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增长曲线
A.①出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
B.②四大发明的外传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③出现包含当时许多科技成果的《梦溪笔谈》
D.④西学的传入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16.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百姓。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上述做法旨在( )
A.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B.泯灭个人正当私欲
C.强调礼法结合并举 D.树立法律绝对权威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52分)
17.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12分)(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18.人口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国家治理的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明代的黄册以里甲为单位编造,它先标明户别,如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等等,户别一般不能更改;再登记各户人口情况;然后登记土地、房屋、牛具等财产情况。每户的人口、田粮,都以“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项列明,号称“四柱”。“旧管”,是指原来造册时的情况;“开除”,是指在上次登记后,人口死亡、田产减少情况;“新收”,则指人口、田产增加情况;“实在”是“开除”与“新收”相抵之后,现有人口、田产的情况。
——摘编自王洪源《管理臣民的户籍制度》
材料二
表2 康乾时期户籍编审情况表(部分)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廷议:“(康熙)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
雍正四年 (1726年) 直隶总督李绂《改编审行保甲》一疏略云:“编审五年一举,虽意在清户口,不如保甲更为详密。既可稽察游民,且不必另查户口。请自后严饬编排人丁。”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整理自《清史稿·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黄册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乾时期户籍编审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西北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酥酪,不喝茶就会生病。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湖南产茶的地区也逐渐扩大。
——改编自李采娇《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叶史研究》
材料二
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因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手整顿西北茶务。于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大量运销湘茶。自此,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商民适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
——摘编自伍新福等《湖南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时期湖南茶叶产销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湖南茶叶销售变化。(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表3 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史料 出处
诸内郡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 宋濂等《元史·刑法志》
(元)或即以其官为宣慰,而不别设节制之官。 王圻《续文献通考》
弘治八年(1495年),土知府安鳌有罪,伏诛……改流官知府。 张廷玉等《明史》
明初(土府、土州、土县)皆隶吏部(统于吏部) 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统于兵部)。 毛奇龄《蛮司志·序》
康熙雍正年间,川楚滇桂各省迭议改土归流。如湖北之施南,湖南之永顺,四川之宁远,广西之泗城,云南之东川,贵州之古州、威宁等府厅州县先后建置,渐成内地。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凡改土归流,土司倾心向化,率属内附,由督抚疏请改隶民籍者,授以守备或千总、把总之职,准其世袭。 《大清会典》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治理的“变与不变”。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三)中国古代史部分(宋元—明清)(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