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西专版历史高考总复习
单元目标检测卷十二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列强( )
A.商业竞争激烈
B.瓜分世界的争斗
C.扩军备战的结果
D.制造萨拉热窝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3.1928年,美国总统在竞选演说中宣称,“只要让我们继续执行过去8年的政策……很快将看到贫穷从这个国家消失的日子”。这反映当时美国( )
A.经济发展正常有序
B.两党竞争异常激烈
C.对社会发展缺乏理性判断
D.国家干预推动了经济发展
4.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乡间的广大人民阶层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B.暴力革命成为俄国社会的共识
C.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5.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事记(节选)。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
年份 事件
1922年 苏德签订条约,同意外交正常化
1925年 国际联盟对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决
1925年 德、比、法、意、英签订条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
1928年 英法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A.地区冲突的加剧
B.德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维护和平的尝试
D.国际组织作用的加强
6.(2023河北省级联测七)1918年7月到1921年1月的两年半时间内,苏俄币值的发行量增加25倍以上,而同期国家能够投放市场的商品,以棉布和食糖为例,1920年还不到1913年的7%。这体现出(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指令性计划经济缺陷显现
C.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迫切性
D.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必要性
7.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8.列宁曾指出,新经济政策不仅没有结束阶级与阶级斗争,反而使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加强,只要资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内被推翻后还在国际范围内用十倍的力量加紧向社会主义进攻,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
A.遭到西方列强武装干涉
B.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目标
C.严守无产阶级专政根基
D.与马克思的构想相背离
9.苏联政府于1930年提出了整顿、巩固和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明文规定,反对歪曲党的路线的行为,禁止采用强迫手段实行集体化,禁止将农民住宅、奶牛、猪、羊等收归国有,恢复农贸市场等。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
A.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继续
B.有利于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C.实现了苏联经济的均衡发展
D.建立了社会主义农业制度
10.1938年9月,三个普通的英国人罗斯利、金柏和兰塞姆倡议并发起成立了“联邦协会”。他们认为,国际联盟无法在其成员国之间达成协议,即使达成也无力执行,因此英国需要一个欧洲大陆的联邦并在其中居重要地位。他们的这一行动 ( )
A.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目的是防止战争和维护和平
C.代表英国政府的负责态度
D.是面对经济危机的应急反应
11.苏联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239亿卢布,占国家全部预算支出的19.9%,相当于工业拨款的一半以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已达1 078亿卢布,1937年这项投资占国家预算支出的比重提高到了29.1%,已经超过了工业的预算拨款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
A.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国
B.落实经济与文化同时并举的方针
C.加紧培养工业化急需的各类人才
D.大力宣传苏联发展模式的优越性
12.1941年9月,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以决定全局的胜利。”推动美国“进去做最后的一着”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
B.法西斯侵略触犯美国国家利益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
13.(2023重庆三模)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年2月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这一战略,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这主要是由于( )
A.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
B.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
C.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
D.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这表明( )
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
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
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
15.(2023山东潍坊四县5月模拟)1955年,西德在众说纷纭中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得以重新武装军备,军人形象再度成为西德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人们对再军备并不持肯定态度,根据当年的调查显示,约有75%的民众反对再军备,大众发起示威游行,军备问题一时之间成为舆论焦点。这主要是由于( )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战后世界和平思潮的广泛传播
C.德国分裂引起西德人民的反对
D.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西德人民的痛苦记忆
16.下图为某文件序言的节选,该文件最有可能是( )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
·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
·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宪章》
D.《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大大出乎各交战国政府的预料,它不是一次短暂的战争,正如布罗赫所预料的,由于文明的进步和工业的潜力,战争已变得持久和具有整体性了,战场上的决斗,变成了工厂、技术和资源的较量,军队的重要性退到了第二位。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战场上第一次出现了坦克、航空母舰,飞机也第一次全面投入战争。正是因为这些新式武器的使用及其所提供的经验,在20世纪20—30年代才出现了“空军制胜论”“闪击战”等理论,这些理论被不同程度地运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
材料二 战争的持久、野蛮,人员和物质财富方面所遭受的重大损失,使人们大感惊异,彻底打破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乐观情绪,西方进入了一个不肯定的时代,其前途和命运“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思考和焦虑的问题”。战争使德意志帝国被摧毁;奥匈帝国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俄罗斯帝国寿终正寝,新的社会制度正在进行试验;英国的鲜血已流干;法国躺在手术台上。参战的重要国家中,只有美国和日本,不仅势力没有削弱,相反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熊伟民《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千克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千克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千克,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编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4分)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10分)
19.20世纪前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 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月、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 1922年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 纳粹攫取德国政权
1936年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8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因素。(7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7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表示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残暴的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绝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
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第三分册》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史料价值。(12分)
单元目标检测卷十二
1.B 题干材料“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体现的是列强对世界殖民地的瓜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故选B项。
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东亚地区的势力,日本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它们殖民地的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实力。题干材料中日本的声明和演说只是为了掩盖其参战意图,故选B项。
3.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在这之前美国经济发展潜藏了种种危机,而1928年,美国总统竞选时仍主张继续执行过去的政策即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但这样的方式却引发了经济危机,可见当时美国对社会发展缺乏理性判断,故选C项;当时人们通过投机、贷款的方式发展经济,所以美国经济是虚假的繁荣而不是正常有序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美国总统的竞选词,没有体现两党竞争,排除B项;国家干预是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开始实施的经济政策,而1928年美国还在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4.D 题干材料“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表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故D项正确。
5.C 根据题干表格中苏德外交正常化、裁决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的纠纷、保证德比与德法边界不受侵犯和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等关键信息,可知当时欧洲进行了维护和平的尝试,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是对题干表格信息的片面解读,故排除。
6.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18—1921年,苏俄货币发行量快速增加,而物品匮乏,物价飞涨,经济困难,这体现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A项;指令性计划经济出现于斯大林统治时期,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C项,排除;题干材料仅是述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不能据此推断出此时苏俄应该实行固定粮食税,排除D项。
7.C 题干材料“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说明在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这说明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故C项正确;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B、D两项,排除。
8.C 根据材料“只要资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内被推翻后还在国际范围内用十倍的力量加紧向社会主义进攻,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可知列宁意识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是必须的,表明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要严守无产阶级专政的根基和底线,故选C项;材料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见解,并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遭到了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且新经济政策是在结束了西方列强武装干涉的基础上实施的,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阶级斗争,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到的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马克思主义的构想并未背离,都是要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排除D项。
9.B 1928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经济政策的苏联模式,排除A项;“实现了苏联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两项;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使得苏联社会矛盾一度急速激化,所以苏联政府在1930年提出了整顿、巩固和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故选B项。
10.B 题干材料中的“联邦协会”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人们对国际联盟的失望,对战争即将到来的恐慌和戒备,以及对维持和平的渴望,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联邦协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英国民间发起的组织,并不代表英国政府,C项错误;A、D两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均排除。
11.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大力推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目的是以科技发展推动工业化建设,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故选C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的重点是推动重工业发展,建设工业强国,而不是文化强国,排除A项;苏联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故“落实经济与文化同时并举的方针”说法错误,排除B项;苏联发展文化事业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和宣传苏联模式的优越性无关,排除D项。
12.B 题干材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反映出美国主张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促使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法西斯的侵略触犯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发生于1941年12月,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客观原因,且其发生在1942年,排除C项;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3.B 根据题干材料“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这一战略,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并未转移其战略重心,这是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大大减轻了美国等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压力,故选B项;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排除A项;美国没有转移战略重心并不是因为日本战略重心在中国敌后战场,而是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军,排除C项;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并没有减轻,D项说法错误,排除。
14.C 根据题干材料“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可知美苏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因此没有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制度,故B项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15.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西德加入北约之后,大多数民众“反对再军备”,还发动“示威游行”以反对再军备,据此可知民众的做法是担心西德再军备之后的军国主义复活,以免再次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该事件体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西德人民的痛苦记忆非常深刻,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6.C 题干材料“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说明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条约与国际法”说明是联合国宗旨,故C项正确。
17.参考答案 (1)特点:战争具有持久性和整体性;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战争;战争更注重综合国力的较量;各类型战争同时出现。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自然科学的进步;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影响:新的军事理论被运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战争造成巨大灾难;造成西方陷入战后焦虑;战争改变了欧洲版图;战争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力量格局发生变化。
18.参考答案 (1)关系:真伪史料都有史料价值;伪史料经过考证作者的动机及时代也能成为真史料;史料的真伪不是绝对的。
(2)示例
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因此,材料二所述显然不符合事实。材料二内容经斯大林亲自修订,其目的在于推进农业集体化政策,带有明显的政治宣传的特点。斯大林亲自修订党史教材,夸大农业集体化的效果,反映出当时苏联急于推进农业集体化,为工业生产积累资金的事实,也反映了斯大林极力维护自身权威的事实,因此材料二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9.参考答案 (1)因素:工业实力强大的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西欧各参战国遭受大流感的沉重打击,影响战争进程。
(2)政治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发矛盾;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矛盾尖锐。经济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政治前提:1942年初,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20.参考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共同发表的重要文件《开罗宣言》 罗斯福、蒋介石、丘吉尔是开罗会议的亲历者,其签订的《开罗宣言》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续表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内容 反映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 可用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罗宣言》得到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一致同意,具有法定性,其不仅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力佐证,而且是确认台湾属于中国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历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等,反映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可用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
三国之宗旨、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等,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协作 可用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广西专版历史高考总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12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