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西专版历史高考总复习
考点规范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 )
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
C.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
2.(2023广东江门调研)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并修建潇贺古道以及入今南雄市、连州市、贺州市和全州县的4条岭南山路。这一举措( )
A.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
D.表明国家主权意识形成
3.秦权、秦量分别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其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在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也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其上刻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颁布律令维护长治久安
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的税收收入与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
A.职权细化,权力较大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5.下面是四川省彭州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迎谒图》。画面右侧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驱。左侧三人是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椎髻者,持笏跪拜。据此可以研究汉代 ( )
A.礼乐制度的实施范围
B.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
C.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
D.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
6.西汉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用。该建议的高明之处在于( )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有利于削弱宰相权力
C.彻底瓦解了地方势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坐牛车;至汉武帝初年,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仟伯(即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地区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8.汉朝主管马厩、马苑的官僚“太仆”位列九卿之中,政府明确鼓励私人养马。《汉书》记载,通过关市贸易输入的马匹数量巨大,汉景帝针对马匹输出规定“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汉朝的马政措施旨在( )
A.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
B.应对边疆危机以巩固统治
C.密切内地与边疆商业往来
D.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9.(2023山东济宁三模)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
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
10.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意在( )
A.发展优化儒家思想体系
B.化解人事与天道的矛盾
C.借鉴道家、阴阳家的优势
D.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11.汉武帝时期,汉赋不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说明,当时汉赋( )
A.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B.旨在宣扬儒家民本思想
C.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D.实现了各种文体的结合
12.下图是南阳汉画像石《投壶》(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其规则是投入壶者为赢,未入者为输,输者罚酒。该画像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描绘投壶游戏的实物,为研究汉代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无愧为石刻艺术中的瑰宝。该画像石反映了( )
A.时代特征影响绘画特色
B.古代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C.艺术创作源于丰富想象
D.史料价值与艺术审美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摘编自《中西文化概述》等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
——据《史记》等整理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怎样的发展趋势 其原因是什么
(2)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主编
《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规范练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符合战国中晚期的历史前进方向,秦国在水利建设、交通建设、机械发明等方面优于东方六国,这为兼并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秦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其讲求实用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秦国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秦国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无法直接得出秦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修建……4条岭南山路”,可知秦统一后通过迁徙民众和修筑道路的方式强化对岭南地区的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秦朝时期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排除A项;材料“并修建潇贺古道以及入今南雄市、连州市、贺州市和全州县的4条岭南山路”说明当时修建的道路只针对部分地区,无法解决整个岭南地区的交通问题,排除C项;秦朝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秦权、秦量分别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其出土地点分布极广”,可知秦朝的秦权和秦量分布广,说明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力度大,措施得力,故选C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秦权、秦量属于统一度量衡的器物,排除A项;秦朝短命而亡,并未长治久安,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属于交通方面,但材料强调秦权、秦量出土范围广,排除D项。
4.B 根据题干材料“宗庙祭祀”“宫殿警卫”“专供皇室的税收收入与官府手工业”“宫门警卫”“宫廷用马”“皇族、宗族事务”,可知九卿的主要职责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选B项。
5.C 根据题干材料“左侧三人是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椎髻者,持笏跪拜”,可知同样是迎接,五人姿态有站有跪,可见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对应的礼仪不同,等级鲜明,故选C项;《迎谒图》反映的只是一个迎接的场面,无法得知礼乐制度的实施范围,排除A项;“持笏躬身迎候”“持笏跪拜”说明他们所代表的是贵族官僚,而不是普通大众,无法体现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排除B项;根据《迎谒图》无法判断这些人是中央官吏还是地方官吏,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排除D项。
6.D 根据题干材料“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可知该建议是“推恩令”,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有利于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推恩令”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A、B两项错误;“推恩令”不能彻底瓦解地方势力,C项错误。
7.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至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故A项正确。
8.B 根据题干材料“政府明确鼓励私人养马”“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扰汉朝,且匈奴民族为游牧民族,以骑兵见长,汉朝的马政措施旨在应对边疆危机以巩固统治, 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提及政府重视耕牛、铁犁、水利等信息,排除A项;通过关市贸易输入马匹的目的是应对边疆危机,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对西域的控制,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可知这有利于通过对官员任免及婚姻条件的限制与约束,防止多地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扩大,从而遏制地方豪强的发展,故选A项;这一做法限制了多地之间的人员流动,故不利于文化融合,排除B项;“三互法”仅仅是对官员的任职地点做了限制,但没有明确限制官员具体权力,排除C项;这一做法没有明确对于官员考核和监察的具体内容,故无法得出“保障了吏治的清明”,排除D项。
10.D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新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故选D项。
11.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赋不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说明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汉赋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C项正确。
12.D 根据材料“为研究汉代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无愧为石刻艺术中的瑰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画像石在展现汉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汉代的石刻艺术,这反映出该汉代画像石史料价值与艺术审美的统一,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该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并不属于现代主义风格,排除B项;该画像石的创作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投壶而不是源于丰富的想象,排除C项。
13.参考答案 (1)发展趋势: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与加强。
(2)评价:秦朝的“焚书坑儒”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尊崇儒术措施虽也有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但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4.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的理论,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述: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进行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广西专版历史高考总复习--考点规范练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