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期第二阶段定时作业
八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土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罗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患。”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
A.清朝官员贪污腐败严重 B.清朝士兵战斗力弱
C.鸦片泛滥危及清朝统治 D.中国丧失部分主权
2.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了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图片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
A.虎门销烟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八国联军进驻紫禁城 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3.1859年,一位沙俄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地区捕鱼遭到清军的阻挠,可这个渔夫却说自己是合法的。他的理由应是( )
A.符合中俄《改订条约》的领土规定
B.符合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领土规定
C.符合中俄《瑷珲条约》的领土规定
D.符合中俄《北京条约》的领土规定
4.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它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半殖民地人民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抗争和对封建统治的质疑。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体现了不同文明的交织 B.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C.完全排斥西方先进文明 D.对社会发展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5.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政府的海军军费支出明显提升,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维持在20%以上。这说明( )
A.日本努力缩小与中国的实力差距 B.清朝财政收人远超日本
C.清廷对甲午战争拥有必胜的信心 D.日本积极谋求对外扩张
6.面对近代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血战等。这些抗争都表现了( )
A.清政府腐朽落后,不败而亡
B.清政府无力对抗西方列强
C.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强决心
D.清政府有能力捍卫国家尊严
7.义和团歌谣唱到“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歌谣的内容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的
A.原因和方式 B.方式和目的
C.原因和目的 D.过程和目的
8.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犯京津,清朝发布《对万国宣战诏书》。与此同时,南方多省督抚却与英、美等国签订《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
A.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朝使用计谋迷惑列强
C.清朝的腐朽统治已经结束
D.清朝中央集权制度动摇
9.孙中山后来反思道:“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我非常乐于看到和平解决的结局。只是那一次我轻信了元凶袁世凯,以至铸成大错。”孙中山发出这样感慨的原因是( )
A.广州起义失败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黄花岗起义失败 D.护国战争失败
10.陈独秀认为,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主张彻底摧毁封建思想文化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准备
C.要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1.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 )
A.等同于三大政策
B.注重联合工农群众和寻求外部帮助
C.是反帝反封建纲领
D.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12.“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这表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D.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13.西安事变发生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识大体、顾大局的伟大胸怀
14.“南京陷落了,但中国没有屈服,而是迁都再战。这时候中国实际上已经赢得了战争。”这意在说明( )
A.中华民族具备坚定反侵略的必胜信念
B.南京陷落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C.日本因战线过长已无力支撑长期作战
D.国民政府迁都是对侵略者的屈服
15.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长征胜利的位置是在下图中的( )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7分,第18题15分,共3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章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中山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中山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年,徐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李喜所《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反清武装起义在19世纪初期得到迅速发展。( )
B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
C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进行了多次失败的起义尝试,但他们屡败屡战。(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20世纪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4)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两项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感悟。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他在寄呈道光帝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洲志》之余,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翻译外国报刊的根本目的。这与近代中国的哪场近代化探索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这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时务报》对维新变法起着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
B《时务报》抨击顽固守旧势力,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主张。( )
(3)综合上述研究,你认为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18.道路自信源自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某校学生会组织开展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进来。
[探索之路]
材料一 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陈独秀……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1)请围绕“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这个话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革命之路]
材料二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2)“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所发生事件的标志性意义是什么?该事件留下了宝贵的“红船精神”,请列举该精神的重要体现。
材料三 人民军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3)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创新之路]
材料四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共十九大报告
(4)材料四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是指什么道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胜利之路]
材料五 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中华民族不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并促进了整个民族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
——摘编自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这个事件之后国共合作建立了什么统一战线?
(6)综上所述,你对中国革命道路有何认识?
试卷第6页,共7页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可知,吸食鸦片的人员身份广泛,损害了中国的财力、人身健康和国家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危及清朝统治,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鸦片泛滥的危害,清朝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鸦片泛滥的危害,清朝士兵战斗力弱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国丧失部分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和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项正确;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八国联军进驻紫禁城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依据题干时间“1859年”、人物、地区“沙俄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地区”,结合课本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8年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故1859年黑龙江以北是沙俄的,沙俄渔夫可以这么说,C项正确;1881年2月,中俄《改订条约》签订,与材料“1859年”不符,排除A项;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是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割占中国西北地区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排除B项;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沙俄割占的是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和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带有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在后期提出了《资政新篇》,体现了不同文明的交织,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争,排除B项;题干强调太平天国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排除C项;对社会发展没有任何进步意义的说法过于绝对,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由题干“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政府的海军军费支出明显提升,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维持在20%以上。”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谋求对外扩张,D项正确;19世纪中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努力缩小与中国的实力差距,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清朝财政收人远超日本,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甲午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灾难史、屈辱史,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奋起抗争,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9世纪七十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1894年邓世昌黄海血战,体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C项正确;材料强调这些行为体现的精神,而不是清政府腐朽落后,不败而亡,排除A项;材料强调这些行为体现的精神,“清政府无力对抗西方列强”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这些行为体现的精神,没有体现清政府有能力捍卫国家尊严,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和“……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可知,这里体现出,前者是原因,后者是方式,故A符合题意;目的是扶清灭洋,过程是从1898到1900年,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清政府与英美列强宣战的时候,南方多省督抚却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说明地方与清政府中央没有保持同步,使清政府的中央权威遭到削弱,统治根基遭到动摇,D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清朝使用计谋迷惑列强”的说法不符合题干“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排除B项;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宣告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轻信了元凶袁世凯”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B项正确;孙中山所说的辞职指的是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广州起义时,孙中山还不是临时大总统,排除A项;黄花岗起义失败时,孙中山还不是临时大总统,排除C项;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没有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李大钊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表明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材料内容“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不符,排除B项;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是共和政体,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排除C项;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内容,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符合当时革命的要求,注重联合工农群众和寻求外部帮助,因此革命性体现在三大政策中,B项正确;新三民主义不是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并不能说明其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据材料“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采取以华制华,分而治之的政策,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因此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B项正确;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属于辛亥革命的目标,排除A项;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属于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任务,排除C项;中共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西安事变爆发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不顾前嫌,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的伟大胸怀,D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并不能消除与国民党的矛盾,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1937年9月,排除B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南京陷落了,但中国没有屈服,而是迁都再战。这时候中国实际上已经赢得了战争。”,这意在说明中华民族具备坚定反侵略且必胜信念,A项正确;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日本情况,排除C项;“国民政府迁都是对侵略者的屈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从D处瑞金出发,在C处召开了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在B处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A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A项正确;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在B处会师,排除B项;在C处召开了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C项;红军长征从D处瑞金出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6.(1) 错误 未涉及 正确
(2)努力:创办革命报刊;建立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举行武装起义。(答出三点即可)
(3)特点:革命迅速发展(清政府统治迅速瓦解);革命传播范围广;革命掌权者构成复杂等。
(4)共同之处: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思想传播。作用: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出一点即可)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是异常艰难曲折的;中国民主革命取得的成就是无数革命志士不懈努力的结果等等。
【详解】(1)由题干“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中山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年,徐锡麟、秋瑾举事,不克。”“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可知,A反清武装起义在19世纪初期得到迅速发展违背了材料所表述的意思;由题干“1905年,孙中山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中国同盟会”可知,B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材料没有涉及;由题干“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中山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年,徐锡麟、秋瑾举事,不克。”“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可知,C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进行了多次失败的起义尝试,但他们屡败屡战,可以从材料中得出。
(2)努力:根据材料“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以鼓吹革命”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有创办革命报;根据材料“设光复会于上海”、“立华兴会于湖南”等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有创办革命组织;根据材料“在《民报》上阐发为‘民主义’”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有提出革命思想;根据材料“萍浏醴起义”、“惠州起义”等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有举行武装起义。
(3)特点: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体现出革命迅速发展。而先后独立的省份达十余处,体现出清政府统治瓦解迅速;革命传播范围广;革命掌权者构成复杂等。
(4)共同点:根据材料“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帝制告终,民治开始”、“推翻了中国两下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两T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下多年的封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可知其共同点为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感悟: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是异常艰难曲折的;中国民主革命取得的成就是无数革命志士不懈努力的结果等等。
17.(1)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统治。运动:洋务运动。主要原因: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变革封建制度。(“中体西用”)
(2) 正确 错误
(3)作用:介绍外来文化;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等。
【详解】(1)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活动:洋务运动。据材料一“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洲志》之余,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可知,林则徐翻译外国报纸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运动: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翻译外国报纸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这一根本目的和近代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2)①:根据材料二“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可知,《时务报》对维新变法起着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所以①正确。②:根据材料二“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可知,《时务报》抨击顽固守旧势力,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国主张,所以②错误。
(3)作用:根据材料一“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可归纳出介绍外来文化;根据材料二“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可归纳出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
18.(1)参考答案:观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
论述:第一阶段如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侧重于在经济上学习西方的技术;第二阶段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道路,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如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经历了一个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2)标志性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体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答出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3)事件: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4)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事件:五四运动。
(5)标志: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认识:中国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是中共带领全国人民摸索出的唯一正确道路等等。(答出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论述: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可总结出观点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论述为:第一阶段如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侧重于在经济上学习西方的技术;第二阶段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道路,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如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结论为: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经历了一个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并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体现: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3)事件:根据所学知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4)道路: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可知,“正确革命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事件: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5)标志:根据所学知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战线:根据所学知识,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全面成熟并取得巨大成功。
(6)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是中共带领全国人民摸索出的唯一正确道路等等。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