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材料分析题专题训练
1.材料一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摘编自《伤寒杂病论》序
材料二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渝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材料三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是史官。他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因仗义执言触怒了汉武帝,遭受“腐刑”,但他仍旧发愤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书。
(1)根据材料一可知,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写成的医学著作是哪部?他在该著作中提出了哪些医学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名医华佗在实施外科手术时使用的麻醉药剂的名称是什么?华佗是通过什么方法“晓养性之术”,实现强身健体的?
(3)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书”指的是什么?
(4)简短介绍下这部“书”的价值。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人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赛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摘编自张高陵《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张赛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史书上把张騫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这次“空前的探险”有什么重大作用?
(3)材料一中“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
(4)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建国后,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材料二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经大雅大明》原文大意:两军对垒牧野阔,周师战车亮煌煌,赤毛白腹四马壮。太师尚父名吕望,气势如同鹰飞扬。辅佐武王精谋略,纵兵伐商涤污秽,黎明尽现新气象!
材料三 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1)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凉彼武王,肆伐大商”所指的战役及其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掩卷沉思,你最想对亡国之君说什么?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具有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后“水旱 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为之‘天府 ’。
材料二:它是秦始皇时期为了防御匈奴而修筑的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 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材料三:它是秦始皇时为了解决运输困难,派人开凿的人工运河。是世界上现在存最 古老的运河之一,全长 30 余千米,在今天广西桂林兴安境内。它沟通湘江和漓江, 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的美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它 ”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是谁负责主持修建的?
(2)材料二中的“它 ”指的是哪一伟大工程?写出它的西东起止?
(3)材料三中的“它 ”指的是哪一工程?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 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要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材料三: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视,以使臣民慑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这一学派的经典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的是谁的思想?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哪一建议?
(3)材料三是哪一学派的主张,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是谁?
(4)请你谈谈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所示
图1 图2
(1)请分别说出材料中图1和图2的房屋名称。
(2)材料中图1房屋中的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图2房屋中的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7.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 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各学派在 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 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改革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君治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将材料三中“ ”处补充完整。“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这种 学术局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 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南方农耕部落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神农”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分析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 战国时期各国都掀起了改革潮流,请指出材料中反映的变法的名称。如果你是变法时期这个国家的一位农民,你怎么做才可以获得爵位与土地?
(2) 材料所反映的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3)此次变法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 上述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周王册封诸侯的对象是谁?
(2)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周代的贵族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哪几个等级?
1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闪耀着光芒。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 有-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材料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中龟甲上刻的文字的名称。此文字的发现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出自谁之口? 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他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回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思想。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 秦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示意图
材料三 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注:像盗贼一样残害天下百姓)…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注:被冤枉判了死刑的人无法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所以)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
(1)材料一称赞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秦王扫六合”有何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回答,为加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秦王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从秦朝的灭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3.王阳同学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和他一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铁制农具 图二战国铁制农具 图三战国时期牛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2)结合所学,说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归纳材料中“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并说明“商君”的改革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4.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西周制度的创新
材料二:
◆秦朝制度的建设
材料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经历了哪两种政治制度的更替?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的制度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在全国推行了什么制度?
15.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地方的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实施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
材料二:公元前209年他们走到大泽乡,两位头领号召大家说,我们因雨误期,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去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秦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秦朝的刑法残酷,人民动不动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
(1)结合材料一,指出秦朝实施了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
(2)材料二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平百越以后增至四十余郡,郡县制在全国推行。为进一步消除兵患,李斯向始皇帝进言:“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与此同时,为了巩固郡县制,秦朝一直推行移民政策,不断充实新设立的郡县人口,促进生产。秦始皇曾颁布“出其人”的政策,即迁移当地居民,由其他地区的人口移民此地。通过移民措施,政府推行郡县制的社会阻力大减。
——摘编自《罗马行省制与秦汉郡县制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秦朝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样,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的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
——摘编自《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的时间。并归纳郡县制在秦朝得以不断巩固的政策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实行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从国家治理与创新角度你能得出哪一结论?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古时期,人们居住在洞穴,生活在荒野,后世的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方式,上有屋顶,下有四壁,以躲避风雨。
——《周易》
材料二: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这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为圆形,一部分深入地下,多用木头作柱子,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这一带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人类的居住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半坡原始居民种植什么农作物?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什么农作物?
(4)由材料二、三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民要术》的完成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即北魏统一后,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的民族交融,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才有了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必要。
——据有关通史著作整理
材料二:惇魏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出现了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江南开发,以及区域性政权的并立、竞争等客观上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因而文化成就斐然。
——据有关通史著作整理
综合两则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发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伤寒杂病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2)麻沸散。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
(3)司马迁。《史记》。
(4)①史学价值:体例完备,史料翔实,观点进步,力求实事求是,其开创的纪传体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言之有理即可)②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2.【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作用: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时间:公元前60年。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再返回中原。
原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答案】(1)原因:商汤勤政爱民;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
(2)战役:牧野之战。结果:商朝灭亡。
(3)共同原因: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民心;
暴政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等等。
4.【答案】(1)都江堰 李冰
(2)秦长城(长城或万里长城)临洮 辽东
(3)灵渠
(4)我国劳动人民具有创新精神或者这些伟大工程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等合理即可。
5.【答案】(1)道家 《道德经》
(2)孔子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法家 韩非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答案】(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
(2)粟;水稻
(3)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等
7.【答案】(1)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
(2)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 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是社会的 大动荡时期
8.【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举例: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教人们交换物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替人类尝遍百草,让人类的生命摆脱疾病的威胁。
(3)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存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9.【答案】(1)名称:商鞅变法。做法:当兵立战功。
(2)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使秦国国富兵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0.【答案】(1)制度:分封制。对象:王室宗亲、功臣等。
(2)为巩固对全国的管理,维护统治,实行了分封制。
(3)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11.【答案】(1)名称:甲骨文; 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人物:孔子。 核心思想:“仁”。 教育贡献: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思想: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学派: 道家学派
根据材料四,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对待: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2.【答案】(1)历史事件: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3)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军功。作用是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兼并战争(社会动荡);制度变革
14.【答案】(1)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度
15.【答案】(1)废分封,行郡县。
(2)陈胜、吴广起义。
意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掀起了反抗秦朝的序幕)
(3)原因:秦朝实行暴政。
启发:国家治理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16.【答案】(1)时间:公元前221年。
政策原因:移民政策的推行(“出其人”政策的颁布)。
(2)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秦朝的统治;③促进了民族交融;等等。
(3)国家治理需要制度创新(或政治制度的变革有利于国家建设)。
17.【答案】(1)变化:由穴居不固定变房屋定居。
(2)半地穴式房屋;图片二;粟。
(3)干栏式房屋;图片一;水稻。
(4)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18.【答案】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提供 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北方各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科技文化 成就的取得提供了巨大活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奠定了经济基础。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材料分析题专题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