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49: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附答案)

专题复习49: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欧洲)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C.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社会保留了农奴制
2.位于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议会(后改为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道:“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体现出墨西哥(  )
A.对殖民罪恶的深度痛恨 B.对文化包容的不懈追求
C.对印第安文明的高度赞扬 D.对文明交融的理性反思
3.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 B.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
C.海外华工利益得到全面保障 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4.当前在美国社会颇受关注的移民收紧趋势,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多样性快速发育,政府及社会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这一趋势表明美国(  )
A.移民中亚洲人和拉美人最多 B.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利己性
C.政府对移民的控制有所放松 D.移民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
5.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6.印欧人形成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后形成了赫梯人等,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 B.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
C.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D.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
7.汉唐以来,大规模的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8.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说,希腊人原来没有文字,是腓尼基人把文字带给他们的。这说明腓尼基文字(  )
A.属于象形文字 B.推动了希腊文明发展
C.是殖民扩张的产物 D.发展了楔形文字
9.“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埃及的军事实力不断削弱,来自小亚细亚的   攻占了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甚至突入巴勒斯坦,成为埃及对外扩张的最主要障碍。”横线处应是(  )
A.阿拉伯帝国     B.波斯帝国
C.赫梯帝国 D.日本
10.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据此可以推知(  )
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
C.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 D.与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相关
11.下面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序号①代表枪支、手工制品等,那么序号②、③可能包括(  )
A.黑人奴隶、黄金     B.黑人奴隶、枪支
C.黄金、枪支 D.烟草、丝绸
1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约有1 500万到2 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地区。这股移民潮(  )
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 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
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地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A.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高素质人才成为移民主力
C.难民等非法移民是移民主体 D.造成了移民国经济的动荡
14.在波斯帝国对外征服的过程中,波斯人认为米底人的衣服漂亮,就穿米底人样式的衣服。他们看到埃及的铠甲坚固优良,作战时又穿埃及的铠甲。只要他们认为是美好的事情,就立刻把它拿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反映出(  )
A.古代文明彻底打破了地域局限性 B.波斯人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
C.波斯的强盛根源于吸收外来文化 D.波斯人不注重保持文化传统
15.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下列与之有关的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美洲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中华文明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一些宗教颂诗开始被收编成集,结果编成了《梨俱吠陀》,此后,以雅利安文明为代表的印度古典文明就被称为“吠陀文明”。考古遗迹表明,在相当多的方面,早先的印度河文明要比雅利安文明优越许多。雅利安人利用军事优势击败了印度河原来的文明,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那些原有的居民,一部分以“首陀罗”这一最低种姓的资格被吸收入雅利安人社会,一部分则撤退到雅利安人暂时未到达的地区。
——摘编自丁弘《历史上的大迁徙》
史料二: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2世纪开始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376年,日耳曼人当中的东哥特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请求许可他们成为帝国的臣民,并许诺提供赋税和军队。戏剧性的是,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英]诺曼 戴维斯《欧洲史》等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印度河原来的文明相比,早期雅利安文明在形成中有怎样的特征。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耳曼人迁徙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湾登陆时,澳洲的原住民有30万人,有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居民通常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原住民人口骤减,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张秋生《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史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记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逐渐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等《美国华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及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材料“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表明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是两种文明交融的产物,故B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与农奴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可知,墨西哥对于美洲本土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的并存持承认现状、理性对待的态度,体现了墨西哥对文明交融的理性反思,故选D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可知,清政府尝试通过近代外交手段来维护华工的利益,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工对开发美洲的贡献,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规模移民给美国带来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美国全面收紧移民政策,这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务实性和利己性,故B项正确;材料仅提及1965年移民法实施后亚洲和拉丁美洲人口大规模移民美国,但不能得出美国移民中亚洲人和拉美人最多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收紧移民政策,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A 解析:根据材料“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可知,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小说中表达的主张是以使用民族语言为荣,以使用宗主国的语言为耻,这体现了阿契贝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了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故A项正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情绪,并不是在批判殖民经济霸权和对大国政治对抗不满,排除B、D两项;材料与国家开放无关,排除C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印欧人迁徙到印度、巴尔干半岛、西亚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故选A项。
7.B 解析:经历了明清易代的战乱后,四川地区人口剧减,为了利用四川优渥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政策,鼓励湖广地区的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说明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故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移至南方,此后南方一直保有经济优势,排除A项; 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集权制度影响移民走向,但“决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
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有利于希腊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故选B项。
9.C 解析: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C项正确。
10.A 解析:16世纪正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时期,西欧殖民者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残酷剥削来积累财富,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故A项正确。
11.A 解析:欧洲殖民者到达非洲后,用枪支、手工制品等物品交换被掳掠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直航美洲,商船到达美洲后,用掳掠的黑人奴隶换取黄金、烟草等,再运回欧洲,故A项正确。
12.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很大创伤,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题干材料中移民潮的出现有助于欧洲经济的迅速恢复,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移民潮,与美苏冷战无关,排除B项;移民涌入欧洲不一定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排除C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出欧洲走向一体化,排除D项。
1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移民流入了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他们弥补了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14.B 解析:民族交融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波斯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并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反映出波斯民族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的优良品质。
15.C 解析: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古印度文明与雅利安人有关,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特征:早期雅利安文明落后于印度河原来的文明;雅利安人通过武力征服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部分原有的居民以最低种姓的资格被吸收进雅利安人社会。
(2)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世纪欧洲政治的分裂;基督教与政权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基督教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
17.答案:
(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不断扩大;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进行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进行文化殖民。
(2)历史背景:奴隶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开展工业革命,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困难。
历史贡献:推动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为美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为后来祖国的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49: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附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