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1. 在青海发现的距今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结构较合理 B. 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C. 小农经济已经产生 D. 社会生产分工明确
2. 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 社会矛盾尖锐 B. 君权神授思想盛行 C. 地方战争频发 D. 专制主义走向没落
3. 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反映了( )
记 述 出 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 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 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 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 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B. 魏晋时期思想多元
C. 寺院势力影响日益扩大 D. 儒佛思想趋于统一
4. 有学者指出: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实施的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以下史实最能体现该学者论断的是( )
A. 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 B. 地方推行行省制
C. 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 D. 四大汗国的建立
5. 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 抑商政策的松弛 B. 商帮组织的推动 C. 自然环境的不同 D. 区域生产的差异
6. 19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服务的买办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协助上级镇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买办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这些现象说明了( )
A. 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 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
C. 社会变革推动权力结构变化 D. 列强伺机干涉中国内政
7. 针对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严复认为:“牛有牛之体,有牛之用;马有马之体,有马之用……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主张意在( )
A. 否定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B. 为反清革命寻找理论依据
C. 为洋务运动指出新的方向 D. 深化思想变革以救亡图存
8. 1928年《大公报》上刊载的征婚广告中,男性对女性提出要“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等要求,女性则表明自己“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这反映出( )
A. 西式婚礼渐为大众接受 B. 思想解放的渐进性与艰巨性
C.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D. 传统婚姻观念已被彻底摒弃
9. 1950年7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军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该战略决策是为了应对( )
A. 中苏关系破裂 B. 朝鲜半岛的局势 C. 一五计划需要 D. 国民党残余势力
10. 1984年,一封由55位厂长、经理联合署名的呼吁信被匆匆忙忙地送到了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的桌子上。这封名为《请给我“松绑”》的信中写道:“现有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处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这说明( )
A. 增强企业活力为当务之急 B. 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开始形成
C. 现代企业制度成效不明显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实施
11. 西亚地区是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和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历史上曾经治过这里且地跨三大洲的帝国有( )
①罗马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波斯帝国 ④亚述帝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2.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
A.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B. 体现了商业革命的作用
C. 展示了理性主义的内涵 D. 表达了市民的价值取向
13. 如表是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 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 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A. 黑奴贸易是欧美人口比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B. 世界人口的增加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C. 工业化进程使欧洲人口比率增长速度最快
D. 欧美各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人口增长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统治欧洲阴谋论的众多书籍不断出版,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这些书籍畅销可用来说明( )
A. 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B. 一战爆发之前的社会心理因素
C. 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加剧 D. 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15.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说,宣布美国将向欧洲提供大量无偿和低息贷款,援助对象包括苏联和东欧,并强调:我们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是教条,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骚动。它的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现。这说明( )
A. 美苏紧张关系出现缓和 B. 美国致力于欧洲的复兴
C. 美国掩盖遏制苏联意图 D. 两极对峙格局已经形成
16. 有学者指出,尽管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无疑有正面效应,但从第三世界的角度看,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最轰轰烈烈的近10年间,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力量 B.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 冷战思维意识依然存在 D. 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习俗
汉代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待考证 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 受端午是恶日的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櫰除灾害等。
魏晋南北朝 吴越地区 勾践 端午节被视为良节; 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与北方观念融合; 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 角黍和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 伍子胥
三晋故地 介子推
南方地区 屈原
隋唐宋元 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 龙舟、竞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盛大、热闹。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材料二 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摘编自羊城晚报《端午“申遗”的欢欣与担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历史流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4年,英国公然在广州设立了第一个“英国邮局”,开外国侵略者在华开办邮政之先例。这种邮局被软弱的清廷称为“客邮”。据不完全统计,到1918年止,各国在华“客邮”机构已达340余处,其中最多的是日本和俄国。
中法战争前后,中国爱国士绅纷纷呼吁自办邮政抵制“客邮”的侵略。这一主张首先在台湾得到实现。
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设置行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刘到台后,鉴于旧式驿站靡费公款,效率不高,遂筹办新式邮政。1888年3月,台湾邮政总局在台北成立,并公布了台湾邮政章程。它将驿站改造为邮站,以台北为中心,向南到恒春,向北经基隆达宜兰,全长869华里,中间分设正站、腰站、傍站,限程递送,并设有“南通”、“飞捷’两艘邮轮往来上海、福州及台湾各港。1888年5月,台湾邮政总局发行了专供官府寄递文书贴用的“台湾邮票”和专供商民使用的“邮政商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独立自主兴办邮政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独立自主兴办邮政的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一定程度上,中东地区战争频繁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为保证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实力,美、苏一度制造“不战不和”的局面,从而阻碍了中东问题的解决。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认识到战争无法解决问题,开始谋求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东问题。1978年,美、埃、以三国首脑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埃以之间开始了通向和平的努力。然而埃及的单独媾和行为引起了部分阿拉伯成员国不满,同时,埃及国内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策划暗杀了萨达特总统。
埃及与以色列的握手言和推动了中东的和平进程。(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谈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和平之路并不平坦。1995年,推动巴以和解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再一次群众集会上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此后不久,以色列右翼集团执掌政权,在中东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
时至今日,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双方在许多具体问题上针锋相对,巴勒斯坦内部如“以暴抗暴火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造成双方相互仇视和冤冤相报,使暴力冲突不断,中东的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摘编自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教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东的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命题,其中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根据这个理论可以知道
(1)“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
(2)形成的机制一方面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各地、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最终打破了彼此间的壁垒。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哈三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1. 在青海发现的距今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结构较为合理 B. 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C. 小农经济已经产生 D. 社会生产分工明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在距今4000多年的墓葬中出土的墓葬品中男性的随葬品和女性的随葬品有明显的不同,并且和各自的日常生产生活相关,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分工明确,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的情况,只是男性和女性随葬品不同,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男性和女性随葬品不同,不知道男女地位是否平等,排除B项;小农经济产生在封建社会,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 社会矛盾尖锐 B. 君权神授思想盛行 C. 地方战争频发 D. 专制主义走向没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整个秦朝时期,社会舆论和政权认同感混乱,咒秦始皇和秦朝亡国的谶言在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可用于说明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B项;“地方战争频发”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专制主义走向没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反映了( )
记 述 出 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 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 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 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 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B. 魏晋时期思想多元
C. 寺院势力影响日益扩大 D. 儒佛思想趋于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并结合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本土化的相关史实可知,佛教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呈现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倾向,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A项正确;B项“多元特征”不对,应该是佛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逐渐融合本土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佛教本土化,而非寺院势力影响日益扩大,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佛教本土化,而非儒佛思想趋于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4. 有学者指出: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实施的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以下史实最能体现该学者论断的是( )
A. 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 B. 地方推行行省制
C. 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 D. 四大汗国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版图辽阔,行省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设置行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比较稳定有效的统治,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B项正确;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便于运输公文和官府物资,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联系,这一史实与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不符,排除A项;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属于因俗而治的体现,与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不符,排除C项;四大汗国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走向分裂后,在蒙古帝国基础上建立的几个主要汗国,四大汗国与元朝之间并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有时甚至为了利益而互相征伐,至元朝末年,四大汗国没有一个出兵相助元室,故不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5. 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 抑商政策的松弛 B. 商帮组织的推动 C. 自然环境的不同 D. 区域生产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可知,清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专业化趋势,汉口生产食米,苏州生棉纺织业发达,这体现出区域生产的差异,D项正确;抑商政策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商帮组织与题干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湖广地区与苏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并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6. 19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服务的买办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协助上级镇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买办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这些现象说明了( )
A. 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 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
C. 社会变革推动权力结构变化 D. 列强伺机干涉中国内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中国)。据材料可知,买办通过出钱获得官位,其为列强服务且镇压农民起义,反映了晚清政府财政危机,外交人才匮乏以及民众斗争的兴起,总体而言,晚清政府统治危机凸显,买办入仕极易导致官商勾结,吏治腐败,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而非统治基础扩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社会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7. 针对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严复认为:“牛有牛之体,有牛之用;马有马之体,有马之用……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主张意在( )
A. 否定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B. 为反清革命寻找理论依据
C. 为洋务运动指出新的方向 D. 深化思想变革以救亡图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严复认为,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强调学习西方社会制度为主体,而不单是西方科技,体现了其要求深化思想变革以救亡图存的目的,D项正确;严复指出洋务运动的弊端,而非否定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排除A项;严复属于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批判洋务运动的思想,而非为其指出新的方向,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28年《大公报》上刊载的征婚广告中,男性对女性提出要“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等要求,女性则表明自己“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这反映出( )
A. 西式婚礼渐为大众接受 B. 思想解放的渐进性与艰巨性
C.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D. 传统婚姻观念已被彻底摒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富有革命思想”“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可以看出,近代婚姻关系中男方与女方都提出了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解放,是思想解放渐进性的体现。但女方又认为“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说明女性的观念还是较为保守,这体现了思想观念转变的艰巨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大众对西式婚礼的态度,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的婚姻观,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婚姻自由,也没有反映社会对婚姻的态度,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50年7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军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该战略决策是为了应对( )
A. 中苏关系破裂 B. 朝鲜半岛的局势 C. 一五计划需要 D. 国民党残余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7月中央军委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以保卫东北边防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抗侵略,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渐恶化,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国民党残余势力主要集中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84年,一封由55位厂长、经理联合署名的呼吁信被匆匆忙忙地送到了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的桌子上。这封名为《请给我“松绑”》的信中写道:“现有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处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这说明( )
A. 增强企业活力为当务之急 B. 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开始形成
C. 现代企业制度成效不明显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请给我“松绑”》”可知,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管的过多过死,使企业缺少活力,改革要改变这种管理体制,要扩大企业自主权,要把企业搞活,A项正确;1984年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开始形成,排除A项;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84年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排除C项;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实施,发生在农村,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 西亚地区是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和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历史上曾经治过这里且地跨三大洲的帝国有( )
①罗马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波斯帝国 ④亚述帝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西亚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是继波斯之后的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成内海,地中海沿岸包括欧亚非三洲,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亚述帝国只统一了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最远到达埃及,没有扩张到欧洲,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
A.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B. 体现了商业革命的作用
C. 展示了理性主义的内涵 D. 表达了市民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音乐的主要内容是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出现“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的音乐,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业革命的作用,排除B项 ;材料中理性主义的内涵在并没有展示,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如表是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 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 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A. 黑奴贸易是欧美人口比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B. 世界人口的增加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C. 工业化进程使欧洲人口比率增长速度最快
D. 欧美各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人口增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年至1850年的中国。据材料“世界总人口增多了”并结合所学,随着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大交流、工业革命的开展等等,生产力快速发展,粮食等生存生活物资快速增加以及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B项正确;黑奴贸易是把非洲黑奴从非洲贩卖到美洲,与欧洲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显示中国人口比率增长速度最快,而不是欧洲,排除C项;D项“各国”不符合史实,比如德国通过王朝战争于1871年完成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统治欧洲阴谋论的众多书籍不断出版,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这些书籍畅销可用来说明( )
A. 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B. 一战爆发之前的社会心理因素
C. 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加剧 D. 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和“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畅销”,可说明文化界的创作调动了各国人民间的对立情绪,也反映了一战爆发之前的社会心理因素,即欧洲社会此时有一定的好战情绪,B项正确;英国此时仍然是霸主,排除A项;英国与德国的意识形态是相同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排除C项;法德矛盾才是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说,宣布美国将向欧洲提供大量无偿和低息贷款,援助对象包括苏联和东欧,并强调: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是教条,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骚动。它的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现。这说明( )
A. 美苏紧张关系出现缓和 B. 美国致力于欧洲的复兴
C. 美国掩盖遏制苏联意图 D. 两极对峙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复兴计划)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控制欧洲,进而达到遏制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的目的,但材料马歇尔发表演说它的目标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现,据此可说明美国掩饰了遏制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的目的,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美苏紧张关系并未缓和,为了应对马歇尔计划,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试图通过经济援助欧洲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并非为了欧洲的复兴,排除B项;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有学者指出,尽管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无疑有正面效应,但从第三世界的角度看,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最轰轰烈烈的近10年间,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力量 B.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 冷战思维意识依然存在 D. 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在当今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对于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可以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等正面效应,但站在第三世界的角度看,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是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是旧的国际秩序秩序的新发展,故该学者意在说明当今世界亟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下对第三世界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说明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力量,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经济的全球化,不是政治的多极化,排除B项;材料是说全球化发展,不是冷战思维,排除C项。故选D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习俗
汉代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待考证 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 受端午是恶日的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櫰除灾害等。
魏晋南北朝 吴越地区 勾践 端午节被视为良节; 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与北方观念融合; 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 角黍和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 伍子胥
三晋故地 介子推
南方地区 屈原
隋唐宋元 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 龙舟、竞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盛大、热闹。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材料二 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摘编自羊城晚报《端午“申遗”的欢欣与担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历史流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答案】17. 特点:由区域发展到全国,逐渐普及;由多种纪念形象到以屈原为主;时间逐渐固定;习俗活动不断丰富,功能由避恶趋向多元。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屈原的爱国精神;封建经济发展,区域联系加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儒家文化的影响;政府的推动。
18. 意义:有利于弘扬、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至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可知,汉代之前端午节主要流行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隋唐宋元以后,端午节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区域,可见,端午节的演变特点之一是由区域发展到全国,逐渐普及;据材料一“待考证”“屈原”可知,端午节纪念人物汉代之前不确定,两汉不同区域纪念人物不同,隋唐以后基本统一纪念屈原,可见,端午节的演变特点之一是多种纪念形象到以屈原为主;由材料“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可知,时间逐渐固定;根据材料一“避恶是主要功能”“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可知,习俗活动不断丰富,功能由避恶趋向多元。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端午节纪念的人物慢慢统一为屈原,主要是历朝历代需要屈原的爱国精神进行教化,端午节盛行的区域最终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离不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端午节习俗的多元化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意义:据材料可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屈原成为中国端午节的唯一纪念人物,伴随着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站在文化无国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端午节申遗成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据所学可知,端午节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申遗成功有利于弘扬、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4年,英国公然在广州设立了第一个“英国邮局”,开外国侵略者在华开办邮政之先例。这种邮局被软弱的清廷称为“客邮”。据不完全统计,到1918年止,各国在华“客邮”机构已达340余处,其中最多的是日本和俄国。
中法战争前后,中国爱国士绅纷纷呼吁自办邮政抵制“客邮”的侵略。这一主张首先在台湾得到实现。
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设置行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刘到台后,鉴于旧式驿站靡费公款,效率不高,遂筹办新式邮政。1888年3月,台湾邮政总局在台北成立,并公布了台湾邮政章程。它将驿站改造为邮站,以台北为中心,向南到恒春,向北经基隆达宜兰,全长869华里,中间分设正站、腰站、傍站,限程递送,并设有“南通”、“飞捷’两艘邮轮往来上海、福州及台湾各港。1888年5月,台湾邮政总局发行了专供官府寄递文书贴用的“台湾邮票”和专供商民使用的“邮政商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独立自主兴办邮政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独立自主兴办邮政的历史意义。
【答案】18. 条件:西方国家邮政机构进入;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政府的支持;洋务运动的影响;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19. 促进中国邮政行业近代化;加强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侵略;丰富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生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根据材料“开外国侵略者在华开办邮政之先例。”可知,西方国家邮政机构的进入;根据材料“中国爱国士绅纷纷呼吁自办邮政抵制‘客邮’的侵略”可知,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根据材料“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设置行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刘到台后,鉴于旧式驿站靡费公款,效率不高,遂筹办新式邮政。1888年3月,台湾邮政总局在台北成立,并公布了台湾邮政章程。”可知,政府的支持以及洋务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到1918年止,各国在华‘客邮’机构已达340余处,其中最多的是日本和俄国。”可知,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综合以上可知,中国独立自主兴办邮政的有利条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根据材料“开外国侵略者在华开办邮政之先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中国邮政行业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设置行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刘到台后,鉴于旧式驿站靡费公款,效率不高,遂筹办新式邮政。1888年3月,台湾邮政总局在台北成立,并公布了台湾邮政章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中国爱国士绅纷纷呼吁自办邮政抵制‘客邮’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侵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生活。综合以上可知,中国独立自主兴办邮政的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一定程度上,中东地区战争频繁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为保证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实力,美、苏一度制造“不战不和”的局面,从而阻碍了中东问题的解决。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认识到战争无法解决问题,开始谋求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东问题。1978年,美、埃、以三国首脑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埃以之间开始了通向和平的努力。然而埃及的单独媾和行为引起了部分阿拉伯成员国不满,同时,埃及国内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策划暗杀了萨达特总统。
埃及与以色列的握手言和推动了中东的和平进程。(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谈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和平之路并不平坦。1995年,推动巴以和解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再一次群众集会上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此后不久,以色列右翼集团执掌政权,在中东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
时至今日,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双方在许多具体问题上针锋相对,巴勒斯坦内部如“以暴抗暴火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造成双方相互仇视和冤冤相报,使暴力冲突不断,中东的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摘编自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教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东的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答案】中东地区战争频繁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埃及谋求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东问题,但部分阿拉伯成员国对此不满并策划暗杀。中东和平进程有很大进展但并不平坦,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中东的和平进程异常艰辛。虽然中东和平进程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希望取得进展。各方需要放下历史包袱,重建互信。通过对话和沟通,在尊重彼此权益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合作机制,加强经济与文化交流,实现和平共处。国际社会也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含评析类、解读类),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首先从背景、概况、结果等角度分析“中东和平进程”这一问题。据材料“中东地区战争频繁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可得出背景之一是中东地区战争频繁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据材料“埃及总统萨达特认识到战争无法解决问题,开始谋求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东问题”“然而埃及的单独媾和行为引起了部分阿拉伯成员国不满”等信息可得出背景之二是“埃及谋求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东问题,但部分阿拉伯成员国对此不满并策划暗杀。”据材料“埃及与以色列的握手言和推动了中东的和平进程”“和平之路并不平坦”“造成双方相互仇视和冤冤相报”可得出概况和结果为“中东和平进程有很大进展但并不平坦,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中东的和平进程异常艰辛。”然后评价这一现象,结合所学,可得出,虽然中东和平进程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希望取得进展。各方需要放下历史包袱,重建互信。通过对话和沟通,在尊重彼此权益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合作机制,加强经济与文化交流,实现和平共处。国际社会也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命题,其中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根据这个理论可以知道
(1)“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
(2)形成的机制一方面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各地、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最终打破了彼此间的壁垒。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出现。
阐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各地联系逐步加强;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进行的殖民扩张,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范围,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伴随两次工业革命,交通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为世界各地的进一步交往提供了便利,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各地因相互依存而走向统一,一部完整的、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由此产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交往不断扩大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各地、各民族之间交往的不断扩大,使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人类逐渐连为一个整体,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由此产生。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形成的机制一方面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各地、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最终打破了彼此间的壁垒”结合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得出论题: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出现。
其次,结合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阐释。如14—15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各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把亚非拉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世界各地的进一步交往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由此产生。
最后,综上所述可知,世界历史的产生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完善,各地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的结果。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