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达标练
1.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其中80%是中国人自办的。据此可知,这些中文报刊( )
A.全部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 B.主要是宣传“中体西用”的思想
C.拉开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序幕 D.是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
2.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技术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3.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有外国人评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戊戌维新运动( )
A.反对势力强大 B.违背世界潮流 C.急于求成 D.领导力量软弱
4.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戊戌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戊戌维新运动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5.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
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精神
6.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黄金时代”和“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
A.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 B.扶清灭洋,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在世界反侵略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7.《庚子诗鉴》中记载,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骂)西人,暴其惨酷”。这反映出( )
A.洋教对中国民众毒害至深 B.外国宗教不适合中国人民
C.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猜度 D.义和团反帝反清的时代性
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列强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中央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清政府完全丧失民心 B.民族矛盾的缓和
C.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 D.南方各省与中央决裂
9.清政府诏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
A.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戊戌维新运动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11.下面是《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
A.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12.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议和大纲》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其后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便包括这些内容。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C.暂停华北科举考试5年 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区
13.谭嗣同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毫不避讳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谭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皇权空前强化 B.民族危机深重 C.民众普遍觉醒 D.革命势在必行
14.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维新运动( )
A.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完成了救亡图存的任务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的社会基础
15.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一幕描写的是( )
A.在镇南关反击法国侵略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甲午中日战争抗击日军
16.有人指出,这个条约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朝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人评价的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1) 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 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3) 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达标练
1.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其中80%是中国人自办的。据此可知,这些中文报刊( )
A.全部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 B.主要是宣传“中体西用”的思想
C.拉开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序幕 D.是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占比大,体现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民族意识在不断觉醒,这是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故选D项;“全部”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项;拉开戊戌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排除C项。
2.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技术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解析]戊戌新政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选B项。戊戌新政和洋务新政都主张学习先进技术、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故A、C、D三项错误。
3.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有外国人评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戊戌维新运动( )
A.反对势力强大 B.违背世界潮流 C.急于求成 D.领导力量软弱
[解析]据材料“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外国人认为戊戌维新运动采取的措施超过了当时中国的承受能力,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弊端,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戊戌维新运动急于求成的弊端,没有体现戊戌维新运动反对势力强大、违背世界潮流和领导力量软弱,排除A、B、D。
4.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戊戌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戊戌维新运动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解析]根据“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可知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觉醒,B项正确;A项所述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没有实践君主立宪制度,排除C项;戊戌政变没有完全废除变法措施,如保留京师大学堂,排除D项。
5.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
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精神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见其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精神,故D正确。材料中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态度,而非批判,排除A、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黄金时代”和“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
A.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 B.扶清灭洋,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在世界反侵略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黄金时代”和“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这说明其认为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故选C项;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其未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扶清灭洋的内容,且扶清灭洋也不是顺应时代潮流,排除B项;该学者没有强调义和团运动的世界性意义,排除D项。
7.《庚子诗鉴》中记载,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骂)西人,暴其惨酷”。这反映出( )
A.洋教对中国民众毒害至深 B.外国宗教不适合中国人民
C.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猜度 D.义和团反帝反清的时代性
[解析]题干“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说明义和团的成员以传统封闭观念,臆想被他们痛恨的外国传教士,这体现的是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猜度,C项符合题意。
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列强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中央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清政府完全丧失民心 B.民族矛盾的缓和
C.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 D.南方各省与中央决裂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制人民反抗斗争的产物,是南方各省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也是南方各省督抚与清政府之向心和离心两个合力的产物,因此C正确;A、B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9.清政府诏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由题干“不割我领土”可知该“议约”未割让土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均割让了土地,故A、B、C三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让土地的条款,故D项正确。
10.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
A.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戊戌维新运动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解析]材料“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说明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故选B项。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不是百姓的反对,排除A项;C项说法太绝对,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先进知识分子,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戊戌维新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排除D项。
11.下面是《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
A.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解析]漫画中的“一起拉”反映的是列强合谋出兵,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从“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来看,列强之间又各怀鬼胎,各谋私利,故答案为B项。漫画无法体现列强合谋门户开放,也无法体现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排除A、D两项;由“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列强并非合谋征服中国,排除C项。
12.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议和大纲》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其后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便包括这些内容。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C.暂停华北科举考试5年 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区
[解析]由材料“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议和大纲》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并结合所学可知,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区,可以预防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条款,故选D项;赔款体现的是赔偿性,排除A项;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体现的是惩罚性,排除B项;暂停科举考试体现的是惩罚性,排除C项。
13.谭嗣同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毫不避讳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谭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皇权空前强化 B.民族危机深重 C.民众普遍觉醒 D.革命势在必行
[解析]根据材料“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可知,谭嗣同严厉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深重,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但这并不是谭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排除A项;当时民众并未普遍觉醒,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宣传的是维新思想,排除D项。
14.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维新运动( )
A.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完成了救亡图存的任务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的社会基础
[解析]材料“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说明,戊戌维新运动加快了知识分子明确时代使命的步伐,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正确;资产阶级的实力来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材料未强调资产阶级实力,故A错误;戊戌维新运动最终失败,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错误;这些人并不一定都会成为革命力量,故D错误。
15.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一幕描写的是( )
A.在镇南关反击法国侵略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甲午中日战争抗击日军
[解析]根据材料“1900年6月”“天津火车站”等可以判断,这一幕描写的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故C项正确。在镇南关反击法国侵略发生于1885年,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排除D项。
16.有人指出,这个条约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朝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人评价的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1) 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答案]材料一:《南京条约》——鸦片战争。
材料二:《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三:《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2) 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案]材料一: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材料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条款: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变化: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可得出,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