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专题复习4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解析)

专题复习4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  )
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而出现 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的民居 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
2.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采用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  )
A.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B.“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
C.中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
3.下表为1871—1910年德国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年份 总人口 农村人口占比 城镇人口占比
1871年 4 105.9万人 63.9% 36.1%
1880年 4 523.4万人 58.6% 41.4%
1890年 4 942.0万人 57.5% 42.5%
1900年 5 636.7万人 45.6% 54.4%
1910年 6 492.6万人 40% 60%
A.工业化助推城市化进程 B.代议制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C.人口增长速度世界领先 D.政治统一使人口分布不均
4.下图所示为我国进行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
由此可知,这反映出(  )
A.我国已经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B.社会主义建设以城市化为中心
C.我国已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D.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
5.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使用都不会降低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服务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6.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于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  )
A.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 B.主要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C.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 D.导致人口向集镇大量聚集
7.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雅典城市布局(  )
A.设计理念促使民主政治产生 B.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与雅典人的行为观念形成互动 D.成为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8.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
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9.下面为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下列对该图认识正确的是(  )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城乡之间商品交换日益频繁
C.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10.在早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是(  )
A.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B.坊市制度的废除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推动
11.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据此判断,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B.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工业革命前后的世界形势
1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影响了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他们的生活的影响”。下列可以佐证上述材料的是(  )
A.电炉取代煤气炉 B.缝纫机由电动到数控
C.电灯代替霓虹灯 D.电冰箱从电动到智能
13.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14.有学者认为,在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所学知识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
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从19世纪开始,英国部分社会上层人士就曾提出过一些关于城市环境治理的改革方案,比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主张、盖迪斯的城市有机综合体理念等等,而查德威克所领导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更是直接推动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通过。1835年,英国议会便通过法令,要求在城镇建立公共园林,在街道和公路两旁大量植树。英国政府也逐渐告别“自由放任”,成立了中央卫生总局和地方卫生委员会,颁布《工业分布法案》为大城市设置了人口和工厂密度上限,开展了大规模的煤气市营运动,关闭淘汰了落后的煤矿产能,推动石油和天然气等现代能源的使用,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新科技、经济金融、文化教育、旅游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并通过学校教育、公众科普以及医疗宣传等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
——摘编自石峰可《近代以来英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探析》
材料二:二战后的美国在联邦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公路里程迅速增长,1970年达294.6万英里。汽车增长速度更快,到1978年平均每1.5人拥有一辆汽车,而生产汽车的福特公司占地1 000多英亩,拥有7.5万工人,厂内铁路运输线达93英里。战后,黑人大量进入城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12个大城市的黑人已占美国黑人总数的28%,城市住房需求量增大。这一时期,联邦住宅管理局推行住宅抵押保险制度和住宅补贴制度,促进了美国住宅建筑的繁荣。在发放贷款时,新建的、环境良好的社区,偿还抵押贷款的安全系数核评为最高。至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区和乡村人口,郊区成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体,美国成为一个郊区化国家。
——摘编自孙群郎《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动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郊区化国家的原因。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为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地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域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英国与美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的时间。
——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
——兼述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二: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摘编自吴清《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相关观点辑要与评述》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这种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故A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27年就被罗马帝国取代,排除B项;古罗马多层住宅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因人口增加造成的住房紧缺,与民主政治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古罗马是奴隶制帝国,排除D项。
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中式建筑也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孟氏家庙只是个例,不能用“普遍”来表述,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中的建筑风格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孟氏家庙以中式建筑为主,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建筑元素,说明传统文化仍有影响力,故D项错误。
3.A 解析:从材料中的城镇人口比重来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德国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故选A项。
4.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2—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大幅提高,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故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表明我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C项。
5.C 解析:城市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公共性,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比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增人口一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享受其提供的借阅服务,而这种服务并不会对其他已有人口享受到的服务造成任何影响,因此,任何人增加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都不会降低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服务的水平,故选C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于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可知,北魏的集镇最开始是为军事防御建立的,故选A项。
7.C 解析:根据材料“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可知,民主政治影响了古代雅典城市的布局,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互动效应,故选C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欧洲的城市街道和城市设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政立法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城市化的进程,而不是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
9.D 解析: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只有城中才有商品交易的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至唐初政府对市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城乡之间商品交换不频繁,故B项错误;“道路四通八达”在题干图片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图片中衙、署在城市中心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的经济功能不突出,仍以政治功能为主,故D项正确。
10.C 解析:市是商品交换的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与“市”的发展演变,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与城市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的废除是两宋时期城市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工业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
11.B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英国城市化进程,据此可知其研究主题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故排除;题干材料与世界市场无关,故排除C项。
12.A 解析:电炉是电力应用的成果,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故A项正确;数控缝纫机和智能电冰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故B、D两项错误;霓虹灯的出现晚于电灯,故C项错误。
13.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宫城为中心”“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地面土阶之上”,可知夏、商都城的布局都体现一定的规矩,这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夏、商时期经济得到了发展,排除A项;夏、商时期还没有建立皇帝制度,无法体现皇权至上,排除B项;古代都城模式仍在变化中,尚未定型,排除C项。
14.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经济因素并非城市兴起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的中心场所。古代统治者最初建设城市最有可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1)主要举措: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立法治理城市环境;调整能源使用结构,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创新环境治理理念,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2)原因:公路的大量铺设和私人汽车的广泛普及;城市住房需求量增大;美国联邦政府的住宅政策。
16.答案:
(1)共同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落后。
(2)相同之处:注重环保立法;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作用;涉及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3)影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7.答案:
特点:英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推进,城市化水平较高。中国城市化在1949—1978年曲折发展,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应统筹兼顾,科学推动城市化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专题复习4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