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青海省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青海省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5分)
1.(5分)中国先民将黏土制作成坚固的陶器,如图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穗纹敛口钵”(局部),钵体上绘画的是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稻谷沉甸甸的以致稻穗“弯了腰”。这反映了(  )
A.水稻种植技术始于长江下游地区
B.陶瓷制作是河姆渡人的主要生计来源
C.中国先民对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D.农业是南方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基础
2.(5分)西周规定天子都城12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  )
A.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 B.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
C.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 D.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
3.(5分)“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话表明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之一是(  )
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4.(5分)汉高祖十二年诏曰:“吾……与天下之豪土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朝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到侯。下乃食邑……皆令自置吏,得赋敛。”这一内容体现(  )
A.刘邦担忧时局 B.社会秩序稳定
C.中央权力较弱 D.汉初政治格局
5.(5分)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  )
A.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
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
C.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
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
6.(5分)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观察当时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何者最恰当(  )
A.追求神仙乃是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7.(5分)如图为安徽蚌埠市境内的钓鱼台遗址发掘现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制圈足豆、鬲、爵以及砺石、石锛等生活器具,还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制纺轮、网坠等,其中两枚西周时期的玉璧,给考古专家带来意外和惊喜。(据蚌埠新闻网2014年10月23日讯)蚌埠钓鱼台考古发掘印证了(  )
A.淮河流域的文明历史悠久丰富
B.今蚌埠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
C.西周时期蚌埠境内开始有人类居住
D.该地区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很发达
(多选)8.(5分)作为宋代心学的开创者,以下理论可能出自陆九渊的有(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C.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D.心有善恶,性无不善
9.(5分)以下属于清代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的是(  )
A.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B.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设立宣政院
10.(5分)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大力抨击君主专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C.新的经济因素成长,要求打破思想藩篱
D.资产阶级对民主的发展要求
11.(5分)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12.(5分)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
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二.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20分)
13.(20分)阅读图片:
请回答:
(1)依据图1,说明秦朝是用什么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的,该制度有何特点?
(2)依据图2,回答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存在什么弊端?后来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3)结合图3,回答元代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对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4)结合图1、2、3,简要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这是为什么?
2023-2024学年青海省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5分)
1.【解答】A、错在“始于”,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水稻种植的起源地,排除;
B、河姆渡时期并不能制造瓷器,排除B;
C、河姆渡在钵体上绘画的是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稻谷沉甸甸的以致稻穗“弯了腰”,这体现了其对于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C正确;
D、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排除D。
故选:C。
2.【解答】“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材料无法体现。故A错误。
通过材料中天子都城、公国都城、候伯国都城、子男都城的不同建制,可知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的等级不可越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都城建制。故B正确。
分封制时代的西周,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具有松散性和间接性,“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故C错误。
建筑面积的大小与建筑水平的高低联系不大。故D错误。
故选:B。
3.【解答】A.“是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题干所给材料中“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表明,秦朝统一为社会生产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故选:D。
4.【解答】依据材料“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到候”可知,反映了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即汉初政治格局,故D项正确。
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央权力,故C项错误。
故选:D。
5.【解答】依据题干材料“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可以看出美国在学习欧洲文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即将欧洲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说明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故A项正确。
B项中的全部绝对化,排除。
材料强调的角度是美国,不是欧洲,故C项错误。
D项夸大了美国明星的作用,排除。
故选:A。
6.【解答】从题干“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从题干“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中是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所以说当时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故选:B。
7.【解答】从遗址中出土的器具来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当时社会生产力发达,社会形态比较先进,表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水平,从而印证了淮河流域文明的悠久丰富,故A项正确;
题干中出土的器具与分封制无关,无法得出蚌埠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故B项错误;
C项中“开始”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从“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制纺轮、网坠”的信息可得出当时该地区青铜制造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故D项排除。
故选:A。
8.【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有善恶,性无不善”是朱熹的主张,故排除D;
ABC均是陆九渊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心学的主张,符合题意。
故选:ABC。
9.【解答】A.设立金瓶掣签制度是对西藏管理的措施,西藏是在西南地区;
B.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
C.签订《尼布楚条约》主要是确立东北边疆;
D.这是元朝的制度。
故选:B。
10.【解答】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既不是农民也不是资产阶级,排除AD;
受明清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环境的影响,知识分子也不太关心政治,排除B;
进步思想家从政治上大力抨击君主专制,本质上正反映了经济上自由发展工商业的要求,故C正确。
故选:C。
11.【解答】戊戌变法是想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而辛亥革命是直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三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政治运动,属于制度变革,不属于文化领域,也不属于经济领域,也没有体现技术转型,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12.【解答】根据题干中孙中山设想三段式程序的“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可知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宪政,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是其斗争目标,但不是他的最终政治目标。
故选:C。
二.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20分)
13.【解答】(1)依据图片“郡”的相关信息可知措施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2)依据图二“郡国”的相关信息可知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弊端有:这一制度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引发不服从中央管理的叛乱,削弱了中央集权。措施: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逐渐削弱王国势力。
(3)依据图片三“行省”的相关信息可知制度是: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义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地方权力日益收归于中央。
故答案为:
(1)措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特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2)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弊端:这一制度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引发不服从中央管理的叛乱,削弱了中央集权。措施: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逐渐削弱王国势力。
(3)制度:行省制度。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地方权力日益收归于中央。
14.【解答】(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19 世纪60﹣90 年代,随着西方军事…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得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学习西方科技,据材料一“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几个角度回答,得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促进西方思想传播和中国民主化进程。
(2)含义,第一小问“德先生”,据材料二“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结合所学得出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第二小问“赛先生”,据材料二“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结合所学得出科学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3)原因,据材料一中“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得出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据材料一中“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得出封建顽固势力的抗拒与反抗,据材料一“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学习西方科技;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促进西方思想传播和中国民主化进程。
(2)含义:“德先生”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指科学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3)原因: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封建顽固势力的抗拒与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青海省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