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一部分单元视角
【单元主题】
本单元时间段为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主要围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的重要史实。在本单元内容中,所突出的主旨内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探索。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7月以后,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底东北易帜的出现,标志着南京政府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其在经济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官僚资本的不断壮大也成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1927年南昌起义后,国共两党在军事对峙的环境中存在,中国共产党逐步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长征是中共革命的战略大转移。
【单元概览】
【单元目标】
课时内容 专题模块 课标要求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单元坐标】
【阶段特征】
1.政治方面: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立了民主革命的目标,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开始国民大革命,出师北伐。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后,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苏维埃政权建设。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长征。
2.经济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举措,民族工业获得发展,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现了十年建设的短暂繁荣,奠定了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缓解了根据地的经济危机。
3.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促进了毛泽东思想萌芽。
第二部分课时视角
第2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向分析】
重点 难点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
【复习主题】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一条主线,即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共合作的出现以及国民大革命的进行。在本课复习中,需要结合国际、国内背景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需要以五四运动的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其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部分,主要需要注意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国共合作的推动以及对国民大革命的贡献,引导学生理解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必然性。
【必备知识】
1.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5.4):
(1)原因:
①政治:北洋政府对外妥协和对内镇压;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②经济: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思想: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概况:
类别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19.4.5—6月初 1919.6月初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学生、商人
口号 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方式 罢课 罢课、罢工、罢市
结果 学生被捕 释放学生,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罢免国贼
阵地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3)评价: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7.23):
(1)成立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③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支持。
④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3)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1927.7)
(1)中共二大的召开(1922.7):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目标。
(2)中共三大的召开(1923.6):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3)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1):国共合作的实现。
(4)国民大革命的进行(1925—1927):
①开始阶段: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东征消灭陈炯明。
②高潮阶段:1926.7—1927.7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③结束阶段: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重难突破】
视角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1】知识阐述: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壮大的基础之上的,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随着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实际相结合,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青年一代的民族民主热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力量基础。五四运动作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历史事件,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五四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2】典例实证: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各种期刊大量、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同时,-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石仲泉、鞠俊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材料二 目录
第一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第二编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第4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第7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编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第8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第9章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第12章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
视角2: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
【1】知识阐述:
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国共合作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共二大确立了正确的、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斗争目标,即实现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中共三大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关于实现国共合作的协议,为国共合作的实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在国民党一大上,国民党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最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的封建式统治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之国共两党对民主革命任务的认识的共通性,以及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民主意识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真正实现。
【2】典例实证: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取得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获得哪些发展?
【深度探究】
探究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德国、匈牙利相继爆发了响应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西欧、北美、日本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经过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洗礼的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与“五四”前只有李大钊等极少数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同,在“五四”后,迅速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探究2:北伐战争对中国共产党成长的意义。
广东军政府为消除内部隐患,巩固革命政权,与各种军间和反革命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于1926年2月,彻底肃清了盘易在广东境内的各种军阀与反革命武装。同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会议指出:目前中国革命正处于非常时期,其根本出路“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因此,党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从各方面准备广州政府的北伐。准备北伐"不仅是在广东做军事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在“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处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以建筑工农革命联合的基础,而达到国民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会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工农运动的领导,并派了许多优秀党员和青年团员到国民革命军中做政治工作,为北伐战争作了群众工作和干部队伍的准备。
——摘编自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
【考点真题】
考点1:五四运动的爆发。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
3.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
4.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
5.下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 )
劝告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 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皆是吾中华民国的好百姓,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良心上应有何种痛苦。尚望急起挽救,与学生商民取一致行动,万勿借口长官命令,忘却国民义务,虐待爱国学生。 ——上海绅商学界忠告
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2022·全国·高考真题)
6.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021·湖南·高考真题)
7.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2020·山东·高考真题)
8.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世界有种最大的潮流,而为各方面所极力要求实现完成者,就是“德谟克拉西”(民主),以前表现于生活各方面的专制主义和大某某主义,到了现在都为德谟克拉西所战败了……再看中国近十余年来底政治,愈可证明德谟克拉西有重大的势力。无论什么贵族,什么军阀,凡是附和德谟克拉西的,都一时得了势力,凡是反抗德谟克拉西的,都必终归失败或灭亡。
后德谟克拉西而起者,为伊尔革图克拉西(Ergatocracy)。Ergates 在希腊语为“工人”(Worker)之意,故伊尔革图克拉西可译为“工人政治”,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德谟克拉西,在俄国劳农政府成立以后,制度与理想全为新创,而却无新字以表章之,故政治学者创 Ergatocracy一语以为表章此新理想、新制度之用。……将来到了基础确立的时候,除去少数幼稚、老休、残疾者外,其余皆是作事的工人,各尽所能以做工,各取所需以营生,阶级全然消灭,真正的伊尔革图克拉西,乃得实现。
——摘自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的观点。
(2)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李大钊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
(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
11.【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反“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考点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
12.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
13.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2021·浙江·高考真题)
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
(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
15.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2021·湖南·高考真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2018·海南·高考真题)
17.材料 (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
考点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021·江苏·统考高考真题)
18.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020·山东·高考真题)
19.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知识结构】
【课时检测】
一、选择题
(2023·青海西宁·统考二模)
20.1919年3月,李大钊发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提出“尊劳主义”,呼吁青年探寻劳动者苦痛悲惨的根源和解救劳动者痛苦的办法,并针对“许多的同胞,都陷溺到黑暗中间”,号召青年“尽管拿你的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可见,李大钊是在号召青年( )
A.融入劳工启发民众 B.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C.宣传自由民主思想 D.体验黑暗追求光明
(2023·安徽安庆·安庆一中校考三模)
21.李大钊认为孔派学说“贵劳心者,贱劳力者”。对此,他在1920年提出“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人力创造出来的,并非由少数圣者贤人创造”,并重新定位知识分子与劳工的关系。李大钊的认识( )
A.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 B.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C.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分裂 D.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激化
(2023·湖南·统考模拟预测)
22.下表为中国近代史上部分社团概况。
社团 成立时间地点 领导人 宗旨
国民杂志社 1918年10月 北京 易克嶷、许德珩、邓中夏、黄日葵等 ―、增进国民人格;二、灌输国民常识;三、研究学术;四、提倡国货
新潮社 1918年11月 北京 罗家伦、俞平伯、叶圣陶,冯友兰、朱自清等 了解世界学术趋向,探讨中国学术的走向;提出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方案;培养国人对学术的兴趣,以激发其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勇气;鼓励青少年以新思想、新人格对抗旧社会的腐蚀
新民学会 1918年4月 长沙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等 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风俗人心
这些社团( )
A.着眼于展现民国初年的经济新气象 B.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深入发展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 D.激发了全民族追求真理的伟大觉醒
(2023·贵州毕节·统考三模)
23.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思想解放运动深入 B.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C.西方工业文明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三模)
24.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在回顾自己思想转变时说,“社会主义书籍中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的远大理想大大地鼓舞了我,使我想起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吴玉章的观点应有之义的是( )
A.三民主义要消灭贫富,实现人人平等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C.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传统文化理想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渊源于传统文化
(2023·湖南岳阳·统考模拟预测)
25.五四运动后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犹如“隔着纱窗看晓雾”,无法分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1919年到1923年,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三次论战,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人们的认识。据此可知,这三次论战( )
A.结束了思想界的迷茫混乱 B.促进了思想认识的统一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
26.中共在某一次大会通过的宣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C.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 D.对中国国情形成理性认识
(2023·广东·二模)
27.1921年2月,蔡和森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称:“有人说中国没有大中产阶级,阶级战争用不着的,固然是忘记了外国资本家早已成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主人。”他意在强调中国( )
A.在经济上依附于帝国主义 B.无产阶级深受外国压迫
C.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必然性 D.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建
(2023·江苏·校联考三模)
28.如图是漫画家玄生于1925年发表的漫画《帝国主义和军阀原形写真》,右上角题字:有钱有势的美国人。他左手举着一把剑,右手拉着一根链子,链子的另一头套着被画成狗的军阀形象,写明是“屠杀京汉路工人的吴佩孚”。该漫画( )
A.矛头直指奉系军阀张作霖 B.指明了北伐战争的战略战术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助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2023·河北·统考一模)
29.1925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将“半无产阶级”划分为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认为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还具体分析了半自耕农和贫农的三种不同的经济状况及其不同的革命性。这一分析( )
A.推动了中国革命中心的转移 B.指出了工农联盟的可能性
C.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D.表明党对农民运动的重视
(2023·湖北武汉·校联考模拟预测)
30.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
A.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2023·江苏扬州·统考三模)
31.图是刊登于1926年《上海画报》上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旨在说明( )
《将来之军阀》
A.国民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B.军阀势力需要悬崖勒马
C.北洋军阀走向穷途末路 D.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统一
(2023·安徽阜阳·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
32.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据此推知,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
A.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 B.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D.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2023·河北石家庄·石家庄二中校考模拟预测)
33.1925年,毛泽东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指出,孙中山是“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虽逝,但“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的上述言论旨在( )
A.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 B.悼念中山先生的不幸离世
C.保障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D.推动国民革命的继续开展
(2023·山东·二模)
34.如表为1926至1927年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统计表。影响其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上海 江苏 长沙 广东
1926年10月 2266人 3225人 156915人
1927年4月 16000人 27872人 190000人 236605人
增长率(%) 606 764 51
A.国共合作实现 B.北伐胜利进军 C.黄埔军校兴办 D.北洋政府瓦解
二、材料题
(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校考二模)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②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
④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
材料二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
(1)根据材料,概括两份革命纲领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两份革命纲领。
(2023·山东泰安·统考三模)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要代表大会中的话语
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要代表大会中话语主题的演进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表现:引进和翻译出版原著;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成立研究会和学会;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任答两点)
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过程: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从国情出发制定纲领;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失败后,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统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遵义会议召开,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详解】(1)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各种期刊大量、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可知,引进和翻译出版原著;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可知,成立研究会和学会;根据材料“-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可知,深入到工人群众中。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根据材料“-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可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根据材料“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可知,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过程: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第一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从国情出发制定纲领;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根据材料“第7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第8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第9章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统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根据材料“第12章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召开,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1)变化:由反对国民党转向谋求与国民党合作。原因: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失败;国共两党在反帝反封建上存在一致性。
(2)成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积极影响:领导了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发动农民参加和支持革命。
【详解】(1)变化根据“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可知是由反对国民党转向谋求与国民党合作。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因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失败以及国共两党在反帝反封建上存在一致性。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转变取得的直接成果是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带来的积极影响是领导了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根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发动农民参加和支持革命。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9年的中国。材料内容是《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该刊物要塑造“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和“进步的社会”,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具有救亡图存色彩,B项正确;据题干“协助的少年”可知,互助协作是培养“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段,而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排除A项;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知识分子等,排除C项;据题干中“社会的少年”和“少年的社会”等内容可知,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塑造新少年和新社会的途径,而不是“前提”,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5月(中国)。据本题材料“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并结合五四运动相关史实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心者治于人”展现出对工人阶级的重视,源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陈独秀主张工人阶级用革命手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叙述工人的待遇得到极大改善,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从材料中北洋政府就可以明确时间范围在1912—1928年间,材料虽然针对日本且与山东相关,但是指山东被日本人侵占,且学生在这一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只能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主权转让日本而引发的五四运动,B项正确;材料时间是范围在1912—1928年间,而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排除A项;济南惨案是1928年,在二次北伐时发生的济南惨案,排除C项;一二·九学生运动是193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商业者中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反映出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徐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知识分子到工商业者中学宣传求知和平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不是其认识的进步,B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D项错误。
9.(1)关键词:“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合群立国。根本目的:救亡图存。
(2)原因:“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报刊的宣传;绅士的推动。
举措: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
(3)动因: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文化运动。
缘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指引人们改造世界行动的重大思想武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目的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关键词,由材料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可得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或合群立国。由材料及所学可知,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救亡图存。
(2)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第一问原因,由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可得出“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绅士的推动;由材料二“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可得出报刊的宣传。第二问重要举措,由材料二“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及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包括: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
(3)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至1922年的中国。第一问国内动因,由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及所学可得出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材料三“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及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材料三“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可得出知识分子的宣传;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人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第二问缘由,由材料三“《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及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们改造世界行动的重大思想武器。
10.(1)民主是当时世界影响最大的潮流,对中国近代政治影响重大;“工人政治”是新型的民主,俄国劳农政府的建立开启了新的民主制度;阶级消灭之后,真正的“工人政治”得以实现。
(2)论点:李大钊认为“工人政治”是新型的民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论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也让苦寻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工人政治”是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型的民主,主张消灭阶级,建立无产者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李大钊等人的努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现世界有种最大的潮流,……就是‘德谟克拉西’(民主)”得出民主是当时世界影响最大的潮流;据材料“再看中国近十余年来底政治,愈可证明德谟克拉西有重大的势力。……凡是附和德谟克拉西的,都一时得了势力,凡是反抗德谟克拉西的,都必终归失败或灭亡”得出对中国近代政治影响重大;据材料“伊尔革图克拉西可译为‘工人政治’,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德谟克拉西,在俄国劳农政府成立以后,制度与理想全为新创,……表章此新理想、新制度”得出“工人政治”是新型的民主,俄国劳农政府的建立开启了新的民主制度;据材料“阶级全然消灭,真正的伊尔革图克拉西,乃得实现”得出阶级消灭之后,真正的“工人政治”得以实现。
(2)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题干要求,选取李大钊关于“民主”和“工人政治”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如选取“民主”相关观点,可以“李大钊认为民主是世界潮流,反对独裁专制,推动了思想解放”为题,结合新文化运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重点阐述新文化运动期间,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抨击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主张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如选取“工人政治”,可以“李大钊认为‘工人政治’是新型的民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题,结合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述。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李大钊认为,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工人政治”是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型的民主,主张消灭阶级,建立无产者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李大钊等人的努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1.(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2)原因: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可知由自发性,组织化程度较低到由政党找领导,组织程度较高。
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组织领导能够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也会促进组织的壮大,领导能力的提升。
(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去思考,主要从民族危机、思想、经济、阶级、组织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运动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根据材料“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C项正确;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排除A项;1922年中共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排除B项;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展这种思想,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开办女校,组建青年团,成立农会等方式,发动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D项正确;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活动集中在1922年,与扶助农工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以后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涉及多个方面,不仅限于发动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1921年,故C正确;1919年、1920年、1922年不符合史实,故ABD错误。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除了教授农业、工业相关技术外,还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说明其主要目的是扶助农工,唤醒民众,D项正确;农业只是农工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创办者都属于共产党员,实业救国是实业家的主张,排除B项;结合时间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重在号召工农参加革命,普及教育夸大了其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1)代表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都是知识分子,多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2)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失败,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详解】.(1)特点: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一大”代表的“籍贯”可知,他们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根据表格展示的中共一大代表的“出生年份”和“备注”中的履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是知识分子,且多是青年知识分子;根据表格列举的代表们在党的一大前夕的活动,特别是为建党做的筹备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共一大召开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促使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17.(1)背景:①中国内忧外患;②十月革命爆发;③五四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⑤中国共产党成立。
(2)原因:①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②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
【详解】(1)据材料引文时间“1922年”,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得出外部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内部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据材料“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可得出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据材料“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可得出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
【点睛】原因类解析题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做到角度全面。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有时还需要从国际角度分析。
18.A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教国”可知,此类演讲宣传反帝反封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教国”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演讲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土地革命的开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图中所示即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高涨,B项正确; 辛亥革命并没有得到各地农民运动的广泛响应,A项错误;大革命失败后,农民革命根据地主要建立在湘赣等省的省际交界地区,与图中所示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形势不符,C项错误;1947年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时,两湖地区的农民运动并没有如图所示得到迅猛发展,D项错误。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根据“探寻劳动者苦痛悲惨的根源和解救劳动者痛苦的办法”可知,李大钊是号召青年深入群众,解放群众,激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A项正确;1919年3月,五四运动还没有出现,排除B项;李大钊是在号召青年深入群众,启发群众,而不是宣传自由民主思想,更不是所谓的体验黑暗追求光明,排除CD项。故选A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认识到劳动人民对历史的贡献,重新定位知识分子与劳工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A项正确;中共成立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裂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1920年代知识分子与劳工之间关系,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18年(中国)。据材料“―、增进国民人格;二、灌输国民常识;三、研究学术;四、提倡国货……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风俗人心”,可知于1918年成立的社团,增进了国民人格,促进学术革新,砥砺国人品行,为之后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经济方面只是社团涉及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从社团的宗旨中,并不能看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侧重,排除C项;五四运动激发了全民族追求真理的伟大觉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四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五四时期中国出现大规模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后期伴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中找到中国的出路,开始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A项正确;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C项与五四时期中国报刊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之间没有多大关联性,排除C项;D项是现象,题干强调的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材料并未涉及,D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社会主义书籍中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的远大理想大大地鼓舞了我,使我想起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可知,吴玉章认为社会主义要建立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社会目标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有相同之处,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要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是相通的,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至1923年(中国)。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前后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通过三次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了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无法得出三次论战结束了思想界迷茫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通过1919年至1923年三次论战增强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材料并不能表明三次论战促进了思想认识的统一,排除B项;三次论战持续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不符历史逻辑,排除C项。故选D项。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的召开,制定了最低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资产阶级、农民和工人是革命动力,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革命对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形成理性认识,D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由此建立,题干涉及时间很容易判断是1922年,排除A项;反帝反封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非“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排除B项;此时,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国民党在革命中仍发挥着重要领导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根据材料“有人说中国没有大中产阶级,阶级战争用不着的,固然是忘记了外国资本家早已成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主人。”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蔡和森给陈独秀的信中,称中国拥有大中产阶级,而且已经成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主人,要将其推翻,说明了在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与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无产阶级深受外国压迫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其革命目标是推翻大中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
2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5年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25年的漫画讽刺了屠杀京汉铁路工人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受到美帝国主义的支持。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反对封建军阀、帝国主义列强,1926年国民大革命运动开始。因此1925年的漫画有利推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D项正确;漫画矛头直指直系军阀吴佩孚,排除A项;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漫画讽刺吴佩孚不能说明战略战术,排除B项;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根据材料“1925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将‘半无产阶级’划分为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分析了半自耕农和贫农的三种不同的经济状况及其不同的革命性。”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半无产阶级”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其所具有的革命性,说明半自耕农和贫农也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有利于促使工农联盟的出现,B项正确;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暴动的失利,推动了中国革命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各阶级中农民的分析,没有体现农民运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 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根据材料中“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是发展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思想,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 A项正确;“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表明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排除B项;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生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就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排除C项;土地国有与材料中“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1926年《上海画报》上的一幅漫画”可知,漫画上的军阀已经到了悬崖边,结合1926年的国民革命以及北伐可知,国民革命军将要推翻军阀势力,北洋军阀走向穷途末路,C项正确;1926年,国民革命还没有结束,且大革命最终失败,排除A项;漫画强调的是要推翻军阀,而不是让其悬崖勒马,排除B项;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统一是在192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3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至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至1926年之间,是国民革命兴起的阶段,其中“社会主义”“民族”“国民革命”等词汇的大量出现,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开辟了”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后,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而非民主与科学,排除B项;材料没有“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25年”“广东省”,可知当时正值国民革命时期,据材料毛泽东高度肯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服务于当务之急,即推动国民革命的继续开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排除A项;此发刊词是借肯定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推动国民革命的继续开展,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3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至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1926至1927年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至1927年,北伐战争由广东进行至长江流域,国民党人数也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增加,B项正确;国共合作实现是在1924年,与国民党人数增加关系不大,排除A项;黄埔军校是在广东,影响不到江苏等地,排除C项;北洋政府瓦解是在192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5.(1)同: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都是共产主义。
异: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
(2)一大的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奋斗目标和手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表明共产党还处于年幼时期。
二大的纲领确立了将中国革命分为两步的目标,为后来的革命指明了方向,更符合中国革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尝试。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等信息,据材料二“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相同之处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都是共产主义;据材料二“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点是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一大的纲领需一分为二,辩证评价,一大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奋斗目标和手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但是没认清当时中国主要矛盾,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表明共产党还处于年幼时期。二大的纲领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确立了将中国革命分为两步的目标,为后来的革命指明了方向,更符合中国革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尝试。
36.演进: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要代表大会中话语主题经历了由消灭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到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进行国共合作,共同反帝反封建,再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演进。
演进的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共对国情认识的逐渐加深;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的被动;中国人民对革命的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
演进的评价:党的主要任务日益明确;有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有助于壮大革命队伍;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指导了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设问要求“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要代表大会中话语主题的演进进行评述”,材料涉及党的代表大会有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和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据材料“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求阶级的政权”可知,其主题是消灭资产阶级统治,中共二大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据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可知,其主题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发生这种改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加深,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且此时期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党的任务日益明确。据材料“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觉互相配合行动是必要的”可知,进行国共合作,共同反帝反封建,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的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如果要完成革命,需要团结革命的阶级和力量,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据材料“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及其他地区建立小块红色政权的经验教训,并再次提出‘工农武装制据’的重要思想”可知,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体现了中共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革命的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指导了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