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仿真模拟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目前已知的研究北京人的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还有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灰烬,据此可知,为我们了解北京人生活情况提供依据的是( )
A. 神话传说 B. 文字记载 C. 考古发现 D. 学术研究
2.2022年5月22日是第四届海水稻插秧节,今年我国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将超100万亩。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下列原始人中种植水稻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3.《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 禅让制的确立 B. 世袭制的确立 C. 分封制的确立 D. 中国王朝的产生
4.夏商周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表征是青铜器的铸造,而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 雕刻艺术品 B. 使用甲骨文 C. 统一度量衡 D. 确立等级制
5.从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治者践行儒家仁政思想 B. 战国时的社会相对和平
C. 各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理 D. 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6.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大运河 D. 三峡工程
7.史学家钱穆评价说“他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是开始把古代贵族宗庙里的知识来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的第一个。”这里赞誉的创办私学的他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墨子
8.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赢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赢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 废除分封制 B. 实行郡县制 C. 建立皇帝制度 D. 开创统一格局
9.中国象棋的棋盘以“楚河-汉界”作为对阵双方的分界线。这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双方的结局是( )
A. 刘邦战胜项羽 B. 项羽战胜刘邦 C. 曹操吞并袁绍 D. 东晋战胜前秦
10.“刘邦即位后,秦代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得到了重大改善,景帝时最终将田租的比例定为‘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A. 实行横征暴敛 B. 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 倡导“以德化民” D. 注重扩大土地面积
11.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收纳信徒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
A. 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 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
C. 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 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12.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都护的职责是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等。设立西域都护府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 确立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C. 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3.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李时珍
14.唐代诗人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赞扬了一位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才德。这位历史人物是( )
A. 周瑜 B. 司马懿 C. 诸葛亮 D. 王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文献记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铣,若其事立。——《管子 海王》释义: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
文献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 晋语》释义: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
材料三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中国全史》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 景帝纪》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并列举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典型人类文明遗址。(3分)
(2) 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的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3分)
1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掉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时期 内容 春秋及以前 战国
治理国家 分权治理 ①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②
地方管理 分封诸侯 ③设置郡县
材料三 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已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做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做儒家。
——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能说明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把表格中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补充完整。 (2分)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出现在中国古代哪一时期?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 (2分)
(4)将零散而混乱的历史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关系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请根据以下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解释。(要求:主题明确,语言简洁,解释要体现关键词之间的因果关系) (2分)
17.学会辩证评价历史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毛泽东在1964年6月24日接见外宾的谈话(节选)
材料二:秦始皇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社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根据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三: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他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后,汉朝的政治局面为之一变,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材料四:武帝在位54年,他把汉代推向鼎盛时期。但就是在鼎盛的背后,出现了“物盛而衰”的局面。武帝的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迷信神仙,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其行为同秦始皇极为相似。
——根据魏文清《汉亡探源》(载《北方论丛》1993年第4期)整理
材料五: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摘自百度文库2019年8月20日《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始皇“把中国统一起来”后全国通用的官方文字。简述统一文字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当时实施的具体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改革之举”,并说出该项“改革”的意义。(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汉代出现“物盛而衰”局面的原因。(2分)
(5)运用材料五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史实对秦始皇或汉武帝进行简要评价。(2分)
18.材料一:秦朝时(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每年在外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材料二:秦汉之世,去古未远,所以古代租税的系统,还觉分明。汉代的田赋,就是古代的税,其取之甚轻。高祖时,十五税一。文帝从晁错之说,令民入粟拜爵,十三年,遂全除田租。至景帝十年,乃令民半出租,为三十而税一。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东晋、南朝政府为发展生产的需要,非常重视牛耕的推广。禁止屠杀耕牛是东晋、南朝政府的一贯政策。《晋书·张茂传》载:“杀牛有禁,买者不得辄屠”(即使老牛也不得随意屠宰)。
——摘编自张学锋《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农民的生活状况。这种生活状况给秦朝的统治带来哪些不良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高祖到汉景帝时赋税征收的变化。汉初实行这样的赋税政策目的是什么?汉文帝、景帝时延续了西汉初年的哪一国策?使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还有哪些原因促使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4分)
(4)综上所述,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注意什么?(2分)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小题1】原因: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有限;新石器时代,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遗址;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小题2】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小题3】共同看法:以农为本;措施: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等。认识:中国古代都注重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16【答案】(1)现象:农业上使用铁制工具和牛耕。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2)特征:①集权统治;②任命官员。
(3)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认识:诸子百家各有看法;但也在争鸣中互相吸收。
(4)主题社会大变革。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破坏了井田制,是经济上的大变革;在思想上,百家争鸣出现,诸子百家著书立说,阐发自己学派的观点,打破了原有的思想体系,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是思想上的大变革;在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尤其的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打破了原有的分封制和贵族世袭制,使秦国过渡到封建社会,是政治上的大变革,故这一时期就是社会大变革。
17.【答案】(1)官方文字:小篆;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政治上的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具体措施:大部分收获物上缴国家(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兵役和徭役。
(3)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确立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4)原因: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迷信神仙,巡游无度。
(5)评价秦始皇: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秦始皇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统治残暴,为秦朝统治带来危机。评价汉武帝: 一方面,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行盐铁专卖;铸造五铢钱;抗击匈奴等,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另一方面,汉武帝时期,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迷信神仙,巡游无度,为统治埋下隐患。
18.【答案】(1)赋税、徭役沉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重。激起农民的不满和反抗,不利于社会稳定。
(2)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景帝实行三十税一;赋税不断减轻。目的是:安定民心,鼓励农民致力于农业生产;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国策:休养生息。局面: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3)政府重视牛耕的推广。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相对和平的环境;优越的地理条件。
(4)注意吸取之前的教训;要不断改善民生;政策的制定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不能脱离实际;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仿真模拟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