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上)白山市高一教学质量监测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甲骨文中有“蜀受年”“蜀不受年”等记载,这里的“年”是农业丰收之意。到伐纣时, 古蜀和西南地区的庸、羌等民族,一起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这些记载表明古蜀地区 ( )
A. 频繁发生战争 B. 直接受中原王朝管辖
C. 已经认同华夏文化 D. 与中原地区早有联系
2. 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 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B. 形成天下统一的格局
C. 华夏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D. 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3.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田在耕后一定要劳(糖),“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嘉峪关新城魏晋五号墓中也出土了彩绘砖“耙田图”。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魏晋时期( )
A.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 民众安居乐业的状态
C. 南北经济交流的概况 D. 边疆农业的精耕细作
4. 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 )
A. 有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B. 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C. 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D. 对宰相政务工作起辅助作用
5. 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 代 ( )
A. 官僚政治开始成熟 B. 法律制度不健全
C. 重文轻武社会风气 D. 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
6. 王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也谈到史学研究应“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是“修已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知古必先通今”观点。三位思想家的言论所体现的共同治史原则是( )
A. “相生相胜” B. 重视考据
C. 经世致用 D. 以民为本
7.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两大举措: 一是在条约规定的港口引入蒸汽船、邮政以及关键的海关系统:二是按条约实行值百抽五税率以及实际执行更低关税的贸易政策。这( )
A. 导致清廷国家主权大量沦丧 B. 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制度化
C. 降低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成本 D. 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
8. 如下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气球,名为《气球破敌图》。对此图理解准确的是( )
今有西人里那制成新式气球 一具,能裁八千五百磅之重,升 放空中,每点钟(小时)行二十五米,各圆敬制速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度:况配大地 于球中,居高击下,凡铁桥、轮舰、地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 陆兵弁,皆不可恃。此气球之善
A. 西方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 B. 国人开始制作新式气球
C. 如实描述了新式气球的先进性 D. 国人的科学意识开始启蒙
9. 1912年,南京参议院曾规定全国常规武装的编制为50个师,每师1万人。但到1919年,调查公布的结果,军队人数已逾150万,比之实际人数,这还不过是一个缩小了的数 目。这一状况( )
A. 反映出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 B. 满足了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C. 体现出军事强国的势头 D. 表明了“自强”目标的实现
10. 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B. 坚持党对农村革命运动的领导权
C. 发动土地革命夺取政权的紧迫性 D. 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11. 下图所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场重要战役,与此图所示战役内容相吻合的一句诗歌是( )
A. 兵锋冒犯我边庭,志愿参军把寇平
B. 绝战倭人结百团,太行烽火敌心寒
C.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 车轮十万上前方,转战江淮千里长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3. 1952年4月,周恩来说:“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 建立外交关系”。这( )
A. 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B. 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峰
C. 落实“求同存异”外交原则 D.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4. 195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上海曹杨新村拍摄了一部号召大家踊跃参加储蓄的电影短片《他们怎样过日子》,影片反映了当年新村居民勤俭持家致富的生活情景。储蓄运动的广泛开展( )
A. 体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促进形成新的社会风尚
C. 反映民众抗美援朝热情高涨 D. 为三大改造积累大批资金
15. 1978年5—9月间,《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开滦煤矿按劳分配和黄埔港工人实行计件工资事迹,并陆续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物质利益》。这些报道、文章有利于( )
A. 促进所有制改革进程 B. 明确体制改革目标
C. 促进民众思想解放 D. 树立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16. 截至2020年底,我国民营企业已经达到4000多万家。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整体规模和质量也都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 )
A. 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B.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已走向世界
C. 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第二大经济体 D. 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效显著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受用。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园,寺茶园,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斤”。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疆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
——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 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成丰帝迫 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 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 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 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 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以来, 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且 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 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 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还主办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主场外交。
——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改革政策。“指示”明确指出:“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万万数千万人口的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就会大大巩固解放区,并大大推动全国人民走向国家民主化。”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二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进行。”
——摘编自宇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改革扬帆(1976—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共同因素,选取其中一个因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部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关键词,再补充一个与之相关联的关键词,自拟一个论题,并对该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具体,论述过程要结合所选关键词,逻辑清晰)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上)白山市高一教学质量监测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甲骨文中有“蜀受年”“蜀不受年”等记载,这里的“年”是农业丰收之意。到伐纣时, 古蜀和西南地区的庸、羌等民族,一起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这些记载表明古蜀地区 ( )
A 频繁发生战争 B. 直接受中原王朝管辖
C. 已经认同华夏文化 D. 与中原地区早有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甲骨文中有关于古蜀地区的记载,说明当时商朝和古蜀已有经济联系,并且农业在古蜀地区占有重要的位置。周武王伐纣时,古蜀和西南地区的民族,一起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说明古蜀和周朝有政治联系,D项正确;材料仅提到伐纣,无法得出战乱频繁,排除A项;“直接管辖”不符合史实,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不代表受中原王朝的管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夏文化的信息,且华夏认同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2. 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 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B. 形成天下统一的格局
C. 华夏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D. 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秋时期尚存在“攘夷”的呼声,但到战国时期,夷夏之间已经不足以分辨,这说明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辐射力增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并非百家争鸣,排除A项;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排除B项;华夏文化影响周边民族,并不代表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田在耕后一定要劳(糖),“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嘉峪关新城魏晋五号墓中也出土了彩绘砖“耙田图”。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魏晋时期( )
A.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 民众安居乐业的状态
C. 南北经济交流的概况 D. 边疆农业的精耕细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春耕寻手劳” “秋耕待白背劳” “耕而不劳,不如作暴”意思是耕后不劳,还不如不耕,让它白地晒着好,这与嘉峪关魏晋墓“耙田图”正好论述吻合,反映了耕耙耱等农业先进技术可能传到嘉峪关地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精耕细作,不能够体现民众安居乐业的状态,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无法体现是否有南北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耕耙耱等农业先进技术可能传到嘉峪关地区,但是不能反映边疆地区的农业已经实现了精耕细作,魏晋时期的边疆地区尚处在开发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4. 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 )
A. 有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B. 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C. 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D. 对宰相政务工作起辅助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可知,尚书省的会商制度既能方便不同部门的协作,又能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尚书省的会商制度,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不能有效制约皇帝权力,也不能对宰相政务工作辅助,排除A、D项;尚书省为执行机构,排除C项。故选B项。
5. 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 代 ( )
A. 官僚政治开始成熟 B. 法律制度不健全
C. 重文轻武社会风气 D. 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兵卫寡弱,有同儿戏”和所学可得出,北宋过度集中中央权力,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地方防卫力量虚弱,甚至无法防范盗贼,D项正确;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与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律,排除B项,故选D项。
6. 王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也谈到史学研究应“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是“修已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知古必先通今”的观点。三位思想家的言论所体现的共同治史原则是( )
A. “相生相胜” B. 重视考据
C. 经世致用 D. 以民为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通过材料中“综当代之务”“实学”“先通今”等可以得出,三位思想家强调解决现实问题,即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原则,C项正确;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重视考据指的是重史实依据,强调对史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材料并未强调,排除B项;民本思想无法看出,民本思想强调注重百姓、人民等,排除D项。故选C项。
7.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两大举措: 一是在条约规定的港口引入蒸汽船、邮政以及关键的海关系统:二是按条约实行值百抽五税率以及实际执行更低关税的贸易政策。这( )
A. 导致清廷国家主权大量沦丧 B. 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制度化
C. 降低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成本 D. 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将其西方先进技术和海关系统引入中国,另一方面在中国实行值百抽五的税率,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这加速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未体现国家主权大量丧失,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的举措,没有清政府对海关制度的管理,并且材料所述西方政策加速了我国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不能实现晚清海关管理的制度化,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8. 如下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名为《气球破敌图》。对此图理解准确的是( )
今有西人里那制成新式气球 一具,能裁八千五百磅之重,升 放空中,每点钟(小时)行二十五米,各圆敬制速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度:况配大地 于球中,居高击下,凡铁桥、轮舰、地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 陆兵弁,皆不可恃。此气球之善
A 西方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 B. 国人开始制作新式气球
C. 如实描述了新式气球的先进性 D. 国人的科学意识开始启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气球破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介绍西方器物有利于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促进国人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对西人气球外观、功能的介绍,可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未体现教育思想,且“主导地位”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何时制作,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对气球飞行的控制灵敏度、气球的承载力等不如飞机,材料中气球上“配大炮,居高击下......皆不可恃”不太容易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12年,南京参议院曾规定全国常规武装的编制为50个师,每师1万人。但到1919年,调查公布的结果,军队人数已逾150万,比之实际人数,这还不过是一个缩小了的数 目。这一状况( )
A. 反映出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 B. 满足了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C. 体现出军事强国的势头 D. 表明了“自强”目标的实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2年到1919年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队代表的是北洋军阀势力,1919年军队人数远远超过1912年南京参议院规定的人数,体现的是北洋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A项正确;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北洋军阀势力扩大,不会满足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排除B项;军阀是中国近代反动势力的代表,军队人数增多不能够体现出军事强国,排除C项;民国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仍然控制影响着中国各地军阀,并未实现“自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B. 坚持党对农村革命运动的领导权
C. 发动土地革命夺取政权的紧迫性 D. 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农民力量的发动是不可阻挡的,因此要重视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D项正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此时还没有提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党需坚持对农村革命运动的领导权,材料主要是肯定了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毛泽东只是认识到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1927年3月当时党还没有做出土地革命的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下图所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场重要战役,与此图所示战役内容相吻合的一句诗歌是( )
A. 兵锋冒犯我边庭,志愿参军把寇平
B. 绝战倭人结百团,太行烽火敌心寒
C.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 车轮十万上前方,转战江淮千里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对图所示信息,“八路军”“娘子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因此可以判断为百团大战,“绝战倭人结百团,太行烽火敌心寒”的诗歌符合题意,B项正确;A项主题是抗美援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主题是红军长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主题是淮海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提出坚决拥护广大农民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行土地改革的行动,并规定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各项具体政策,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排除A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排除B项;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推行“双减双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952年4月,周恩来说:“为了表示外交上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 建立外交关系”。这( )
A. 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B. 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峰
C. 落实“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D.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项正确;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苏联的率先承认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峰,排除B项;“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5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上海曹杨新村拍摄了一部号召大家踊跃参加储蓄的电影短片《他们怎样过日子》,影片反映了当年新村居民勤俭持家致富的生活情景。储蓄运动的广泛开展( )
A. 体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促进形成新的社会风尚
C. 反映民众抗美援朝热情高涨 D. 为三大改造积累大批资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7年电影短片《他们怎样过日子》反映了当年新村居民勤俭持家致富的生活情景,可见国家借助电影这种大众传媒号召大家勤俭持家,这会有助于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B项正确;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排除A项;抗美援朝于1953年结束,题干涉及时间是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题干涉及时间是195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78年5—9月间,《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开滦煤矿按劳分配和黄埔港工人实行计件工资事迹,并陆续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物质利益》。这些报道、文章有利于( )
A. 促进所有制改革进程 B. 明确体制改革目标
C. 促进民众思想解放 D. 树立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日报》的报道鼓励按劳分配,肯定“物质”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思想解放,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前夕,在分配方面对按劳分配的肯定,并未涉及所有制改革,排除A项;此时尚未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也未提出对外开放,排除B、D项。故选C项。
16. 截至2020年底,我国民营企业已经达到4000多万家。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整体规模和质量也都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 )
A. 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B.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已走向世界
C. 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D. 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排除B项;材料仅能说明民营企业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无法据此得出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结论,排除C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受用。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园,寺茶园,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斤”。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疆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
——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17. 特点: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持续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多元;承载经济、文化功能;不断发展创新。
18.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茶马古道的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士大夫群体的推动;饮茶习俗的普及;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有,发展历史悠久。根据材料“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受用。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可知具有持续性,且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园,寺茶园,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疆管理。”可知经营主体多元。根据材料“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可知中国古代茶业发展承载经济、文化功能。根据材料“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可知不断发展创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疆管理。”并结合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史实可知,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原因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茶马古道的推动。根据材料唐朝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园,寺茶园,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斤’。”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可知士大夫群体的推动。根据材料“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可知饮茶习俗的普及;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 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成丰帝迫 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 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 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 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 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以来, 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且 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 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 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还主办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主场外交。
——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答案】(1)变化:外交机构,由没有专门机构向专门机构转变;外交内容,由单一经济通商管理向全面的对外交往转变;外交体制,由朝贡体制向近代体制转变;外交人才,由兼职官员向近代的专业专门的外交人才转变;外交文书,由夷书定例向“照会”样式转变;外交态度与状态,由居高临下向屈辱外交转变;外交主权和地位,由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外交转变。(任答三点)
(2)特点:国家利益为中心;承担大国责任,体现大国担当;服务于国内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任答三点)
意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考虑到学生答案可能会比较分散,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得出:外交机构,由没有专门机构向专门机构转变;根据材料一“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得出:外交内容,由单一经济通商管理向全面的对外交往转变;根据材料一“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得出:外交体制,由朝贡体制向近代体制转变;根据材料一“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得出:外交人才,由兼职官员向近代的专业专门的外交人才转变;根据材料一“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得出:外交文书,由夷书定例向“照会”样式转变;根据材料一“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得出:外交态度与状态,由居高临下向屈辱外交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外交主权和地位,由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外交转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 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出:国家利益为中心;根据材料二“新时期以来, 中国外交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且 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 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得出:承担大国责任,体现大国担当;根据材料二“ 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 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得出:服务于国内建设;根据材料二“此外,还主办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主场外交。”得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影响:结合所学从对中国、对世界等方面可归纳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改革政策。“指示”明确指出:“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万万数千万人口的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就会大大巩固解放区,并大大推动全国人民走向国家民主化。”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二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进行。”
——摘编自宇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改革扬帆(1976—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共同因素,选取其中一个因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转变:从减租减息到土地改革。
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巩固了解放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的真诚拥护,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因素: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说明:示例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消灭封建剥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成为党的重要任务,党在解放区实行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
示例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出发点。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符合广大群众争取更广泛的抗日力量,以早日赢得抗战胜利的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符合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改革开放前,农村生产力低下,广大农民渴望实现粮食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广大农民实现了勤劳致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比较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
转变:由材料一“把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改革政策”可知:从减租减息到土地改革。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巩固了解放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的真诚拥护,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和1980年的中国。
因素:由材料一“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和材料二“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应当支持群众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可得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说明:首先选取其中一个因素,例如: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出发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符合广大群众争取更广泛的抗日力量,以早日赢得抗战胜利的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符合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改革开放前,农村生产力低下,广大农民渴望实现粮食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广大农民实现了勤劳致富。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部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关键词,再补充一个与之相关联的关键词,自拟一个论题,并对该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具体,论述过程要结合所选关键词,逻辑清晰)
【答案】所选制度:分封制、郡县制
补充制度:行省制
论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论述:先秦时期,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诸侯争霸:秦朝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地方管理制度的先河,郡县制模式被后世王朝所继承、发展;元朝建立后,吸取两宋地方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为适应辽阔疆土管理的需要,在地方设立行省制,行省权大而不专,既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又保障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行省制被明清两朝继承,成为封建国家后期地方管理的重要制度。
结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不断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需要,中央不断强化对地方的统治,使得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考生要对信息进行归类,题干中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中,涉及到了三类信息,一类是分封制、郡县制,这是有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名词;一类是军机处、尚书台,这是关于中枢机构方面的措施;第三类是察举制、 世官制,这是有关选官制度的信息。之后,考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类信息,再补充一个相应的关键词,并提取出与之相关的论题。如选择第一类信息,可以补充的关键词,如行省制、中央集权等,可以拟定的论题,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反映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等;如选择第二类信息,可以补充的关键词,如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等,可以拟定的论题如,中枢机构的演变体现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的趋势等;如果选择第三类信息,可以补充的关键词如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可以拟定的论题,如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等。然后,运用提取和补充的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阐释,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证和阐释的正确性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34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