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标练
1.1914年,袁世凯在祭孔告令中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国纪民彝,赖以不坠。……(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袁世凯此说意在( )
A.扭转社会不良风俗 B.恢复儒家伦理纲常
C.极力污蔑辛亥革命 D.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2.辛亥革命后我国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3.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优秀的军人,在现代炮火下堪为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 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华工对协约国做出贡献
4.下表是1914—1919年间中国面粉对外出口数量表。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 )
时间 出口量(单位:万担)
1914年 6.99
1915年 19.66
1916年 28.97
1917年 79.80
1918年 201.19
1919年 269.43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支持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 D.群众性的抵制日货运动
5.清末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曾一度停业,1912年公司利润为4万元,1913年公司的利润进一步猛增,出品的香烟不仅打破了英美烟草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而且畅销于东南亚地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群众运动反对“二十一条”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C.我国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6.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近代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D.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7.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仅1919年一年,中国就出现了400种以上的白话报。1920年,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白话文的应用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白话报刊已成主流
C.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 D.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8.1920年春,长沙女青年李欣淑为反抗包办婚姻而毅然出走,她还登报声明:“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道前进!”这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社会风尚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解放
9.“奉大总统令:鄂江起义以来,战争倥偬,凡百生业,咸受影响,商众贸易尤遭损失……本总统蹙焉悯之。幸今者东南底定,民国肇基,商务为实业要政之一,亟应恢复,善后各事,尤宜审慎,须立永远之计,毋为权宜之策。”从材料可以看出,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奖励实业
10.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背靠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割据混战,又同时维持着民主政体,且以“以工代战”的方式参与一战,收回部分权益;既有尊孔复古的逆流,又有民主共和观念的不断传播。这说明此时期( )
A.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B.军阀混战促使了社会发展
C.近代化过程存在矛盾交织 D.面临民族危机的艰难抉择
11.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评价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12.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一战( )
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派遣军队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C.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D.有效抑制了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13.有学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形象地比作“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14.胡适、鲁迅等人开始创作白话文诗作,兴起了白话文运动。这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15.1912年,军费占当时政府支出的33.8%,1919年为41.86%,1923年为64%。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经济发展 B.军阀混战 C.政权更迭 D.国防稳固
16.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该运动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 )
A.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并包 B.全部文明与文化都趋向西方现代化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D.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非选择题标练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如表所示)。
表现 说明
有利因素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由于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暂缓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一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加大对中国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不利因素 自然经济的抵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对华侵略加剧 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依据上面的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因素和两个不利因素,并加以说明。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标练
1.1914年,袁世凯在祭孔告令中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国纪民彝,赖以不坠。……(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袁世凯此说意在( )
A.扭转社会不良风俗 B.恢复儒家伦理纲常
C.极力污蔑辛亥革命 D.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解析]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袁世凯主张恢复传统伦理道德及纲常名教,意在为其复辟帝制做准备,D正确;A、B、C均不属于袁世凯的本质意图,排除。
2.辛亥革命后我国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解析]辛亥革命后我国在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称帝”“复辟”等信息则表明近代中国民主进程艰难,故选A项。辛亥革命的时代局限性是没有明确反帝,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恰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军阀割据,排除D项。
3.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优秀的军人,在现代炮火下堪为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 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华工对协约国做出贡献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将军对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给予较高评价——“在现代炮火下堪为楷模”,这一赞誉充分证明了华工对协约国做出的贡献,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中国劳工主要做后勤服务,排除A项;一战中,大量的华工被派往欧洲,主要是因为法国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而不是法国缺少作战的兵力,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4.下表是1914—1919年间中国面粉对外出口数量表。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 )
时间 出口量(单位:万担)
1914年 6.99
1915年 19.66
1916年 28.97
1917年 79.80
1918年 201.19
1919年 269.43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支持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 D.群众性的抵制日货运动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故选C项;“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主观原因,不是“客观原因”,排除A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和割据的局面,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群众性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主观原因,不是“客观原因”,排除D项。
5.清末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曾一度停业,1912年公司利润为4万元,1913年公司的利润进一步猛增,出品的香烟不仅打破了英美烟草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而且畅销于东南亚地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群众运动反对“二十一条”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C.我国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解析]根据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利润的增加、对英美烟草公司垄断的打破、在东南亚地区的畅销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以烟草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D项正确;A项发生于1915年,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14年,排除B项;当时我国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革命性突破,排除C项。
6.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近代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D.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解析]跪拜、作揖等礼节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鞠躬、握手反映了近代平等自由观念,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并非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排除B项;D项中“根除了”说法错误,排除。
7.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仅1919年一年,中国就出现了400种以上的白话报。1920年,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白话文的应用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白话报刊已成主流
C.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 D.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解析]相比文言文,白话文简单易学,材料中白话报的大量出现,以及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都反映了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C项正确。白话文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白话报刊已成主流”,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而非政治方面,排除D项。
8.1920年春,长沙女青年李欣淑为反抗包办婚姻而毅然出走,她还登报声明:“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道前进!”这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社会风尚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沙女青年李欣淑反对包办婚姻,与封建思想作斗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自由理念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仅从个例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社会风尚,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北洋政府是否倡导思想解放的信息,排除D项。素养提升练
9.“奉大总统令:鄂江起义以来,战争倥偬,凡百生业,咸受影响,商众贸易尤遭损失……本总统蹙焉悯之。幸今者东南底定,民国肇基,商务为实业要政之一,亟应恢复,善后各事,尤宜审慎,须立永远之计,毋为权宜之策。”从材料可以看出,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奖励实业
[解析]材料中“奉大总统令”“民国肇基,商务为实业要政之一,亟应恢复,善后各事,尤宜审慎,须立永远之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鼓励商民恢复和发展经济,故选D。
10.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背靠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割据混战,又同时维持着民主政体,且以“以工代战”的方式参与一战,收回部分权益;既有尊孔复古的逆流,又有民主共和观念的不断传播。这说明此时期( )
A.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B.军阀混战促使了社会发展
C.近代化过程存在矛盾交织 D.面临民族危机的艰难抉择
[解析]材料显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虽然军阀混战,但从形式上保留了民主政体,通过参加一战,收回部分权益,同时新思想与旧思想相互碰撞,这体现了在近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织,故选C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信息,排除A项;军阀混战不利于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艰难抉择”,排除D项。
11.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评价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护国战争,故选B项。二次革命、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均与“从云南开始”不符,排除。
12.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一战( )
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派遣军队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C.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D.有效抑制了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故选C项。中国参加一战并未极大提高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A、D两项错误;一战期间,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但中国军队没有前往欧洲前线,B项错误。
13.有学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形象地比作“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解析]一战期间,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被称为“经济奇迹”,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特殊的国情,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尤其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使快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再次受到严重冲击,故答案为C。
14.胡适、鲁迅等人开始创作白话文诗作,兴起了白话文运动。这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解析]新文化运动期间兴起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故选C项。
15.1912年,军费占当时政府支出的33.8%,1919年为41.86%,1923年为64%。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经济发展 B.军阀混战 C.政权更迭 D.国防稳固
[解析]1912年到1923年属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故军费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B项正确。
16.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该运动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 )
A.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并包 B.全部文明与文化都趋向西方现代化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D.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
[解析]根据材料“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变革,主张向西方学习,存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全面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希望全盘西化,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标练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如表所示)。
表现 说明
有利因素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由于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暂缓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一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加大对中国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不利因素 自然经济的抵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对华侵略加剧 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依据上面的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因素和两个不利因素,并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
有利因素1:民族资本家的努力。
说明:一战期间,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有利因素2: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
说明: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规范企业管理,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不利因素1:国内政局动荡。
说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卖国,对内独裁专制,政局动荡不安,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不利因素2: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
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深受多重压迫,大多生活贫困,购买力弱。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根据所学可知,一战时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除了欧洲列强由于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之外,还包括民族资本家的努力与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不利因素除了包括自然经济的抵制、日本对华侵略加剧之外,还包括国内政局动荡与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然后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说明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