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东南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总分48分)
1.仰韶文化的扩张与激荡形成了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的中原龙山文化。在其直接影响下,原来属于大汶口文化范畴的河南东部地区,开始出现了面貌接近中原文化的造律台文化等一系列文化演进过程,与炎黄二族经过涿鹿之战进一步打击地处东部的蚩尤族的历史进程是大体吻合的。而中原龙山文化向南深入到江汉平原,则和传说中尧舜禹时期中原集团征伐三苗可以相互印证。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原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进程 B.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C.兼收并蓄政策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崛起 D.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
2.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化万民,使之“有耻且格”。孟子认为人如果仅仅“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国家必须要“教以人伦”。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注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强调思想教化的重要性
C.迎合贵族阶层政治诉求 D.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3.如表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推知( )
贞元初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1斗) 200 70—80 40—70 50
绢(1匹) 4000 1500—1600 800—900 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4.秦汉乡里组织拥有教化、征发赋役、维持治安、兼理听讼等职权;唐代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里设坊,田野设村,村坊邻里掌管核实户口、催征赋役等。据此推知( )
A.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国家权力呈下移态势
C.政府重视基层管理 D.乡里组织有行政职能
5.(元)文宗(1304年—1332年)建奎章阁,“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帝王之治”。为此搜罗才俊,其中既有汉族学者虞集、宋本等,也有蒙古族燕铁木儿、朵儿直班等,还有色目学者忽都鲁儿迷失、赵世延等。这表明奎章阁的修建( )
A.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 B.推动了元朝教育的发展
C.强化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D.化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6.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7.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 )
A.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 B.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C.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D.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8.1928年3月5日,中共福建省委认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先导”。1937年3月21日,中共在巴黎发行《救国时报》评论巴黎公社是“为国家民族之独立自由与幸福而斗争的绝顶英勇与绝顶忠诚的模范”。这些评论反映(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宣传策略 B.对巴黎公社认识深化
C.民族民主运动进入了高潮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9.下图是1950—1953年中国财政收入及国防支出统计图,图中的数据变化( )
A.说明经济紧张状况未得到缓解 B.适应了国际局势变化的需要
C.表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正展开 D.加快了镇反剿匪工作的进程
10.如图是1990年劳动部发布《职业介绍暂行规定》第七条中的相关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B.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C.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成熟 D.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11.《汉谟拉比法典》第8条说“自由民窃取牛,或羊,或驴,或猪,或船舶,倘此为神之所有物或宫廷之所有物,则应被科以30倍之罚金,倘此为穆什金努(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所有,则应科以10倍之罚金;倘窃贼无以为偿,则应处死。”据此可知古巴比伦王国( )
A.社会成员开始分化 B.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法律制度很不完善 D.用法律维护等级秩序
12.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1一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 )
A.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C.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
13.加尔文教教义突出各种“约”,特别是与以上帝作为见证的、上帝与人民直接立的约,同时加尔文引使徒的话为依据:“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高傲的君主们完全瞎了眼,以至于他们以为自己就是上帝。”这些思想( )
A.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B.有利于推动西方政治近代化转型
C.推动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D.意在运用世俗权力拓展教会影响
14.史学界普遍认为冷战爆发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而导致的美苏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有学者从战后英苏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是英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制定了“联美反苏”政策,美国加入后,因实力雄厚取得反苏阵营的领导权。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种观点之间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 B.英国诱因观点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成立
C.客观历史事实的认定基于不同的解释 D.多视角的分析开阔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15.1960年加纳开国总统恩格鲁玛提出,要积极应用民族国家政府力量抵消西方跨国公司及其依仗的规则的力量,创造利于非洲发展的环境。众多非洲学者也在21世纪后一再发出被重新殖民化或遭遇帝国主义者霸凌的申诉。这反映出( )
A.旧经济秩序制约非洲国家发展 B.非洲国家积极争取民族独立
C.跨国公司是非洲发展最大障碍 D.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格局
16.1990年,欧共体和加拿大分别提出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上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说明( )
A.发达国家操控经济全球化步伐 B.发展中国家享受更多全球化红利
C.国际金融发展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基础 D.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具有优势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课官吏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秦汉考课官吏被视为国家大事。至唐朝,考课制度已相当完备,尚书省吏部负责官员考核。明清两代,考课的规模超过以往历代,考课的立法既简约又严明,且形成了“考满”与“考察”之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1854年,英国财政部授权诺斯科特和屈维廉起草《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广泛借鉴科举制的作法,高级文官的考试由中央成立专门机构组织进行,低级文官考试由各地成立的地方考试中心组织。对应试者品行的强调和须经资格审定的规定与科举制惊人的相似。报告立即就受到了新闻界和政界人士的关注。连激烈反对报告的议员斯坦利也承认“尊敬的先生……引进了一种在我国闻所未闻的原则,但这一原则据说盛行于中国,因此,它应该被称为中国原则。”
——摘编自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明清考课制度发展的史实依据。(3分)
(2)简述材料二中“中国原则”的内涵。(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4分)
19.(14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力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技的发展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英国国王是该学会的保护人。之后众多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大陆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年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总体上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新中国的建立阻止了这一颓势,但改革开放后,文化自信又出现下滑的趋势,直到世纪之交才有所回升。由于文明史的书写掌握在西方人的手中,他们高举启蒙理性和现代性的大旗,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描绘成野蛮或半开化的历史,即使像中国和印度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也被书写成缺少现代文明要素的落后传统。
——摘编自顾明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一条可行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文化自信”,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东南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1—5:ABBCA 6—10:CCDBD 11—16:DBBDAA
17.(1)史实:秦汉实行上计制;唐朝尚书省吏部负责官员考核;明清形成了“考满”与“考察”之法。(3分)
(2)中国原则: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中央和地方分级考试;严格规定报考标准和规范。(3分)
(3)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廉洁吏治;保障国家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和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6分)
18.(1)相同点:都由工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生产专业化。(2分)
不同点: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为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各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6分)
(2)影响:便利农民经济生活;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城市化进程。(4分)
19.(1)国家引导;立法(制度)保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科技教育(教育改革);培养引进技术人才;重视国际交流。(5分)
(2)过程:从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举国体制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2分)
意义:有利于革除传统体制的弊端;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分)
(3)认识: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要结合国情,与时俱进;把科技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3分)
20.(14分)论题:坚定文化自信,将学习其他文明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
论述: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甚至一度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并没有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近代后期,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随胜利,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准备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经济、教育等领域一度照搬苏联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他国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之,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学习其他文明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