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023.12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23年1月秦始皇陵博物院发布秦兵马俑第三次发掘成果,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籠3处;兵器秘(柄)多处、弓弩箭館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考古发掘( )
A.反映了当时部分历史面貌 B.明确了武器种类与配属
C.展示出秦朝强大军事实力 D.弄清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2、明朝时期实行的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是( )
A.阻止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3、120世纪50年代,美国新闻署对外发行影片,讲述黑人体育明星奥尔西 吉布森、拉夫 约翰逊等人的成功。这些电影在颂扬黑人明星的同时,宣称只有民主社会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人才。美国新闻署此举( )
A.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B.解决了种族歧视问题
C.缓和了美苏紧张关系 D.美化了美国国家形象
4、1979年上半年,晋东南地区有关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政策被概括为“一取消”、“两不许”、“三可以”。即取消平均主义“大锅饭”;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可以按定额计酬,可以按时记工加评议,可以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这反映了此时晋东南地区( )
A.农村改革探索较为慎重 B.广大农民市场意识显著增强
C.政府经济职能不断强化 D.人民公社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5、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6、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达数百道之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是维新派最重视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真正获得通过并以上谕形式颁布的更少。这表明百日维新( )
A.并未涉及政治领域改革 B.注重变法措施的策略性
C.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 D.深受守旧派势力的掣肘
7、1915年全国钢铁产量及其分布情形
地区 产量(吨) 备注
湖北 136540 此系汉阳铁厂炼成之铁
奉天(今辽宁) 19530 本溪湖煤铁公司所炼
山西 172000 平定、晋城、高平、盂县、隰县等处土法所炼
湖南 26000 宝庆、茶陵等县土法所炼
四川 25000 涪陵、綦江等县土法所炼
云南 11000 镇雄、剑川、嶍峨等县土法所炼
其余各省 10000 均系土法
总计 310071 其中土铁144000吨
根据表可知,当时( )
A.技术进步存在地域差异 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手工业占据主导性地位 D.经济布局逐渐平衡
8、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人已经开始崇拜希腊的丰产女神德墨特尔。在罗马占领整个大希腊的时候,几乎每个罗马神都可以在希腊的神话体系中找到相应对等的神,只是名称发生了变化而已。由此可知,古代罗马( )
A.文化发展缺乏主体性 B.理性精神发展存在不足
C.融合吸收域内的文化 D.试图同化被征服的地区
9、1875年,左宗棠提出收复被俄国控制的新疆地区。在早期筹措军饷的过程中,他不得不与各省督抚协商,并主要依靠个人的影响力加以催解;中央虽也有介入,但作用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晚清( )
A.海防官员占据优势 B.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新疆地位有所削弱 D.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10、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本为各省学堂卒业生升入专门正科之地”,同时规定“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这表明京师大学堂( )
A.兼具教育和行政管理职能 B.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C.拉开了清末新政自救序幕 D.建立起晚清稳定的教育格局
11、9—11世纪,西欧的权力中心不在国王或国家手中,而在地方封建领主之手。以城堡为中心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已经出现,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情结泛滥。人们以地方名称称呼自己的出身,同时教会也借机宣扬“民族与国家没有区别,人只有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区分”。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的西欧( )
A.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B.民族国家形成面临重重障碍
C.教权和王权势不两立 D.封建君主的权力由实转为虚
12、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长期实行以撒切尔主义和里根主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的经济政策,严控甚至减少公共开支,这导致社会保障体系遭到破坏,贫困现象加剧,两极分化严重。由此可见,西方国家( )
A.高福利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性 B.国际综合竞争力快速下降
C.社会福利的覆盖面急剧缩小 D.福利制度下出现社会危机
13、宋真宗时期王钦若出任宰相之后,其与派系不同、政见不同的寇准也被任命为宰相。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宋真宗将其中奥妙说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由此可见,( )
A.统治宽松促进言论自由 B.皇权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C.防范重臣置于效率之上 D.重视台谏政治发展完善
14、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同时他们褒扬墨学,挖掘了墨学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一做法( )
A.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B.导致近代中国文化复古主义成为主流
C.强调了中西方思想冲突和融合 D.意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
15、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新闻,当晚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开会,发动全村人立刻奔赴全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购进铝锭等原材料。果然,三个月后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几倍。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资源配置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改革 D.投资过热导致市场秩序失衡
16、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 )
A.保护地主利益 B.调整赋税对象 C.强化冲商政策 D.抑制豪强大族
17、西欧国家的重商主义最早是作为国家经济政策出现的,形成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政策,敛聚金银和积累资本的金融政策,鼓励生产的工商业政策,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低工资、低消费的劳工民生政策等政策体系。据此可知,重商主义( )
A.缓和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矛盾 B.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C.实质上是王权与资本的结盟 D.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18、二战后初期,美国外交官艾伦·杜勒斯曾说,“通过影视节目、连环漫画和杂志广告,美国公司对墨西哥底层百姓思想的影响,毫无疑问比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教育制度的影响更为持久。”艾伦·杜勒斯所述的美国做法旨在( )
A.丰富墨西哥民众文化生活 B.对墨西哥渗透文化价值观
C.扩大对墨西哥的军事侵略 D.加强与墨西哥的友好关系
19、与战国相比,秦朝雇佣劳动者的身份更为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徒隶、“诸当作县道官者”、戍卒等这些由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他们必须在官府安排下从事雇佣活动,不得私底下佣作,劳动所得也需上交官府。由此可推秦朝( )
A.社会生产领域出现新经营方式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官府意在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20、明清时期,地方市镇由宋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完整的商业市镇,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了( )
A.城市职能格局的演变 B.市镇空间的相对独立
C.政府放松商业的控制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21、12世纪,自治城市政府成为北部意大利的典型,众多城市不再依附某些主教、贵族等保护人,而是变成了它们自己的“主人”,甚至“感觉创造城市”。人们觉得自己是市民,他们就是城市的主人。类似的现象在欧洲其他地方日益扩散。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是由于基督教会削弱了王权 B.直接孕育了资产阶级革命
C.标志着欧洲特权阶层的衰败州 D.有助于权利意识的增强
22、18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 )
A.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彼此之间矛盾冲突 D.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
23、1925年,美国人科赫宣称研发出新的炼油工艺,大型石化企业立刻指责其侵犯专利。科赫随即前往苏联推销该技术,并承接了价值不菲的订单。“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的石化工艺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可知,苏联石化技术进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定经济计划以发展国家资本 B.重视对最新科学技术的投入
C.利用外国体制的缺陷争取权益 D.秉持开放心态破解封锁局面
24、20世纪20年代,国内的诸多政治团体竞相标榜自己的“革命”性,如无政府主义派倡导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倡导阶级革命,中国国民党倡导国民革命,中国青年党倡导全民革命等,政治氛围仿佛变成了“不革命即是反革命”。这( )
A.是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表现 B.体现了国人彻底改造国家的意愿
C.说明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已开辟 D.反映出当时各派救国方案的趋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乡里组织在全国得以确立,典型的乡里组织大概延续到唐代初期(下方图所示)。这一时期,一县所辖一般为3~5乡,也有两县共管一乡的极端情况。从唐代中期到北宋中期,里逐渐成为乡村实际的最高和最重要的组织,“诸乡置里正,(主)赋役”。
秦汉至隋唐乡级政区户籍统计
时期 相关记载 每乡平均规模
秦汉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约12500户
两晋 “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一乡,三千户以上置二乡,五千户以上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 500~2500户
隋唐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约500户
——据廖寅、杜洋洋《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整理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豪族对部民的支配,唐中后期以来民间宗教兴起导致的正统与非法的神权体系交织,给国家政权带来了多重负面影响。宋以来乡绅势力的形成,实现了知识与经济实力结合并杂糅于官权。乡绅是一支特别的富民势力,他们对乡村社会中公共事业、事务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官民之间的介体,包括乡绅在内的中间力量成为维护政权意识形态与保证民众生存利益的双重代言人。
——摘编自谷更有《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权力体系论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体系的决定性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古代任一历史时期,具体说明这一决定性因素对该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5世纪以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主义和工业化促使移民数量迅速增长。殖民主义使欧洲人作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迁居海外。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殖民地获取了大约1500万劳动力,其中不少是非洲奴隶和契约劳工。1861—1920年,迁居美国的移民有3000万人。美国立国和经济发展靠的就是这些移民。在西欧内部,各国在工业化建设中也大量利用移民劳工,如英国用爱尔兰人、德国用波兰人、法国用意大利人。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材料二 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间,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转变,向东北地区迁移逐渐成为人口迁移的主流。1866年清廷宣布对东北的封禁废止,之后大量人口迁入东北。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多年间共迁去3000多万人。移民主要是来自山东、河北和安徽一带的破产农民。中国人口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冒险向海外移民的人群中绝大部分是广东、福建两省居民,移民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其次是美国,他们主要是以华工身份移民。当时闽粤两省地少人多,粮食供应紧张,而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大力发展种植业,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美国为开发西部地区也从中国招募大量劳工。此外,还有部分人口迁移到拉丁美洲、大洋洲、西欧和非洲等地。
——摘编自杜守东《中国人口迁移的回顾和展望》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与中国人口迁移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人口向关东和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世纪至6世纪亚欧区域文明概况(部分)
区域 时间 概况
亚洲 1世纪中叶 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并西迁,联合吐火罗人,建立贵霜帝国。这个帝国是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并定居以后建立的具有高度经济文化的文明古国。
3-5世纪 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迁中国黄河流域,建立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封建化改革。
4-6世纪 嚈哒人自蒙古草原南迁至中亚南亚,灭亡贵霜帝国,迫使萨珊波斯称臣纳贡,并大举进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国。嚈哒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桥梁作用。
欧洲 4-5世纪 日耳曼人各部族在罗马帝国境内不断南迁,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并且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自选视角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的支配。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
材料二 孔子其人,即之则温,仰之弥高,他能使人们获得极大的鼓舞来崇敬他的观点,并且令其相信这些观点能够经世致用。他的理论内涵博大,博施济众,绝不平淡肤浅。人们追随他,因为他确实最能领悟那个时代的中国文明,知道她如何才能趋于完美。中国文明是一个崇奉学识的文明,所以孔子的理论价值无量。
——摘编自(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儒学思想理论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联系”为主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陶俑”“陶马”“战车”代表了军事作战的士兵和工具,“鼓”和“鼓槌”代表作战指挥,“漆盾”可用于防御,“弓弩”可用于远距离攻击等,这些反映了一定的历史面貌,A项正确。“明确武器种类与配属”不能体现考古发掘中“陶俑”“陶马”“战车”等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有秦军武器等信息,至于其军事实力是否强大,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发掘陶俑数量较多,没有体现陶俑的制作程序,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朝时期实行的朝贡贸易……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可知,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体现“厚往薄来”的原则,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项正确。明朝为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朝贡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且范围小、数量少,在促进商品经济方面影响不大,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可知,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依据题干“这些电影在颂扬黑人明星的同时,宣称只有民主社会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人才”可知,体现的是美国电影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赞扬,说明美国新闻署在冷战期间美化美国的国家形象,故选D项。材料只表明了美国对部分黑人的表扬,不属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种族歧视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当今美国仍然存在歧视黑人的现象,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处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剑拔弩张,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79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处于启动阶段,晋东南地区在“两不许”条件下,实行“一取消”“三可以”,初步尝试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地区农村改革探索的审慎,故选A项;题干中的政策无法体现农民与市场的广泛联系,与农民的市场意识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改革措施会导致政府经济职能有所减弱,故排除C项;“三可以”属于人民公社体制下的政策调整,故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科学的发展。由材料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因此A选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因此B选项错误;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西学东渐,因此D选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可知,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中,真正涉及政治改革的很少,这主要是由于戊戌变法受到了守旧派势力的掣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真正涉及政治改革的很少并不是因为维新派变法活动具有策略性,因此B选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维新阵营内部发生分裂,因此C选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近代钢铁技术主要分布于湖北和辽宁地区,这些地方临海临江较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而山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内陆地区,依然是土法冶炼,这可以得出近代钢铁技术进步存在地域差异,因此A选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因此B选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采用近代技术生产的钢铁量超过了传统手工业,因此C选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近代工业主要分布于临海临江地区,因此D选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罗马的统治。由材料可知,古代罗马在征服希腊后开始了宗教领域的希腊化,将罗马的神在希腊的神话体系进行一一对应,这试图将罗马与希腊文化进行整合,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中是罗马神都可以在希腊的神话体系中找到相应对等的神,依然是以罗马的宗教为主的,因此A选项错误;推崇宗教并不意味着理性精神的缺失,因此B选项错误;罗马宗教的希腊化并不是同化希腊文明,因此D选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左宗棠以个人的影响力筹措资金,且中央的介入作用不大,并联系所学可知,晚清地方汉族官僚势力有所扩大,中央集权有所削弱,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海防官员的优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被削弱,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晚清中央权力结构的变动,与新疆地位无关,且C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的章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双重职能,故选A项。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排除C项。京师大学堂是临时管理教育的机构,之后由学部管理教育行政工作,京师大学堂的创立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教育格局,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权力中心不在国王或国家手中,而在地方封建领主之手”“人们以地方名称称呼自己的出身”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西欧,人们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淡薄,王权弱小,地方势力强大,因而民族国家形成面临着重重障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们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淡薄,与等级君主制无关,A项错误;当时教权与王权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世纪时欧洲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强大,国王的权力较小,这与其权力虚实无关,无法得出D项结论。
12、答案:D
解析:“减少公共开支”意味着削减福利,这导致“社会保障体系遭到破坏,贫困现象加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危机出现,故选D项。这不是高福利导致的,而是削减福利导致的,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谈及国际综合竞争力,故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覆盖面缩小,故排除C项。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王钦若出任宰相之后,宋真宗又把与王钦若派系不同、政见不同的寇准任命为宰相”、“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了加强皇权,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使官员相互牵制,这就影响了办事效率,由此可知,北宋防范重臣置于效率之上,故C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否定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褒扬墨学”使墨学价值“被挖掘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可见无论是批判儒学,还是褒扬墨学,都可以视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从而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阵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而非是文化复古,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没有涉及到西方的思想,无法得出中西方思想的交流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看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新闻”可知时间为1992年,根据材料中“发动全村人立刻奔赴全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购进铝锭等原材料。果然,三个月后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几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改革不断深入影响资源配置,A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就已经全面展开,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南方视察后,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并未体现市场秩序失衡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针对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的存在,此后历代为了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调整赋税标准和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征税转向以资产为主进行征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大土地所有制下占据大量土地的是地主,因此历代政权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不是保护地主利益和抑制豪强大族如宋代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AD项;抑商政策针对的是商人阶层,因此强化抑商政策并不会强化政权基础,排除C项。故选B项。
17、答案:C
解析:考查西欧国家的重商主义。根据材料“最早是作为国家经济政策出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在政治上强化王权,抗衡贵族,需在经济上充实政府财源,而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力量弱小,需王权保护,抗衡外国竞争和争夺市场,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权贵互相利用,形成了以王权为主体对原始资本积累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促进作用的关税、金融、工商业、外贸、劳工民生等重商主义政策体系,故C项正确。重商主义强化了各国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不利于西欧各国间矛盾的缓和,故排除A项;重商主义注重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政策,故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经济自由主义,故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考查美国的文化扩张。材料中的信息“美国公司对墨西哥底层百姓思想的影响”,体现了美国的文化扩张,旨在对墨西哥进行文化殖民,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军事侵略,故排除C项。
19、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时期官府掌握的劳动力也被安排从事雇佣劳动,从而对劳动力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利用,C项正确;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经营方式指的是雇佣劳动,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利用,并不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秦朝官府对劳动力进行充分利用并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D
解析:乡村与城镇形成固定互补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项正确;由材料“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可知,草市商业格局演变,但宋代以后城市经济职能未变,排除A项;由材料“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可知市镇空间相联系,不是独立,排除B项;明清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加强,C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城市发展。自治城市的发展,摆脱对封建贵族的依附,显示了市民自主意识的增强,产生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权利意识对近代民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答案选D。自治城市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材料中说主教、贵族都不再是依附的对象,排除A。几个世纪后,欧洲才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直接”的说法不妥,排除B。当时,特权阶层的力量仍然强大,在一段时间里封建专制还有所加强,获得自治权的只是部分城市,排除C。
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的影响。休谟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质疑“因果关系”,否定必然性,有助于人们打破传统束缚,解放思想,肯定商业,肯定人的欲望,并将其视为正当权利,这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因此答案选A。近代科学兴起于16世纪,B项因果颠倒,排除。质疑因果关系,并非否定一切因果关系,与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情感、欲望获得解放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并非冲突,排除C。肯定人的欲望,不是腐朽堕落,当时近代西方正是蓬勃发展之时,排除D。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25年,美国人科赫宣称研发出新的炼油工艺,大型石化企业立刻指责其侵犯专利。科赫随即前往苏联推销该技术,并承接了价值不菲的订单。‘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的石化工艺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可知苏联的石油化工产业原本十分薄弱,但是愿意接受来自在政治和外交上敌视与封锁自己国家的企业家的合作,使得其石化工艺获得了长足发展。因此,在面对封锁时应当秉持积极开放的心态,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苏联学习西方技术,而非制定计划以发展国家资本,排除A项;科赫的工艺陷入专利之争,且最后也只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未必是最新科学技术,排除B项;利用外国体制的缺陷并非长效机制,不能寄希望在外国体制出问题时才加以利用,这种做法不利于同其他国家的长久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B
解析:A.1915年已经爆发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并未进入新阶段,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信息“政治氛围仿佛变成了‘不革命即是反革命’。”可见随着救亡图存的不断加深,国人彻底改造国家的意愿愈来愈强,故B项正确;C.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开辟出来,故C项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各派救国方案的趋同,且各派救过方案并不趋同,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B。
25、答案:(1)特点:基层组织划分趋于精细化;中央权力对基层的渗透增强;官方力量和民间自治力量相互交织;深受主流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教化职能突出。决定性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
(2)示例一时期:唐中后期。说明:唐中期以来,农村主流经济形态从国有土地上的小农户生产转变为大地产制和租佃制的结合。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大量农户逃离原籍沦为佃户或流民,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唐初的基层治理体系难以为继,国家用以资产为基础的两税法取代以人丁为基础的租庸调制,赋役征发对象的调整也带来了基层组织(官吏)职能的变化。乡绅经济势力逐渐膨胀,并通过科举功名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力和文化话语权,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示例二时期:明至清中叶说明:明至清中叶,小农经济和庶族地主的租佃式田庄经济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两种经济形态既塑造了这一时期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决定了政府对基层治理模式的选择。这一时期,具有科举“功名”身份的乡绅,继续充当着中央权力和民间自治权力的中介;随着明清人头税的逐步废除,庶族地主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受到来自基层官吏更多的监督;土地兼并和农村封建剥削的加重,使民众从外来宗教(基督教等)及本土民间宗教中(白莲教等)寻求精神慰藉,冲击了传统主流价值观,封建政权通过利用村规民约宣讲“圣逾”等形式加强了对基层的思想控制。
26、答案:(1)同:经济因素是移民的主要动因;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内部移民与海外移民并存。异:欧洲海外移民主要是进行殖民扩张,中国移民主要是为了谋生;欧洲移民成分多样,中国移民以农民为主;欧洲移民给殖民地带去了灾难,中国移民促进了移入地的开发。
(2)移民关东原因:清朝对东北封禁的废止;战乱和灾害造成大量农民破产;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适宜生存。移民海外原因:沿海地少人多,人民生存艰难;外国对廉价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第(1)问,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分析。
第一步:审设问。
第二步: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进行信息转化。
材料及所学 答案要点
同 “15—19世纪”“3000万人”“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间”“50多年间共迁去3000多万人” 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迁居海外”“西欧内部……利用移民劳工”“向东北地区迁移”“冒险向海外移民”等 内部移民与海外移民并存
结合所学 经济因素是移民的主 要动因
异 “殖民主义”“欧洲殖民者” “华工”等及所学 欧洲海外移民主要是进行殖民扩张,中国移民主要是为了谋生
“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山东、河北和安徽一带的破产农民”等 欧洲移民成分多样,中国移民以农民为主
结合所学 欧洲移民给殖民地带去了灾难,中国移民促进了移人地的开发
第(2)问,根据材料“1866年清廷宣布对东北的封禁废止”“破产农民”“鸦片战争以后”“华工”“地少人多,粮食供应紧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即可。
27、答案:示例一:
5世纪前,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促进了亚欧大陆整体化。
1世纪,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3—6世纪,在中国,匈奴人、鲜卑等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地区建立多个民族政权,与东晋政权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在欧洲,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早期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内的状况被改变,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中国一起,连成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密切,亚欧大陆趋于整体化。
示例二:
5世纪前,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加剧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与转型。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发起的冲击。迁徙过程中的碰撞造成了政权的更迭、双方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毁坏,但游牧文明也学会了先进文明的经济和文化,推动了欧亚大陆各民族之间在生产、物种、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迁徙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如北魏孝文帝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嚈哒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日耳曼各国形成市民文学等。因此,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虽然暂时造成了农耕地区某些方面以及某种程度的衰落,但农耕文明依靠自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最终影响了迁入的游牧民。从本质上看,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交融扩大了农耕文明。
28、答案:例文: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
儒学思想强调以仁为本,以礼治国。它在社会存在的发展中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年多年的正统思想,并不断扩展到东亚其他国家。
儒学思想在春秋时,由孔子提出,主张恢复礼法伦常;至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主张尊崇儒术、强调春秋大一统等,使儒学思想成为主流;魏晋至隋唐,受到佛教、道教挑战,三教合归儒,儒学复兴;宋明之际理学、心学不断发展,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在南宋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又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提出经世致用,进一步完善。
正所谓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儒学思想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为传统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的支配”可以拟定论题为“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儒学思想强调以仁为本,以礼治国。它在社会存在的发展中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年多年的正统思想,并不断扩展到东亚其他国家。”然后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时,由孔子提出,主张恢复礼法伦常;至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主张尊崇儒术、强调春秋大一统等,使儒学思想成为主流;魏晋至隋唐,受到佛教、道教挑战,三教合归儒,儒学复兴;宋明之际理学、心学不断发展,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在南宋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又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提出经世致用,进一步完善。最后进行总结:正所谓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儒学思想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为传统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