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年度高一11月月考
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于许,建立许国。其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2.酒器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占较大比例,用于饮酒的有爵、觚、觯,温酒的有斝、觥,盛酒的有卣、壶、尊、彝,贮酒的有罌、瓿等。这说明商代( )
A.青铜文化灿烂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主政治凸显 D.君主专制加强
3.“统一之后,他所行的第一事,便是改定有天下者之号,称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
4.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科举制度开始确立
C.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春秋繁露》记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一言论体现了董仲舒( )
A.三权分立的思想 B.无为而治的主张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重农抑商的主张
6.曹魏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7.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如隋代,每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这说明统治者
A.鼓励商业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农业生产 D.强化思想控制
8.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下哪一个官名不是唐代三省的名称(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内务省
9.“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
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11.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天人感应 B.有教无类 C.严刑峻法 D.人性本恶
1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一举措( )
A.是秦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13.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14.唐朝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我国的民族交融
15.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禁止地方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专门负责铸钱事宜,铸造新的五铢钱,各地私铸的钱币全部销毁。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维护边疆稳定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农业发展 D.削弱宰相权力
16.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是首长制,唐代是委员制。”首长可能只有一个,委员却或许有很多,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从汉代首长制到唐代委员制的变化反映了( )
A.丞相位高权重 B.民主思想形成
C.行政效率降低 D.皇权不断加强
17.《秦律》规定: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只有在运送任务紧急而又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兴发徭役。据此可知,秦朝( )
A.注意保护农业生产 B.实施暴政导致速亡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推行抑商政策
18.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
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体现了古代英雄史观
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19.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 )
A.分割宰相权力 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提高行政效率 D.促进民族交融
20.公元837年,平卢军节度推官监察御史吴降为其夫人李氏撰写墓志铭:“长庆二年,我登进士。与君婚姻,情若鱼水。一从薄宦,四任俸微。惭我无食,劳君典(典当)衣。”该墓志铭可用于研究唐朝(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B.进士及第者的生活状况
C.中原地区丧葬习俗 D.藩镇割据对社会的危害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21题8分;第22题16分;第23题8分;第24题8分)
21.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财产税“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举措,并简要说明其制定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 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
—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政府占有土地的制度,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实行均田制时,正值战乱之后,人口锐减,荒闲土地较多,故有条件实行计口授田的均田法。但是,随着唐代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政府占有的荒闲土地逐渐减少,无法再按照均田令中的要求来授田……随着私有土地的扩大,导致官僚地主、权贵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衰退,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最终均田制瓦解。
——据《唐代均田制瓦解探析》等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并写出唐朝后期实行的新的赋税制度的名称。
24.玄武门之变作为历史上的著名历史事件,一直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太宗(李世民)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李世民的兄与弟)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逆败散。
——《旧唐书·隐太子传》(《旧唐书》,成书于后晋945年,后晋赵莹主持编修。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
材料二 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日:“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材料三 (地府判官)自出问头(写在纸上审讯犯人的问题)云:“问大唐天子……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皇帝)把得问头寻读,闷闷不已。
——小说《唐太宗入冥记》
材料四 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墓志铭拓本在敦煌被发现,铭文记载:武德七年,(常何)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负责玄武门守卫)。
材料五 太宗曰:“今欲自看国史……卿可撰录进来。”太宗见(玄武门之变)当日事,语多微文(隐晦)。乃谓玄龄曰:“……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7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方先发动的还是李建成李元吉一方先发动的?结合材料信息说明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于许,建立许国”,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后人以国名为姓,对我国姓氏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我国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说明我国商代时期青铜文化灿烂,A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是涉及了青铜器的出土及青铜酒器的出土,与阶级矛盾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青铜器的出土、青铜酒器的出土无法凸显民主政治,排除C项;君主专制确立是在秦朝,时间是和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创,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4.C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可看出,东汉豪强地主拥有政治选官特权,C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确立,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地方豪强,与外戚宦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解答】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从材料中的“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等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这是在宣扬君权神授思想,C项正确;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强调国家治理应当顺其自然,不能过度干预,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的主张,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解答】根据所学,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出身选官,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D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排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隋朝才创立的,排除BC项。故选D项。
7.C
【解答】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本是上古时代指导农业生产的需要,历代对立春的庆祝,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而隋朝在立春前五日,“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牛、耕夫和犁具象征铁器牛耕,也显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C;ABD项不符合题意。
8.D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内务省是日本维持国家治安、保障国家公安和社会秩序的行政机关,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是中书省掌管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D
【解答】隋朝时期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逐步形成科举制,故答案为D项;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汉朝实行察举制,排除B项;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不是针对九品中正制而采取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10.D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不挑剔学生的出身,因此他能够取得“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有教无类的思想,B项正确;天人感应思想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无关,排除A项;孔子并不赞成严刑峻法,排除C项;孔子认为人性相近,而非人性本恶,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解答】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这样举措是统一文字。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B项正确;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A项;统一文字是文化领域的措施,无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才逐渐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这一局面史称“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在两汉时期,排除AB项;康乾盛世是在清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朝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可知,材料中既有中国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的内容,也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外国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内容,所以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不能说明经济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禁止地方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可得出,汉武帝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回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铸币权问题,与边疆统治无关,排除A项;铸币权归属与农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中央和地方的问题,与宰相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到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汉代是首长制,唐代是委员制”可知,汉代宰相只有一人,到了唐代,宰相一职有多人,宰相数量在增加,说明的是相权削弱,皇权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相权削弱,皇权加强,非丞相位高权重,排除A项;中国古代是专制社会,未产生民主思想,排除B项;唐朝时期的委员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兴发徭役”可知,秦朝对服兵役男子年龄、抽调数量进行规定以及对徭役的规定,说明秦朝重视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并未提及暴政,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秦朝君主专制的信息,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强调的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并未提及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采取强力手段,用严苛的刑法来治理天下,赋税徭役繁重无比,使得阶级矛盾和农民矛盾不断激化;“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时不断等,苦农民向官僚地主发起猛烈攻击,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激化的产物,并非突发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非由英雄创造的,排除B项;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没有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有一定的决策程序,而政事堂的设立使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有助于简化程序,从而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决策程序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权力分割,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涉及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排除B项;促进民族交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吴降为妻子李氏撰写的墓志铭可见,吴降夫妻恩爱,情若鱼水,但吴降收入很低,以致到了食不果腹、典当衣物的地步,该墓志铭不仅是吴降进士及第的权威依据,对于研究唐代进士及第者的生活状况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吴降夫妇生活拮据,无法体现唐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虽然该墓志铭属于丧葬习俗的一部分,但其内容未涉及具体的丧葬习俗,排除C项;该墓志铭未提及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
21.举措:①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解答】举措: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举措:根据材料“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可知,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可知,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可知,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根据材料“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财产税‘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可知,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目的: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币制改革和算缗告缗打击了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西汉王朝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均输平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总体来说,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22.(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
(2)表现: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解答】(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及所学可得出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由材料“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可得出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由材料“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可得出统治者的重视;由材料“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可得出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结合所学可得出人民的辛勤劳作。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材料“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可得出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由材料“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及所学可得出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由材料“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及所学可得出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由材料“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及所学可得出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由材料“‘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及所学可得出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23.原因:①唐朝后期政治稳定,人多地少,土地不够分配;②私有土地增加,土地兼并严重;③战争和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
名称:两税法
【解答】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人口迅速增加,荒闲土地逐渐减少,无法再按照均田令中的要求来授田”可知,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人多地少,土地不够分配;根据材料“随着私有土地的扩大,导致官僚地主、权贵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可知,私有土地扩大,土地兼并严重;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衰退,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可知,战争或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
第二小问名称,根据材料“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衰退,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最终均田制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实行的新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的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新税法。即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
24.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理由:材料一《旧唐书》的记载存在矛盾,既然是李建成发动事变,应该准备充分,却到临湖殿才发现有变,又回到东宫应对;撰写于唐朝的材料四反映李世民有干预史官修史的意图,因此较晚出现的材料一作为官修正史,可能遭到篡改,可信度存疑;材料二作为一手史料,较材料一时间更早,被篡改内容的可能性小,且能印证李世民发动政变。综上所述,李世民发动事变的结论是合理的。
【解答】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太宗(李世民)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李世民的兄与弟)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和所学可知,材料一《旧唐书》的记载存在矛盾,既然是李建成发动事变,应该准备充分,却到临湖殿才发现有变,又回到东宫应对;根据材料“……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和所学可知,撰写于唐朝的材料四反映李世民有干预史官修史的意图,因此较晚出现的材料一作为官修正史,可能遭到篡改,可信度存疑;根据材料“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作为一手史料,较材料一时间更早,被篡改内容的可能性小,且能印证李世民发动政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我认为李世民发动事变的结论是合理的。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