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名校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解析版)

武强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选题
1. 《春秋谷梁传》记载说,春秋战国时期,一年中农隙的时候有春菟、夏苗、秋弥、冬狩四次练兵习武。田猎时规定,禽兽跑出所设定的田猎范围之外,就不再追杀,这是取战争中不追杀奔跑的败军之义。射中的禽兽如果伤在面上、头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杀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兽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该时期( )
A. 崇尚战争的技艺和勇敢精神 B. 严格遵循“仁”和“礼”的原则
C. 贵族活动礼仪化色彩依然浓厚 D. 军事演习已经有明确的规范
2. 下图为秦敦示意图,敦为圆形,敛口,鼓腹,圈足,有盖,上为圆形把,通体饰勾连云纹和回纹。器内有铭文“轨”字,又称为“轨敦”,兼有督促与法度之意。这体现了秦朝( )
A. 注重法律教化的日常灌输 B. 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C. 铜器品种与铸造技术单一 D. 民本思想成为法制化核心
3. 两汉时期,霍去病立志“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这些历史人物所表现出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这些时代精神的出现,反映了(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文化政策的开明
C. 边疆民族地区的动荡 D. 王国问题的解决
4. 李白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 )
A. 彻底消除中原地区民族矛盾 B.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C. 有利于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D. 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5.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 尚书省→工部→中书省→门下省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工部→门下省→中书省
6. 787年,唐德宗因畋猎走访民户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时丰(丰收),何故不乐?”对曰:“前云(夏、秋两征)之外悉无他徭……徒空文耳。”由此可见,当时( )
A 租庸调制难以继续维持 B. 两税法执行不力
C. 藩镇割据影响百姓生存 D. 人丁税异常沉重
7. 唐代《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由此可知,唐初( )
A. 奉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B. 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C. 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D.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8.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之屋…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城市( )
A. 对外贸易兴盛繁荣 B.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
C.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 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9. 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 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 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 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 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10. 在清初至近代百余年间,湖广稻米生产水平提升,“大江上下,浙水东西,每岁采运湖南(米谷)者帆樯相望不绝”。而在江浙,此时已“全赖湖广米粟”,广东也是“米谷不敷,仰赖广西,兼资湖楚”。导致这种稻米供需格局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东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 长江水上运输条件得天独厚
C. 湖广地区鲜有战争时局稳定 D. 西方输入改变沿海饮食文化
11. 某同学搜集到下图所示的几幅图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上海耶松船厂 天津机器制造局 上海发昌机器厂 湖北汉阳铁厂
A.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B. 中国经济在近代的新变化
C. 江南地区近代工业的出现 D.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12. 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 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 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13. 1912年12月1日,梁启超在天津出版《庸言报》第一号,其中“建言”栏所刊内容全是针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通论、专论、杂论、讲演等文稿,梁启超在《庸言报》各栏目上所发表文章类型统计如下图(单位:篇)。这反映了当时( )
A. 知识分子建设新政权热情高涨 B. 民众启蒙成为学者关注重点
C.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激烈 D. 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
14. 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此可知,上述思想和原则( )
A. 有利于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 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 D. 为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5. 下表是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所占百分比统计表,这反映了东北地区( )
A.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 经济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C. 奠定了重工业基础 D. 成为“以战养战”基地
16. 193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在“中华民国”部分, 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此举意在( )
A. 强化领土主权观念 B. 传播近代地理知识
C. 抗议日本全面侵华 D. 完善初等教育体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2分。
17. 东南西北人。颜之推,祖籍琅琊,先祖随晋南渡,一生间关南北,历仕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自叹“三为亡国人”,饱尝离乱、深怀忐忑。
(1)颜之推辗转南北间可能见到的下列场景有_______( )(多选题,涂写字母,)
A. 五胡入华,民族杂居 B. 战场厮杀,火器争雄
C. 吴音胡语,流转耳畔 D. 胡床风靡,垂足怡然
E. 北朝士人,研习汉籍
(2)颜之推个人命运,深系于家国时代。①其所悲于______;②其所幸于______。( )(多选题,涂写字母)
A. 动荡离乱 B. 融合更新 C. 社会失范 D. 重归一统
(3)隋唐承转,兼采南北,创制革新,再铸中华。按要求,将下列字母所示内容,涂写在表格空白处。
面临问题 应对方案
① 人才推荐制度下,地方门阀,盘根错节,威胁统一。
② 传统中央官制下,宰相指挥百官,助理天子,皇权相权,关系微妙。
③ 南北朝三百年间,中原与周边民族盛衰更迭,交错相存。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民族和解政策
(4)简要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设立市舶司,宋高宗反复强调“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特别是“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宋代南海贸易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形成了互补性市场关系。《梦粱录》记载,徐兢使团出使高丽雇用的“客舟”就“可载二千斛粟”,而座船“‘神舟’三倍于客舟”。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材料二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商业因其复杂性而被鄙夷。永乐帝虽派出郑和下西洋,深受儒家“战胜于朝廷”思想的影响,更多是为了“宣扬国威”。加之以海盗活动的增多,海禁政策也就提上日程。明代是一个内敛、封闭的朝代,也是一个政府职能缩减至最小的朝代,自给自足完成后,就放弃了宋元的海外贸易传统。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正是简化管理的体现。明代海禁造成了沿海区域外向型经济面临被扼杀的危险。多亏当地士绅的支持和提供资金,沿海区域航海者才能维持着已经非法的海外经营。
——摘编自赵雅丹《明清两朝中国海洋意识与实践的研究:以海权论为视角》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出现差异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每个阶级各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1936年12月毛泽东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摘编自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救国良方”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武强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选题
1. 《春秋谷梁传》记载说,春秋战国时期,一年中农隙的时候有春菟、夏苗、秋弥、冬狩四次练兵习武。田猎时规定,禽兽跑出所设定的田猎范围之外,就不再追杀,这是取战争中不追杀奔跑的败军之义。射中的禽兽如果伤在面上、头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杀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兽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该时期( )
A. 崇尚战争的技艺和勇敢精神 B. 严格遵循“仁”和“礼”的原则
C. 贵族活动礼仪化色彩依然浓厚 D. 军事演习已经有明确的规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其中渗透儒家讲究仁义礼仪的思想。田猎是周代贵族的活动,田猎时不超出范围追杀、不猎杀伤者和幼小的规定,反映了仁义观念和礼仪制度的影响。可见材料反映了当时贵族活动礼仪化色彩依然浓厚,C项正确;材料强调田猎活动中体现仁义和礼仪,而非突出田猎活动体现尚武风气,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礼崩乐坏,所以不可能严格遵循“仁”和“礼”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突出仁义和礼仪,而非强调田猎活动的军事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图为秦敦示意图,敦为圆形,敛口,鼓腹,圈足,有盖,上为圆形把,通体饰勾连云纹和回纹。器内有铭文“轨”字,又称为“轨敦”,兼有督促与法度之意。这体现了秦朝( )
A. 注重法律教化日常灌输 B. 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C. 铜器品种与铸造技术单一 D. 民本思想成为法制化核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敦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其铭文具有法律教化的功效,说明秦朝将法律教化融入到日航生活之中,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无法说明其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排除B项;中国古代青铜器品种多样,铸造技术高超,排除C项;本题材料没有涉及民本思想,不能得出“成为法制化核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两汉时期,霍去病立志“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这些历史人物所表现出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这些时代精神的出现,反映了(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文化政策的开明
C. 边疆民族地区的动荡 D. 王国问题的解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及班超经营西域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化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做出贡献的人物,不是该地区的动荡,排除C项;推恩令的实施有助于解决王国问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 )
A. 彻底消除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 B.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C.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D. 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和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C项正确;当时仍然存在民族隔阂,彻底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民南迁有利于南方的农业发展,排除B项;北民南迁与奠定东晋门阀政治的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 尚书省→工部→中书省→门下省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工部→门下省→中书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大型交通工程”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材料中涉及交通工程,六部中的工部掌管工程建设,因此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A项正确;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排除B项;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交通工程由工部掌管,排除D项。故选A项。
6. 787年,唐德宗因畋猎走访民户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时丰(丰收),何故不乐?”对曰:“前云(夏、秋两征)之外悉无他徭……徒空文耳。”由此可见,当时( )
A. 租庸调制难以继续维持 B. 两税法执行不力
C. 藩镇割据影响百姓生存 D. 人丁税异常沉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取消一切杂税、杂役,而推行过程中“徒空文耳”,体现了当时两税法执行不力,B项正确;当时租庸调制度已经被两税法取代,排除A项;藩镇割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两税法主要以资产和田亩为标准征税,人丁税并未新增,排除D项。故选B项。
7. 唐代《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由此可知,唐初( )
A. 奉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B. 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C. 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D.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可知,体现的是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8.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之屋…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城市( )
A. 对外贸易兴盛繁荣 B.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
C.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 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之屋……,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可知当时客贩很繁忙,贸易很频繁,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对外贸易,排除A项;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和题干时期不符合,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一直比较低,材料中也没有提到商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9. 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 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 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 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 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郑和认为,通过控制海洋可以获得财富,维护国家安全,因此说明他具有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国”的理念,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郑和并没有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在清初至近代百余年间,湖广稻米生产水平提升,“大江上下,浙水东西,每岁采运湖南(米谷)者帆樯相望不绝”。而在江浙,此时已“全赖湖广米粟”,广东也是“米谷不敷,仰赖广西,兼资湖楚”。导致这种稻米供需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东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 长江水上运输条件得天独厚
C. 湖广地区鲜有战争时局稳定 D. 西方输入改变沿海饮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清初至近代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初至近代百余年间,造成稻米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江浙、广东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粮食作物种植减少,因而出现了江浙、广东地区粮食供给依赖湖广稻米的情况,A项正确;长江水上运输是交通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湖广地区鲜有战争的相关信息,时局稳定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沿海饮食文化改变的相关信息,况且西式饮食习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某同学搜集到下图所示的几幅图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上海耶松船厂 天津机器制造局 上海发昌机器厂 湖北汉阳铁厂
A.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B. 中国经济在近代的新变化
C. 江南地区近代工业的出现 D.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这位同学收集到的图片既有清末洋务运动创办的军工企业(天津机器制造局、汉阳铁厂),也有外商企业(上海耶松船厂)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这些企业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可知该同学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中国经济在近代的新变化,B项正确;材料有外商企业(上海耶松船厂),不属于民族工业,排除A项;天津机器制造局不属于江南地区,排除C项;材料中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发昌机器厂、汉阳铁厂的创办不体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 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 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使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使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价由负面转向正面,由此说明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D项正确;义和团没有完成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既没有能够挽救濒临崩溃的清政府,也没有大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C项。故选D项。
【点睛】
13. 1912年12月1日,梁启超在天津出版《庸言报》第一号,其中“建言”栏所刊内容全是针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通论、专论、杂论、讲演等文稿,梁启超在《庸言报》各栏目上所发表文章类型统计如下图(单位:篇)。这反映了当时( )
A. 知识分子建设新政权热情高涨 B. 民众启蒙成为学者关注重点
C.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激烈 D. 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1912年12月1日”是中华民国成立近一周年之际,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建立后,梁启超在《庸言报》发表了大量“建言”,对政治和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建设新政权充满热情,A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是对政治和社会提出看法,并非启蒙民众,排除B项;材料中未出现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争议,排除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此可知,上述思想和原则( )
A. 有利于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 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 D. 为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三湾改编时提出“(党)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推动了军队中的党组织建设,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C项正确;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时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建立,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B项;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为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表是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所占百分比统计表,这反映了东北地区( )
A.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 经济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C. 奠定了重工业基础 D. 成为“以战养战”基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东北地区)。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的煤产量比重与关内地区相差无几,铁、钢材、水泥等重要工业品产量比重远超过关内地区,工矿业取得发展,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日本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侵华“以战养战”的基地,D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控制,民族工业遭到摧残,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日本对东北地区是经济掠夺,不会奠定该地区工业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6. 193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在“中华民国”部分, 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此举意在( )
A 强化领土主权观念 B. 传播近代地理知识
C. 抗议日本全面侵华 D. 完善初等教育体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可知,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中,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的版图类似秋海棠,所以秋海棠寓意着强烈的民族主权意识,即强化领土主权观念,A项正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与近代地理知识无关,排除B项;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无法体现完善初等教育体系,而且完善的说法也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2分。
17. 东南西北人。颜之推,祖籍琅琊,先祖随晋南渡,一生间关南北,历仕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自叹“三为亡国人”,饱尝离乱、深怀忐忑。
(1)颜之推辗转南北间可能见到的下列场景有_______( )(多选题,涂写字母,)
A. 五胡入华,民族杂居 B. 战场厮杀,火器争雄
C. 吴音胡语,流转耳畔 D. 胡床风靡,垂足怡然
E. 北朝士人,研习汉籍
(2)颜之推个人命运,深系于家国时代。①其所悲于______;②其所幸于______。( )(多选题,涂写字母)
A. 动荡离乱 B. 融合更新 C. 社会失范 D. 重归一统
(3)隋唐承转,兼采南北,创制革新,再铸中华。按要求,将下列字母所示内容,涂写在表格空白处。
面临问题 应对方案
① 人才推荐制度下,地方门阀,盘根错节,威胁统一。
② 传统中央官制下,宰相指挥百官,助理天子,皇权相权,关系微妙。
③ 南北朝三百年间,中原与周边民族盛衰更迭,交错相存。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民族和解政策
(4)简要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答案】17. ACDE 18. ①AC;②BD 19. ①B;②A;③C
20. 分裂动荡,民族融合,重归统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 ,颜之推历仕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由此可知,他所生活的时代,“五胡入华,民族杂居 ”“吴音胡语,流转耳畔”“胡床风靡,垂足怡然 ”“北朝士人,研习汉籍”这些场景都会出现;而“战场厮杀,火器争雄 ”的场景不会出现,因为唐朝末年火药才用于战争,所以颜之推辗转南北间不可能见到该场景,排除B项。故选ACDE。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令颜之推感到悲伤的是他生活在动荡年代,经历了动荡离乱、社会失范,所以与①处对应的是AC;令颜之推感到庆幸的是经过征战的社会不断融合更新,最终隋朝完成了统一,所以与②处对应的是BD。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针对人才推荐制度下,地方门阀,盘根错节,威胁统一的情况,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所以与①对应的是B;针对传统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隋唐时期采用三省六部制 ,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所以与②对应的是A;魏晋南北朝处于分裂动荡时期,主要是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征战所致,隋唐时期则采用了民族和解政策,促成了国家繁荣,民族融合,所以与③对应的是C。
【小问4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分裂动荡,民族融合,重归统一。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设立市舶司,宋高宗反复强调“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特别是“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宋代南海贸易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形成了互补性市场关系。《梦粱录》记载,徐兢使团出使高丽雇用的“客舟”就“可载二千斛粟”,而座船“‘神舟’三倍于客舟”。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材料二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商业因其复杂性而被鄙夷。永乐帝虽派出郑和下西洋,深受儒家“战胜于朝廷”思想的影响,更多是为了“宣扬国威”。加之以海盗活动的增多,海禁政策也就提上日程。明代是一个内敛、封闭的朝代,也是一个政府职能缩减至最小的朝代,自给自足完成后,就放弃了宋元的海外贸易传统。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正是简化管理的体现。明代海禁造成了沿海区域外向型经济面临被扼杀的危险。多亏当地士绅的支持和提供资金,沿海区域航海者才能维持着已经非法的海外经营。
——摘编自赵雅丹《明清两朝中国海洋意识与实践的研究:以海权论为视角》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出现差异的原因。
【答案】(1)差异: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明代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宋代海外贸易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明代海外贸易注重政治目的;宋代官方海外贸易与民间海外贸易并重,明代官方垄断海外贸易。
(2)原因:宋代政府政策相对宽松;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不足以支撑巨大的财政开支;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而明朝专制集权强化;受“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东部沿海海盗活跃,倭患严重。(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和明朝中国。差异:根据材料“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放弃了宋元的海外贸易传统”可分析出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明代政府推行海禁政策;根据材料“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派出郑和下西洋”可分析出宋代海外贸易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明代海外贸易注重政治目的;根据材料“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可分析出宋代官方海外贸易与民间海外贸易并重,明代官方垄断海外贸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和明朝中国。原因:结合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史实可分析出宋代政府政策相对宽松;根据材料“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可分析出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农业发展不足以支撑巨大的财政开支;结合宋朝版图可分析出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结合航海造船技术可分析出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结合明朝专制制度可分析出而明朝专制集权强化;根据材料“战胜于朝廷”、“宣扬国威”可分析出受“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结合明朝倭寇史实可分析出东部沿海海盗活跃,倭患严重。(任答两点即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每个阶级各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
【答案】19. 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简析:没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 表现:爱国学生起了先锋作用,首先开始示威游行;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响应,直至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运动:地主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开展的运动是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农民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开展的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开展的运动是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简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没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是失败的。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深化表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爱国学生起了先锋作用,首先开始示威游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响应,直至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根据材料“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可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1936年12月毛泽东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摘编自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救国良方”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答案】(1)“救国良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时间:1937年。阶段: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
(3)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及所学可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7年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开始。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可得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第二问战例,根据所学列举出抗战期间共产党、国民党取得胜利的战役即可,例如: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名校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