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近代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近代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3 西华县)英国记者詹姆斯 贝特兰对某事件评价说:“它不是几个将军的私人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者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的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他所评论的“某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双十协定”的签订
C.七七事变 D.九一八事变
2.(2023 镇平县模拟)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回国内连带家书的汇款凭证。1931年,华侨林锡国寄给儿女的侨批写道:“在这东三省失地……国难一天严重一天,凡是中国的国民,都要尽国民一份子的责任。”与上述侨批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危机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3.(2023 通许县)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感召下,出现了震惊中外的(  )
A.五四运动 B.西安事变
C.东北局部抗战 D.台儿庄战役
4.(2022 宜阳县)《复兴之路》展览中有一段解说词: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谱写了壮丽史诗。这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密切配合
B.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
C.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
D.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5.(2023 金水区模拟)1938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一论断(  )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B.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D.为全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6.(2023 唐河县)一封封写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书信,承载着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如表两封书信(节选)(  )
致战友: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小兄张自忠手启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一日 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程雄(新四军战士)
A.反映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B.说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C.反映了国共两党准备合作抗日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7.(2023 焦作模拟)“长沙大会战”是八年抗战中双方出动兵力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第三次会战胜利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国家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消领事裁判权。材料表明长沙会战(  )
A.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
B.促使美英政府放弃在华所有特权
C.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扭转抗战局势,推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8.(2023 扶沟县二模)台儿庄战役中,“在战场上抢救伤兵的是民众,当侦探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运送枪弹 粮食的也是民众……充分的担负起救亡的责任来了”。可见(  )
A.正面战场是抗战的唯一战场
B.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C.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
D.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9.(2023 宛城区)新冠疫情爆发之初,钟南山院士哽咽着说武汉是个“很英雄的城市”。回望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汉会战的意义在于(  )
A.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
B.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0.(2023 封丘县)有回忆录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11.(2023 涧西区模拟)“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的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这次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2.(2023 镇平县模拟)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这说明了(  )
A.思想的全面解放 B.空前的民族团结
C.国际的大力援助 D.片面的抗战路线
13.(2023 中原区模拟)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同时,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随工厂内迁的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界等都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抗战。这反映出中国的抗日战争(  )
A.取得了伟大胜利 B.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C.全民族坚持抗战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4.(2023 平桥区)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大公报》报道:“蒋毛两先生于昨晚重新握手,他们两位一定有无限的感慨。他们两位的会面,关系目前与今后的国运极其远大,自今日起,一定有一串的商谈。”“商谈”的核心内容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国共二次合作
C.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D.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15.(2021 方城县二模)尽管重庆谈判的政治闹剧本质和它注定破产的历史结局,几乎毫无正面意义而言。但在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和平建国原则,是对中国几十年深重灾难的沉痛反思,是中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和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基础。材料旨在强调重庆谈判(  )
A.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B.反映了人们要求和平的愿望
C.有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D.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16.(2022 镇平县模拟)1949年美国国务院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这段材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B.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C.中国共产党得到国际援助
D.人民解放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7.(2023 河南模拟)下面三幅示意图所反映的战役对当时战争形势的意义是(  )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C.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8.(2023 淇县二模)“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A.师夷长技的思想 B.实业救国的热忱
C.变法图强的决心 D.社会生活的变迁
19.(2023 新县)19世纪的报刊和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这些称呼逐渐被“国民”所取代。从这种变化中能得出(  )
A.甲午战败冲击清朝统治 B.自由平等风尚成为潮流
C.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D.五四运动促成中共诞生
20.(2023 新乡二模)《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画作。作者当时创作此画旨在彰显 (  )
A.古老传说的神秘 B.西洋技法的高超
C.抗战必胜的信念 D.农耕生活的淳朴
21.(2023 泌阳县)“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游击队之歌》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于1937年的进行曲风格歌曲。歌曲展现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作者意在(  )
A.丰富文化生活,开展新文化运动
B.宣传土地革命,号召打土豪,分田地
C.激发爱国热情,宣传抗日救亡
D.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2.(2023 方城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外历史纲要(上)》
(1)给材料一中的第五单元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论述确定此标题的缘由。
材料二:
1922年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共二大
1927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5年 遵义会议召开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
(2)请选取表格中的某一相关史实,对材料二中的观点予以阐释。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
23.(2023 唐河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大会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材料二:“我们主要是要消弭内战与不使内战延长。”“只有结束内战才能抗日。现在应估计到这次是可能使内战结束。我们应变国内战争为抗日战争。我们要争取南京,更要争取西安。”
——摘编自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我们这次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有收获的,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摘编自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中共中央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2)材料二、材料三中,毛泽东分别评价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怎样的初心与使命?
24.(2023 驿城区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申报》数据库的部分新闻。
① 1895年5月7日 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
② 19世纪末 谭嗣同到袁世凯住处,拿出光绪皇帝的密谕,命令袁迅速举兵,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筹商绞杀谭嗣同等人
③ 1937年12月14日 因上海沦陷,本报宣布停刊
材料二 近代中国报刊以大量史料批判封建糟粕,以传播“新观念”为主要内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时务报》曾多次刊登呼吁男女平等的文章,通过思想宣传与舆论造势服务于女性解放斗争,主要表现在“戒缠足”与“兴女学”两个方面。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不变法之害》一文,就国家封闭、群众思想禁锢的现实困境进行尖锐指责,并呼吁采取办学堂、废科举、广开学会等措施。这种“兴人才”的主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摘编自刘景泰《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材料三 报刊媒体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折射出清晰而独特的近代中国社会。
——摘编自侯杰、刘文慧《报刊媒体与近代中国社会》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申报》报道的新闻对应的两个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3)针对材料三的观点,请选取相关史实一例并加以说明。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近代的经济与文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3 西华县)英国记者詹姆斯 贝特兰对某事件评价说:“它不是几个将军的私人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者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的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他所评论的“某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双十协定”的签订
C.七七事变 D.九一八事变
【考点】西安事变.
【答案】A
【分析】本题以詹姆斯 贝特兰对某事件评价说为切入点,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它不是几个将军的私人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者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的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可知,这评论的是西安事变。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选:A。
【点评】注意识记西安事变的主要经过及其影响。
2.(2023 镇平县模拟)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回国内连带家书的汇款凭证。1931年,华侨林锡国寄给儿女的侨批写道:“在这东三省失地……国难一天严重一天,凡是中国的国民,都要尽国民一份子的责任。”与上述侨批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危机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考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九一八事变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1年”“在这东三省失地……”。
【解答】根据材料“1931年,华侨林锡国寄给儿女的侨批写道:‘在这东三省失地……国难一天严重一天,凡是中国的国民,都要尽国民一份子的责任。’”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A项正确;华北事变发生在1935年,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时间不符,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九一八事变相关史实。
3.(2023 通许县)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感召下,出现了震惊中外的(  )
A.五四运动 B.西安事变
C.东北局部抗战 D.台儿庄战役
【考点】西安事变.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安事变以及和平解决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B项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引发了五四运动,与题干内容“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没有联系,排除A项;东北局部抗战,与1931年九一八事变相关,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与题干内容“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没有联系,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是指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安事变。
4.(2022 宜阳县)《复兴之路》展览中有一段解说词: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谱写了壮丽史诗。这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密切配合
B.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
C.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
D.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答案】D
【分析】本题以《复兴之路》展览中有一段解说词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谱写了壮丽史诗”可知,这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ABC三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5.(2023 金水区模拟)1938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一论断(  )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B.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D.为全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考点】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B.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指出“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其中“胜利属于人民”的论断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故B正确。
C.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 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D.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3 唐河县)一封封写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书信,承载着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如表两封书信(节选)(  )
致战友: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小兄张自忠手启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一日 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程雄(新四军战士)
A.反映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B.说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C.反映了国共两党准备合作抗日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考点】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小兄张自忠手启”“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一日”“程雄(新四军战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七七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不久新四军开赴敌后战场,抵抗日军侵略,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两封书信(节选)说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故B正确;题干材料“民国二十九年”是1940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A;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排除C;题干材料“民国二十九年”是1940年,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期间,“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7.(2023 焦作模拟)“长沙大会战”是八年抗战中双方出动兵力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第三次会战胜利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国家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消领事裁判权。材料表明长沙会战(  )
A.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
B.促使美英政府放弃在华所有特权
C.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扭转抗战局势,推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考点】武汉、长沙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知识点。掌握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意义。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第三次会战胜利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国家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消领事裁判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会战后英美政府主动提出废除于中国政府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长沙会战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项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排除A项;促使美英政府放弃在华所有特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扭转抗战局势,推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意义。
8.(2023 扶沟县二模)台儿庄战役中,“在战场上抢救伤兵的是民众,当侦探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运送枪弹 粮食的也是民众……充分的担负起救亡的责任来了”。可见(  )
A.正面战场是抗战的唯一战场
B.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C.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
D.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考点】武汉、长沙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地位的相关史实。掌握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据“台儿庄战役中,‘在战场上抢救伤兵的是民众,当侦探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运送枪弹 粮食的也是民众……充分的担负起救亡的责任来了’”可见,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再现再认史实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地位的相关史实。
9.(2023 宛城区)新冠疫情爆发之初,钟南山院士哽咽着说武汉是个“很英雄的城市”。回望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汉会战的意义在于(  )
A.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
B.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考点】武汉、长沙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武汉会战。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万人参战,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C符合题意;A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排除;B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D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武汉会战,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10.(2023 封丘县)有回忆录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考点】百团大战.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关键信息是“民国二十九年”和“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在民国二十九年,即公历1940年由中共打了一场“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的一仗,联系所学,这是在抗战相持阶段组织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其意义是坚定了全民族的抗战信心。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抗战过程史实。主要考查对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不同阶段的抗战史实,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要求,难度一般。
11.(2023 涧西区模拟)“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的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这次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考点】百团大战.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团大战的目标的相关史实。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以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为目标,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选项B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选项A排除;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选项C排除;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选项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团大战的目标的相关史实。
12.(2023 镇平县模拟)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这说明了(  )
A.思想的全面解放 B.空前的民族团结
C.国际的大力援助 D.片面的抗战路线
【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这说明了空前的民族团结。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空前的民族团结,不能说明思想的全面解放、国际的大力援助、片面的抗战路线,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3 中原区模拟)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同时,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随工厂内迁的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界等都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抗战。这反映出中国的抗日战争(  )
A.取得了伟大胜利 B.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C.全民族坚持抗战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同时,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各阶层都积极抗战,实行全民族抗战,不能说明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抗日战争全民族坚持抗战。
14.(2023 平桥区)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大公报》报道:“蒋毛两先生于昨晚重新握手,他们两位一定有无限的感慨。他们两位的会面,关系目前与今后的国运极其远大,自今日起,一定有一串的商谈。”“商谈”的核心内容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国共二次合作
C.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D.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考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据题干“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重庆谈判的核心内容是避免内战,和平建国,D项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排除A项;国共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与重庆谈判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
15.(2021 方城县二模)尽管重庆谈判的政治闹剧本质和它注定破产的历史结局,几乎毫无正面意义而言。但在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和平建国原则,是对中国几十年深重灾难的沉痛反思,是中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和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基础。材料旨在强调重庆谈判(  )
A.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B.反映了人们要求和平的愿望
C.有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D.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考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庆谈判的评价的相关史实。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解答】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的内战方针已定,但其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就绪,于是蒋介石玩弄其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据“……但在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和平建国原则,是对中国几十年深重灾难的沉痛反思,是中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和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基础。”可知,材料旨在强调重庆谈判有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重庆谈判的评价的相关史实。
16.(2022 镇平县模拟)1949年美国国务院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这段材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B.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C.中国共产党得到国际援助
D.人民解放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考点】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B
【分析】本题以1949年美国国务院白皮书为依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可知,这段材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据毛泽东“我们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趋势,是进步的,正义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7.(2023 河南模拟)下面三幅示意图所反映的战役对当时战争形势的意义是(  )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C.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考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战役意义,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
B.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排除。
C.根据材料三幅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三幅示意图所反映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
D.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万船齐发,百万雄师横波长江,一举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战役及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8.(2023 淇县二模)“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A.师夷长技的思想 B.实业救国的热忱
C.变法图强的决心 D.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张謇兴办实业.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可知,作者认为工业的发达有利于富国强兵,商业立国是远不够的,认为发展工业是富民强国御侮之道,B项正确;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主张,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实业救国,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2023 新县)19世纪的报刊和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这些称呼逐渐被“国民”所取代。从这种变化中能得出(  )
A.甲午战败冲击清朝统治 B.自由平等风尚成为潮流
C.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D.五四运动促成中共诞生
【考点】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由平等风尚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民国成立后,自由平等风尚成为潮流。19世纪的报刊和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这些称呼逐渐被“国民”所取代。这种变化体现了自由、平等。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20.(2023 新乡二模)《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画作。作者当时创作此画旨在彰显 (  )
A.古老传说的神秘 B.西洋技法的高超
C.抗战必胜的信念 D.农耕生活的淳朴
【考点】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借一个寓言故事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题干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意在表达抗战必胜信心,C符合题意;古老传说的神秘和农耕生活的淳朴不是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的主旨,排除AD;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采用中西画法,不能体现西洋技法的高超,排除B。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的相关史实。
21.(2023 泌阳县)“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游击队之歌》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于1937年的进行曲风格歌曲。歌曲展现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作者意在(  )
A.丰富文化生活,开展新文化运动
B.宣传土地革命,号召打土豪,分田地
C.激发爱国热情,宣传抗日救亡
D.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
【考点】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之歌》的相关史实。《游击队歌》歌颂了敌后根据地抗日军民的抗日活动。
【解答】据“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意在激发爱国热情,宣传抗日救亡,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的,排除A项;“宣传土地革命,号召打土豪,分田地”是1927年至1936年的土地革命时期,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之歌》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2.(2023 方城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外历史纲要(上)》
(1)给材料一中的第五单元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论述确定此标题的缘由。
材料二:
1922年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共二大
1927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5年 遵义会议召开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
(2)请选取表格中的某一相关史实,对材料二中的观点予以阐释。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
【考点】中共七大;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义和团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1)标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论述: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2)选择一个史实并阐释,例如:史实: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阐释: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吸取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新形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3)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相关史实。
【解答】(1)据材料一信息可知,其标题可以拟为: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体现了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反映了近代先进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抗争。
(2)据材料二选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使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3)据以上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
故答案为:
(1)标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论述: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2)选择一个史实并阐释,例如:史实: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阐释: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吸取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新形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3)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的相关史实。
23.(2023 唐河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大会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材料二:“我们主要是要消弭内战与不使内战延长。”“只有结束内战才能抗日。现在应估计到这次是可能使内战结束。我们应变国内战争为抗日战争。我们要争取南京,更要争取西安。”
——摘编自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我们这次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有收获的,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摘编自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中共中央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2)材料二、材料三中,毛泽东分别评价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怎样的初心与使命?
【考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答案】(1)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原因:当时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革命任务任务和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2)材料二:调停西安事变;材料三:重庆谈判。
(3)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等相关知识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
【解答】(1)决定:根据材料一“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可以得出材料一中中共中央作出的决定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所以中共中央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受挫折;而孙中山也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注入新鲜血液,而国共两党此时都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拥有共同的革命任务任务和敌人,所以中共中央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有当时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革命任务任务和敌人。
(2)事件:根据材料二“只有结束内战才能抗日”、“我们要争取南京,更要争取西安”,结合所学知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材料二评价的是西安事变。根据材料三“我们这次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有收获的,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结合所学知识,抗战胜利之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所以材料三评价的是重庆谈判。
(3)初心与使命:根据上述材料,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故答案为:
(1)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原因:当时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革命任务任务和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2)材料二:调停西安事变;材料三:重庆谈判。
(3)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4.(2023 驿城区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申报》数据库的部分新闻。
① 1895年5月7日 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
② 19世纪末 谭嗣同到袁世凯住处,拿出光绪皇帝的密谕,命令袁迅速举兵,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筹商绞杀谭嗣同等人
③ 1937年12月14日 因上海沦陷,本报宣布停刊
材料二 近代中国报刊以大量史料批判封建糟粕,以传播“新观念”为主要内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时务报》曾多次刊登呼吁男女平等的文章,通过思想宣传与舆论造势服务于女性解放斗争,主要表现在“戒缠足”与“兴女学”两个方面。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不变法之害》一文,就国家封闭、群众思想禁锢的现实困境进行尖锐指责,并呼吁采取办学堂、废科举、广开学会等措施。这种“兴人才”的主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摘编自刘景泰《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材料三 报刊媒体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折射出清晰而独特的近代中国社会。
——摘编自侯杰、刘文慧《报刊媒体与近代中国社会》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申报》报道的新闻对应的两个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3)针对材料三的观点,请选取相关史实一例并加以说明。
【考点】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戊戌变法;淞沪会战.
【答案】(1)事件:①:甲午中日战争;②:戊戌变法;③:抗日战争。
(2)作用:批判封建糟粕,促进民众思想解放;呼吁男女平等,支持女性解放;宣传人才强国思想等。
(3)史实:《时务报》传播维新思想。说明:《时务报》号召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戊戌变法、淞沪会战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一可知,从“1895年”“视日本区区一岛国”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申报》的这篇报道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从“谭嗣同”“袁世凯”“光绪皇帝”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申报》的这篇报道与戊戌变法有关;从“1937年12月”“上海沦陷”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申报》的这篇报道与抗日战争有关。因此《申报》报道的新闻对应的历史事件为“①:甲午中日战争;②:戊戌变法;③:抗日战争”。
(2)根据材料二中的“以大量史料批判封建糟粕……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可知,近代报刊批判封建糟粕,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刊登呼吁男女平等的文章……服务于女性解放斗争”可知,近代报刊呼吁男女平等,通过思想宣传与舆论造势支持女性解放;从“呼吁采取办学堂、废科举、广开学会等措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可知,近代报刊通过发表文章宣传了人才强国思想。
(3)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选取相关史实并加以说明即可。根据材料二中的“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不变法之害》”的内容,可以选取“《时务报》传播维新思想”这一史实。在说明时,可以从《时务报》的内容——号召变法图强,产生的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方面入手进行说明,印证材料三中“报刊媒体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观点。
故答案为:
(1)事件:①:甲午中日战争;②:戊戌变法;③:抗日战争。
(2)作用:批判封建糟粕,促进民众思想解放;呼吁男女平等,支持女性解放;宣传人才强国思想等。
(3)史实:《时务报》传播维新思想。说明:《时务报》号召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戊戌变法、淞沪会战等相关史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近代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