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宜宾四中高2023级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青铜时代,指的是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重要原料的阶段。中国青铜时代,涵盖于夏商周三代之中,与中国王朝的诞生几乎同步。下列有关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A.青铜农具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工具 B.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
C.各级贵族可以随意买卖土地和奴隶 D.井田制是这一时期土地经营的方式
2.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后世将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
A.推动法家成为主流思想 B.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C.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衰落 D.导致了礼乐制度的消亡
3.“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反映了
A.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度 B.秦汉注重史学研究和编撰
C.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弱化 D.秦汉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4.西汉萧望之曾借昭公三年出现雨雹、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而夏侯胜以武帝在位时灾异频现说明其德有亏为由,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这说明
A.西汉时期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 B.君权神授思想成为政治主流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官员直言敢谏 D.政治斗争工具的效用受皇权影响
5.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据可考北魏墓志分析发现以洛阳邙山为中心的丧葬区划,取代了以平城为中心的丧葬区划。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彻底割裂了与旧都平城的联系 B.缓解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矛盾
C.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D.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完全汉化
6.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上的将领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领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战毕,则兵回原属地,将领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
A.开创了分权制衡的先例 B.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
C.实现了兵农合一的目的 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7.“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材料主要反映了元朝
A.致力于缓和民族矛盾 B.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C.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D.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8.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1)墨色浓淡不均;(2)有个别字排倒;(3)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
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9.明成祖时期形成的内阁,出现了若干“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权臣,阁臣也 常被称为“相”,但从严格意义来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这是因为
A.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B.阁臣帮助皇帝皇帝浏览百官奏章,拥有票拟权
C.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枢机构 D.阁臣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10.“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出自西周青铜器,但直到清朝灭亡,历朝都没有将“中国”作为国名。在清代官修史料汇编《清实录》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615次,其中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的占比达90%。这表明清朝
A.多民族中国观的意识加强 B.民族间交流交融日益频繁
C.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 D.以法律方式推行民族平等
11.明清两代,地方官员上自督抚,下至知州知县,都有督责人民植棉纺织的责任;不论社会条件是否适宜发展棉纺织业,处处都有人提倡。到15世纪末叶,棉花已“遍布于天下”。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B.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C.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2.1840年1月16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发表演说,着重强调了与中国通商关系中断这一事件。4月,英国国会对是否出兵中国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出兵中国这一决定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但是英国并没有对清政府正式宣战,所以在英国看来这并不算是一场战争,只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在华的通商关系。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A.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13.毛泽东曾经指出,“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这从本质上说明
A.洪秀全起义缺乏群众基础 B.洪秀全试图利用宗教思想发动民众
C.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4.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B.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15.毛泽东在一次电讯中讲道:“(边区政务会代表)不但没有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连中农、独立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及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也没有提到……像冀鲁豫解放区这样大范围的政权机关不应只是代表农民的,它是应当代表一切劳动群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共的策略是
A.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大革命 B.动员全民族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C.团结一切力量解放全中国 D.联合各民主阶级实现和平建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一820年在位)整顷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落”的李吉甫等人为串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渐西镇(今苏南、渐西地区),取得胜利,制据多年的魏博镇(今翼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昊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海镇被分割截减,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国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以后出现“藩镇跋扈割据”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概括唐亮宗能够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3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龙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 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据《曾文正公文集》
材料二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国藩事 功本于学问,善于礼运......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据《清史稿·曾国藩传》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国藩是一个被全面否定的人物,是典型的地主阶级反动派,受到了批判。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股积极评价洋务运动的热潮,认为曾国藩客 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他是一个识时务者。
——摘编自孙占元《十年来洋务运动研究述评》等
(1)概括材料一中曾国藩提出学习西方技术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4分)
(2)《清史稿》编撰者认为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功臣,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依据。(6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指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何
变化?(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由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分析其分歧的实质。(7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在第二次反复中,使中国民主革命转折的历史史实。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抗日战争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按时间排列的关键词:
东方会议、关东军、经济危机、九一八、中国共产党、赵一曼、华北事变、张学良、西安事变、卢沟桥、蒋介石、毛泽东、洛川会议、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以战养战、“三光”政策、细菌战、“慰安妇”、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陪都重庆、西南联大、《论持久战》、百团大战、地道战、“三三制”、陈嘉庚、远征军、中共七大等。
请从材料中选取三个关联密切的关键词,据此拟定论题,并结合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宜宾四中高2023级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C 6.B 7.D 8.C 9.C 10.A 11.B 12.A
13.B 14.A 15.C
16.(1)原因:①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边境增设军镇,军镇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②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③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节度使,节度使拥有政治自主权和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
(2)原因: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②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③灵活调整征讨策略:④剿、抚并用。
(3)共同之处:①维护国家统一;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17.(1)措施:购买机器、引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2)依据:主张学习西方,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促进了教育制度的变革;推动中国近代化。
(3)变化:从全面否定到客观评价。
18.(1)观点:材料一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2)史实: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启示: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19.示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论题:中国共产党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论述:1931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5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蒋介石赴西安监督“剿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洛川会议,会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尤其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