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19课阶段性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清政府照会英国代表时表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这一规定( )
A.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反映出清朝的近代外交意识
C.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D.减少了中英商业纠纷的发生
2.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逐渐更多地关注世界。他们最早的做法是( )
A.唤醒民众的世界意识 B.宣传西方政治文明
C.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 D.创办大量民族工业
3.太平天国时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B.各阶级奋斗目标逐渐趋同
C.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富强的愿望 D.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共识
4.下表是洋务新政时期创办的部分新式学堂。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类型 新式学堂代表
外国语类 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
军事学校 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技术实业学校 天津西医学堂
A.洋务新政致力于建立新式海军 B.洋务新政重在学习西方语言
C.洋务新政学习西方军事和技术 D.洋务新政意在改变封建制度
5.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C.激化了中国同列强的矛盾 D.取代外商企业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6.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日此前近五十余年间的所有条约一概被废除。中国被迫按照日方要求,在此前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与日本陆续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关条约》(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 B.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是平等国家间关系的建构开端 D.是日本进行对华侵略的新起点
7.1898年,清政府推行新法,下诏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倡办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这些措施( )
A.加剧列强对华工矿利权的掠夺 B.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C.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提高国民民权意识
8.义和团运动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评价是“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民族热望”,之后却多见诸如“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等议论。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9.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专门的新政管理机构。办事宗旨是兴利除弊,具体职责是审阅新政相关章奏,将可行者转交相关部门推行。督办政务处的设立( )
A.彻底改变清朝权力结构 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一定程度推动新政实施 D.实现了国家近代化转型
10.四川省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不但向清政府请愿立国会,而且领导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湖北省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在武昌起义之后立即与革命党合作,通电各省,呼吁响应独立;湖南省谘议局议长谭延闿在革命爆发后担任都督,使湖南在短期之内恢复秩序。这说明( )
A.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导火线 B.武昌起义推动临时政府成立
C.立宪派推动了辛亥革命进程 D.革命派基本控制了三省政权
11.孙中山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时任湖广总督)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时任负责军事指挥的镇协)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B.武汉三镇不具备爆发革命的环境
C.武昌起义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D.瑞澂逃跑是清政府灭亡的主要原因
12.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把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即使是激进的革命派也主张“民族主义之大目的,在统一全族以立国”。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
A.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发展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D.加快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13.1912年,军费占当时政府支出的33.8%,1919年为41.86%,1923年为64%。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经济发展 B.军阀混战 C.政权更迭 D.国防稳固
14.辛亥革命后,实业部规定,商人呈办厂矿企业,“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这一规定( )
A.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促使官僚资本逐渐膨胀
C.说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 D.有效地改善了国计民生
15.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该运动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 )
A.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并包 B.全部文明与文化都趋向西方现代化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D.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本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6分)
(2) 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9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摘自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又使人们认识到仅有制度的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
——摘编自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政治领域“革新中国”的举措。(8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运动”指哪一事件,该事件的两大旗帜是什么?(4分)
18.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随着政权的变更而几度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更兼为了“整饬礼乐,以正人心”,颁布国歌《巩金瓯》。这首国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干枯。这首国歌颁布仅仅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
材料二 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启用新国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该国歌销声匿迹。1921年,北洋政府最终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在此期间,学者吴研因提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
——摘编自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歌《巩金瓯》目的。(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国国歌《卿云歌》创立与废除的时代背景。根据吴研因对《卿云歌》的批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10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4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19课阶段性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清政府照会英国代表时表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这一规定( )
A.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反映出清朝的近代外交意识
C.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D.减少了中英商业纠纷的发生
[解析]根据材料“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可知,英国人如果在中国境内犯法,中国政府无权定罪,需交给英国处理,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规定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A项;这一规定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意识,无法反映出清朝的近代外交意识,排除B项;C项表述的只是表面现象,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这一规定并非旨在减少中英商业纠纷,而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侵犯,排除D项。
2.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逐渐更多地关注世界。他们最早的做法是( )
A.唤醒民众的世界意识 B.宣传西方政治文明
C.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 D.创办大量民族工业
[解析]林则徐、魏源等人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人,故选C项;A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的是西方先进器物,而后才是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D项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并非最早,排除。
3.太平天国时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B.各阶级奋斗目标逐渐趋同
C.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富强的愿望 D.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为挽救太平天国而提出的学习西方的方案;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摆脱内忧外患而向西方学习的自救运动;两者都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摆脱各自的危机,故选A项;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了推翻清王朝,二者目标不同,排除B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4.下表是洋务新政时期创办的部分新式学堂。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类型 新式学堂代表
外国语类 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
军事学校 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技术实业学校 天津西医学堂
A.洋务新政致力于建立新式海军 B.洋务新政重在学习西方语言
C.洋务新政学习西方军事和技术 D.洋务新政意在改变封建制度
[解析]从材料“外国语”“水师”“西医”等字眼可以看出,洋务新政重视学习西方军事和技术,故选C项;A、B两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据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5.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C.激化了中国同列强的矛盾 D.取代外商企业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解析]材料“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说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最终并未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激化了中国同列强的矛盾,C项错误;当时,小农经济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D项错误。
6.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日此前近五十余年间的所有条约一概被废除。中国被迫按照日方要求,在此前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与日本陆续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关条约》(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 B.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是平等国家间关系的建构开端 D.是日本进行对华侵略的新起点
[解析]材料中中国被迫按照日方要求,在此前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与日本陆续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说明从《马关条约》起,日本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故选D项;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马关条约》是在侵略战争基础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以不能说是平等国家间关系的建构开端,排除C项。
7.1898年,清政府推行新法,下诏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倡办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这些措施( )
A.加剧列强对华工矿利权的掠夺 B.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C.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提高国民民权意识
[解析]据材料“下诏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倡办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可知,戊戌维新运动的这些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三国干涉还辽”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列强对华工矿利权的掠夺,而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材料中仅涉及变法中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民权意识属于政治范畴,而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
8.义和团运动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评价是“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民族热望”,之后却多见诸如“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等议论。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解析]将“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民族热望”与“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比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坚决的反帝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因而使得西方媒体改变了看法,故选D项;义和团运动本身盲目排外,所以没有完成近代化的进程,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提到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所以并没有打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
9.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专门的新政管理机构。办事宗旨是兴利除弊,具体职责是审阅新政相关章奏,将可行者转交相关部门推行。督办政务处的设立( )
A.彻底改变清朝权力结构 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一定程度推动新政实施 D.实现了国家近代化转型
[解析]据材料“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专门的新政管理机构”可知,督办政务处的设立是为了管理新政,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新政的实施,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行为,清朝权力结构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没有实现国家近代化转型,排除D项。
10.四川省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不但向清政府请愿立国会,而且领导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湖北省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在武昌起义之后立即与革命党合作,通电各省,呼吁响应独立;湖南省谘议局议长谭延闿在革命爆发后担任都督,使湖南在短期之内恢复秩序。这说明( )
A.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导火线 B.武昌起义推动临时政府成立
C.立宪派推动了辛亥革命进程 D.革命派基本控制了三省政权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四川等三省的谘议局议长在辛亥革命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各省谘议局大都由立宪派控制,由此可知立宪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故选C项;A项说法正确,但无法概括题干信息,排除;题干未涉及临时政府的成立,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立宪派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影响,无法据此推知三省政权的状况,排除D项。
11.孙中山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时任湖广总督)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时任负责军事指挥的镇协)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B.武汉三镇不具备爆发革命的环境
C.武昌起义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D.瑞澂逃跑是清政府灭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根据“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时任负责军事指挥的镇协)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可知,孙中山认为武昌起义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故选C项。
12.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把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即使是激进的革命派也主张“民族主义之大目的,在统一全族以立国”。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
A.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发展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D.加快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由“把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民族主义之大目的,在统一全族以立国”等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对推动全国各族的统一、重新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项;题干信息强调辛亥革命在推动民族关系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方面的意义,而不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意义,排除B、D两项;题干信息只是表明辛亥革命在民族方面的主张和目标,而没有提到其结果,排除C项。
13.1912年,军费占当时政府支出的33.8%,1919年为41.86%,1923年为64%。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经济发展 B.军阀混战 C.政权更迭 D.国防稳固
[解析]1912年到1923年属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故军费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B项正确。
14.辛亥革命后,实业部规定,商人呈办厂矿企业,“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这一规定( )
A.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促使官僚资本逐渐膨胀
C.说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 D.有效地改善了国计民生
[解析]民国政府鼓励、支持商人兴办实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进而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故选A项。
15.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该运动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 )
A.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并包 B.全部文明与文化都趋向西方现代化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D.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
[解析]根据材料“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变革,主张向西方学习,存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全面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希望全盘西化,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本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6分)
[答案]材料一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
[解析]据材料一得出观点: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带来巨大屈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得出观点: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
(2) 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9分)
[答案]评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而材料二、三是从当时的人的立场来看的,当时大部分国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已进入近代,而当时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古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大部分国人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事件”,认为未产生太大影响。
[解析]结合第(1)问的观点,思考各个观点的合理性,并从评论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角度进行分析。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摘自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又使人们认识到仅有制度的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
——摘编自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可知戊戌维新运动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根据材料一“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可知,戊戌维新运动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政治领域“革新中国”的举措。(8分)
[答案]举措: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政治领域“革新中国”的举措包括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运动”指哪一事件,该事件的两大旗帜是什么?(4分)
[答案]事件:新文化运动。
两大旗帜:民主与科学。
[解析]事件,根据所学可知为新文化运动。两大旗帜,根据所学可知为民主与科学。
18.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随着政权的变更而几度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更兼为了“整饬礼乐,以正人心”,颁布国歌《巩金瓯》。这首国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干枯。这首国歌颁布仅仅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
材料二 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启用新国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该国歌销声匿迹。1921年,北洋政府最终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在此期间,学者吴研因提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
——摘编自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歌《巩金瓯》目的。(6分)
[答案]目的:遵循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接轨);巩固专制统治;歌功颂德(或粉饰太平)。
[解析]据材料一“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可得出,遵循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接轨);从材料一“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可得出,巩固专制统治,歌功颂德(或粉饰太平)。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国国歌《卿云歌》创立与废除的时代背景。根据吴研因对《卿云歌》的批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10分)
[答案]创立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创立中华民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废除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新变化:开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解析]创立背景,据材料二“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创立中华民国;由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废除背景,据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可得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新变化,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是开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4分)
[答案]特征: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从人治走向法治。
[解析]据所学即可得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19课阶段性检测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