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仰認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姜寨聚落遗址。这一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这表明当时( )
A.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B.“万邦”时代已开启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父系氏族社会来临
2.《管子 牧民》中记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这段话反映了管子( )
A.崇德尚贤,崇尚天人合一 B.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尊重规律
C.强调以德治国,和而不同 D.主张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4.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
5.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 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开通大运河 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6.东汉后期,皇帝年幼继位,由太后临朝,但太后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 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东汉外戚擅权的根源是( )
A.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
C.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D.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7.公元311年,当北方一个民族大军南下第三次围攻洛阳的时候,南方诸州的牧丞都采取观望 的态度,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 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
A.女真 B.突厥 C.契丹 D.匈奴
8.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
及帝(晋元帝司马容)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A.贵族世袭特权 B.士族逐渐崛起
C.门阀势力显赫 D.统治根基不稳
9.《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 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新全球史》主要强调了“此项工程”的兴建( )
A.加强了南部交通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南北交通 D.造成了巨额投资
10.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以任意名目摊派赋税,造成杂税林立。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这表明唐中后期( )
A.基层治理混乱 B.中央集权弱化
C.赋税改革失败 D.政府财政困难
11.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强化了儒学独尊 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12.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 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
13.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4.燕云十六州长期被辽占领,众多汉人生活于此,其中一些还在辽担任官职,受到重用,甚至出 现了“汉官不思归”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辽朝文字体系已经成熟 B.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
C.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 D.辽宋经济交流十分密切
15.燕云十六州长期被辽占领,众多汉人生活于此,其中一些还在辽担任官职,受到重用,甚至出 现了“汉官不思归”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辽朝文字体系已经成熟 B.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
C.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 D.辽宋经济交流十分密切
16.有学者说,元代行省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导致了地方权力渐趋虚化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 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岑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以来)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日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摘编自《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司马光《谏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在宋代,各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宋代各路四监司为中央派到地方,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末政治危机的表现,并归纳宋代统治者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权力分配中呈现出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这一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可知,姜寨聚落遗址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还未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正确;姜寨聚落遗址处于氏族公社时期,“万邦”时代处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原始农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姜寨聚落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而非父系氏族社会,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
3.答案:A
解析: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都是国家官员,专门管理宗庙、宫殿警卫、皇帝的生活供应和皇帝家族、亲戚等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B项错误;唯才是用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职能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都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郡县制对统治区域扩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并不是借鉴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C项正确:胸朝开通大运河,排除A项;宋朝崇文抑武,排除B项: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皇帝年幼继位,由太后临朝,但太后又不便接触大臣……仰承其鼻息行事”反映的是东汉后期年幼皇帝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这根源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皇权的进一步强化,故C项正确,外戚擅权的根源并非母族亲属受到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儒家道德思想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公元311年……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并结合所学可知,311一316年,是西晋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五胡内迁,中原大乱,内迁的匈奴贵族灭掉西晋,D项正确: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在北宋时期,排除A项:突厥是隋唐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排除B项:契丹是建立辽朝,在五代十国时期,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与皇帝“共享天下”的,只有士族势力,这反映出当时士族门阀势力显赫,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贵族世袭特权,故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以王导为首的士族与皇帝共坐御床,未涉及士族嶇起的过程,故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统治的根基就是士族势力,材料显示的是当时士族强大而不是衰落,故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隋炀帝”、“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工程是隋朝的大运河,从材料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巩固国家统一,不是加强南部交通和促进南北交通以及造成巨额投资,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随意摊派赋税,在粮税分配方面,中央提成额远远低于地方留成额,这表明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弱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赋税改革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的结论,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科举制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并未强化懦学地位,且科举制实行之初并非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排除C项;科举制使门第观念淡化,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以及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政治制度的创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辽朝时期,汉人与契丹人杂居,汉人可以担任辽朝官员并受到重用,且出现“汉官不思归”的现象,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辽朝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不符合提干时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辽宋经济交流情况,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辽朝时期,汉人与契丹人杂居,汉人可以担任辽朝官员并受到重用,且出现“汉官不思归”的现象,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辽朝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不符合提干时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辽宋经济交流情况,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元代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建立起集军、财、监于一体并且相对稳定、成熟的地方高层督政机制,说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行省制强化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行省高层掌握地方实权,并非地方权力虚化的表现,排除B项:加附了社会矛盾与行省高层督政是“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不符,排除C项。
17、
(1)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
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解析:
(2)答案: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
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
18、
(1)答案:表现: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出现专业化工商业市镇等。
解析:
(2)答案:新现象:商业性农业发展(或农业生产商品化)。原因: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手工
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等。
解析:
19、
(1)答案:表现:落镇割据。措施: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解析:
(2)答案: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
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