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24课阶段性检测卷(原卷版)(含答案解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24课阶段性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为1840—1860年英国输入中国货物的总值情况(单位:英镑)。英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增加得益于( )
A.英国获得在华设厂合法权 B.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
C.英国在中国有领事裁判权 D.英国在北京设置“使馆界”
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妇女和男子同样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妇女可参与军政事务;设置女官,开科取士。这些规定( )
A.瓦解了传统小农经济 B.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C.使儒学从此一蹶不振 D.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3.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受其敝(弊)者。”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
A.兴办军事工业抵御外辱 B.振兴实业壮大资产阶级
C.创建民用企业以图求富 D.设立新式学堂为国取才
4.19世纪60年代,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法国进攻台湾。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
A.边疆危机 B.瓜分狂潮 C.救亡图存 D.开眼看世界
5.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立即发动14家银行筹资,启动了胶济铁路的建设,并要求5年内全部建成青岛至济南间的铁路。德国的举措旨在( )
A.对华倾销商品 B.掀起瓜分狂潮
C.攫取更多利益 D.建立世界霸权
6.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汉语中的“维新”一词,基本都指日本明治维新。1898年,“维新”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之世,一维新之宇宙也”。这反映出(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 B.国人积极谋求救亡图存道路
C.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D.西方启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7.下列内容摘编自《申报》,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6月17日,发表《京师匪乱》与《天津匪乱》两篇通讯 6月23日,提出“剿拳匪宜调外兵” 7月1日,指出“罪魁祸首舍毓贤谁与归” 7月7日,鼓吹“各省疆臣宜督兵入京剿平匪乱”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8.1912年,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以“临时”二字贯之,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
A.分权制衡的理念 B.维护主权的决心
C.民主共和的精神 D.天下为公的思想
9.《新青年》杂志出现后,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社会主义等诸种思潮被多角度叙述着;法兰西文化、俄国思想、日本文化、美国社会制度都在编辑的视野里闪动。这可以用来说明《新青年》杂志( )
A.保证了中外思想的共存 B.肯定了西方思想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开阔了国人眼界
10.一位美国新闻记者在观察某运动发展情况时曾说,“在战争结束后来到上海的新时代中,苦力崛起而为这个新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 “上海的新兴无产阶级转入行动。急进和爱国的学生找到了最有力的同盟者”。据此可知( )
A.国民革命运动加速中国革命进程 B.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运动主力 D.运动在上海发起并向全国发展
11.下表是《新青年》第7卷(1920年5月1日)中关于劳工状况调査的部分文章的作者和篇名。据此可知( )
作者 篇名
陈独秀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许元启 《唐山劳动状况(二)》
铁民 《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
李昆 《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锡赓陶 《天津造币总厂底工人状况》
高语罕 《芜湖劳动状况》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工人阶级的影响力提升
C.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成立
1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行动,把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充当汉奸卖国贼的中国人,逼得走上一条唯一的道路,就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已经成熟 B.联蒋抗日战略方针的意图实现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准备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来抗日
13.1936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抗日战争要延长多久的问题时,认为主要看中国自己的力量、国际援助以及日本国内的革命,条件成熟快,战争将迅速结束,否则会延长。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结果不变,只是牺牲大,要经过一个痛苦的时期。这表明毛泽东( )
A.号召民众进行持久作战 B.谋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加强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重视发挥敌后战场作用
14.南京国民政府在《国府告国民书》中称:“国际联合会之设立。本为限制战争。且谋合各国致力以防止侵略。此次事变起后。政府已立即将日人之暴行。报告于国联。并要求第一步。先使日军立即撤退。”这里的“事变”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七七事变
15.下图中新四军、八路军的臂章被使用于( )
A.国共合作北伐期间
B.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
C.局部抗战期间
D.全面抗战期间
16.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此举旨在( )
A.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要求 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扩大反抗国民政府的基础 D.保障全国各阶级平等的民主权利
17.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B.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D.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18.《大众晚报》的资料显示:1938年,100法币能够买到一头大牛和一头小牛;1945年,100法币只能够买到一条鱼;1946年,100法币只能买一个鸡蛋;到1948年,100法币仅能买四粒大米。据此可推知,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国统区( )
A.物价迅速下跌 B.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C.纸币快速升值 D.财政经济逐渐崩溃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简表
阶段 名称 内容 时间
第一阶段 器物阶段 器物设想 1840年至1860年
器物实践 1860年至1895年
第二阶段 制度阶段 君主立宪设想 19世纪70年代至1898年
君主立宪实践 1898年
民主共和设想 1894年至1911年
民主共和实践 1912年至1927年
第三阶段 思想阶段 欧美资本主义思想 1915年至1926年
苏俄社会主义思想 1918年至1926年
——摘编自邓俊民、孙立舟《历史时间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1)表格中近代化探索第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阶段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实践。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中“苏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表现。
(4)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概述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24课阶段性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为1840—1860年英国输入中国货物的总值情况(单位:英镑)。英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增加得益于( )
A.英国获得在华设厂合法权 B.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
C.英国在中国有领事裁判权 D.英国在北京设置“使馆界”
[解析]据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有利于英国对华输入货物,故选B项;列强在华获得设厂合法权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排除A项;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的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居留国法庭无权审判,只能由该侨民所属国家的领事裁判,领事裁判权损害的是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进出口货物无关,排除C项;英国在北京设置“使馆界”是在19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妇女和男子同样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妇女可参与军政事务;设置女官,开科取士。这些规定( )
A.瓦解了传统小农经济 B.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C.使儒学从此一蹶不振 D.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解析]据材料“妇女和男子同样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妇女可参与军政事务;设置女官,开科取士”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注重保障女性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权利,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故选D项;三大改造结束后,小农经济才彻底被瓦解,排除A项;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中,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这是对传统思想的更新改造,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儒学,排除C项。
3.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受其敝(弊)者。”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
A.兴办军事工业抵御外辱 B.振兴实业壮大资产阶级
C.创建民用企业以图求富 D.设立新式学堂为国取才
[解析]由“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等信息可知,李鸿章主张创建民用企业以求富,故选C项;由“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在于贫困,所以其主张改变贫穷的面貌以求富,即兴办民用企业,而不是兴办军事工业,排除A项;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B项;题干中李鸿章的主要目标是求富,而设立新式学堂并不能直接实现求富的目标,排除D项。
4.19世纪60年代,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法国进攻台湾。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
A.边疆危机 B.瓜分狂潮 C.救亡图存 D.开眼看世界
[解析]题干提到列强入侵或者觊觎中国的新疆部分地区、西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等边境地区,反映出中国边疆面临着危机,故选A项;瓜分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我国边疆地区面临外来侵略或者威胁,并没有提到中国军民的行动,所以不能体现救亡图存,排除C项;“开眼看世界”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5.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立即发动14家银行筹资,启动了胶济铁路的建设,并要求5年内全部建成青岛至济南间的铁路。德国的举措旨在( )
A.对华倾销商品 B.掀起瓜分狂潮
C.攫取更多利益 D.建立世界霸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投资铁路是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典型方式,列强通过投资铁路可以趁机攫取铁路沿线的矿产、土地、人口等一系列资源,故选C项;投资铁路属于资本输出的范畴,排除A项;掀起瓜分狂潮在当时主要体现为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排除B项;列强对世界霸权的争夺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6.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汉语中的“维新”一词,基本都指日本明治维新。1898年,“维新”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之世,一维新之宇宙也”。这反映出(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 B.国人积极谋求救亡图存道路
C.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D.西方启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解析]根据材料“1898年,‘维新’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可知,经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后,当时的中国人极力渴望通过维新改革以实现国家富强,积极谋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故选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项;“汉语中的‘维新’一词,基本都指日本明治维新”说明“维新”是伴随着明治维新而产生的新词汇,排除C项;近代中国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加深,但是这一思想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D项。
7.下列内容摘编自《申报》,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6月17日,发表《京师匪乱》与《天津匪乱》两篇通讯 6月23日,提出“剿拳匪宜调外兵” 7月1日,指出“罪魁祸首舍毓贤谁与归” 7月7日,鼓吹“各省疆臣宜督兵入京剿平匪乱”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据材料“剿拳匪宜调外兵”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故选C项;材料中的事件是“剿拳匪”,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在南方,没有发展到京津地区,与材料中的《京师匪乱》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1912年,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以“临时”二字贯之,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
A.分权制衡的理念 B.维护主权的决心
C.民主共和的精神 D.天下为公的思想
[解析]“临时”意味着没有经过正式的程序进行选举,只有通过正式的程序进行选举才能成为正式的总统,表明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仍旧对民主政治保持严谨的态度,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故选C项;材料着重强调“临时”这一共同点,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 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天下为公无关,排除D项。
9.《新青年》杂志出现后,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社会主义等诸种思潮被多角度叙述着;法兰西文化、俄国思想、日本文化、美国社会制度都在编辑的视野里闪动。这可以用来说明《新青年》杂志( )
A.保证了中外思想的共存 B.肯定了西方思想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开阔了国人眼界
[解析]据材料“《新青年》杂志出现后,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社会主义等诸种思潮被多角度叙述着;法兰西文化、俄国思想、日本文化、美国社会制度都在编辑的视野里闪动”可知,《新青年》杂志包罗万象,多种思想和文化被介绍到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故选D项;材料只能体现外国思想通过《新青年》杂志进行传播,无法保证中外思想的共存,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宣传这些思想,并不能说明肯定了西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
10.一位美国新闻记者在观察某运动发展情况时曾说,“在战争结束后来到上海的新时代中,苦力崛起而为这个新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 “上海的新兴无产阶级转入行动。急进和爱国的学生找到了最有力的同盟者”。据此可知( )
A.国民革命运动加速中国革命进程 B.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运动主力 D.运动在上海发起并向全国发展
[解析]据材料“苦力崛起而为这个新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上海的新兴无产阶级转入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提出明确的政治要求,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着这场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而非国民革命运动,排除A项;“急进和爱国的学生找到了最有力的同盟者”说明五四运动中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是先锋,而非主力,排除C项;五四运动在北京发起,进而扩展到全国,在上海达到高潮,排除D项。
11.下表是《新青年》第7卷(1920年5月1日)中关于劳工状况调査的部分文章的作者和篇名。据此可知( )
作者 篇名
陈独秀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许元启 《唐山劳动状况(二)》
铁民 《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
李昆 《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锡赓陶 《天津造币总厂底工人状况》
高语罕 《芜湖劳动状况》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工人阶级的影响力提升
C.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成立
[解析]材料中的调查多针对工人,说明工人阶级日益受到重视,影响力提升,故选B项;A项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时间不符,排除;1920年8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D项。
1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行动,把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充当汉奸卖国贼的中国人,逼得走上一条唯一的道路,就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已经成熟 B.联蒋抗日战略方针的意图实现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准备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来抗日
[解析]据材料“把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充当汉奸卖国贼的中国人,逼得走上一条唯一的道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抗战,故选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夕成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联蒋抗日战略方针意图的实现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排除B项;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是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改为东北抗日联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1936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抗日战争要延长多久的问题时,认为主要看中国自己的力量、国际援助以及日本国内的革命,条件成熟快,战争将迅速结束,否则会延长。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结果不变,只是牺牲大,要经过一个痛苦的时期。这表明毛泽东( )
A.号召民众进行持久作战 B.谋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加强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重视发挥敌后战场作用
[解析]据材料“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结果不变,只是牺牲大,要经过一个痛苦的时期”可知,毛泽东坚定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强调中国的抗战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号召民众进行持久抗战,故选A项;国民革命时期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的是党外合作,排除C项;1936年7月,全面抗战还未开始,敌后战场尚未开辟,排除D项。
14.南京国民政府在《国府告国民书》中称:“国际联合会之设立。本为限制战争。且谋合各国致力以防止侵略。此次事变起后。政府已立即将日人之暴行。报告于国联。并要求第一步。先使日军立即撤退。”这里的“事变”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七七事变
[解析]由材料“此次事变起后。政府已立即将日人之暴行。报告于国联”并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要求国联调查日本侵华事件,故选A项;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当时日本已退出国联,排除B项;国联并未参与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排除C、D两项。
15.下图中新四军、八路军的臂章被使用于( )
A.国共合作北伐期间
B.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
C.局部抗战期间
D.全面抗战期间
[解析]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故D项正确。
16.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此举旨在( )
A.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要求 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扩大反抗国民政府的基础 D.保障全国各阶级平等的民主权利
[解析]从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的选举“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这有利于团结最广大的民众。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所以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这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要求,故选A项。
17.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B.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D.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解析]据材料“1945年9月”“炮弹作花瓶”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希望重建家园,追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A、C两项排除。“双十协定”签署的时间是1945年10月10日,D项排除。
18.《大众晚报》的资料显示:1938年,100法币能够买到一头大牛和一头小牛;1945年,100法币只能够买到一条鱼;1946年,100法币只能买一个鸡蛋;到1948年,100法币仅能买四粒大米。据此可推知,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国统区( )
A.物价迅速下跌 B.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C.纸币快速升值 D.财政经济逐渐崩溃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法币不断贬值,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说明了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崩溃,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物价飞涨,纸币贬值,排除A、C两项。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简表
阶段 名称 内容 时间
第一阶段 器物阶段 器物设想 1840年至1860年
器物实践 1860年至1895年
第二阶段 制度阶段 君主立宪设想 19世纪70年代至1898年
君主立宪实践 1898年
民主共和设想 1894年至1911年
民主共和实践 1912年至1927年
第三阶段 思想阶段 欧美资本主义思想 1915年至1926年
苏俄社会主义思想 1918年至1926年
——摘编自邓俊民、孙立舟《历史时间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1)表格中近代化探索第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答案]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
[解析]由“器物设想”及其时间“1840年至1860年”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的知识可知,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由“器物实践”及时间“1860年至1895年”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知识可知,这一阶段的实践是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阶段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实践。
[答案]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
[解析]由第二阶段中的“君主立宪实践”及时间“1898年”可知,这一时期的相关实践指的是戊戌维新运动;由第二阶段中的“民主共和实践”及时间“1912年至1927年”可知,这一实践指的是辛亥革命。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中“苏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表现。
[答案]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人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解析]由第三阶段中“苏俄社会主义思想”及时间“1918年至1926年”再结合所学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相关史实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人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使得“苏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4)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概述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答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或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设想到实践;由被动到主动;探索群体具有广泛性;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的过程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在试错中逐渐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解析]由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简表可知,我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经历了从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再到思想阶段的逐步推进过程;由每一个阶段中都是先有设想、再有实践,可得出由设想到实践;中国学习西方的器物是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不得已而采取的举措,后来主动接触和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思想和苏俄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得出,由被动到主动;结合近代化探索的代表人物可知,探索群体有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还有无产阶级,由此可得出具有广泛性;每一步探索的过程都体现了要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将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的过程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从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再到思想阶段,每一步探索都有失败的教训和知识分子、爱国人士的理性思考,直到找到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并最终取得成功,这体现了在试错中逐渐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24课阶段性检测卷(原卷版)(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