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练习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前,科、教、文、卫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
A.增强了文化科教实力 B.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了意识形态教育 D.适应了经济改革需要
2.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时期国内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格局。该时期是(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一方面与苏联划清界限;一方面与美日等国实现了双边关系的突破性发展。这些调整( )
A.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反映了国际环境决定中国外交方针
C.加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D.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点
4.1972年10月15日,周恩来在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的《关于向罗、南、匈、波、捷、保等国提出科技合作项目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为何不派人去伦敦、巴黎、波恩、渥太华、东京去研究西欧、美、加、日本的机械工业情况,反而求其次?”这一批示( )
A.意在强调中国需要重视对外交流 B.推动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C.有利于拓宽对外科技交流的渠道 D.推动了“一边倒”政策的不断调整
5.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史学界围绕着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争鸣的成果,大多收集在出版的有关论文集里,这些论文集主要包括:《中国的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分期问题论文集》、《中国历代土地制度论文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文集》、《中国近代史分期论文集》,这表明我国当时( )
A.历史研究映射了主流意识形态 B.学术争鸣服务于经济建设需要
C.唯物史观拓宽了史学界的视野 D.历史分期问题成为了学术焦点
6.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的“两弹”元勋。他隐姓埋名工作28年,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邓稼先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观条件是( )
A.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B.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C.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 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7.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下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上面有“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口号。此画意在( )
A.鼓励农民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
B.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序推进
C.激发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
D.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
8.1956年4月,毛泽东在约谈国家各个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中第一个关系就提到要协调农轻重比重。他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意在( )
A.保障农村土地改革的开展 B.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C.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9.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技术革命的模式经历了一个由“土洋并举”向“以土为主”的变化过程。“洋”就是依靠尖端科技人才,实现科技革命性突破,土是依靠群众智慧,发明“土办法”,制造尖端产品。这一变化( )
A.激发了人民群众勇攀科技高峰的热情 B.打击了高科技技术人才的研发积极性
C.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D.体现了在科技领域的不切实际之作风
10.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1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 )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B.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 D.仍无法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12.1962年冬,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焦裕禄大胆整顿,积极革新,闯出了一条适合兰考发展的新路子。当时焦裕禄进行革新的政策支持是( )
A.中共八大提出尽快变为先进工业国
B.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中共中央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13.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说:“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已经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变成了全民所有制,已经把资本家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排挤出去,现在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国家和人民公社,这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是有本质差别的”。这表明我国( )
A.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关系变革
C.已经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 D.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下面是1949~197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经济建设呈现曲折性发展趋势 B.工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C.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协调发展 D.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工业发展
15.纪念邮票是为纪念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而专门发行的邮票。从右列邮票提炼一个主题,该主题应为( )
A.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模 B.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战士
C.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干部 D.勇于探索、勤于研究的工人
16.有学者在论及上世纪60年代初的“包产到户”时,认为“包产到户”不仅是由于农民对经济效益的需要,还有农民获得“身心自由”的心理调适感,如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他们重获土地使用权后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推知,当时“包产到户”的实行( )
A.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
C.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D.结束了错误的思想路线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
——摘编自张颖、潘敬国《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以《人民日报》为样本》
材料二 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也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你们跟欧洲、跟日本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毛泽东亲自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而美国尼克松政府也将对华政策从“遏制”调整为“接触”。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迎来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
——摘编自欧阳向英《大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
(1)概括材料一图表中总结的《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变化情况,并做出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苏共二十大暴露出的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深刻论述了要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重新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尝试。在经济发展方面,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政策方针;在文化建设上,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指南;此外,还对国内的社会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1957年春,毛泽东还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这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郭英菡《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我国所做探索的意义。
19.过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初,全国仍有土匪武装260多万人,他们还有明显的政治性质。1952年底,大规模剿匪活动结束。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关系到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
——商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三线”建设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从1964年至1980年,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整个工程规模空前。在铁路交通建设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并建立了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这些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
——商编自远山《“三线”建设: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建国初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记忆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我国的知识分子数量大幅增加,并扫除了大量文盲,这说明新中国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A项正确;“人才培养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始经济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风险逐步提高,同时在美国挑唆下,东南沿海地区政治形势紧张。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大三线”建设方针,重要工业企业均转入中西部山区建设,形成了图示中的布局,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重点在东北发展,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工业布局向沿海集中,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国内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重心不在西部,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方面与苏联划清界限;一方面与美日等国实现了双边关系的突破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中国的领导人根据国际形式做出了联合美国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反对苏联霸权的主张,这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D项正确;“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国际环境决定中国外交方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本题主要涉及“外交领域”,没有提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中国)。根据材料“周恩来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等联名报国务院《关于向罗、南、匈、波、捷、保等国提出科技合作项目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为何不派人去伦敦、巴黎、波恩、渥太华、东京去研究西欧、美、加、日本的机械工业情况,反而求其次?’ ”可知,周恩来主张拓宽科学技术交流渠道,主张同多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学习,C项正确;中国一直重视对外交流,而材料反映了这一批示有利于拓宽对外科技交流的渠道,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这一批示有利于拓宽对外科技交流的渠道,“一边倒”政策不断调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据本题材料可知,论文集所体现出的问题都是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学术研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之前的史学研究范围,“拓宽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学术焦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隐姓埋名工作28年,呕心沥血是源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符合材料设问主观条件,C项正确;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属于客观条件,排除A、B、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显著特征是“一大二公”。因此根据材料“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可知,此画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主要是为了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D项正确;A项与“大跃进”运动有关,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指1953—1956年期间的“三大改造”,排除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要协调农轻重比重,主张既要推动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又要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推动农村发展,满足农民生活需求,上述观点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彼此协调和相互促进,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全国推行土地改革,时间是1950-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 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等不同国民经济行业协调发展,并非强调加强国家计划,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依据材料“‘洋’就是依靠尖端科技人才,实现科技革命性突破,土是依靠群众智慧,发明‘土办法’,制造尖端产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是发明‘土办法’制造尖端产品,D项正确;“大跃进”时期群众形成一种不切实际的狂热,排除A项;打击了高科技技术人才的研发积极性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大跃进”时期我国科技没有出现巨大飞跃,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毛泽东的论断并非是为了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而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中毛泽东对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区分,与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各项民主制度之间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宣传唯物史观;翻译出版无产阶级史学指导著作等,这些做法将中国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史学的研究,A项正确,排除D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就是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62年冬,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三年经济困难的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困难,于是党中央在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为焦裕禄在兰考县进行革新提供了政策支持,D项正确;“中共八大”的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针对新中国的文艺与学术工作提出的方针,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本质是“左”倾错误,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已经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这说明我国正在努力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关系变革,排除B项;已经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来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示意图可知,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工业生产虽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曲折,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轻重工业的比重经历了调整,因此这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呈现出曲折性发展趋势,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工业生产关系再未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B项;国民经济结构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而示意图是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并未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发展,排除C项;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生产,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有着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有着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雷锋精神内容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王进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以上四位人物都属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模,A项正确;保家卫国、奋勇杀敌是抗美援朝时期的精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干部是焦裕禄,只涉及到其中的一个人物,排除C项;勇于探索、勤于研究的工人是王进喜,只涉及到其中的一个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材料“‘包产到户’不仅是由于农民对经济效益的需要,还有农民获得‘身心自由’的心理调适感,如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他们重获土地使用权后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包产到户”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体制,题干涉及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错误的思想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变化:《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从1949—1952年的频率较高转变为1953年后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解释:1949—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这一时期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经济和军事封锁,国际局势相对紧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抗美援朝拉开序幕,因此,1950—1952年间中美军事政治关系紧张,帝国主义使用频率高。1953年以后,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需要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1953年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新中国相继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力促国际重大问题的解决;同时,1953年,伴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中美之间军事对抗有所缓和,所以自1953年后《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2)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中国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对苏联起到了战略威慑作用;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的平衡。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图表总结《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如《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从1949—1952年的频率较高转变为1953年后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中的变化,结合所学史实,分阶段对变化原因进行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由反美反苏到联美抗苏可知,推动了中国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国外交的建交高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国际地位;中美关系的缓和;根据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迎来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的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全球战略的平衡。
18.(1)成就:发表《论十大关系》;召开中共八大,分析了主要矛盾,确立了正确的经济方针;明确“双百”方针;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2)意义:《论十大关系》,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论述了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问题。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根据“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深刻论述了要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重新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尝试”得出发表《论十大关系》;召开中共八大;根据“在经济发展方面,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政策方针;在文化建设上,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指南”得出分析了主要矛盾,确立了正确的经济方针;明确“双百”方针;根据“ 1957 年春,毛泽东还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得出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当时我国所做的探索中,《论十大关系》,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论述了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问题。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点睛】
19.(1)措施:剿匪镇反,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意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保证经济恢复发展;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条件。
(2)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投入巨大(规模空前);建成了以国防军工为主的重工业体系。
影响:推动西部国防工业及军工科技发展,增强国防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改变西部交通落后的局面,为西部开发奠定基础。
【详解】(1)本题是背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重大措施:根据材料“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新中国在建国初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有实行土地改革;开展反革命运动;实行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意义:根据材料“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根据“这是关系到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新中国初期巩固人民政权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国防安全,巩固社会主义建设。
(2)本题是背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整个工程规模空前”可得多分布在中西部,规模大;根据材料“在铁路交通建设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可得集中于军事和国防工业。意义:根据材料“这些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可得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根据“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可得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改变了西部交通落后的局面,为西部开发奠定基础。
20.
题目: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
60年代,中国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为加强国防事业,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发挥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攻关。由于60年代“左”倾错误的干扰,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国家领导人积极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国防科技事业在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在60年代,我国国防尖端项目的发展,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结合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美国敌视封锁、中苏关系破裂)、经济困难、“左”倾错误等相关史实,进行撰写。如:60年代,中国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为加强国防事业,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发挥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攻关。由于60年代“左”倾错误的干扰,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国家领导人积极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国防科技事业在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注意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