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
一、单选题
1.1941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认为《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税收免征点(起征点)太高,并强调免征点的规定一般应迁就生活水准较低的地方;同年3月,修正后的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征税办法公布,同年7月起征,8月顺利完成征收。这表明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 )
A.旨在强化中共的政治权威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 D.与减租减息运动背道而驰
2.中国共产党在边区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还通过了“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中国共产党上述举措的推行( )
A.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凝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C.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D.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蒋介石政权有两大死敌:国内的共产党人和国外的日本人。……他发动了五次“剿匪战役”,但共产党人因为其没收大地主土地分给了农民的政策争取了广大农民而幸存下来。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共产党的强大和日本人的侵略加在一起最终迫使蒋逃往台湾。据此可知,中共胜利的原因是( )
A.国民党未获得农村人口支持 B.中共中央拒绝第三国际建议
C.国民党政权最终的妥协退让 D.中共抓住机遇并服务民众
4.年画具有易为认知、易被接受、发行量大、可以大面积迅速传播的特性。下图是1954年的一幅年画《投票的日子》,两名社员正在催促参加选举的女代表,因为今天是投票的日子,社员们都穿着新衣服,非常喜庆。这幅年画反映的主题是( )
A.基层民主自治的盛况
B.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米棉之战胜利的喜悦
D.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
5.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
A.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 B.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
C.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下表是1924年孙中山起草的《建国大纲》内容摘录。其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第9条 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
第14条 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第24条 宪法颁布之后,中央统治权则归于国民大会行使之。
A.自由平等 B.主权在民 C.五权分立 D.地方自治
7.1948年9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工农民主专政”。他说:“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但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转变( )
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任务完成 D.纠正了右倾错误的影响
8.如图所示为1932年刊载于《红色中国》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修订版)。这次税则修订( )
说明:
●商业资本101元(修订前为200元)为起征点,100元以下免征
●自资本100元至50万元分为14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资本101元至200元,税率为6%(修订前最低2%),逐级累进
●第14等级资本10万元至50万元,税率为25%(修订前无10万以上资本征税规定,最高税率18.5%)
A.着眼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是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益尝试
C.兼顾营商需求和革命斗争需要 D.适应了土地改革深入发展要求
9.1944年6月6日边区政府发布的《关于普及调解、总结判例、清理监所指示信》中指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的争执,最好都能在乡村中,由人民自己来调解解决。”该法令的实施( )
A.体现了司法程序公正 B.重塑了传统乡村社会结构
C.有利于增强民众民主意识 D.确立了基层民众自治模式
10.据云南民政司1912年6月统计,云南地区活动的主要政党有同盟会、统一共和党、统一党、共和党等。同一时期,《云南》《云南公报》《云南旬报》《滇话报》等政党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表明当时( )
A.政党之间纷争不断 B.国民参政议政意识增强
C.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D.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11.1913年11月,袁世凯以查禁国民党为由,非法取消了四百多名议员的资格,致使国会无法召开,参、众两院对此提出抗议,但无济于事,此时全国四千万所谓选举人默然无声,能够听得到的只有各省军人、官吏的叫好。这说明当时( )
A.国会内部政党斗争激烈 B.各省军阀支持君主复辟
C.民主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D.共和制度已经荡然无存
12.1948年1月,中共中央工委向华中局下达关于对地主经营工商业政策的指示,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这一指示体现了( )
条目 内容
一 保护一切于国民经济有益的私人工商业
二 过去鼓励地主富农经营工商业的办法是正确的,今后仍应鼓励
三 地主富农工商业一般应予保护,而不应没收。只应没收官僚资本与真正反革命分子的工商业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
C.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3.下图为1940年创作的套色木刻《代耕队帮助抗属春耕》。画面前方是一位边区抗日军人家属站在自家门口,与前来帮助她家春耕的根据地代耕队队员亲切交谈。此木刻( )
《代耕队帮助抗属春耕》
A.体现了土地改革卓有成效 B.反映了抗日政权的人民性
C.表明军民联合抗日的决心 D.展现边区政府的革命动员
14.如表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内容。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时间 内容
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42—1946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1949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始终将阶级矛盾置于首要地位 B.关心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C.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相适应 D.没有达成预设的基本目标
15.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时,实行了投票、“豆选法”、举手表决法等形式多样的投票方式。这( )
A.体现了民主选举的灵活性 B.表现了工农政权的普遍性
C.突出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D.彰显了“三三制”的先进性
16.1941年,毛泽东鼓励党内同志加强对中国史的学习,为响应这一要求,《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出版,其主旨在于“组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这一做法( )
A.适应当时民族解放的需要 B.扩大了边区政府阶级基础
C.旨在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 D.意在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实行的是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这种横向民主相对立的纵向性民主——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立法权、监督权以及重大人事任免权,其他国家机构均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且受它监督。在权力的运行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将分权制衡原则与民主集中制的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代议制是现代西方国家根据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而进行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普选权只是统治阶级欺骗和玩弄人民的一种工具,而真正的民主实现形式应该是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因此,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民意机关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广泛联系,听取人民的意见和诉求,根据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
——摘编自朱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借鉴和发展》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历史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摘编自曹艳会《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重要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末,严复、梁启超等人就以《国闻报》《时务报》等为阵地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党政治。20世纪初,晚清政府的宪政改革,打破了人们对于“朋党”的看法。共和政体成立后,中国大地出现了“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为数几至近百”的现象。这些政党在其政治纲领中都公开宣称实行民主共和、实现民主统一,主张建立统一的有实力的政府。它们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基本可归为同盟会类政党(如国民党等)和非同盟会类政党(如进步党等)两大类;这些政党昙花一现者居多,真正有些影响的十几个政党也多在二次革命后名存实亡。当时,一个人担任好几个政党领导人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如黎元洪就同时担任了统一党、共和党和进步党的理事长。
——摘编自张书林《民国初年的中国政党政治简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对辛亥革命的态度颇为暧昧迂回。1912年“双十节”,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政权。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材料二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促成革命成功,给予充分肯定。1941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的《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称:“今年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的三十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各地共产党员应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使每个中华民族的男女一致明白十月十日这一天……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中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摘编自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辛亥革命纪念问题上所持态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中所选的宣传角度,并分析上述宣传角度的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社会中,冲突的存在都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一般而言,冲突的解决有两种基本方式,即暴力与和平。和平的方式即冲突各方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的方式制定出各方虽不完全满意,但都能忍受的方法,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即为妥协。在西方,政治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许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与传统。以往的研究多强调政治斗争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似乎妥协就等于软弱、落后甚至反动。诚然,暴力革命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即使是在政治局势矛盾斗争极其复杂多变的近代中国,政治妥协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条件下,也可能是更明智和更可取的选择,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也确实进行了不少利用政治妥协的方式,化解政治矛盾和政治冲突的成功尝试。
——摘编自李春锋《浅谈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选取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顺畅,表述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降低了税收免征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C项正确;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是为了团结各阶层抗日,不是为了强化中共的政治权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排除B项;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与减租减息运动都是为了团结各阶层抗日,不是背道而驰,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共产党还通过了‘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及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充分调动了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C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全面抗战时期取消了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此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三三制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侵略,排除B项;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共产党人因为其没收大地主土地分给了农民的政策争取了广大农民而幸存下来剿匪战役”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胜利的原因是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服务于民众,并获得民众的支持,据此可知,中共胜利的原因是抓住机遇并服务民众,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采取各种措施服务民众,但没有涉及国民党的措施,排除A项;“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不是中共胜利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在国共矛盾中,国民党政权最终没有“妥协退让”,中国共产党是通过解放战争解放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时间和图片及所学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该画作的主题为1954年农村进行民主选举人大代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的景象,D项正确;画面信息与基层民主自治无关,而是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大制度建立的史实,排除A项;该画主题并非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体现了民众积极参政,排除B项; 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在上海发生米棉之战,时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廉洁政府”,并且以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这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A项正确;当时廉政制度尚不健全,排除B项;当时国民党对根据地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从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直接罢免官员之权、国民代表参预中央政事、中央统治权归国民大会行使等信息可知,其体现的主要思想是主权在民,B项正确;自由平等思想强调自人人都享受平等的待遇,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可以按照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和能力去做任何事情的理念,排除A项;孙中山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组建了考试院掌管考核权、裁撤权,监察院掌管监察权、弹劾权,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到了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的组织机构,但不符合本题考查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享有民主的对象不仅包括工农,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国家建设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分子的参与,并非中国共产党的来源问题,不能反映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扩大,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任务完成的标志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工农民主专政”是针对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非纠正右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税则的修订,对于不同数额、对象的资本征收不同的税率,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兼顾了革命斗争,C项正确;此时并不是抗战时期,不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税则修订是关于工商业的,而不是个人所得税,排除B项;土地改革时间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44年(中国)。据材料“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的争执,最好都能在乡村中,由人民自己来调解解决”可知,在民事纠纷中,注重让民众参与自己来调解,有利于增强民众民主意识,C项正确;司法程序是法律规定的解决案件争讼的步骤和方法,而材料强调的是民事纠纷中注重民众参与调解,对调解的方法进行创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创新民事纠纷调解方式,没有提到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2年6月的中国正值民国初年,云南地区政党活动较多,政党刊物发展迅速,这都体现了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反映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国民参政议政意识增强,未涉及政党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国民参政议政意识增强,没有体现专制统治,排除C项;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袁世凯统治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国会无法召开”“全国四千万所谓选举人默然无声”可得出当时民主政治缺乏群众基础,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会无法召开”,不是国会内部政党斗争激烈,排除A项;并非所有军阀都支持君主复辟,如滇系军阀蔡锷等,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地主富农从事私人工商业,带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应该受到鼓励,以更好地和“官僚资本与真正反革命分子”进行斗争,C项正确;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对党的工作重心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表格内容并未直接涉及,排除B项;解放战争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美蒋反动派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即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依然是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为了解决战士们的后顾之忧以及鼓舞士气,实行代耕队帮助抗属代耕政策,这充分体现了军民一家亲,中共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体现抗日政权的人民性,B项正确;材料为边区政府推行的代耕政策,未涉及土地改革内容,排除A项;材料为边区政府推行的代耕政策,未体现军民联合抗日,排除C项;边区政府推行代耕政策,反映了抗日政权的人民性,未涉及革命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27年至194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政权,开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1947年开始的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由此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适应了不同时期革命斗争的需求,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置于首要地位,排除A项;“关心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达到了预设的基本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材料中“投票、‘豆选法’、举手表决法等形式多样”所描述的内容,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选举方式的灵活多样,A项正确;抗日根据地政权不是工农政权,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民主形式的多样性,而不是民主制度的多样性,排除C项;“豆选法”是在群众文化层次较低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主选举方式,与先进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1941年,毛泽东鼓励党内同志加强对中国史的学习,为响应这一要求,《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出版,其主旨在于‘组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鼓励党内同志加强对中国史的学习,《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出版,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当时民众的民族意识,适应当时民族解放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区政府阶级基础的扩大,排除 B项;材料中,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鼓励党内同志加强对中国史的学习是要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并非是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统治阶级,材料中毛泽东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激发民众的抗日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借鉴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在分权制衡的同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效率有机结合;继承和发展代议制,保证人民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党的意志。
(2)主要推动力:执政党的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的推动;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逐渐提高。重要意义:汲取了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内涵;体现了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具体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借鉴与发展:据材料“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立法权、监督权以及重大人事任免权,其他国家机构均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且受它监督”得出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据材料“将分权制衡原则与民主集中制的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得出在分权制衡的同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效率有机结合;据材料“代议制是现代西方国家根据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而进行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马克思认为……真正的民主实现形式应该是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因此,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民意机关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广泛联系,听取人民的意见和诉求,根据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得出继承和发展代议制,保证人民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据材料“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得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党的意志。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主要推动力:据材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得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的推动;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从党的领导和推动、民众参政意识提高等方面分析。重要意义:据材料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借鉴和发展”相关内容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汲取了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内涵,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具体要求,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好制度;据材料“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努力发扬民主”得出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和社会稳定;据材料“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得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
18.(1)西方政党政治学说的传入;清末新政的影响;中华民国成立的推动;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2)政党林立;党派分化组合;影响有限,实践以失败告终。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19世纪末,严复、梁启超等人就以《国闻报》《时务报》等为阵地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党政治”可知,西方政党政治学说的传入;据材料“晚清政府的宪政改革,打破了人们对于‘朋党’的看法”可知,清末新政的影响;据材料“共和政体成立后,中国大地出现了‘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为数几至近百’的现象”可知,中华民国成立的推动;据材料“都公开宣称实行民主共和、实现民主统一,主张建立统一的有实力的政府”可知,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为数几至近百”可知,政党林立;据材料“它们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基本可归为同盟会类政党(如国民党等)和非同盟会类政党(如进步党等)两大类”可知,党派分化组合;据材料“这些政党昙花一现者居多,真正有些影响的十几个政党也多在二次革命后名存实亡”可知,影响有限,实践以失败告终。
19.(1)共同点:都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不同点: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民族主义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
(2)宣传角度:统一战线、民族独立。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共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共同点:分析材料一可以看到北洋政府时期的祭文“国风丕变,帝制告终”,南京国民政府“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可见都认可民族革命的表现,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同:继续分析材料,可以看到在“反帝”和“民权革命”方面,两个时期的政府有不同的态度,如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民族主义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宣传角度:根据材料二“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使每个中华民族的男女一致明白十月十日这一天……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中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可知中共宣传辛亥革命的角度主要是两点:统一战线、民族独立。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共宣传辛亥革命对巩固国共合作、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中共自身的理论发展等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20.观点:政治妥协在和平状态下化解政治冲突,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平稳进行。
阐释:近代以来,政治妥协成为各国有效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重要方式。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确立过程中不乏政治妥协的成功范例。美国《1787年宪法》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部与北部相互妥协的产物,展现了美国政治家卓越的政治智慧;德国政治体制确立过程中,容克贵族掌握着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做出了一定的妥协,资产阶级也放弃暴力斗争手段,最终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运用政治妥协的方式,化解政治矛盾的重要事例。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的妥协合作,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促进了共和理想的实现;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相互妥协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
总之,政治妥协是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充满了政治智慧。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任何社会中,冲突的存在都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一般而言,冲突的解决有两种基本方式,即暴力与和平。和平的方式即冲突各方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的方式制定出各方虽不完全满意,但都能忍受的方法,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即为妥协。”“诚然,暴力革命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即使是在政治局势矛盾斗争极其复杂多变的近代中国,政治妥协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条件下,也可能是更明智和更可取的选择,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也确实进行了不少利用政治妥协的方式,化解政治矛盾和政治冲突的成功尝试。”可得出观点“政治妥协在和平状态下化解政治冲突,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平稳进行”。其次,结合所学政治、制度史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选取近代以来的时间段,对比美国、中国及德国等国家在解决冲突和矛盾时的方法佐证观点。例如:近代以来,政治妥协成为各国有效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重要方式。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确立过程中不乏政治妥协的成功范例。美国《1787年宪法》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部与北部相互妥协的产物,展现了美国政治家卓越的政治智慧;德国政治体制确立过程中,容克贵族掌握着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做出了一定的妥协,资产阶级也放弃暴力斗争手段,最终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运用政治妥协的方式,化解政治矛盾的重要事例。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的妥协合作,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促进了共和理想的实现;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相互妥协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政治妥协是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充满了政治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