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814年,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集聚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领导人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 )
A.大国强权为一战埋下伏笔 B.开创协商解决争端的先例
C.大国协商一致原则的初现 D.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1950年通过的“《纽伦堡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判决书中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进一步将反人道罪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这表明国际法( )
A.协调了国家间关系 B.避免了战争伤害
C.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D.体现了人文关怀
3.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拓展了民间外交的新空间
C.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 D.旨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
4.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削弱 B.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
C.边疆地区的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D.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5.1992年联合国人文发展年度报告指出:“西方经济学家常喋喋不休地要求世界穷国放弃其经济保护和限制措施,但是它们接着就发现,由富国经营的全球市场几乎没有自由可言,反而关闭着,无法打进去。富国言行不一,并未按他们宣扬的主张行事。”材料表明( )
A.西方发达国家固守重商主义政策 B.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任重道远
C.经济全球化进程需要各国的参与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生了逆转
6.1952年,在宋庆龄、李四光等人邀请下,来自太平洋沿岸37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一致通过了致联合国书、关于期鲜问题的决议、关于民族独立问题的决议、加紧争取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运动等决议。上述外交活动
A.有助于塑造新中国和平形象 B.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交往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 D.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7.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和一些毗邻国家未正式划定边界。建国后,通过和平谈判,新中国于1960年至1963年先后同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签订条约,解决了遗留的边界问题。新中国外交上的这些做法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B.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C.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基础 D.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意识形态色彩
8.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通过了如下原则,该会议
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 九、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A.旨在为中国建设创造有利周边环境 B.体现了“团结、友谊、合作”精神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9.胡锦涛同志曾多次提出,中国要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习近平主席强调:“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说明当前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是
A.与时俱进和坚持原则相结合 B.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
C.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相结合 D.和平外交和多边外交相结合
10.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外交战略不断调整。从50年代“一边倒”到60年代的“两条线”;从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到80年代的不结盟政策;从9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期间始终遵循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睦邻友好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全方位多层次外交 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
11.康熙帝认为:理藩院专管外藩事务,责任重大,“今作礼部所属,于旧制未合。嗣后不必兼礼部衔……”。后又以其名义晓谕吏部:“理藩院职司外藩王、贝勒公主等事及礼仪刑名各项……理藩院尚书照六部尚书,入议政之列。结合所学,下列关于理藩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外藩事务包含军政民等各项事务 ②理藩院自康熙帝始归属礼部管理
③属于中央机构且地位与六部相当 ④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
A.中美面临的外部威胁有相似处 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13.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A.在联合国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国际公约
C.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完全操纵了安理会
D.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国家严重对立
1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著名的政治家儒勒·费理推动了法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遍布全国各村镇的小学承担起向全民宣传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语言的使命,此举强化了全民的民族国家观念。这表明当时法国
A.专制王权依然顽固存在 B.强调国家在人们意识中的重要性
C.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 D.民族认同观念尚未形成
15.1917年11月,波兰向美国政府提议,与德国交战的各国应签订一个协议并纳入其战争目标:将克罗地亚及罗马尼亚的领土并人根据其民族而建立的民族国家之中;建立独立的捷克...但美国政府对该提议不予理会。这说明当时
A.美国未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B.美国希望维持一战前欧洲格局
C.美国尚未决定分裂奥匈帝国 D.协约国因民族自决发生了分裂
16.新航路开辟刺激了民族君主制的崛起,形成以王权君主制为核心的国家,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统一,使民众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转向以国王和国家为认同的对象,并且形成统一与整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前提 B.新航路开辟得益于民族国家的支持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近代民族国家基于王权君主制的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结合示意图,回答问题。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18.冰嬉
材料一 冰嬉,亦称冰戏、冰技,是指萌芽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娱乐形式,其中包含多个运动项目。冰嬉中包含的“跑冰戏”和“蹴鞠之戏”等项目,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的后金宫廷就开始流行,后来成为清代宫廷冰上娱乐活动的泛称。
入主中原的清朝主政者,将北方民族传统冰上活动与流传两千多年的宫廷百戏相结合,创造了冰嬉盛典,并写入清代的典志体史书之中。从此开始,冰嬉成为清代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庆典活动,由传统冰上娱乐活动转变为王朝国家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时空的宫廷盛典。
(1)阅读材料一,概括清代冰嬉盛典的形成因素。
材料二 乾隆十年(1745),冰嬉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国俗”。
“国俗”是认同清王朝“天下”的子民共同保持的风俗习惯,也是区分清王朝与异城外邦最具有标志性、符号性、象征性的特征。
在康乾盛世末期的乾隆朝,国家危机逐渐凸显,冰嬉于是作为国家复振的文化资源,成为强化文化认同的国家庆典。乾隆朝将冰嬉盛典完美地融入清代礼乐制度,体现了王朝国家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将具有“自我文化认同”价值的因素融入国家典礼的过程。王朝国家对生民共同心理素质的塑造,悄然成为清王朝凝聚人心的内在动力。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冰嬉作为“国俗”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年8月,《非战公约》签字仪式在法国举行。作为《非战公约》发起人之一的凯洛格承认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除了麻痹资产阶级和平运动者之外,《非战公约》并没有改变国际形势,也无力阻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冷战结束后一超独大的局面下,西方国家凭自己的意志发动或者介入局部战争的频率增加。战争在毁灭人类财富的同时,迟滞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如阿富汗战争期间,阿富汗安全部队和平民的死亡人数无法估计,有些人仅仅是因为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就惨遭轰炸。同时,大量难民诵向周边国家。
——据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等资料整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非战公约》签订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20."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古雅典与斯巴达: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新航路开辟后的英荷战争,荷兰被击溃,造就“日不落帝国”;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的英德矛盾,引发一战;
大危机后的法西斯国家与其他国家矛盾,引发二战;二战后的美苏矛盾,引发苏联解体。
根据材料围绕外交上的“修昔底德陷阱”写一篇小论文。可以选取其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选取材料。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14年(欧洲)。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维也纳会议上的重大博弈及“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欧洲大国)领导人在幕后决定”,可知在这次会议中初步形成了大国均势原则、大国协商一致原则,C项正确;一战爆发于1914年,且一战爆发的根源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开创先例”这一结论从本题材料看,证据不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是指欧洲大国特权外交,并非形式上平等的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可知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危害人类罪和反人道罪,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关怀,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际法对人文的关怀,并未体现国家间的关系协调,排除A项;“避免了”,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人文关怀,并未提及国际争端的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艺术团访问南美部分国家.并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华访问考察,这种民间艺术交流活动拓展了中国民间外交的新空间,B项正确;中国此举虽然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但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彻底打破”说法错误,排除C项;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不同区域的边疆各族,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和做法,体现了清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强化而非被削弱,排除A项;仅有边疆管理不能说明清朝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清朝边疆地区政治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材料强调富国言行不一,并未按他们宣扬的自由贸易主张行事,反而喋喋不休地要求世界穷国放弃其经济保护和限制措施,这说明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B项正确;重商主义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就已经被自由主义取代,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各国的参与问题,而是强调穷国遭到不公正对待,排除C项;全球化趋势发生了逆转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一致通过了致联合国书、关于期鲜问题的决议、关于民族独立问题的决议、加紧争取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运动等决议。”可得出这些外交活动,积极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有助于塑造新中国和平形象,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非洲国家,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C项;朝鲜问题并没有在这次会议中得到和平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利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避免与外国发生战争,维护了国内和平的状态,这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B项正确;“打破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早于题干时间,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由材料“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体现了“团结、友谊、合作”的精神,B项正确;为中国建设创造有利周边环境,不是亚非会议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中国要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与时俱进;“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坚持原则,故A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是与时俱进和坚持原则的相结合,BCD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10.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虽然不同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不断调整,但始终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选B;ACD只是我国不同时期具体的外交方针的表现,不是始终遵循的外交方针,排除。
11.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理藩院负责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故①正确;从“今作礼部所属,于旧制未合”可知,在康熙前理藩院已归礼部管理,故②错误;从“理藩院尚书照六部尚书,入议政之列”可得出③正确;理藩院是清朝为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它的设置和采取的措施能够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故④正确。因此,C正确,ABD错误。
12.A
【详解】本题考查中美关系。从材料中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不允许任何一方在亚太谋求霸权,不允许任何大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再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冷战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相较于美国处于攻势,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反对苏联的扩张,故A项正确;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排除B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1月中美建交,排除C项;中美国家利益不一致,排除D项。
13.B
【详解】在联合国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有一定发言权,故A错误;由于一些大国谋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国际公约,故联合国往往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B正确;“美国完全操纵了安理会”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并非影响联合国效力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但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大国谋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4.B
【详解】根据材料“小学承担起向全民宣传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语言的使命,此举强化了全民的民族国家观念”可知,法国通过义务教育制度来培养人们的国家、民族观念,故B项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已经确立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重视义务教育,故C项错误;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民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15.C
【详解】1917年,美国政府对支持奥匈帝国控制下的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捷克等民族国家独立的提议不予理会,说明当时美国尚未决定分裂奥匈帝国,C项正确;美国在1917年4月作为协约国成员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希望“维持一战前的欧洲格局”,B项错误;“协约国发生了分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6.C
【详解】新航路开辟推动西欧国家建立王权君主制,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外在动力,不是前提条件,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得益于民族国家的支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近代民族国家基于民族君主制而非王权君主制,D项错误。
17.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力针,实行“一边倒” 对外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次: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
第三次: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任答两次即可)
【详解】本题可以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来解答,注意国内外因素都要考虑。如果选择第一次(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一边倒” 对外政策、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等角度分析。如果选择第二次(1972年),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等角度分析。如果选择第三次(1992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两极格局终结等及角度分析。
18.(1)原因:冰嬉与北方民族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清朝统治者的推崇;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各族人民的交流交融;政府的重视;大一统思想和民族认同感的加强。
(2)意义:强化了民族认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意识的形成,是国家复振的文化资源,强化了文化认同;丰富了清代礼乐制度内涵;有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塑造,成为凝聚人心的内在动力。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萌芽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可知,冰嬉与北方民族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根据“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的后金宫廷就开始流行,后来成为清代宫廷冰上娱乐活动的泛称”可知,清朝统治者的推崇;根据“入主中原的清朝主政者,将北方民族传统冰上活动与流传两千多年的宫廷百戏相结合”可知,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各族间交流交融;根据“写入清代的典志体史书之中”可知,政府的重视;根据“冰嬉成为清代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庆典活动,由传统冰上娱乐活动转变为王朝国家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时空的宫廷盛典”可知,大一统思想和民族认同感的加强。
(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冰嬉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国俗’”‘国俗’是认同清王朝‘天下’的子民共同保持的风俗习惯,也是区分清王朝与异城外邦最具有标志性、符号性、象征性的特征”可知,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危机逐渐凸显,冰嬉于是作为国家复振的文化资源,成为强化文化认同的国家庆典”可知,有利于国家意识的形成,是国家复振的文化资源,强化了文化认同;根据“乾隆朝将冰嬉盛典完美地融入清代礼乐制度,体现了王朝国家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将具有‘自我文化认同”价值的因素融入国家典礼的过程’”可知,丰富了清代礼乐制度内涵;根据“王朝国家对生民共同心理素质的塑造,悄然成为清王朝凝聚人心的内在动力”可知,有助于民族交融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塑造,成为凝聚人心的内在动力。
19.(1)作用:顺应了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时代潮流;并未真正得到实行,无力阻止二战爆发;为《联合国宪章》完善集体安全体制提供了教训。
(2)本问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能从三个角度展开简要的说明和解释,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角度: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联合国权威;完善国际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任答三点)
【解析】(1)
作用:根据“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顺应了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时代潮流;根据“除了麻痹资产阶级和平运动者之外,《非战公约》并没有改变国际形势,也无力阻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归纳出并未真正得到实行,无力阻止二战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为《联合国宪章》完善集体安全体制提供了教训。
(2)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联合国权威;完善国际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20.本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从国际关系理论来说,"修昔底德陷阱"表明了一种安全困境,每个国家都担心被其他行为者侵害,因此为了安全就要增加权力;但对方也会增加权力以应对威胁,若两者无法调控分歧,那么只有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历史上,德国统一后,迅速岷起,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推行世 界政策,争夺殖民地,挑战老牌日不落帝国英国,最终导致20世纪早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但20世纪早期,美国崛起,没有挑战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运用外交手段,如国际联盟、华盛顿条约等逐步取而代之,没有发展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外交,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美国和中国的发展来看,国家的崛起并不一定会有战争,运用外交手段一样可以实现本国的崛起,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
战争、霸权转移不会是未来国与国关系的主旋律,运用外交手段一样可以实现本国的崛起,"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围绕外交上的“修昔底德陷阱”,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可知"修昔底德陷阱"的含义;根据材料“二战后的美苏矛盾,引发苏联解体”结合相关史实,可知,"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大国之间也通过其他手段博弈,并不一点要发生战争;结合所学,可以举美国崛起并未发生战争的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外交,以及其他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