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唐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 《新唐书·宗室传赞》把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作用加以区别:“建侯置守,如质文递救……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据此可知,郡县制( )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 体现了华夏认同的加强 D. 导致了政令的渐趋弱化
3.《礼记·坊记第三十》载,“《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礼记·曲礼下》又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以上说法旨在(  )
A.遵守天下共主的分封制度 B.倡导封建集权的政治制度
C.维护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 D.贯彻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4. 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这说明东汉( )
A. 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 B. 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C. 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 D. 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
5.唐朝中期以后,朝廷往往为节度使加相衔,“并列衔于敕牒后,侧书‘使’字,故有‘使相’之称”。带相衔节度使入京朝觐时,可履行宰相一般权责,并享受宰相待遇。但“名是宰臣,当署制敕,至于密勿之议,则莫得闻”。由此可见,朝廷设立“使相”(  )
进口 货值 出口商品 货值
鸦片 13354030 茶叶 9317992
印度棉 6563124 生丝 2052288
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 4116873 杂货 1669644
珠宝 751455 珠宝 8974776
A.重建了唐王朝的职官体系 B.缓解了内轻外重的割据局面
C.提高了唐中央的行政效率 D.适应了维护统治的政治需求
6.唐代,灾情出现后,政府会减免赋税、发放贷款、平价粜粮,以及由国家收购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扶助农民生产自救。做到“善自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这说明统治者( )
A. 忽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B. 强化基层社会的管理
C. 力图长久解决灾荒问题 D. 赈灾方式具有多元性
7.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官营手工业繁荣
8. 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 )
A.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文化格局变化
C. 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D. 北宋时期大批儒家学者主动南迁
9.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  )
A.缓和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
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
10. 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人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 )
A. 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 B. 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
C. 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 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
11.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12.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
A.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 B.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
C.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 D.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13. 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事务分工有利于( )
A. 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B. 六部行使行政权力
C. 消除官僚贵族特权 D. 限制皇权高度集中
14.下表为1839年在中英的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中英贸易结构隐藏着较大风险 B.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C.白银大量入华降低商品购买力 D.工业革命提升了英国竞争力
15.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清政府的做法(  )
A.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意在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C.利于实现中外间平等交往 D.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出现
16.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摘自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 D.清末新政的推动
17.下表为不同时期纪念五四话语的表述,这说明当时(  )
时间 表述(节选)
1922年5月4日 《五四运动与青年们底思想》:“学生运动,……人们仍旧得不到真的‘改造’、‘解放’,因而要勉励青年以‘马克思底社会主义’来‘解除烦闷’”
1925年5月4日 《工人之路特号》:“(五四)……都是中国人民,感觉民族革命之需要,开始轰轰烈烈作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的运动”
1927年5月4日 《武汉各界五四纪念大会》:“继续‘五四’伟大精神,一致团结,并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弱小民族,与国际帝国主义、奉系军阀、新军阀蒋介石及一切反革命势力,作最后之决战”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民主革命思想不断成熟
C.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社会开明开放氛围浓厚
18.毛泽东和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谭平山曾联名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发出建议:“应联合商民、学生、农民、工人并引导他们到党的旗帜下。从人民中建立的新军队将用新的方法和新的友好精神捍卫民国。”由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
A.要求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B.憧憬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C.强调团结一切力量抗日救国 D.旨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19.1924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民众欢迎会的演说中讲到,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孙中山讲这段话的意图是(  )
A.号召国人打倒列强除军阀 B.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收回国家主权
C.表达民族危机加深的愤慨 D.呼吁国共合作以推动北伐的开展
20.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21.1933年,国民政府任命俞大维为兵工署署长。在他主持下,迅速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精密机械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及光学研究所、炮兵技术处、中央修械所、航空兵器研究处等。这说明当时国民政府(  )
A.积极应对日益紧张的形势 B.意在建立完备的科研体系
C.努力改变科技落后的面貌 D.力图平衡轻重工业的比例
22.表3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作出的部分规定。这表明国民政府(  )
表3
发表时间 出处 内容
1937年7月12日 《卢沟桥事件第二次会报》 必要时令第三者出绥东侵内蒙,以扰敌之侧背
1937年7月底 《第三者使用方面及经路之建议》 建议红军部队“一切旗帜、符号、服装,均改换”,并“以察东龙关为根据地,经赤城向丰宁、承德方面活动”
1937年8月3日 《卢沟桥事件第二十四次会报》 即令陕北朱、毛所部开绥东出察北,向热河挺进
A.意识到抗日根据地的价值 B.已经放弃反共的基本立场
C.调整对中国共产党的策略 D.主动建立与共产党的合作
23.1915年1月,科学社在上海创办《科学》杂志,采用白话文并率先在中国吁求“科学”与“民主”;抗战开始后,其关注点集中于“科学与战争”“科学与国防”等方面;抗战胜利后,“科学与世界和平”“建国与科学”等成为其讨论主题。《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  )
A.反映了中国时局基本走向 B.凸显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崛起
C.与经世致用思想一脉相承 D.折射出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
24.抗战胜利后,中共认识到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是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指示有利于(  )
A.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D.推动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
25. 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篇文献 (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B.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C.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D.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最终覆灭
26.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某城市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共有29个国家政府首脑共计340名代表参加,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在这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的做法(  )
A.妥善消解了与会国错综复杂的矛盾 B.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有效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 D.成功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27.图所示是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七个省区的历年投资占全国总投资比重变化情况。其中两次投资高潮出现的主要因素为(  )
A.国家均衡发展的战略 B.边疆地区开发的需要
C.备战备荒的政治考量 D.“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28. 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风尘和沧桑。下面的票证从左图(粮票)到下图(股票)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
A.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B.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C. 体制改革由农村试点转向城市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29.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B.市场经济、希望工程、三个代表
C.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D.四个全面、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
30.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我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该方案是( )
A.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个小题,总分40分。其中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
31.(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并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023年3月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退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因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在长沙合组临时大学。之后,因长沙连遭日机轰炸,学校又西迁昆明。1938年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仅存在了8年11个月,但它“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因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国内外教育界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国外有学者赞扬说:“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摘编自丁则民《回忆我国一流学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材料二
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习近平《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南联大办学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云南大学为代表的边疆高校的历史性贡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校办学使命的理解。(8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频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建侯置守,如质文递救……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并结合所学可知“建诸侯”即分封制,“置守宰”即郡县制。分封制之下,地方诸侯独立性较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中央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所以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体现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A项正确;郡县制的功能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或中央政令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政令弱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解析】材料“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意为礼规定诸侯不得像天子那样称为“天”,大夫不能像诸侯那样称为“君”,这是担心民众对上下关系产生迷惑,这体现了等级秩序严明,不可随意改换称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意为庶子或旁支的子孙不能参与或自行祭祀祖先,要祭祀必须告诉嫡系家主并取得同意,这体现了嫡长子的地位和特殊性。综上,这两条记载体现了礼对政治、社会活动等的规范,这有助于维护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且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且周礼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但材料不仅体现了诸侯、大夫等的称谓,还涉及“宗子”“支子”关系,该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且对材料表述不全,排除A项;“封建集权”建立与秦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家国一体”体现在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材料不涉及周王朝的统治方式,得不出“家国一体”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史书之所以重视灾异祥瑞,其实质是借谶纬满足统治者所需,历史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仅仅是祥瑞,还涉及灾变、符命,排除C项;谶纬并非儒家正统,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至于密勿之议,则莫得闻”可知“使相”的虚衔表面上增强了节度使的权力,但实际上只是提高了节度使的个人待遇,并不能真正行使宰相的职权用于军国大事的决策,这样既可以笼络节度使又可以限制节度使的实权,故选D项;为节度使加相衔的做法在当时仅限于节度使,不具有普遍性,对其他职官体系的建设影响有限,排除A项;为节度使加相衔的做法表面上还是扩大了节度使的影响力和职权,不利于缓解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节度使主要存在于地方,主要影响的是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扶助农民生产自救”“善自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可知政府力图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以长久的解决灾荒问题,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关注老幼病残孕等弱势群体,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灾后处理,没有体现基层社会管理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中政府采取的措施都服务于促使民众生产自救,并非强调方式的多元,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材料“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意思是进行商业活动而聚居在一起的人,如果人口规模达不到县的规模,则可以设立城镇,且朝廷设置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体现了国家对这些镇的重视,而国家收税的行为侧面反映了这些镇的经济获得发展,即镇的经济功能凸显,故选A项;宋代的营商环境相对宽松,但材料强调官府设施监镇官管理商税,反映的是国家加强对商业的管理,并非反映宽松的一面,排除B项;崇文抑武体现在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等方面,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朝廷设官收税的行为一般不针对官营手工业,因此材料反映不出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伴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文化发展,考中进士的数量有所发展,且这些人物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区域发展与文化区域发展密切相关,B项正确;宋朝以来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逐渐趋于分离,但材料仅涉及到南方地区的人物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没有明确具体的政治中心演变情况,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但材料仅涉及到文化发展后的具体影响,没有明确文化发展的原因,故“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靖康之变后,大批儒家学者南迁,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没有明确学者具体的迁移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解析】由“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机构权力大,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由“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可知,这些措施会有效防止地方专权,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故选C项;行省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其权力运作与君权相权的关系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关于行省的权力运作问题,而不是行省的设置与分布问题,所以单凭题干信息没法得出促进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结论,排除B项;官员集体议政开始于秦朝的朝议制度,地方官员开始集体议政早于元朝,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喝茶由文人雅事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反映出饮茶的世俗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茶叶是否是主要农产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米贸银”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使农业与市场交易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材料中频繁参与集市贸易的现象,故选D项;白银货币化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但对自给自足的佃农的交易行为影响很小,佃农之所以买卖农产品是因为赋税征收的是白银,白银货币化不是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佃农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中间会受到商人盘剥,农民所交地租不会下降,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佃农通过市场交易换取银钱用于缴纳地租,并未对地租具体数额进行说明,也无法确定前后所缴纳地租的增减情况,排除C项。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的素养。黄宗羲书题名冠以“待访”,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说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明
夷待访录》等具有进步思想的著作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具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明清之际的中国深受压抑,
难以传播发扬,故选B项;“待访”“《藏书》”“《焚书》”针对的是广大社会,特别是官方,而非针对市民阶层,
故排除A项;黄宗羲等不能代表整个封建士大夫群体,故排除C项;黄宗羲等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明哲保身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军机处负责谕旨草拟等机密政务,双轨辅政模式有利于提高政务处理效率,A项正确;内阁与军机处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分工辅政,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促进六部行使行政权力,排除B项;军机处、内阁分工和消除官僚贵族特权无关,排除C项;军机处和内阁均为服务皇权的工具,其分工并不能限制皇权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839年在中英贸易中,英国通过鸦片从中国攫取大量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外流,中国必然要采取措施阻止白银外流,而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是进口鸦片,从而加速清政府出台措施禁止鸦片贸易,这必然激化中英双方的矛盾,因此中英贸易结构隐藏较大风险,故选A项;材料中中英贸易中都有杂货和珠宝,不能说明是互补性的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通过鸦片从中国赚取白银,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排除C项;材料中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鸦片而非工业制成品,无法推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及所学知识可知,
总理衙门的建立是中国外交制度开始近代化的标志,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
设立总理衙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并非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同时总理衙门的设立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
没有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
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不利于实现中外间的平等交往,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建设厂的限制,民间设厂高潮的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1896年后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时空背景,甲午战败大大
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加深,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是政治社团的数量,不 排除B项;经 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 切实际的空虚之学,《科学》杂志所强调的“科学”与经世致用强调的“学问”并不相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 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科学》杂志的关注点不能整体代表普通民众的关注点,不能整体反映民众的政治觉悟,排 除D项。
【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进一步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向城市,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没有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但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并没有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土地革命并没有推动这一主要矛盾的转移,排除D项。
25.【答案】B【解析】A项,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推动发展不可能实现;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C不能选;一般认为,国民党统治的覆灭是在渡江战役胜利之后,D不选。B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正确选项。
26.【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举行,周恩来在会上提出并坚持“求
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据材料“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一场
国际会议”“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可知,该会议为万隆会议,据所学知识可
知,在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阴谋破坏和与会各国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
得亚非国家普遍认同与支持,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也成功维护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故选D项;据所
学知识可知,参加万隆会议的与会国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万隆会议并没有“消解”与会国错综复杂的矛
盾,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万隆会议“消解”,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的日
内瓦国际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材料中会议为万隆会议,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不结盟运动运动开始于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64—1971年间出现两次投资高潮,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
由于中苏交恶和中美关系的持续恶化,为了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实行三线建设,推动中西部发展,故选C项;当时中西部的发展是基于国防的考量,并不是国家均衡发展战略的结果,中西部的开发,有利于均衡发展,排除A项;1964—1975年间的两次高潮主要源于三线建设,边疆开发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1958年大跃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8.【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粮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粮食统一供给,股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因此材料直接反映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A项正确;粮票与阶级斗争无关,排除B项;粮票使用在城市,当时还没有农村体制改革,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
29.【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2―2019年(中国)。根据所学可得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用以促进我们国家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D项正确;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排除A项;1992年提出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排除B项;2002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六大,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排除C项。故选D项。
30.【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当代中国。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 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5年9月,习近平 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 呼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 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 同,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 复杂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B项正确;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为推动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战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外交基本方针,排除C项;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31.【答案】(12分)
(1)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3分)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3分)
(2)表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任答三点,3分)
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任答三点3分,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适当得分)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特征和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从材料中“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可以看出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三省六部制度一方面加强了皇权,另外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
2.本题考查盛唐气象,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表现:从材料“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可以看出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从材料“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可以看出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从材料“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可以看出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原因:繁荣的原因要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措施来进行归纳,当然还可以从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的角度来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32.【答案】(1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原因:政治稳定;农耕经济的繁荣;赋税户籍制度的变革;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政府鼓励垦荒的政策;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任意答3点得3分)
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
的发展;加快了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不稳定,加剧阶级矛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作答三点各得2分,共3分)
(2)改革开放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中国加入WTO有利于国际分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任意答两点得4分)
启示: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视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任意答两点得4分)
33.【答案】(14分)
(1)原因: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地区沦陷;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决策;为保存中华文明血脉,保存科研力量,培养人才。(任答三点6分)
(2)贡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办学精神和历史传统影响深远。(任答三点6分)
理解:高校办学应该服务于时代需求,肩负国家、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带动国民文化素质提升。(任意1点2分)
【解析】(1)由材料一“全面抗战开始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及所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可得,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地区沦陷;由材料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可得,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决策;由材料一“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可得,为保存中华文明血脉,保存科研力量,培养人才。
(2)第一小问贡献,由材料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可得,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由材料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可得,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由材料二“会泽百家、至公天下”可得,其办学精神和历史传统影响深远。第二小问理解,结合两则材料从高校办学与时代和国家、与经济与社会发展、与国民文化素质提升的关系等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从时代与国家角度看,高校办学应该服务于时代需求,肩负国家、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角度看,高校办学要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从提高国民素质角度看,高校办学还承担着带动国民文化素质提升的历史使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