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南阳重点中学2023秋期高二年级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灭商后,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封邦建国”,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对西周历史理解准确的有( )
①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②中国历史进入到“万邦时代”
③体现早期国家的特点 ④周天子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据统计,春秋战国时,236名君主中异常退位68人(28.4%),平均在位时间18.42年。秦
至清348位皇帝中异常退位的皇帝高达155位(44%),平均在位时间只有12年。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关系利于社会稳定 B.官僚体制社会治理效能有限
C.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愈演愈烈 D.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特征
3.民国北洋政府前后16年间虽然举办两届四次文官考试,总计录取1479人,但这一人数与当时充斥官场的大量旧式官吏相比,完全微不足道。据此推断,文官考试( )
A.旨在维护政府的专制统治 B.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
C.体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D.完全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4.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起有关“恶少年”的案件,案件中少年犯罪,但由于他是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这反映出( )
A.国家治理呈现礼法并重 B.法律执行缺乏严格监管
C.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D.商品经济影响道德教化
5.“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而不是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协调入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成就是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
C.制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6.中唐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同时,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政治的改革 ②交通的畅通 ③开放的风气 ④遣唐使到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下图反映的是( )
A.匈奴人迁徙路线 B.丝绸之路开辟
C.印欧人迁徙路线 D.张骞出使西域
8.唐宋治理边疆,实行羁縻政策,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府州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担贡赋。元朝因俗设“土官”,通过宣慰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土官土军等。这反映了( )
A.羁縻府州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元朝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C.土官制度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D.时代变迁影响边疆治理效能
9.欧洲的商业革命是指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军事竞争。“政府机构的扩张和直接统治是国家榨取军事资源的两大途径,日益扩大的战争对国家榨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战争则在国家内部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这表明商业革命( )
A.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崛起 B.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导致了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D.推动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10. 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现象
A.反映了清朝初年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
C.源于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 D.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
11.如表统计了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此表可用于研究( )
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商业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
A.国民政府时期法币改革的背景 B.解放战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C.抗战期间日本经济侵略的表现 D.民国时期官僚资本发展的影响
12.“并省侨立郡县,用确立黄、白籍以分辨土、侨的办法来重新规划行政区域、整顿户籍,是东晋及以后的南朝政府实施“土断”的重要原因……政府推行“土断”,就是要把侨户、流民和“浮浪人”实为编户。”这一措施( )
A.为国家提供租税赋役 B.利于激发社会生产活力
C.维护了世家豪族利益 D.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13.明代以业著籍,户分民、军、匠、灶四类,每类户籍均需世代承担特定徭役。其中军户和匠户,常不时离开家乡,前往外地当差。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同时,在原籍、卫所、服役工场等地之间,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政权的跨地域网络。此现象( )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③促进了跨地域文化互通 ④形成了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表所示可以说明,汉代( )
A.铁犁牛耕技术成熟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经济模式取得突破 D.史书渗透重农思想
15.从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到网红“辛吉飞”引爆的食品添加剂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违法使用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阶段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16.下表所示为小楚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原始灌溉农业的起源 B.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C.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 D.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
17.新航路开辟后,甘蔗传入美洲并大量种植。《舌尖上的历史》-书中描述:“如果说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该书作者认为( )
A.哥伦布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物种大交流B.高产作物玉米的价值高于甘蔗
C.物种交流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D,甘蔗的种植是奴隶贸易的根源
1 8.表l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19. 1853年,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办,该月刊辟有“布告篇”专栏,专载船期、商情和广告。稍后出版的外人所办的诸多报刊,对登载广告的业务更加重视。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增强 B.大众传媒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C.东南沿海的商品市场扩大 D.民族企业的营销手段不断革新
20.《易传》将“天道”地道”“人道”并列,认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至于如何发挥人的优势去“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易传》强调入的主观奋斗精神。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
A.崇尚天人合一B.倡导自强不息 C.追求家国情怀D.推崇天下为公
21.下图是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学者研究认为,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青铜兽面具的风格则完全迥异于中原青铜文化,更具有印度文明的因素。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 )
A.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 B.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C.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 D.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南北朝的史学家竭力标榜自己所仕的王朝是华夏文化的正宗继承者,竭力贬斥竞争政权为蛮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争论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C.明“夷夏之辩”的重要性 D.南北文化交流被阻断
23.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强调“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在《原道》中,称引孔子作春秋“诸
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韩愈提出夷夏之别( )
A.从根本上遏制了佛教发展 B.有助于多元文化调和吸纳
C.意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旨在维护儒学的主流地位
24.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B.汉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
C.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等国的官学
D.奈良的法隆寺深受中国唐朝建筑风格影响
25.论及历史上某一帝国,学者认为这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和多种社会形态的庞大帝国,它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本民族文字,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该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26.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吉尔伽美什》穿插大量神话故事,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史诗
②《荷马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③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④《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对后世国家有借鉴意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下表是某学者对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内容的节选。据此判断,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拉丁美洲( )
A.文明的先进性B.文明的独特性 C.文明的局限性D.文明的保守性
28.下图是公元前3000-前1000年的人口迁移图。图中的人口迁徙( )
A.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繁荣 B.导致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的衰落
C.扩大了农耕文明传播范围 D.影响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形成
29.移民刚迁入某地时会倾向于跟来自同文化圈的人居住在一起,相互间的饮食、文化、习惯等会更类似。各个族群会形成各自的小团体,而不是融入主流大环境。移民二代因为父辈的积累而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接受教育后更便利地融入主流社会。由此可见移民融合( )
A.取决于移民的个人选择 B.文化习俗是首要影响因素
C.结果必然走向最终同化 D.要经历与环境的整合互动
30.表4所示为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安排。据此可知,新加坡现代节日文化反映了其( )
A.开放的经济体系B.儒家文化的传承
C.移民社会的结构D.城市国家的规模
二、非选择题
3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痰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一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黑奴呼天录》是美国斯托夫人所写的小说,讲述了黑人奴隶汤女最初的主人因欠下债务,便将他以及女黑奴伊丽莎的儿子出卖抵债。伊丽莎携子出逃,最终辗转至加拿大;汤姆后来多次被卖,最后因拒绝说出逃亡女奴的下落,被奴隶主鞭打致死。
材料二 赴美铁路华工林立恒(前排左二)与工友的合影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历史进行推断。
(6分)
(2)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三所给的地图上绘制两条移民迁徙的路线,并简要评析。(要求:不得使用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给的信息)(1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明既是人创造的,则必是可以传导的、可以传播的。不过,不同的文明,传导的能力有大有小。—般说来,处于优势或强势地位的文明的影响便比较大,反之,影响力就比较小。比较能够反映自然规律因而能促进社会进步的,其流动性能便较强,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深远。这与一个民族的实力也应该是成正比的,因为实力强的民族易于使自己的文明传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对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因此,一个单凭实力强大而不具进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体”,它的落后的文明终归会被先进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
一一摘自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高二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31.【答案】(10分)
(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任答四点即可,4分)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任答两点即可,4分)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2分)
32.【答案】
(1)材料一是文学作品,属于文献史料,具有一定价值,但需要细致甄别其中的真实与虚构。
推断:美国奴隶制度下,黑奴生活悲惨(其他推断言之有理亦可)。
材料二是照片,属于影像史料(实物史料亦可),具有较高价值。
推断:赴美的中国铁路工人有一定的组织性(其他推断言之有理亦可)。
每则材料3分,共6分,其中史料价值1分,推断2分。
(2)路线一:19世纪移民从欧洲向美洲迁徙。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也吸引了欧洲的精英阶层。大量欧洲移民迁徙至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也使美国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路线二:19世纪中后期移民从中国向东南亚迁徙。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越发紧密,为了更好地从事商贸活动,大量中国人向东南亚迁徙并定居。中国移民在东南亚的商业活动中积累了财富,深刻影响了东南亚社会风貌。
(两条路线各6分,共12分,其中每条移民迁徙的路线2分,评析4分。其他路线如古代印欧民族大迁徙,希腊人对外迁徙,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南迁;现代拉丁美洲向北美移民,南亚、东南亚向中东地区迁移,非洲向欧洲移民等都符合题意。)
33.【答案】
示例l
论题: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2分)
阐述: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与周边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是唐朝时期,周边国家因仰慕中华文化而派遣使节或留学生来华交流学习。日本646
年的大化改新就是在学习唐朝的基础上,建立起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除此之外,日本
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片假名、平假名);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儒学、
建筑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也有传播。8世纪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包
括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
地理单元。(9分)
综上所述,东亚文化圈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东亚文化圈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分)
示例2
论题: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文明客观上推动世界文明走向近代化。(2分)
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英国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通过对外殖民扩张,逐步形成了日不落的殖民帝国。随着国内
外市场的扩大,英国率先开启工业革命,并迅速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在对外
扩张过程中,将自身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传播到世界各
地,客观上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和民主化、工业化进程,并推动世界市场基
本形成,进而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9分)
综上所述,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文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文
明走向近代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分)
示例3
论题:罗马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希腊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罗马。(2分)
阐述: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逐渐进入古典时代。古希腊人在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
基础上,不仅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城邦民主政治,还创造了神话、悲剧、建筑、雕塑、史学、
哲学等灿烂的希腊文化。公元前3世纪后,希腊世界被罗马帝国征服。当罗马吞并希腊世界
后,希腊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开始全面进入罗马。许多罗马贵族热衷于邀请希腊
人来罗马教学,甚至让从希腊俘虏的奴隶来做家庭教师。由此罗马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融入
希腊文化因素。(9分)
综上所述,虽然希腊世界被强大的罗马帝国所征服,但是依靠武力崛起的罗马帝国最
终还是被辉煌的希腊文化所“吞噬”或“同化”。(1分)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