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训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含答案)-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强化练

训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3·常州教育学会高三监测)据记载,商的祖先名契,其母一次与同伴在水边洗浴,偶然见到一只燕子蛋,便取来吃掉,由此怀孕生契;周的祖先名弃,其母在野外偶然踩踏他人的足迹,因而怀孕生弃。但两人之父均不详,不见史册。这种传说反映了(  )
A.部落经过母系氏族阶段
B.封建帝王自我神话王权
C.宗法制以母系血缘定亲疏
D.图腾崇拜始于商周时期
2.(2023·南通高三二模)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3.(2023·盐城高三调研)在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可见(  )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
C.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基本成熟
D.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4.(2023·苏锡常镇高三二模)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祭祀遗存,包括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等,出土了各种人物塑像、事神玉器以及造型奇特的彩陶遗物。这表明红山先民(  )
A.原始生活受神权影响
B.完善了宗教治理体系
C.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阶级分化的程度加深
5.(2023·淮安二模)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是商代重要属国奄国所在。周公允许鲁国采用商的一些措施和政策,以便更好地保证政治权力的通达。鲁侯伯禽受封时不仅带去了周人氏族,还随迁了六个殷人氏族。周人允许殷人以宗法大家族的形式对本族人进行管理。这反映出西周分封(  )
A.导致王权衰微 B.淡化了宗法血缘
C.利于族群融合 D.挑战了贵族政治
6.(2023·南京高三二模)商人认为,政权的获得乃是受命于“天”,祖先神灵和“天”会一直庇佑其统治。周初则赋予“天命”以道德内涵,强调“以德配天”,上天是否庇佑依据的是“有德”而非血缘。这一变化表明,周人意在(  )
A.实现神权与王权结合
B.强化政治的集权色彩
C.适应地方制度的调整
D.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
7.(2023·南通高三调研)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  )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
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
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8.(2023·连云港高三调研)周平王分政给虢公,卿士郑庄公询问此事,平王否认,故周郑交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大夫祭足率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从此,周、郑交恶。这一局面的形成说明(  )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
B.郑庄公具备争霸条件
C.周天子权威遭到进一步削弱
D.礼乐制度丧失约束力
9.(2023·无锡高三一模)西周至春秋时期,不少诸侯国未能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如齐国“传弟或其他”与“传子者”不相伯仲;楚国虽然传子,但多“行少子继承制”;秦国则信奉丛林法则,“择勇猛者立之”。这反映了(  )
A.分封制有名无实 B.宗法制遭到破坏
C.世袭制不能延续 D.禅让制影响久远
10.(2023·南通高三一模)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发掘出七座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青瓷礼器、玉器等2 000余件随葬器物。其中出土成组成套的越国青瓷乐器,既有越式的缶、鼓座等,亦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这说明(  )
A.诸侯权威遭到贵族严重挑战
B.越国未能掌握青铜铸造技术
C.青瓷礼器成为越国墓葬的必备品
D.华夏文化对越国的影响较为明显
11.战国时期,燕国刀币的出土范围涉及燕国本国及赵国、中山国、齐国、朝鲜等地,出土量巨大,而且往往与尖足布、方足布、赵刀、齐刀、环钱等同时出土。这表明当时(  )
A.各国货币制度异常混乱
B.北方诸侯争霸比较激烈
C.燕国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D.区域经济交流较为密切
12.(2023·南通高三四模)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13.(2023·连云港高三二模)《左传》载,晋文公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大臣子犯以民未知义,(因)未安其居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等理由谏阻。于是晋国采取了入务利民作执秩以正其官等措施,数年后一战而霸。据此可知晋文公能够称霸是因为他(  )
A.宣扬礼治,完善制度  B.崇尚儒学,伸张信义
C.以民为本,专务生产  D.善于纳谏,注重德教
14.(2023·连云港考前调研)周王的乐舞谓之八佾,共八列八行,孔子听说(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他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为此,孔子主张(  )
A.尚法辅德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礼 D.外儒内法
15.(2023·苏州高三三模)《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
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
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6.(2023·泰州高三调研)(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科技体系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儒学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汉代。儒家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科技知识,甚至包含像《尚书·禹贡》《礼记·月令》《周礼·考工记》这样的科技著作。明清之际、不少儒家学者以及科学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研究西方科技。徐光启把西方科技纳入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框架;方以智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形成“西学中源”思想;以著录儒家经典以及儒家学者著作为主的《四库全书》也收入了西方科学著作。然而,儒家学者对于西方科技的学习和研究,其目的在于把西方科技纳入儒学的统摄之下,把科技理解为手段和工具,科技实际上仍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
——摘编自乐爱国《论儒学对古代科技作用的双重性》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儒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儒学对科技的双重作用。(6分)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商鞅看来,战争既是保卫自己的手段,更是在混乱年代争霸的工具;而兴农则是为了积蓄战略物资以支援战争。在这里,征战、兼并、称霸乃至统一天下是目的,而重本抑末、发展耕织不过是服务战争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商鞅变法渗透着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为了鼓励耕织,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这种把人口束缚在土地上,把人的消费限制在基本消费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长期看,是不利于生产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更严重的是,为了在全社会构建以农战为核心的激励体系,商鞅主张严厉控制舆论,严厉打击传统道德。他把礼乐、孝悌、诚信、仁义、非兵、羞战等视作危害国家的“虱害”,因而必须予以铲除。他执行愚民政策,并且实行连坐制度,使居民相互监视,导致整个国家人文道德水准显著下降。商鞅到秦国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引荐,数次与秦孝公谈话,在帝道、王道、霸道中,商鞅用霸道打动了秦孝公。秦孝公决定重用商鞅推行变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商鞅的博学与才华。
——摘编自张俊伟《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10分)
训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1.A [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是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据材料“商的祖先名契,其母……周的祖先名弃,其母……但两人之父均不详”可知,此传说意在强调母系氏族是部落时期的社会组织,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属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未进入封建社会,排除B项;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以父系血缘定亲疏,排除C项;图腾崇拜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项。]
2.C [题干材料的主旨并非是原始农业逐步发展,排除A;材料内容体现的不是随葬品多少的问题,因此并非反映出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男性墓中出土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女性墓中出土的多为生活工具,这说明当时已经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国家机器产生的信息,排除D。]
3.B [材料是一个典型的根据文献记载来进行考古发掘的例子,有价值的文献记载能够为考古提供方向,故选B项;历史文献的记载不一定均是真实的存在,排除A项;凭材料中的遗址无法判断其城市的规模规划,也无法判断其城市规划的理念,排除C项;题目中仅通过文献记载发掘出遗址这一事实,并没有其他地区更多考古发掘来证明,不属于多元一体的概念,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祭坛、女神庙等遗址的发现说明红山文化中神权色彩突出,红山先民原始生活受神权影响,故选A项;红山文化是我国早期文明产生的时期,此时尚处于神权崇拜的时期,尚未形成宗教且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C项;通过墓葬规格及随葬品的多少可以判断红山文化时期的阶级分化情况,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得出,分封制的实行扩大了西周的影响,有利于不同族群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与王权衰落无关,排除A项;不同族群的交流,也会增强宗法血缘,排除B项;材料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商代统治者认为政权的获得是受命于天,体现了神秘色彩;而西周统治者认为天是有是非观念和道德准则的,认为只有遵循道德标准的人,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周人强调“以德配天”,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商周时期实行分权政治,还未出现政治上的集权色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制度调整,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被分封的诸侯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统治,形成了自己封国的民众,与周天子的联系逐步削弱,说明封国有一定的自身地缘政治的性质,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个诸侯国,没有与其他诸侯国纷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的状况,体现不出挑战王室,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身为天子的周平王和身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庄公互相交换人质,说明周平王地位降低,周、郑由“交质”到“交恶”这一局面的形成说明王室衰微,诸侯强大,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传统的贵族政治开始瓦解而非彻底破坏,排除A项;据材料得不出郑庄公具备争霸条件,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分封制,礼乐制度丧失约束力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并未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材料强调宗法制,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虽然不少诸侯国未能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但仍然是世袭制,排除C项;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禅让制,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越国当时积极借鉴了中原地区的礼乐制度和青铜铸造工艺,说明华夏文化对越国的影响较为明显,故选D项;材料并未说明贵族墓出土的礼器超越了礼乐制度的规定,无法体现贵族对诸侯权威的挑战,排除A项;材料“亦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说明青铜礼器一部分来自越国的仿制,说明当时越国已经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排除B项;材料中的青瓷礼器只是在七座贵族墓中出土的,不能代表所有越国墓葬都存在,排除C项。]
11.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燕国的刀币流通范围广,而且不同地区刀币的出土数量巨大,同时出土的还有其他国家的货币,这说明当时区域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比较密切,故选D项;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货币,货币制度并没有异常混乱,排除A项;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燕国商业与其他地区商业发展的对比,得不出燕国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排除C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国家要靠农业富国,食物必须贵,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且其向农夫授田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资料,这两项措施都可以促进当时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商鞅变法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非宗法分封制度,排除A项;商鞅对商贾不授田,只会促使他们去市场上买粮或者买地,而不会导致他们囤积居奇操纵粮价,排除C项;“工商食官”这一局面在春秋时期已被初步打破,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可知,晋文公听从子犯的谏议,施行教化,让百姓知义、知礼,最后成为春秋霸主之一,D项正确;礼治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且材料无法体现完善制度和崇尚儒学,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信息,而是强调晋文公能够善于纳谏,注重德教,排除C项。]
14.C [结合材料可知,按照周礼,周王可以观赏八列八行的乐舞,鲁国大夫季孙氏观赏了周王才能观赏的乐舞,孔子得知非常生气,可知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故选C项;尚法、尊法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B项;外儒内法是汉代以后的封建政权在思想方面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礼记·乐记》的记载可知,中国古代认为艺术具有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故选D项;材料主要侧重表述礼乐对于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而不是丰富百姓娱乐生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音乐艺术的社会治理功能,并且音乐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不足以得出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排除B项;教育可以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而音乐更多的是起到伦理教化的作用,排除C项。]
16.(1)科技随儒学发展而发展;儒家思想中包含自然科学知识;科技丰富了儒学内涵;科技服务于儒家思想;科技与儒学高度互动,相互促进。
(2)儒学重视国计民生,培育出古代科技的务实性,发挥出科技的社会价值。使古代科技缺乏独立性,造成科技理论薄弱,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17.(1)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愚民政策,思想文化专制;实行连坐制等。
(2)积极性: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个人,完善了国家形态(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局限性:把秦国打造成了军国主义国家;国家对国民缺乏人文主义关怀;为个人悲剧埋下了伏笔;降低了人文道德水准。(积极性必须答出三点,局限性必须答出两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训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含答案)-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强化练

分享:

相关推荐